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5110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

《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州快哉亭记ppt27 粤教版.docx

黄州快哉亭记ppt27粤教版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内容

广大附中余伟

字词过关

【听取录音,齐读课文】【检查预习,落实字词句】

三、注音

沅(yuán)沔(miǎn)子瞻(zhān)东西一舍(shè)风云开阖(hé)舟楫(jí)倏(shū)忽几席(jī)草木行háng)列樵父(fǔ)皆可指数(shǔ)睥(pì)睨(nì)骋(chěng)骛(wù)

飒(sà)然披襟当之(dāng)而风何与(yù)焉会(kuài)计蓬户瓮(wèng)牖(yǒu)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四、翻译:

(一)第一段: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实词

始得平地(便,就?

开始?

)南合、北合(名作状,向南,向北;汇合)益张(阔大)

至于(古今异义,到了)即其庐(靠近)江流之胜(形作名,胜景,优美景致)名之曰(名作动,命名)

②虚词

以览观(连词,用来)

2、翻译句子: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译:

在靠近他的居所的西南处建造了一个亭子,用来观赏江流的美景,我的长兄子瞻给亭子取名“快哉亭”。

(二)第二段: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实词

东西一舍(古代长度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风云开阖(关闭,此指消失)

昼则、夜则(名作状,在白天,在夜晚)变化倏忽(很快地,忽然)动心骇目(使动,使……惊骇)

玩之(欣赏)举目而足(抬起;形作动,看足够,饱览)西望武昌诸山(名作状,向西)

草木行列(名作动,成行成列纵横排列)樵父之舍(屋舍,居舍)

皆可指数(名作状,用手指着;数出)睥睨(斜着眼睛看,此指伺机夺取,觊觎)

骋骛(纵横驰骋)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

②虚词昼则(就)今乃(就)举目而足(就)之所睥睨(……的地方)足以(用来)

2、翻译句子:

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译:

这就是亭子取名“快哉”的原因了。

(其:

它,代“亭子”;所以:

表原因;判断句)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

他们的风采和(这里的)遗迹,也足以让世俗称快。

(三)第三段: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实词

从宋玉、景差(使……跟从;带领)披襟当之(分,开;对着,迎着)盖有讽焉(劝谏)

遇不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而风何与焉(参与)

使其中不自得(内心)何往而非病(到;忧愁,不快乐)何适而非快(到)

②虚词

盖有讽焉(于之)而人有遇不遇之变(但)此则人之变也(乃,就是)

而风何与焉(语气助词,表反问)不以物伤性(因为)使其中(假使;他的)

2、翻译句子:

①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译:

这风真痛快啊,就是寡人和老百姓共享的吧?

(谓语前置;判断句;所)

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译:

楚王觉得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觉得忧伤的原因,这是因人而异的,而风与风有什么相干呢?

(所以:

表原因为:

觉得则:

是变:

不同何与:

宾语前置,需意译)

③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

士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心中不舒畅,那么到了什么地方不忧愁呢?

假如心中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感到)不痛快呢?

(使:

假使自得:

自在满足,舒畅宾语前置句)

(四)第四段: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实词

窃会计之余功(利用;指征收钱粮等公事)自放(放任)

蓬户瓮牖(名作状,用蓬草,用破瓮;名作动,做门,做窗。

此句形容生活清贫,居所简陋)

穷耳目之胜(使动用法,使……尽享;形作名,美景)自适(安适)不然(不这样)乌(哪里)

②虚词

不以谪为患(把……作为)穷耳目之胜以自适(来)振之以清风(用)

2、翻译句子:

①将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译:

也没有什么不快活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迎送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求得自我的安乐呢!

(将?

况:

何况状语后置穷、胜、以、适)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译:

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看到这景物(因此)而感到快乐呢!

(判断句所以:

表原因胜:

禁得住乌、睹、其、为)

 

《黄州快哉亭记》理解赏析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查阅资料,完成预习内容】

作者和背景:

1、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2、苏辙被贬官的原因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题解: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梦得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二、理解内容,品读思想:

【小组合作完成预习思考题】

(一)把握结构,提炼主旨:

文眼:

“快哉”(以“快哉”统揽全篇)

主旨句: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概括段意,找出含“快”的语句:

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黄州快哉亭记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以“快哉”二字抒发议论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

 

(二)分段理解:

1、此处描写的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次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开),视角是由远及近的。

景物有何特点?

长江——浩淼壮阔山林——明丽清新

由景物描写起笔,有何作用?

①开头起笔不凡,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于景中

②顺理成章引出造亭的目的和命名缘由

2、这一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

2个原因:

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

(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附:

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里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史实:

(1)曹操: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

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

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

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3、本段引用的典故大概讲的是什么?

作者借宋襄王和宋玉的典故,意在说明什么?

典故内容:

(《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

“快哉,此风!

寡人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等,这就叫做“雄风”。

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

显然,宋玉将风分为“雄风”“雌风”,意在反映王侯生活的奢侈和平民生活的悲惨,是借以讽刺楚襄王的。

用典作用:

自然引出讨论之中心——士以何态度处世?

由《风赋》得出一般人的忧乐观,进而提出更高一层的忧乐观:

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此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呢?

借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品读赏析】

(一)概括及品读“快”之内涵

“快”字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

“快”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无论近观、远眺风景皆能使人快〖自然之美〗

眺望古迹、缅怀历史亦能使人快〖人文之美〗

自得其乐、心胸豁达更是无往不快〖精神之美〗【核心】

(二)赏人:

从这些“快”字当中,你读出了苏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亦为三人之共通之处)

豁达不羁心胸旷达自得其乐心中坦荡无往不快

(三)归思:

归思:

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布置学习作业】

1、堂上:

拟对联结合苏轼的词、苏辙的文给快哉亭拟一副对联

四人小组,先各自写,再择优修改;如果好的,提供4副对联亦可

(6)班:

14个组(5)班:

12个组

2、课后:

延伸阅读阅读课本P8苏轼的《超然台记》,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在理解上有困难,可参照《一看通》)

资料: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

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在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

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

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景物景中人

回忆联想、以虚托实

写景

抒情

1、开阔、壮美博大胸襟

2、若有若无、高远空蒙悠闲自在

3、风云突变,惊心动魄象征自身人格风貌:

面对祸难泰然自若

巧用典故,引发议论

议论

化用宋玉、庄子的典故

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胸襟,充满凛然正气

超然台记: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

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

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

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

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资料:

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北宋散文家。

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字子由。

仁宗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考试,苏辙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嘉佑六年,仁宗主持直言谏科,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

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

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

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八年,旧党当政,起用司马光,苏辙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

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元符三年(1104),哲宗崩,徽宗即为,苏辙遇赦北归,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

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经过仕途坎坷,进入知命之年后把外界的一切包括名利都看作物累的超然,已发展成儒道互参。

他的一生可谓“登孔孟之堂而人老庄之室”。

《黄州快哉亭记》品读赏析

※字词句自我检测

※回顾旧课,明确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了字词,疏通了文章,基本把握了各段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更进一步地品析其中的思想内涵,更深入地认识苏轼、苏辙两位大家,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养分。

〖本节课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把握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体味其情、景、事、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3、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汲取精神的养分。

【上节课内容】

文眼:

“快哉”

主旨句: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基本内容:

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黄州快哉亭记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以“快哉”二字抒发议论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

一、品读思想内涵〖重点:

快〗

1、在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诗文中,与“快”(“乐”)有关的句子有哪些呢?

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朋友而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经常巩固学习而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以回归自然之趣、与民同乐为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之乐为己乐

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篇文章所说的“快乐”呢?

思考交流:

请总结出“快”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因……而“快”?

2、“快”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快”的原因)

无论近观、远眺风景皆能使人快〖自然之美〗

眺望古迹、缅怀历史亦能使人快〖人文之美〗

自得其乐、心胸豁达更是无往不快〖精神之美〗【核心】

3、归思:

心中坦然,无往不快读:

中心句

二、赏析艺术魅力〖重点:

情、景、事、理浑然一体〗

(一)复习“记”的文体特点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唐宋游记散文特点:

以情观物、言志载道;情景交融、物我相融

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例子:

1、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无限风光被作者的胸襟和抱负所点染,让人更多感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远大理想和历史责任感、忧患意识。

2、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作者热爱生活、回归自然之趣、与民同乐的情怀已经和这一景致分不开了。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关于志、物、力三者关系的议论也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治学方式。

4、苏轼《石钟山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为民其有无,可乎?

体现其治学主张,探知真理的精神。

(二)本文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景:

浩淼壮阔,奇景万变,明丽清新;流风遗迹

由景物描写起笔,顺理成章引出造亭的目的(览胜)和命名缘由,更是:

融情入景

以情驭景,景现其趣:

将“快哉”之情渗于景中——高远的眼界,开阔的胸襟

(读:

“盖亭之所见……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涛澜是“汹涌”的,——何其雄浑!

风云是“开阖”的,——何其多变!

舟楫是“出没”的,——何其飘忽!

鱼龙是“悲啸”的,——何其感奋!

冈陵则起伏,想见其逶迤之势;草木则“行列”,想见其优美之姿;

屋舍则“可数”,想见其恬然之态。

……而流风遗迹,更令人缅怀英雄,感奋激昂)

事:

谪居建亭,快然命名;处穷困之地,放山水之间

用典:

自然引出讨论之中心——士以何态度处世?

由《风赋》得出一般人的忧乐观,进而提出更高一层的忧乐观

情:

“快”

理:

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小结:

通篇紧紧围绕“快哉”两字来作文章,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了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

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文章前面写景部分,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作者是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说透“快哉”的含义;也为后面的文字作好铺垫。

后面议论部分,又是以前面之情作为线索,作一波三折的正反推理,使建亭主人的“快哉”之情,明显区别于一般迁客骚人;而作者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对张及苏轼的慰勉之情,也尽注于字里行间。

 

(三)拓展阅读:

完成“能力迁移”内容,了解品味亭台类记文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细细品味亭台类记文中情、景、理融为一体的特色。

(完成练习)

文眼:

超然

主旨句: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成语:

超然物外,无往不乐)

景:

对比“交通方便、居处华丽、山水优美的杭州”、“交通不便、居处简陋、朴实淳美的密州”

事:

身处密州的苦况生活(思考:

其中的行为方式与《黄》中哪些对张梦得的描述是一致的?

情:

“乐”(他热爱生活,兴致盎然,每到一处都登山临水、探奇揽胜,随缘旷放,喜乐如常)

理:

论述祸福与悲喜的关系——超然则乐,不超然则哀,“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

 

三、学习人格精神:

(一)赏人:

从两篇文章,可见兄弟二人在精神上有何相通之处?

(亦为三人之共通之处)

形象:

豁达不羁、自得其乐,心中坦荡、胸怀旷达

(二)三人之关系,名字之内涵——品质、人格

苏洵:

《三字经》“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给儿子命名:

27岁时,大儿子出生,取名苏轼,字子瞻。

(自号东坡居士)

“轼”:

古代设在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瞻”:

眺望。

名字相合:

可以凭轼而观之,登高而望远。

3年后,二儿子出生,取名苏辙,字子由。

(自号)

“辙”:

车轮碾过的痕迹。

“由”:

顺之随之

名字相合:

车轮顺着辙痕,你就走吧!

两个儿子相连:

上车后凭轼而望,把好方向;顺着辙痕,你就大胆前进吧!

意在教诲儿子,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要经常凭轼而望,别走错道;要顺着车痕轨道走,以免翻车;把握了这两条,才能走阳自己的路,达到目的既定的目标。

轮、辐(车轮里的直木)、盖(车篷)、轸(车后横木),皆有职乎车。

而轼(车前横木)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轨道),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倾翻)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也矣!

短文:

对两个儿子的劝勉、担心和希冀:

以车前横木喻苏轼,担心他锋芒毕露而不加掩饰;以车轮碾出的印痕象征苏辙,说他介于祸福之间,翻车殃及不到他,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明确:

苏辙一生虽然仕途坎坷,但坚守心中的信念,又不因功名利禄而失却本性,他的一生可谓“登孔孟之堂而入老庄之室”。

正因他受到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还有佛家思想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