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4293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2018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1、下列说法与图1所要表达的主题最为相符的是

A.能力有大小高低B.血缘有亲疏远近

C.王权与神权结合D.中央已高度集权

2、从汉到元封建中枢机构的变化体现了

A.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B.中国封建统治“公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C.地方政府自主性逐渐削弱的趋势

D.贵族政治逐渐打破的趋势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述某一制度时说:

“军国

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

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

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

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下列对这段论述的理解最为准

确的是

A.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失去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地方政府地位下降

C.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压制,致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

 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汉武帝这一做法表明

①当时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②土地兼并现象引起了统治阶层的关注

③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④当时可能已经出现自耕小农衰退现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全国人口(丁)

    官员

    官民之比

    西汉

   5959万

   7500人

   1:

7945

    唐高宗时

   5238万

   13465人

   1:

3927

    元成宗时

   5816万

   22500人

   l:

2613

    清康熙时

   2459万

   27000人

   l:

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6、某思想家主张: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

故去蔽

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下列言论与之相符的是

A.“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B..“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C..“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7、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

万担

1836—1838年年平均

1894年

内销

165

171

外销

50

215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列强对华倾销加剧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8、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主要是指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9、它“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又是新时代开启的前奏”。

“它”指的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0、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清客”政策D.参加日内瓦会议

11、黑格尔指出:

“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订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

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订出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

个人工作完成的。

”黑格尔的观点反映了古希腊智者学派

①主张以人为中心②具有主观随意性③具有极端个人主义④具有法律至上的意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

“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

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A.牛顿B.达尔文C.达芬奇D.莎士比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对于下列历史现象评价较低的有哪些?

(4分)并说明理由。

(4分) A、通商口岸B、洋务运动C、“扶清灭洋”

 

 

(2)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10分)

 

材料三有人认为: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而且还是社会生活史” 。

(3)思考:

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4分)

 

 

14.(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

所掌,各自斟酌。

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朝廷用人,

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

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

‘士人政府’,或可称

为‘官僚政府’,官僚即士人为之。

而决非贵族军人或商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

(1)材料一中“选举”“考试”分别是指什么?

(4分)中国在何时形成“官僚政府”?

请说

明理由。

(8分)

 

材料二:

 社会体制既不同,建立于其上之政治,自亦不同。

如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只建立在每一小城市中,尚不能扩充成为一国家。

……秦、汉以下,全国大一统之中央政府,非神权,亦非民权,但亦不得目之为君权。

——钱穆《国史新论》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与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权有哪些区别?

(8分)造成这一区别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材料三:

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

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

这些首相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

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

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

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新华网

(3)材料二的“市民政权”之体制对材料三中的政体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6分)

 

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九月联合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参考答案

13.

(1)①A和B。

(4分)

②理由:

a.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经济主权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分)

b.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镇压国内人民

的反抗,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分)

(2)①从材料一的观点看鸦片战争,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   

②从材料二的观点看鸦片战争,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8分)

a.经济:

促使自然经济瓦解,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为新的经济形式出现准备一些条件。

   b.政治:

促使先进中国人开始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c.思想:

西方先进科技思想传入,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兴起。

(3)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4分)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