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4029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

《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色电影观后感.docx

红色电影观后感

`

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策划人员:

楼智121第六组全体成员

前言

《南京!

南京!

》观后感————————————张琳

《建国大业》观后感————————————江勇

《一号档案守护者》观后感——————————周龙

《刘伯承市长》观后感——————————蒋鑫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凤勇

《1942》观后感——————————张建华

《暴风骤雨》观后感——————————李亚男

《地雷战》观后感——————————薛笑悰

后记

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南京!

南京!

》观后感

刚开场的时候,被枪声、炮声下了一跳。

惨不忍睹的杀戮,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南京城成了一死城,这个,深深震撼了我。

但是,身为一个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编莎士比亚的名句:

举手,还是不举手?

这是个问题。

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

南京!

》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

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

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

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

南京!

》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

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质疑:

姜淑云居然没有举手?

尽管她声音颤抖,泪落双颊,但是如果她也能举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携手走进那片神圣的光辉里去?

是不是能给角色一个更加完美的收场?

举手,还是不举手?

牺牲,还是苟活?

电影继续在进行。

我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

在教堂百名妇女举手时,姜淑云已经做出了选择。

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牺牲的壮烈感染,而对“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

在教堂小江等妇女选择“牺牲拯救”时,姜淑云选择的是另一种“拯救”,尽管她最后的牺牲同样令人黯然神伤。

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南京!

南京!

》,她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了一种可能。

我不会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

《南京!

南京!

》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

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

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

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

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

“我老婆怀孕了!

我老婆又怀孕了!

”之后,英勇就义了。

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

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

”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

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

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

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楼智121张琳

建国大业观后感

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看完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正在进步,中国正在前进!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两位角色的两次落泪。

第一个落泪镜头出现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刘烨饰演的塔山英雄团的老兵在部队准备接受检阅的时候,突然冲到了主席面前,啪地一个军礼,激动地吼着:

“我代表活着的和死去的战友向毛委员敬礼。

”由于激动而有些变调的声音,黝黑的脸庞上迸出的泪水,让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是啊,从红船到井冈山,从延安到北京城,这条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新中国走得异常艰辛。

这个过程中,有那么一群人,永远地留在了路上。

他们,也曾是那么青春光彩的脸庞,也曾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也曾有彩旗招展的理想……但是,他们留在了路上,而没有机会听到

天安门城楼上“人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洪亮声音,无法看到金水桥畔挥舞的红旗。

然而也正是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后来人踏得更稳,走得更远。

老兵的泪,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鲜血与生命的先驱,提醒我们面对注视我们的先烈,继续为我们毕生追求的事业而努力,写出应该属于我们的辉煌青春。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的祖国。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

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的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

中国像一只巨龙,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

曾经的民不聊生,曾经的满野战乱,曾经的东亚病夫,都已成了过去。

如今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龙腾虎跃!

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才使得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

60年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

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面对让人措手不及大地震。

中华儿女没有气馁,我们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卫星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的奔月梦现实了!

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铸造辉煌!

我们的体育健儿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

取得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

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60年的风雨无阻,60年的沧桑巨变,我们的祖国必将继续书写不朽的传奇。

楼智121江勇

一号档案守护者观后感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陈为人急得去找鲁迅帮忙,还靠进步知识青年李慕英到外面教书接济。

但是掩护机关始终是个难题,最后不得已,他写信把在河北正定小学任教的妻妹韩慧如找来帮忙。

韩慧如眼前的姐夫除去身上穿的,一时不用的衣服都已卖掉,孩子穿的是抽了棉花的破背心;煤球数着用,楼下摆着绝对不能吃的月饼,一岁的婴儿常常以水代奶。

当她明白了姐夫做的是何等“生意”,什么话都没有说,挑起了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的责任,并拿出自己积攒的300块银元。

为维持生计,陈为人总是天黑时出门买山芋,堆在亭子间里。

可怜的是那三个孩子,饥饿难熬。

看到锅里剩下的那点粥哭闹着要吃。

天真的孩子们哪里知道,那是他们的晚餐。

陈为人“狠心”地说:

‘“我们是吃点心,点心点心,就是点点

心的,不要吃饱的。

”孩子不解了:

“为什么我们天天吃点心呢?

”陈为人看到孩子愁眉苦脸的样子,只有“苦中作乐”,转而高兴地提议:

“吃完点心,我们是不是要运动一下?

来,跳个舞吧。

”他自己先跳,逗得孩子笑个不停。

面临着几年来最大的困难,除了翻晒文件和箱子,并在文件中夹上烟叶以防蛀防霉,陈为人寻找党组织的心情更加迫切。

他秘密找过一次何香凝,却被告知她门边有暗探,叮嘱不要再来。

没其他办法,他只好用党内用过的联络暗语登寻人广告,还让韩慧如晚间一次次在马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张贴贴子,“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以期引起地下党的注意。

1935年底,韩慧芝被释出狱。

为了生计,韩家姐妹外出教书谋生,不想这却给陈为人带来了转机。

在培明女中附小当教员的韩慧英,通过女中训育主任罗淑章,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他们这才知道,受党的委托,中央特处负责于强也在到处查访陈为人。

1936年秋,陈为人终于与徐强接上关系。

对这一次接头的情景,徐强记忆很深:

“我见到为人,脸色苍白,身体十分瘦弱,正在吐血。

他不敢借钱,又不敢找朋友帮忙,肩上的担子重啊!

同我交谈明显地看出他很警惕。

我几次问他的住址,他都不敢讲。

而从接头的小饭店归来,陈为人明显轻松了许多,还与孩子们说笑道:

“爸爸今天总算吃饱了,把盘子都舔光了。

陈为人早年在东北狱中就感染上了肺病,接手地下文库后,长期忍饥挨饿,缺医少药,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就把萝卜当水果吃。

眼见陈为人的肺病日趋严重,再独自担当重任,危险很大,为陈为人的身体也为了文库的安全,徐强决定立即转移全部文件。

1936年底的一天,陈为人亲自押着两辆三轮车,把六箱档案并进四个大皮箱送到法租界顺昌里7号一幢石库门房子。

接受文件箱的周小姐故意当众大声说道:

“哎呀,张先生,这些破旧货你替我保管这么长时间,还劳你亲自送来,真过意不去。

”她连声称谢,将两块银元塞进陈为人的怀里。

移交完文件,卸下了几年的重担,陈为人回到家中就吐着大口鲜血昏倒在地,半年之后病重不起。

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党组织特意对韩慧英说:

“只要能保住为人,需要用多少钱,就用多少钱。

”可陈为人不忍党在极端困难时期把少得可怜的经费浪费在自己身上,党组织只好多次派党内医生到家里为他治病。

无奈他沉疴日重,1937年3月12晚,年仅38岁的陈为人默默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陈为革命烈士。

楼智121周龙

《刘伯承市长》观后感

该影片讲述了刘伯承同志在1949年南京解放后,接受中共中央任命,担任南京首任市长期间解放南京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就业,改善百姓生活的一段光辉历史,影片中刘伯承市长正直、谦虚、心系百姓的品质使我深受教育感触颇深。

    影片故事始于1949年渡江战役,当时南京刚刚解放,工厂停工,物价暴涨,国民党特务到处破坏,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新政权面临着生死考验,百废待兴。

刘伯承市长为了恢复生产,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亲自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想办法,走访爱国的资本家,团结一切力量渡难关。

他心系百姓,看到老百姓吃不起粮食,便下令减少饭量,带头表率,并为老百姓送去救命的口粮。

他关心下属,当他看到部下鞋子磨破了还用绳子绑着穿时,便把自己都不舍得穿的新鞋子送过去。

他胸怀大略,为了取得爱国资本家的支持,他亲自上门拜访做动员教育工作,用诚意解除了爱国资本家的思想顾虑。

他善用才智,运用金融策略打败了在经济危机中投机倒把趁机赚钱的资本家。

就是这样一位凡事亲力亲为,鞠躬尽瘁的市长,虽然在南京主政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但在这个新旧交替、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南京人民一起,开展了城市的接管和改造,为恢复生产,稳定秩序,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以及南京的建设和发展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展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风范和情怀。

感想:

这部影片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南京历史,同时生动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心系百姓、胸怀宏韬伟略的人格风采。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继承前辈的精神遗产并以此为榜样,,锐意创新,努力学习,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楼智121蒋欣

观《黄石的孩子》有感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前夕,一个喜欢周游世界的和平主义的英国记者。

他来到中国后,看到日本在南京残暴场面,遇到一群黄石的孤儿们,并和他们一起思想转变,并获得精神升华,最后为了转移这些孩子走上了丝绸之路,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到了安全之地,最后死于终点的传奇历程。

影片最感动我的地方其实是最后时刻那些现在还活着的黄石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了老先生了J)对往事和对这位英国记者何克的回忆,我开始以为这个故事是纯属虚构的,但从这些“老”黄石的孩子的噙着泪水的眼中看到,他们竟是如此的真实,并且就在我们身边。

在他们回忆的话当中,有一句话让我最为深刻并且为之感动和着迷:

“他在我们经历恐惧之后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去寻找并追求和实践生命的意义,这里有三个词,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

where?

why?

how?

——你们的生命要到哪儿去,为什么要追求那样的生命意义,怎样去实践这些梦想和意义?

这句话让我一直陷入思考,在晚上回来的路上,我听到《财经夜谈》的一个小故事,两个实习记者去北京的街头随地采访,向所有的人突兀的问一个问题:

你觉得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答案是五花八门,有友情、亲情、爱情、时间或生命等成人式的答案,也有是“手中的笔、胸前的红领巾、小贩推着的车”等让人感动的答案,当然还有人不屑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撇嘴而过,或是没有时间去回答自己或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匆匆而去。

其中有两个答案表述不同但内涵一致,最让我记忆深刻又引起了我共鸣,一个是一位书店柜台的店员,他说他最珍贵的是这个书店,这个他自己努力实现的理想,并且还在一直且会继续坚持着,因为他从这个理想中获得了快乐。

另一个中年人说:

他最珍贵的是现在还有能力拥有理想并且快乐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又让我想起影片里一句毫不起眼却也让我记住了的台词:

周润发饰演的共产党员对男主角何克说:

“我们都来自优越的家庭,有着奢侈的理想。

她(一位也来自国外的女主角)不同。

每个中国人都在努力不让自己的头被(苦海)淹没,即使周遭似苦海翻腾。

她不相信未来,就像中国人一样,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值得。

”记住了这句台词,是因为自己也和朋友说了一句几乎同样结构的话,“享受对于现在的我或我们年轻人,是奢侈的”。

是啊,对于那个还在为生存挣扎的时代的中国人,还有现在仍然在极度物质和文化贫困的人们来说,理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奢侈的。

可是我最心痛的是,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走出了知识与物质的贫穷的很多人来说,理想是可以触及,却没有时间或不屑触及。

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在阅读着一句又一句的成功秘诀,却不知自己生命的方向在何方?

也不知我们为什么要往那里去。

人性的进化相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来说,是一个非常慢非常慢的事情,可以说,就抛开知识的人性(本来就不含纯粹的知识)来说,我们这些虽称之为现代人和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

可是,我们也经常会问自己,我们生命前方的路在哪里?

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们从小学课本就知道理想的重要性,我们也想拥有自己的理想,可我们就是找不到他!

或许理想(不单单指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许还可以有精神层面)的建立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或者说整个民族的悲哀。

这又或许与我们现在教育和观念的一元性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对于成功的缺乏多元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缺乏真正的信仰有关。

但这些制度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太深奥,我们很难去思考或者说很难去改变他们。

(不过我们以后得一直努力的去改变这些可怕制度和观念)

那我们该怎么做——我不知道。

虽然我自己也觉得过往的成长环境和现在的观念(有一些是社会的,有一些是我自己的)让我深陷其中,虽然这种压制让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我还是感谢他们,因为我现在至少身体是自由的,我会努力的争取思考和思想的自由,我会拼命的阅读,去和那些喜欢思考的人沟通,去努力思考我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去努力的找到自己的理想。

可是,在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或生命的坐标的时候,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或许我们也可以和那些已经有了坚定理想的人一起,去想第三个问题:

how?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我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竟是深入骨髓(估计大多数中国人都是J),怪不得自己会跟朋友说“享受对于现在的我或我们年轻人,是奢侈的”。

这种影响以前体会不到但是却一直影响着自己,当自己一步步的从初中考到高中,从高中又考到大学,从大学又考上研究生,我总是觉得,我还不够安全,我要追求幸福,好像自己的幸福永远在未来一样。

然后,我就是以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这样的方式,急躁的,眼睛永远向前的看着未来那个虚无缥缈又很“真实”的理想和幸福,却忽略了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忽略了现在就可以得到的植物、风景、阳光……

当男主角何克在死前时快乐的说:

“我很幸运,遇上了你,遇上了你们,我很快乐……”时,我深深的被他感染了,看着那个载着何克灵魂的飞向天际的风筝,我看到了何克微笑的脸庞,看到了他快乐的追求生命的意义的真谛。

楼智121凤勇

红色电影《1942》观后感

《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影片主要讲的事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

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

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

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

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

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楼智121

张建行

《暴风骤雨》观后感

那场暴风骤雨已经从郭长兴、刘福德或老丁太太的脸上消失了。

当蒋樾见到他们时,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的这些老人都已经走到了人生尽头。

他们花白的头发都梳理得整整齐齐,穿着干净的衣服,坐在螺丝店里、轮椅上或是毛主席画像前,笑容腼腆,说话轻而谨慎,仿佛在努力压制着藏在他们体内那段洪水般凶猛的历史。

但往事从没有真正平息,刘福德清楚地记得,地主“韩老六”住着并不是很好的房子,老丁太太则对自己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力念念不忘。

六十多年前,暴风骤雨从这些普通人身上呼啸而过,卷翻了他们生活的元宝村,并从这里涌向全国。

当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和同名电影随着新政权传遍全国时,他们都成为一种符号。

这个符号试图让人看到的,既有旧社会的苦难和不堪,也有新社会的优越和希望。

也就从那时候起,位于东北一隅的小村汇入了时代巨流,随之起起落落。

真实的元宝村和真实的往事都遮蔽在巨流下面,被许多人咽到肚子里。

等到2005年蒋樾来到这里,打开录像机时,其中一些往事,已经被带进了棺材里。

但那些还活着的人,却吞吞吐吐张开了嘴。

他们翻检旧事,凑出了一个外人从未真正进入过的元宝村,拼出一场暴风骤雨的真实样貌。

《地雷战》观后感

楼智121薛笑悰

抗日战争较为艰苦的1942年,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等经常遭受日军的突袭,为了减少损失,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集合群众的智慧,想出应对日军的策略:

他们联合附近几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壮大武装力量的同时,用土制地雷组成各式各样的地雷阵,将日军沉重打击。

  日军为对付地雷阵,搬来工兵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民兵们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制雷技术和布雷方法,使得日军防不胜防。

进入麦收季节,日军本想趁民兵抢收麦子时一举拿下赵家庄,不想民兵早已设下了布局更为精妙的地雷阵。

抗战时期地雷战,是辅助手段,造成敌占区治安混乱。

即使根据地,主力还是八路军的,片子里都是等主力队伍回来,地方上配合着打。

但它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在战斗中,抗战时期我们那儿来得那么多的地雷,许多是人民自己制造的石雷,炸药也是土制的数量极少。

人民群众抗战的胜利是发动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飞雷石雷、子母雷、蝎子雷等等,着实抵挡了一定的敌人。

据资料记载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

抗战时期,海阳地雷大显神威,共毙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并涌现出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和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不仅在海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抗战老电影,让当代的青年一代深刻地了解到,我们的今天,是由无数个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那些人民英雄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前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心中都会有自己一个梦,都会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我们一直为着心中的那个梦而奋斗,但社会是残酷的。

它让我们不知道自己坚持的路是否正确,更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而红色电影也许可以给予我们大家一定的启示。

每一篇红色电影都有一个故事,都缩写了一段历史,里面的主人公无论失败或是成功,无论喜悦或是悲伤,都展现了我们的前辈面对不同困难,不同逆境时大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会教会我们如何正视自己的理想,如何坚持自己的梦。

我们选取了《南京!

南京!

》《建国大业》《一号档案守护者》《刘伯承市长》《黄石的孩子》《1942》《暴风骤雨》《地雷战》等精彩影片进行赏析,本书则是我们对影片的理解与感悟,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最后我们的想说一句:

青春短暂,从现在起,就力争主动,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去描绘这张生命的白纸。

只有这样我们青春才不会白来

 

后记

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

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

成功,不相信眼泪;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相信从电影中大家都看出了这一点,我们既然选择了认准了自己的梦,那就要一直走下去,成功最终会属于我们的。

本书著作人员楼智121班第六组成员

封面凤勇

前言张琳

《南京!

南京!

》观后感—————张琳

《建国大业》观后感—————江勇

《一号档案守护者》观后感—————周龙

《刘伯承市长》观后感—————蒋鑫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凤勇

《1942》观后感—————张建行

《暴风骤雨》观后感—————李亚楠

《地雷战》观后感—————薛笑悰

后记—————张琳

整体排版—————江勇、凤勇、蒋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