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378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docx

电学基础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电学基础

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二〇一六年

 

《电工学》课程建设标准

一、课程教学团队

1、课程负责人

本课程负责人为张家亮,具体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

本课程固定教学团队由张家亮、刘艳、张庆芳、陈园园、唐小愚、陈卓组成,该课程配备的辅导教师为詹玉枝。

以上老师均能独立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中各位老师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姓名

年龄

专业背景

学历

角色

张家亮

3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课程负责人

刘艳

3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主讲

张庆芳

39

自动化

硕士

主讲

陈园园

35

热能与动力工程

硕士

主讲

唐小愚

4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主讲

陈卓

35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博士

主讲

詹玉枝

44

自动化

学士

辅导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大纲

在课程建设期间,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动向及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本团队一直持续完善教学大纲,完善及修订教学大纲的频率大约为3-5年一次。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学基础课程,是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线性电路、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能力及掌握电机的运行与控制等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同行专家座谈,及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调整当前教学内容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时注重与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结合,及时有效地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处理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

3、教学手段和方法

本课程团队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正运用基于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断探索和改良科学的考核方式方法。

4、实践教学

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环节,由另设的实验课程完成。

该实验课程开设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教材及相关资料

在教材和相关资料选用方面,本教学团队遵循选优、选新、选特、选大等原则,具体如下:

选用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质量工程”启动的“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中的教材;获得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获奖教材;对于无上述教材的课程,应选用同类教材中公认高水平的教材。

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新近出版(修订)的新教材。

选用新教材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

在同类教材中可选用编写水平高、符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在同类教材中尽量选用大出版社、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严格按课表及教学日历执行,课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日历由任课教师制定后经教学团队负责人审批。

并由教研室安排听课、查课、教学资料检查等教学评估活动。

2、课堂教学

教师授课概念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逻辑性强,教学态度认真,责任心强,讲稿齐全,做好辅导和批改作业,注重教学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当反映本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关注新的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式。

3、成绩考核

考题应覆盖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应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知识性命题和能力性命题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加大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课堂讨论、小组作业、随堂测试等纳入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

实行补考的课程每次考试有难度相同或相近的两套试题。

考试组织严密,试题差错少,无泄漏考题等责任事故发生。

考场纪律严明。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认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目前已承担的校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省等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教学改革有方案,有措施,有总结,目前在翻转课堂的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成果。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每学年所有主讲教师经过一轮的学生评价,学生总体满意率90%以上的教师占90%以上。

2、同行评价

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90%以上教师教学效果优良。

3、学生素质和能力

学生学习质量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电路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一、课程教学团队

1、课程负责人

本课程负责人为刘艳,具体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

本课程固定教学团队由刘艳、陈卓、荣娜、张庆芳组成,该课程配备的辅导教师为张家亮。

以上老师均能独立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中各位老师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姓名

年龄

专业背景

学历

角色

刘艳

3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课程负责人

陈卓

35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博士

主讲

荣娜

36

电力电子装备与系统

在读博士

主讲

张庆芳

39

自动化

硕士

主讲

张家亮

3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辅导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大纲

在课程建设期间,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动向及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本团队一直持续完善教学大纲,完善及修订教学大纲的频率大约为3-5年一次。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开设的电学基础课程,是继《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基本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同行专家座谈,及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调整当前教学内容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时注重与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结合,及时有效地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处理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

3、教学手段和方法

本课程团队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正运用基于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断探索和改良科学的考核方式方法。

4、实践教学

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环节,由另设的实验课程完成。

该实验课程开设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教材及相关资料

在教材和相关资料选用方面,本教学团队遵循选优、选新、选特、选大等原则,具体如下:

选用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质量工程”启动的“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中的教材;获得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获奖教材;对于无上述教材的课程,应选用同类教材中公认高水平的教材。

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新近出版(修订)的新教材。

选用新教材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

在同类教材中可选用编写水平高、符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在同类教材中尽量选用大出版社、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严格按课表及教学日历执行,课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日历由任课教师制定后经教学团队负责人审批。

并由教研室安排听课、查课、教学资料检查等教学评估活动。

2、课堂教学

教师授课概念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逻辑性强,教学态度认真,责任心强,讲稿齐全,做好辅导和批改作业,注重教学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当反映本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关注新的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式。

3、成绩考核

考题应覆盖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应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知识性命题和能力性命题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加大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课堂讨论、小组作业、随堂测试等纳入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

实行补考的课程每次考试有难度相同或相近的两套试题。

考试组织严密,试题差错少,无泄漏考题等责任事故发生。

考场纪律严明。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认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目前已承担的校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省等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教学改革有方案,有措施,有总结,目前在翻转课堂的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成果。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每学年所有主讲教师经过一轮的学生评价,学生总体满意率90%以上的教师占90%以上。

2、同行评价

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90%以上教师教学效果优良。

3、学生素质和能力

学生学习质量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标准

一、课程教学团队

1、课程负责人

本课程负责人为荣娜,具体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

本课程固定教学团队由荣娜、唐小愚、詹玉枝、张家亮组成,该课程配备的辅导教师为陈卓。

以上老师均能独立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中各位老师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姓名

年龄

专业背景

学历

角色

荣娜

36

电力电子装备与系统

在读博士

课程负责人

张家亮

3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主讲

唐小愚

4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主讲

詹玉枝

44

自动化

学士

主讲

陈卓

35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博士

辅导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大纲

在课程建设期间,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动向及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本团队一直持续完善教学大纲,完善及修订教学大纲的频率大约为3-5年一次。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学基础课程,是继《电路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同行专家座谈,及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调整当前教学内容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时注重与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结合,及时有效地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处理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

3、教学手段和方法

本课程团队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正运用基于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断探索和改良科学的考核方式方法。

4、实践教学

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环节,由另设的实验课程完成。

该实验课程开设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教材及相关资料

在教材和相关资料选用方面,本教学团队遵循选优、选新、选特、选大等原则,具体如下:

选用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质量工程”启动的“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中的教材;获得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获奖教材;对于无上述教材的课程,应选用同类教材中公认高水平的教材。

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新近出版(修订)的新教材。

选用新教材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

在同类教材中可选用编写水平高、符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在同类教材中尽量选用大出版社、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严格按课表及教学日历执行,课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日历由任课教师制定后经教学团队负责人审批。

并由教研室安排听课、查课、教学资料检查等教学评估活动。

2、课堂教学

教师授课概念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逻辑性强,教学态度认真,责任心强,讲稿齐全,做好辅导和批改作业,注重教学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当反映本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关注新的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式。

3、成绩考核

考题应覆盖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应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知识性命题和能力性命题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加大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课堂讨论、小组作业、随堂测试等纳入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

实行补考的课程每次考试有难度相同或相近的两套试题。

考试组织严密,试题差错少,无泄漏考题等责任事故发生。

考场纪律严明。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认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目前已承担的校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省等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教学改革有方案,有措施,有总结,目前在翻转课堂的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成果。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每学年所有主讲教师经过一轮的学生评价,学生总体满意率90%以上的教师占90%以上。

2、同行评价

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90%以上教师教学效果优良。

3、学生素质和能力

学生学习质量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标准

一、课程教学团队

1、课程负责人

本课程负责人为詹玉枝,具体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

本课程固定教学团队由詹玉枝、唐小愚、张家亮、荣娜组成,该课程配备的辅导教师为刘艳。

以上老师均能独立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中各位老师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姓名

年龄

专业背景

学历

角色

詹玉枝

44

自动化

学士

课程负责人

荣娜

36

电力电子装备与系统

在读博士

主讲

张家亮

3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主讲

唐小愚

4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主讲

刘艳

3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辅导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大纲

在课程建设期间,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动向及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本团队一直持续完善教学大纲,完善及修订教学大纲的频率大约为3-5年一次。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的电学基础课程,是继《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数字电子电路的基本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同行专家座谈,及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调整当前教学内容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时注重与培养目标实际需要的结合,及时有效地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处理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的关系。

3、教学手段和方法

本课程团队实时追踪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正运用基于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断探索和改良科学的考核方式方法。

4、实践教学

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环节,由另设的实验课程完成。

该实验课程开设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教材及相关资料

在教材和相关资料选用方面,本教学团队遵循选优、选新、选特、选大等原则,具体如下:

选用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质量工程”启动的“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中的教材;获得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获奖教材;对于无上述教材的课程,应选用同类教材中公认高水平的教材。

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新近出版(修订)的新教材。

选用新教材的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

在同类教材中可选用编写水平高、符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在同类教材中尽量选用大出版社、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严格按课表及教学日历执行,课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日历由任课教师制定后经教学团队负责人审批。

并由教研室安排听课、查课、教学资料检查等教学评估活动。

2、课堂教学

教师授课概念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逻辑性强,教学态度认真,责任心强,讲稿齐全,做好辅导和批改作业,注重教学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当反映本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关注新的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式。

3、成绩考核

考题应覆盖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应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知识性命题和能力性命题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加大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课堂讨论、小组作业、随堂测试等纳入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

实行补考的课程每次考试有难度相同或相近的两套试题。

考试组织严密,试题差错少,无泄漏考题等责任事故发生。

考场纪律严明。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认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目前已承担的校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省等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教学改革有方案,有措施,有总结,目前在翻转课堂的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成果。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每学年所有主讲教师经过一轮的学生评价,学生总体满意率90%以上的教师占90%以上。

2、同行评价

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90%以上教师教学效果优良。

3、学生素质和能力

学生学习质量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