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3397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docx

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策略一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学案

策略一 突破选择题的7个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1 利用辅助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但有些试题的图像并没有直接地给出信息,而是间接地或隐性地给出信息,解题时往往需要利用辅助图像将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可以将文字表述转为图形、将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将平面图转化为剖面图、将多个图形叠加等。

该方法在分析地球运动的时间与空间问题、等值线图时最常用。

利用辅助图像解题,首先要熟悉常见的图形,如地球公转图、太阳视运动图、地质构造图、水循环图、等压线分布图等;其次,需要形成利用图形整理知识的习惯;再次,解题中尽量多绘制简图帮助思考,提升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1.将文字转换为图形

文字表述空间事物类的试题,解答时往往需要根据所描述的地理事物联系教材主干知识和图像,将地理事物的文字描述用常见图形展现出来,通过图形轻松解题。

2.将思考过程绘图处理

在解题过程中,地理空间问题往往会因为凭空想象而难以定位或者因思维混乱而难以入手,将试题设问条件和解题思路适当绘成图形辅助分析,可轻松得出答案。

3.作辅助线和多图像叠加

繁杂的图形、较多的文字会干扰答题,特别是在时间紧的情况下会导致眼花缭乱,难以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这时可以根据材料提示作辅助线,利用多个图像叠加等来帮助理解、分析,最终得出答案。

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北极中国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

据此完成

(1)~(3)题。

(1)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10时      B.13时

C.16时D.19时

(2)当日,日落位于黄河站的(  )

A.东方B.西方

C.南方D.北方

(3)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

A.9月21~30日B.10月1~10日

C.10月11~20日D.10月21~30日

解析:

极夜后的第一天昼长非常短,才日出就要日落,正午时刻就是地方时12时,所以日出日落时间接近地方时12时,而地方时12时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太阳位于正南方。

运用太阳视运动图辅助理解,将使该题组变得非常简单。

根据黄河站纬度可得太阳视运动图(下左图),一年中有极昼、极夜现象,从图中可见3月9日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日落时间接近地方时12时,太阳位于正南方附近,北京时间比黄河站当地时间大致早7小时。

所以,第

(1)题选D,第

(2)题选C。

第(3)题,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对称性即可解题(下右图),3月9日后极夜消失,距春分日12天,说明极夜开始的时间应该在秋分日之后12天,大致在10月5日前后。

选B。

答案:

(1)D 

(2)C (3)B

1.下图示意新疆天山的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

读图完成

(1)~(3)题。

(1)7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  )

A.海拔2000m处B.海拔3500m处

C.海拔4000m处D.海拔4500m处

(2)海拔2000m处北坡年降水量约为(  )

A.200mmB.250mm

C.300mmD.600mm

(3)若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  )

A.海拔1500mB.海拔2000m

C.海拔3000mD.海拔4000m

解析:

(1)题,先找到7月气温最低点,过该点作横坐标的垂线,取垂线与地形剖面线的交点,再过其交点作水平线对应到纵坐标中的海拔,即可得出答案。

(2)题,作海拔2000m的水平线,得到其在地形剖面线北坡上的对应点,过该点作横坐标的垂线,取垂线与年降水量线的交点,再过其交点作水平线对应到纵坐标中的年降水量,即可得出答案。

第(3)题,牲畜过冬需温度较高,在天山北麓找到1月温度最高点,过该点作横坐标的垂线,取垂线与地形剖面线的交点,再过其交点作水平线对应到纵坐标中的海拔,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D 

(2)D (3)B

思维模型2 利用知识迁移

高考地理试题通常具有“三新”——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而解答新问题往往需要调动和迁移相关知识。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从教材中迁移:

从教材中迁移知识来解题通常表现为将试题考点与教材知识点之间建立准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并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其解题一般步骤:

①仔细审题,明确考点;②检索知识储备,找到对应知识点;③迁移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2)从生活中迁移:

近年高考试题“生活化”趋势凸显,取材和情境常贴近生活,以体现“生活中的地理”的概念。

从生活中迁移知识来解题通常表现为运用日常生活常识或亲身生活经验来解答相关地理问题,其解题一般步骤:

①通览试题背景材料;②回忆并找到类似的生活情境;③迁移相关生活常识或经验;④利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试题中的地理问题。

(3)从材料中迁移

高考命题通常会选用新颖的图文素材创设新颖的试题情境,而素材中往往有一些重要的解题信息。

因此,从材料中迁移表现为直接从试题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直接进行迁移解题,其解题一般步骤:

①立足设问,明确考点;②立足材料,提取与考点直接相关的有效信息;③迁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解答相应的地理问题。

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7:

00,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巴西里约热内卢(23°S,43°W)马拉卡纳体育场举行,这也是巴西甚至南美国家第一次承办奥运。

据此完成

(1)~

(2)题。

(1)游客现场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当地时间(区时)是

(  )

A.8月5日23时   B.8月5日19时52分

C.8月5日20时D.8月5日20时8分

(2)此时,下列船只顺风顺水的是(  )

A.过直布罗陀海峡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

B.北印度洋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

C.过德雷克海峡由大西洋驶向太平洋的船只

D.经北非西海岸驶向葡萄牙的船只

解析:

(1)题,奥运会开幕式时间为北京时间(即东八区)8月6日7:

00,里约热内卢(43°W)位于西三区,两者相差11个时区,且里约热内卢位于北京西边,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可知,当地时间(区时)为8月5日20时。

(2)题,8月,北半球正值夏季,直布罗陀海峡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基本无风,A错误。

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控制,洋流自西向东流动,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B正确。

德雷克海峡盛行西风,由大西洋驶向太平洋的船只逆风逆水,C错误。

北非西海岸洋流为加那利寒流,经北非西海岸驶向葡萄牙的船只逆水,D错误。

答案:

(1)C 

(2)B

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K城海拔1048米。

这里有夏季夜晚天并不完全黑下来的“白夜”现象,且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

读图回答

(1)~

(2)题。

(1)“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

A.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B.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D.位于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

(2)该地夏天可以看到“白夜”现象的原因是(  )

A.大气散射作用

B.晴天多,光照充足

C.海拔高

D.纬度高,有极昼现象

解析:

(1)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信息推断出,K城处于落基山脉的东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愈接近地面,温度愈高。

(2)题,由材料可知,“白夜”指夏季夜晚天并不完全黑下来的现象,即日落后天空仍然有光线。

结合教材中有关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可知,大气散射作用可以改变光线方向,使日落后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有光线;且该地纬度较高,夏季昼很长夜很短,极易出现“白夜”现象。

答案:

(1)D 

(2)A

思维模型3 利用图表信息

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空间概念”和“可量化”的地理事物或要素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取、利用图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图像信息

高考试题中所涉及的地理图像种类繁多,但判读方法基本相通,主要从“形”(图形信息)和“数”(数据信息)两个维度获取和解读信息。

利用地理图像信息解题的一般步骤:

(1)读图名,明确主题。

图名一般出现在主题干的文字材料中(少数情况下标注在图像下方),如“我国两省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图”,说明考查的主题是地质灾害。

(2)读图像,结合图例、注记提取“形”“数”信息。

如等值线分布图中,等值线的走向和疏密是图形信息,等值线上数字标注是数据信息。

(3)根据试题设问对“形”“数”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和综合分析。

2.利用表格信息

表格是“可量化”地理要素直观的表现方式,其判读一般思路:

①明确表格反映的地理主题和具体指标;②对不同时期同一指标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变化特点或规律;③对不同指标的同一时期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异同;④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

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

读图回答

(1)~

(2)题。

(1)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

(  )

A.1月       B.4月

C.8月D.12月

(2)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

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B.大洋环流、下垫面性质

C.地形起伏、人类活动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解析:

(1)题,首先,读图可知,该统计图纵轴表示辐射差额,上部为正,下部为负;1、2、3、9、10、11、12月份为负值,5、6、7月份为正值,4、8月份为零,因此4月份、8月份分别是辐射差额由负到正、由正到负的转折点。

其次,弄清辐射差额正负的含义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根据题干有关辐射差额的概念可知,辐射差额为正,表示能量收入大于支出,即能量盈余,气温不断上升;辐射差额为负,则气温不断下降。

最后,读图可知,8月~次年4月,辐射差额为负值,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则此期间气温持续下降,最终在次年4月达到最低。

(2)题,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可以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进而维持全球不同地区的水热平衡。

答案:

(1)B 

(2)A

3.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近几年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

下表是1978年以来我国GDP、城镇化率和城镇投资率情况统计表。

据此回答

(1)~

(2)题。

年份

1978年

1998年

2008年

2012年

2013年

GDP(亿元)

3650

84884

316752

534123

588019

城镇化率(%)

17.92

33.35

46.99

52.57

53.73

城镇投资率(%)

4

25.4

30.15

36.46

40.17

(1)由表格内容可知(  )

A.我国的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并不断促进GDP的增长

B.我国的城镇化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必然造成环境的急剧恶化

D.我国应积极推进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职能多样化

(2)与城市的繁华形成对比的是,在很多地区“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却日益加剧。

为发展农村经济,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加强户籍管理,控制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

B.将农村土地大规模开发成工业区,吸引农民返乡工作

C.由政府负责照管留守老人和孩子

D.开发新型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解析:

(1)题,由表格中城镇化率和GDP数值可知,两者都呈增长趋势,A正确。

我国的城镇化率2013年为53.7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B错误。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可能会造成环境恶化,但也可能会改善环境质量,C错误。

D项所述内容在材料中无相关信息,无法判断。

(2)题,控制农民进城务工不利于城镇化发展,A不合理。

大规模开发工业区会侵占大量农田,且工业“三废”会污染环境,B不合理。

由政府负责照管留守老人和孩子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C不合理。

开发新型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D合理。

答案:

(1)A 

(2)D

思维模型4 利用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既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考试中解题的重要依据。

生活中诸多的自然现象和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都遵循或体现了一定的地理规律,对于以此类自然现象和地理事物为背景的试题,通常需要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规律来进行分析解答。

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②脑中“检索”相应地理规律;③调用地理规律分析作答。

1.利用自然地理规律

自然地理规律主要有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强化对规律内涵的理解是利用自然地理规律解题的重要前提。

2.利用人文地理规律

人文地理规律主要有人口分布和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化、三次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人地关系的演变等,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因此利用人文地理规律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所处的阶段,如人地关系的演变:

敬畏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及未来)。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统计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特点。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国人口增长过程是

(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④②③D.③①②④

(2)在发展阶段②,该国(  )

A.劳动力开始短缺B.老龄化问题严重

C.老年抚养比低D.就业压力小

解析:

(1)题,比较四个阶段的人口特点可知,阶段③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阶段④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故阶段③属于原始型,阶段④属于现代型。

(2)题,由上题可知,阶段②具有过渡阶段的人口增长特点,即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则该阶段该国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老龄化问题不严重,老年人口占比小,抚养比低。

答案:

(1)D 

(2)C

4.下图为根据雪季降雪频数划分的我国降雪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

(1)~(3)题。

(1)图中常年多雪带的分布规律是(  )

A.范围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B.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C.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

D.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

(2)我国不同地区降雪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水汽

B.塔里木盆地—纬度

C.山东半岛北部—冬季风、地形

D.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水汽

(3)有数据表明,青藏地区的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影响是(  )

A.使岩石风化速度减慢

B.使地表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C.使冻土期延长

D.短期内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解析:

(1)题,结合图例可知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一些高大山脉地区,因此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

(2)题,东北地区降雪的形成主要与其纬度较高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永久无雪带主要是内陆封闭地形造成的水汽输送阻隔形成的;山东半岛北部的常年多雪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位于冬季盛行风的迎风岸;青藏高原东部常年多雪带的形成主要与海拔和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有关。

第(3)题,积雪日数减少,地表岩石裸露日数增加,可能会加快岩石的风化;地表植被类型受多种因素影响;积雪日数减少,说明气温升高,会使冻土期缩短;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气温上升,短期内会使冰雪融水增多,从而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答案:

(1)D 

(2)C (3)D

思维模型5 利用因果关系

地理因果关系是指不同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之间存在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内在关联。

很多地理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互为因果,其中以成因类和影响类试题最为典型,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利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分析,其一般步骤:

①明确区分试题中的“因”和“果”;②从逻辑角度推理分析“因”和“果”的内在关联;③迁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试题。

(1)由果溯因

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因”;“果”为已知,“因”为未知。

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是“果”,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和我国基本国情采用“由果溯因法”推理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2)由因推果

影响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因”为已知,“果”为未知。

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因推果法”进行解题。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因”,采用“由因推果法”分析可知,“植被破坏”是直接后果,“荒漠化加剧”是间接后果。

近年来,我国某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需从其他区域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新增的耕地),这样可实现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

据此完成

(1)~

(2)题。

(1)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B.控制城市化增长速度

C.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D.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

(2)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可(  )

①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 ②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③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④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1)题,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防止随意占用耕地。

(2)题,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不能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①错。

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②对。

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③对。

土地资源位置是固定的,不能进行区际流动,④错。

答案:

(1)A 

(2)B

5.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年均降水量小于0.1毫米。

智利设计师们拟利用太阳能把太平洋的水抽到安第斯山脉顶峰的两座水库里,然后让海水向下流经水电站发电。

读图,完成

(1)~

(2)题。

(1)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对其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离岸风B.海拔

C.下沉气流D.秘鲁寒流

(2)智利设计师们如此“折腾”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持发电的稳定性

B.水能为清洁能源

C.太阳能发电成本高

D.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解析:

(1)题,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有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北部受东南信风控制,盛行离岸风;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

阿塔卡马沙漠处于沿海平原上,海拔对当地降水影响较小。

(2)题,智利设计师们拟把太平洋的水抽到安第斯山脉顶峰的两座水库里,然后让海水向下流经水电站发电,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发电不稳定,且有周期变化,而用水库的水发电能够保持发电的稳定性;太阳能和水能都为清洁能源,利用它们发电都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材料所述发电方法成本也高。

答案:

(1)B 

(2)A

思维模型6 利用区域特征

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为媒,从不同角度设问。

在解答以区域图为主要信息载体的题目时,通常需要利用相关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利用区域特征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区域图中的经纬度、地理事物轮廓或地名等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确定该区域的具体位置和大致范围;②分析该区域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③利用该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综合推理、判断。

1.利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

利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解题时,既要熟悉世界主要区域的典型区域特征,还要善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角度弄清各自然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如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所以气候干旱是其典型特征,受此影响,中亚地区整体上河流稀少,植被稀疏,多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同时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降水少,旱灾严重。

2.利用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

利用区域人文地理特征解题时,既要善于比较、分析不同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还要密切关注某些人文特征的发展变化。

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人口问题表现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开始凸显并日趋严重。

(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

(1)~

(2)题。

(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D.气温高

(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

解析:

(1)题,民谣中“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反映了当地降水少,植被稀少,且风力大。

(2)题,福建海坛岛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说明其地处大陆东部沿海,海陆风强盛且夏秋多台风活动,因此防风是当地民居的必备功能,而低矮、窗小的房子防风效果较好。

另外,福建海坛岛紧邻台湾岛,位于台湾山脉的雨影区,降水少,因此屋顶较缓。

答案:

(1)B 

(2)D

6.荷兰在三角洲的各海湾口和许多分岔河口筑起带有闸门的堤坝,如下图所示,闸门打开或关闭依具体情况而定。

据此回答

(1)~

(2)题。

(1)当闸门全部关闭后(  )

A.河水盐度将明显增加

B.可防止风暴潮淹没低地

C.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

D.利于实施退田还海工程

(2)鹿特丹港成为世界著名港口的有利条件有(  )

①坚固的岩质海岸 ②河海实现联运 ③天然的避风港湾 ④结冰期较短 ⑤广阔的经济腹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解析:

(1)题,当闸门全部关闭后,阻挡了海水入侵,河水盐度将降低,同时可有效防止风暴潮淹没低地;河流含沙量不受影响;将海水阻隔在外,不利于实施退田还海工程。

(2)题,自然特征方面:

地处海湾口和岔河口地带,实现河海联运,水运十分便利;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全年可以通航;海湾伸入陆地,避风条件好;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利于泥沙淤积形成泥沙质海岸。

社会经济特征方面:

地处西欧,经济发达,且海陆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

答案:

(1)B 

(2)C

思维模型7 利用地理原理

对于以地理原理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原理本身及其应用的试题,常常需要迁移地理原理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解答。

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试题图文材料,特别是地理原理示意图,判断试题考查哪个地理原理;②回忆该地理原理的主要内容;③根据设问要求,调动和运用该地理原理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1.利用自然地理原理

自然地理原理主要包括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等。

对自然地理原理的考查通常侧重于地理原理的形成机制,因此利用自然地理原理解题的关键是“以图解理”,即结合自然地理原理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2.利用人文地理原理

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原理是区位原理,主要包含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和商业区位。

对人文地理原理的考查通常侧重于区位分析方法在具体区域、实际地理问题上的迁移运用,因此利用人文地理原理解题的关键是提炼区位分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