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2452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研讨课教案12

相见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教学重点:

同上;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学过程:

;《相见欢》;一、导语;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二、教师范读;三、学生自由读;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五、齐读;六、内容分析;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相见欢》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

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

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

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

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

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②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

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

爱妃宫娥,前呼后拥。

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

其乐融融。

欢声笑语自不待言。

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

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

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涌上心头。

③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

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

如写愁之深。

李白《远离别》: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

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了的语言,表现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作业

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

2、摘抄名句并背诵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

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

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

另有一种。

一、解题:

引导学生读注释。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

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

“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

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

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

“寂寞”者,非梧桐深院。

乃人也:

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

如何能锁住!

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

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

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

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

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

以“剪不断。

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

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

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

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

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

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

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四、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

满林花树;“谢了”:

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

代落英;“太匆匆”:

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

花谢匆匆之因。

“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

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

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

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

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

”:

犹言“何时可再?

”,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长恨”、“长东”,悲绪难平。

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

除非他觉着活腻了。

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

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

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

无言、独上剪不断、理还乱

月如钩离愁别是一番滋味

寂寞、锁无人共语、孤寂无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