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2378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0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docx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

第六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

提要

1.介绍口腔正畸生物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力矩、力偶、阻抗中心、旋转中心等对于了解正畸生物力学原理非常重要

2.矫治力分为正畸力和矫形力,它们分别作用于牙齿和颌骨,从而引起牙齿移动、促进或抑制颌骨生长发育,以达到矫治目的

3.颌骨的可塑性、牙骨质的抗压性及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是正畸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4.在正畸力与矫形力作用下,牙周组织、牙体牙髓组织、腭中缝及骨缝等组织将发生相应变化。

矫治力大小与持续时间,以及机体相关因素会影响正畸组织反应及治疗效果

5.对牙齿的加载方式决定牙齿移动方式,正畸牙齿移动有倾斜移动、整体移动、伸长与压低移动、旋转及转矩移动五种类型,不同牙齿移动的牙周组织反应也各不相同

正畸组织改建主要涉及三个区域:

一是牙齿受到一定正畸力后引发的牙周组织改建;二是颌骨受到较重的矫形力后引起颅颌面骨缝区的组织改建,如上颌快速扩弓引起的腭中缝的分开,早期进行上颌骨前牵矫治上颌后缩畸形等;三是牵引下颌前移或后移而引起颞下颌关节区域的组织改建,如使用颏兜牵引下颌向后矫治下颌前突,使用各类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矫治下颌后缩畸形等。

了解在正畸力与矫形力作用下,上述不同区域组织改建的特征,对全面理解正畸治疗的生物学与生物力学原理非常重要。

一、正畸生物力学基本知识

正畸矫治错畸形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对牙齿及颌骨施加一定的力,引起牙周组织与颌骨的组织改建和重塑。

只有适度的力通过矫治器作用于错位牙、牙弓及颌骨,才能获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一)基本概念

1.力(force)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不会凭空产生,一旦有作用力即可产生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力对物体的效应决定于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矩和力偶

(1)力矩(moment):

使物体转动时力和力臂的乘积为力矩。

以正负号区别转动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负,逆时针方向为正。

力臂是杠杆的作用力点与支点间的距离。

(2)力偶(couple):

作用于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相互平行的力,这样组成的力系统称为力偶。

(3)力偶矩:

力偶矩等于其中一个力乘力偶臂(力偶臂为两力间的距离)。

3.阻抗中心(centerofresistance)在自由空间中物体的阻抗中心就是它的质心;在重力场中它就是重心。

当力作用于一物体时,该物体周围约束其运动的阻力中心,称为阻抗中心。

4.旋转中心(centerofrotation)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转动时所围绕的中心称为旋转中心。

(二)牙齿的阻抗中心和旋转中心

阻抗中心和旋转中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尽管在正畸治疗中牙移动的类型有多种,但从力学角度分析,只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即平移和转动(图6-1)。

这两种移动方式取决于阻抗中心和旋转中心的位置关系。

①平移:

当外力作用力线通过牙齿的阻抗中心时,产生平移,此时旋转中心距阻抗中心位于无穷远处;②转动:

当一力偶以阻抗中心为圆心,在对应的等距离处从相反方向作用于牙齿时,产生转动,此时旋转中心位于阻抗中心处。

任何一物体本身都有其质量中心,也就是重心。

一个自由体如果没有其他阻力,其移动取决于外力的作用线与重心的关系。

牙齿较为复杂,除了本身的质量外,牙齿通过牙周纤维与牙槽骨相连,因此,牙齿移动时受到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

牙根表面不同部位的阻力不是均匀一致的,尤其是不同的牙移动类型,其支持组织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牙齿的阻抗中心与牙根的几何中心基本上相一致,单根牙阻抗中心位于牙长轴上近牙槽嵴端,约为根长的1/3~1/2;多根牙阻抗中心在根分叉向根尖方向1~2mm处,牙齿阻抗中心的位置随牙根长度而变化,不受外力作用点与作用方式的影响。

计算阻抗中心位置的公式:

Y=3/5h(h为根长),即单根牙阻抗中心点Y的位置为距牙槽嵴顶2/5,距根尖3/5处(图6-2)。

牙齿的转动中心是指在牙移动过程中相对不动的点(图6-3),是随矫治力的作用点、作用方式而改变的。

图6-1牙移动的基本方式图6-2牙齿阻抗中心

A.平移;B.转动

临床上任何类型的牙移动都可由单纯的平移和单纯的转动组合而成为复合类型的牙齿移动。

由于单纯的平移由经过牙阻抗中心的力(F)产生,单纯的转动由单纯的力偶矩(M)产生,所以经过牙阻抗中心的力加上单纯的力偶矩就等于复合型牙移动。

由此可见,F和M的变化会影响牙移动的类型。

如移动中切牙向远中时,由于其阻抗中心在牙根龈2/5与根3/5交界处,在牙冠上加力只能产生倾斜移动。

如果需平移,则必须在牙冠再加一反向力偶矩,使中切牙向远中整体移动,力偶矩=力×力线至阻抗中心的垂直距离。

力偶矩与力的比率会导致转动中心的改变,从而决定牙齿的移动方式,即M/F决定牙齿的移动方式。

在临床上不能将力直接加在牙齿的阻抗中心,只能加在牙冠托槽上,图6-4A表示托槽槽沟与牙齿阻抗中心的垂直距离为8mm,希望阻抗中心处的力为150g,力矩为零。

图6-4B表示在托槽处加150g的力后,在阻抗中心处除了有150g的力外,还产生150g×8mm=1200gmm的力矩,欲使阻抗中心的力矩等于零,则必须加上一个反方向的1200gmm的力矩,这样便可产生牙齿整体移动的效果。

当所加的反方向力矩为1000gmm时,则阻抗中心尚有200gmm的力矩,此时牙整体移动加转动,牙冠移动大于根尖移动,转动中心位于阻抗中心的根尖一侧(图6-5)。

反之,当力矩为1400gmm时,则阻抗中心处尚有反方向的200gmm力矩,根尖移动大于牙冠移动,牙产生整体移动及反向转动,转动中心位于阻抗中心的牙冠一侧(图6-6)。

因此,转动中心的位置依赖于M/F的比率,通过调整该比率可控制牙移动的类型。

图6-3牙齿转动中心图6-4力与力矩的合理应用

图6-5转动中心位于阻抗中心的根尖一侧,牙冠移动大于根尖移动

图6-6转动中心位于阻抗中心的牙冠一侧,根尖移动大于牙冠移动

(三)各种正畸矫治力

1.正畸矫治力的来源

(1)弹性金属丝:

各种富有弹性的金属丝,如不锈钢丝、钛镍丝等制作的各种弹簧、功能曲及弓丝本身,利用其弹力作为矫治力。

(2)橡皮圈:

各种不同直径、类型的橡胶弹力圈是常用的矫治力来源。

(3)永磁体:

如钕铁硼是一种磁性材料,利用两块磁体之间的磁场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从而达到移动牙齿的目的。

(4)肌收缩力:

大部分功能性矫治器利用肌收缩力或解除过度的肌收缩力而达到矫治的目的。

2.矫治力的分类

(1)以力的强度分为轻力(约60~100g)、中度力(约100~300g)和重力(大于300g)。

(2)以力的作用时间分为间歇力(指对错位牙间断产生作用的矫治力,如活动矫治器副簧加力)和持续力(指对错位牙持续产生作用的矫治力,如固定矫治器弹性弓丝加力)。

(3)以力的产生方式分为机械力(弹性弓丝、橡皮圈等产生)、肌力(翼外肌、咬肌、舌肌等产生)、磁力(磁性材料产生)。

(4)以力的部位划分

1)颌内力:

在同一牙弓内的牙齿相互牵引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颌间力:

上下颌之间的牙或牙弓相互牵引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为Ⅱ类、Ⅲ类颌间牵引和垂直颌间牵引:

3)颌外力:

以颈部和额、颏、颅等骨作为抗基,将力作用于牙、牙弓或颌骨,使牙、牙弓与颌骨发生移位或改建。

(5)以力的作用效果划分

1)正畸力(orthodonticforce):

力值较小,作用范围小,通过牙齿在生理范围内的移动以矫治错畸形。

该力主要表现为牙和牙弓的改变,以及少量基骨的改变,对颅、颌骨形态的改变作用不明显。

活动与固定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力多为正畸力。

2)矫形力(orthopedicforce):

力值较大,作用范围大,主要作用在颅骨、颌骨上,能使骨骼形态改变,打开骨缝,对颜面形态改变作用大。

如儿童早期使用上颌前牵器、头帽、颏兜等,能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同时也可改变面部形态。

使用扩弓螺旋器快速打开腭中缝的矫治力也属矫形力。

(四)金属丝的机械特性

1.金属丝的基本性能临床应用的正畸合金丝应包含以下特性:

①有一定抗唾液腐蚀能力;②有一定的弹性,在一定载荷条件下,具有恢复初始形态的特性;③有足够的抗折性,防止受到一定载荷而折断:

④能进行机械加工制作,弯制成一定形状的功能弯曲;⑤容易焊接金属材料矫治附件。

2.弹性极限指可施加于金属丝上不产生永久形变的最大应力,即最大弹性载荷(图6-7)。

对金属丝施加一定力值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即弓丝的应力与应变,或金属丝的挠曲。

根据材料力学原理,载荷与挠曲呈线性关系。

随着加力增加,挠曲也成比例地增加,这一比例关系称为胡克定律。

当载荷与挠曲不再成比例关系时,即达到Pmax点,此后材料产生永久形变,不能再恢复原状。

Pmax代表可施加于材料上而不发生永久形变的最高载荷,即最大弹性载荷。

弹性是指当卸载后物体外形恢复原状的能力;塑性形变则是指加载过程中,物体外形发生永久形变。

当载荷达到极限载荷Pult时,弹性材料将发生断裂(图6-8)。

图6-7应力与应变

E.L:

弹性极限;σult:

抗张强度

图6-8载荷与挠曲

Pmax:

最大弹性载荷;Pult:

断裂前最大载荷;在弹性范围内载荷与挠曲呈线性关系

弹性极限决定着构件的最大弹性载荷。

对于特定的合金丝来说,有很多因素决定着其弹性极限。

如金属丝的粗细,细丝相对于粗丝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金属丝的截面形状,圆丝较方丝具有较高的弹性;金属丝的材质,镍钛合金丝较不锈钢丝具有较高的弹性。

一些正畸用合金,如Elgiloy合金,金合金可进行热处理以提高其弹性极限;而18-8不锈钢材料,热处理并不能增加其弹性极限,但可增加其刚性。

这些因素对金属丝弹性极限的影响在正畸临床应用中常会得到体现和应用。

3.弹性模量决定矫治器部件载荷挠曲率的机械性能是弹性模量。

载荷挠曲率与弹性模量成正比,呈线性关系。

与弹性极限不同的是,弹性模量对于特定的合金,是一个恒量,它不受加工硬化和热处理的影响。

镍钛合金丝和B-钛合金(TMA)合金材料是正畸临床具有特殊意义的两种合金材料。

前者最独特的性质是它的超弹性,即它的抗永久形变的能力,因其低应力和高回弹性而被大量应用于正畸临床。

它的另一特性是形状记忆功能,这是温度诱导下材料晶体型转变的结果,即低温下受力变形,随温度逐渐升高合金丝逐步恢复初始形态,从而实现牙齿的缓慢移动。

TMA材料的弹性模量介于不锈钢与镍钛合金之间,其挠曲率可达不锈钢的2倍而不产生永久形变。

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并可焊接。

(五)矫治器及附件产生作用力的特点

1.正畸弓丝与弹簧它们由不锈钢丝弯制而成,通过钢丝的弹性形变而释放或储存能量。

由于弓丝直径粗细不同,其时间力值变化的曲线也有很大的不同。

粗弓丝加力后初始力值很大,但力值衰减很快,后期作用力变化平缓,力值很小;细弓丝弯曲形变所用的力量小,初始释放矫治力也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力值改变很小,牙移动的效率较高(图6-9)。

图6-9粗弓丝与细弓丝的力量衰减

2.弹性橡皮圈它的形变范围较大,力量柔和而持续,用于颌内或颌间牵引,但由于口内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力值衰减也很明显(橡皮圈在口内3小时的弹力衰减可达到40%),需及时更换。

3.平面与斜面导板它是通过增加口周肌张力产生矫治作用。

肌张力是通过肌神经反射进行调节。

当作用力过大时,通过存在于牙周膜内的压力感受器自我保护机制使肌张力降低,张力过低时又会使肌收缩,以增加肌张力。

4.永磁体磁力矫治器是通过磁性材料产生的磁场力对错位牙产生矫治作用。

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使牙齿移动。

作用力大小与磁极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初始矫治力较大,随牙齿移动力值衰减较快。

(六)颌骨矫形治疗的生物力学

对于生长发育期骨性畸形的儿童,可以用矫形治疗来促进或抑制颌骨的生长,对于上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发育过度患者,都可以通过矫形力达到矫治颌骨畸形的目的。

1.上颌骨的矫形治疗在上颌骨矫形治疗中因矫形力的部位和方向不同,使其产生水平向前或向后移动的同时可产生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移动,这种移动对调整颌骨的前后关系和垂直关系非常重要。

颌骨移动的方向取决于牵引力的作用线和阻抗中心的位置。

当矫治力作用线穿过骨块阻抗中心时骨发生平移,当力线不通过阻抗中心时骨块将发生平移和转动的复合运动。

这一特征与牙齿阻抗中心和作用力线的关系相似。

(1)上颌骨与上颌牙弓阻抗中心的位置:

上颌骨阻抗中心的位置在正中矢状面上,其高度在梨状孔下缘,前后位置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上颌牙弓的阻抗中心位置也在正中矢状面上,但其前后位置在第二前磨牙处,高度约在前磨牙的牙根尖。

当牵引方向为合平面下20°~30°时,牵引力线同时经过上颌骨和上颌牙弓的两个阻抗中心。

了解上颌骨和上牙弓阻抗中心的确切位置后,就可根据畸形形成机制施以矫形力,以便达到最佳矫治效果。

颌骨牵引力线与上颌骨和上牙弓两者阻抗中心位置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①上颌骨和上牙弓平移而无转动时,则牵引力线需同时经过上述两者的阻抗中心,即采用与平面呈向下20°~30°的牵引,沿此方向牵引时,牵引力线就可以通过两者的阻抗中心,上颌骨与上牙弓将沿牵引力方向平移,此时矫形力将发挥最大的牵引效率(图6-10)。

②上颌骨和上牙弓发生同向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则牵引力线需经过两者阻抗中心的同侧;如临床上用于反伴有开倾向的患者,采用与平面呈向下大于30°的牵引,使上颌骨顺时针旋转(图6-11)。

③上牙弓和上颌骨发生相对旋转时,矫形力牵引线经过上颌骨和上牙弓阻抗中心之间;如临床用于上颌前牵引治疗反伴有深覆的患者,采用与平面平行的牵引,使上颌骨逆时针旋转(图6-12)。

图6-10矫形力牵引线同时通过上颌骨和上牙弓阻抗中心

Rm:

上颌骨阻抗中心;Rd:

上牙弓阻抗中心;F:

图6-11矫形力牵引线经过上颌骨与上牙弓阻抗中心同侧

图6-12矫形力牵引线经过上颌骨与上牙弓阻抗中心之间

(2)矫形力大小与方向1)牵引力大小:

要促进或抑制骨骼的生长需用矫形力,一般为每侧500~1000g。

分裂骨缝的力要比促进或抑制颌骨生长的力更大,如分裂腭中缝的力,对于儿童大约需要1000g,青年需要2000g。

2)牵引时间:

患者每天戴前方牵引面具12~16小时,可产生良好的骨骼效应,当牵引少于10小时时,其骨矫形效应较差。

3)牵引力作用部位和方向:

①上颌前方前牵引时(在上颌尖牙处牵引),对有开倾向者应采用与平面呈前下30°的牵引力;而对前牙反覆深者,应采用与平面平行或向上的牵引方向。

②上颌后牵引时(用口外弓从第一磨牙处牵引),对深覆或上颌骨生长方向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者(低角型病例),应采用与平面呈向后下30°的牵引力(颈带低位牵引),而对有开倾向或上颌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生长者(高角型病例),应采用与平面平行或向上的牵引角度(头帽高位牵引)。

2.下颌骨的矫形治疗下颌骨由颞下颌关节与颞骨相连,是构成颌面部主要骨骼之一,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异常更容易导致颌面部的畸形。

安氏Ⅱ类、Ⅲ类错与偏颌畸形的形成,均与下颌骨发育异常有关。

因此,下颌骨的矫形治疗也是儿童生长发育期骨性畸形矫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1)促进下颌骨生长:

使用肌激动器使下颌持续前伸,可加速其生长。

下颌主要的前伸肌为翼外肌,下颌被翼外肌主动拉向前时,可矫治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畸形,因而翼外肌的作用是刺激下颌生长的关键因素。

此外,还可用功能性矫治器将下颌导向前,矫治器导下颌向前需300~500g的力,矫治力分布于上下颌牙齿上,使下前牙前移,上前牙后移,可限制上颌骨的生长,使用矫治器的功能调位作用使髁突前移,使下颌前移建立正常咬关系,同时髁突及关节进行相应改建,以适应新的下颌位置。

(2)限制下颌骨生长:

尽管有时可能需要通过使用外力限制下颌的生长,但临床效果常常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下颌的生长控制机制不同于上颌骨,它是以颞下颌关节与其邻近骨骼相连接,完全不同于上颌骨通过骨缝与其他骨连接。

作用于颏部的矫形力传递至颞下颌关节内是向后和向上的,由于关节内的复杂结构而使其受力复杂化。

此外,髁突表面是软骨结构,其应力骨改建能力远不如一般骨组织,所以,头帽颏兜牵引只是改变了下颌的生长方向,对于下颌呈逆时针旋转生长的反患者(低角病例),其矫治效果较好,而对于下颌呈顺时针方向生长的反患者(高角病例),头帽颏兜牵引会进一步加重下颌的顺时针旋转,使高角面型更加严重。

二、正畸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对于错畸形的矫治,无论采取哪一种矫治方法.都必须对错位的牙、牙弓或颌骨施加一定的矫治力,以引起牙周组织、颌骨在生理限度内的组织改建,产生牙齿移动,引导颌骨正常生长,使牙颌系统获得正常的外形,发挥正常的功能,达到矫治牙颌畸形的目的。

颌骨的可塑性、牙骨质的抗压性及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是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与牙齿移动的最基本的生物学基础。

(一)颌骨与牙槽骨的可塑性

骨组织是人体内可塑性大、适应性强的组织。

随着人体的运动负荷、生长发育等功能的需要而不断生长与改建,骨骼的改建与更新将伴随人的一生。

颌骨特别是牙槽骨是人体骨骼中最活跃的部分。

颌骨与牙槽骨的改建包括增生与吸收两个过程,并不断调整,进行质和量的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

这一重要的骨生理特征是正畸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正畸治疗过程中颌骨与牙槽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破骨与成骨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这种骨改建过程是在牙齿与颌骨受到机械力后发生的骨重塑与改建的生物学变化。

(二)牙骨质的抗压性

牙骨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在牙根表面缓慢沉积。

在适度正畸加力条件下往往只有牙槽骨的吸收,而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牙骨质吸收。

这是由于牙根表面总是覆盖着一薄层尚未钙化的类牙骨质,其对压力较牙骨质有更强的抵抗力,对深层牙骨质起到保护作用,这是进行正畸牙齿移动的可靠保证。

(三)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

牙齿通过牙周膜与邻近的牙槽骨相连接,形成具有正常形态与功能的结构单元。

正常牙周膜厚度约为0.5mm,绝大多数的牙周膜间隙由胶原纤维所占据,它的一侧插入根面的牙骨质,另一端插入牙槽骨比较致密的骨板(硬板),从而使牙齿与牙槽骨之间获得软性连接。

在牙齿行使功能时能抵抗巨大的咬合力,维持牙齿的位置及牙齿与牙周组织的健康。

对牙齿施加正畸力后,机械力传递至牙周组织,引起牙周膜结构改变、牙槽骨的吸收与新骨生成,牙齿发生位移。

当外力去除后,牙周组织可以在新的位置上通过改建重新恢复正常结构、形态与功能。

正畸矫治完成后经过保持,牙周膜的宽度、牙周膜与牙槽骨以及牙骨质的连接都能恢复正常,牙周组织维持这种内环境的稳定性是正畸治疗的必要条件。

三、正畸治疗中的组织变化

当矫治器产生的力作用于牙、颌骨和肌肉时,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组织反应与变化,从而达到牙齿移动与颌骨矫形的效果。

(一)牙周组织的变化

1.牙周膜的变化温和而持续的矫治力作用于牙齿后,牙周膜一侧受牵拉,另一侧受压迫,牙周膜形态发生改变。

在压力侧,牙周膜受挤压而紧缩,牙周间隙变窄,血管受压血流量减少,胶原纤维和基质降解吸收,并分化出破骨细胞,这些变化在加力48~72小时即可出现。

在张力侧,牙周膜纤维拉伸变长,牙周间隙增宽,胶原纤维和基质增生,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向成骨细胞分化,牙周膜方向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当外力去除后,牙周纤维经过一段时间可重新排列与重新附着,支持牙齿在新的位置上,并恢复正常牙周膜的宽度。

如矫治力过大,牙周膜中的微血管可因过度受压而使局部缺血,或血管受挤压引起局部出血,导致血栓形成及无细胞区的玻璃样变。

当牙周膜内细胞发生坏死后,局部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也就终止了(图6-13),会导致牙齿移动减慢和牙齿松动。

2.牙槽骨的改建在张力侧,牙槽骨的内侧面,成骨细胞功能活跃,有新骨沉积,镜下可见固有牙槽骨表面覆盖一薄层类骨质,紧靠类骨质边缘的牙周膜中排列一层成骨细胞,新生牙槽骨内有穿通纤维埋入称为束骨(图6-14)。

在压力侧,牙槽骨的内侧面,即固有牙槽骨将被吸收,表面出现蚕蚀状吸收陷窝,其陷窝区的牙周膜中常见多核破骨细胞(图6-15)。

骨组织的改建可涉及牙槽骨内外骨板,发生相应的增生与吸收,以维持原有牙槽骨的结构和骨量。

在松质骨内形成新的骨小梁,其排列与矫治力方向相同,称过渡性骨。

矫治力去除以后,这些新生骨将逐渐钙化形成正常骨结构,骨小梁也恢复正常。

过渡性骨恢复正常骨结构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在这一时期内必须戴用保持器,以防止牙齿位移复发。

图6-13矫治力过大时,压力侧牙周膜发生玻璃样变,邻近牙体硬组织发生吸收(箭头所示)(HE40×)

图6-14加力2周后,张力侧牙槽骨,有明显的新骨生成(HE40×)

图6-15加力1周后,压力侧牙周膜发生血管化反应,邻近牙槽骨边缘有多个破骨细胞(箭头所示)(HE60×)

在适宜的矫治力作用下,压力侧牙槽骨的吸收是在内表面直接发生,也称为直接骨吸收。

当矫治力过大时,牙槽骨的吸收不在其内表面直接发生,而在其深部稍远处发生,这种骨吸收形式称为间接骨吸收,骨吸收的方式呈“潜掘式”,可使牙齿移动速度减慢,并出现牙齿过度松动和疼痛,应尽量避免。

恒切牙、尖牙牙胚位于乳前牙牙根的舌侧,前磨牙牙胚则位于乳磨牙牙根分叉处。

因为两类牙的位置十分接近,所以在正畸移动乳牙时,可能会影响恒牙胚。

在乳牙根尚未吸收的情况下进行矫治时,恒牙胚可随乳牙向同一方向移动。

恒牙胚移动时受压区的陷窝骨上出现破骨细胞引起骨吸收,相应的张力区有新骨形成。

在对乳牙矫治的同时,间接收到矫治恒牙的效果。

但当施力过大引起乳牙倾斜移动时,恒牙胚可能会被乳牙根推向相反的方向。

3.牙龈变化随着正畸牙齿移动,牙龈也同时出现一定改变。

压力侧牙龈受挤压轻微隆起,张力侧牙龈受牵拉,牙龈上皮组织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出现一定的增生与改建。

有研究表明,牙龈组织的改建速率慢于牙槽骨的改建,这对正畸治疗后的复发与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牙齿移动过快时,容易引起牙齿移动前方牙龈增生堆积,影响牙龈美观及患者不适感,也容易导致复发,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实施牙龈环切术以减轻复发。

(二)牙体组织的变化

1.牙骨质的变化正畸力作用于牙齿后,牙周膜与牙槽骨出现应力反应,牙骨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牙骨质的抗压性,其反应不如牙槽骨活跃敏感。

适度的正畸力可引起牙槽骨吸收而不导致牙骨质吸收。

但实际上牙骨质有时也难免会出现破牙骨质细胞引起少量吸收,只是由于牙骨质抗压能力较强,所以与牙槽骨相比,其吸收范围小,程度轻(X线片上难以发现),并能较快地由新生牙骨质及时修复。

形成牙骨质的是成牙骨质细胞,它和破牙骨质细胞一样都是来自牙周膜中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2.牙根吸收正畸治疗中有时会发生牙根吸收(可累及牙骨质及深层的牙本质),表现为牙根长度变短。

一种是进行性吸收,多发生在牙根尖,使牙根变得短而钝;另一种是牙根特发性吸收,可能是个体自身骨代谢异常所致。

这类患者正畸治疗会诱发或加重牙根吸收。

(1)牙根吸收的风险因素:

正畸治疗常常伴随牙根吸收的风险,有关牙根吸收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正畸治疗本身的因素,如矫治力的大小、持续时间、牙移动方式、移动速度等。

但是,迄今为止尚没有循证医学资料证实在正畸治疗中某个单一因素或多个因素能直接引起牙根吸收。

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另一方面,即患者个体存在的易感性是正畸牙根吸收的重要潜在因素。

此外,重而持久的矫治力比轻而间断的矫治力容易引起牙根吸收。

研究表明,牙齿压低移动与转矩移动时,容易引起牙根吸收。

(2)牙根吸收的易感个体:

研究与患者有关的牙根吸收因素包括基因易感性、年龄、性别、牙髓活力、牙根形态和牙槽骨的结构等。

基于大量双胞胎样本基因与牙根吸收的相关性研究证实,牙根吸收的确存在明显的个体基因差异性。

正畸牙根吸收最常见的部位是根尖,也可发生在牙根的近远侧,颊舌侧表面。

牙根吸收最常见的牙齿依次为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上颌尖牙、下颌中切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和上颌第一、第二磨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