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由Li到Cs,核电荷数依次增加,电子层数、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10.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过氧化钠的电子式:
C.碳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
NaHCO3=Na++H++CO
D.中子数为12的钠的核素符号为:
Na
11.在某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A的浓度在20s内从1.0mol/L变为0.2mol/L,则在这20s内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0.04mol/LB.0.04mol/(L·s)C.0.08mol/LD.0.08mol/(L·s)
12.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W>Z>Y>X
B.4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熔沸点最低
C.W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Z>W>X
13.下列事实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无关的是
A.向淀粉KI溶液中滴入溴水,溶液变蓝
B.NaOH、Mg(OH)2、Al(OH)3的碱性依次减弱
C.金属钠燃烧呈现黄色火焰,金属钾燃烧呈现紫色火焰
D.F2和H2暗处化合爆炸,而Cl2和H2化合需光照或点燃
1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可以指导人们进行规律性的推测和判断。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若X+和Y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
X>Y
B.由水溶液的酸性:
HCl>H2S,可推断出元素的非金属性:
Cl>S
C.硅、锗都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都可以做半导体材料
D.Cs和Ba分别位于第六周期ⅠA和ⅡA族,碱性:
CsOH>Ba(OH)2
15.下列方法可以加快铁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的是
A.加入少量ZnCl2固体B.加入少量CuSO4固体
C.加入少量水D.用98%的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16.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Zn+Cu2+=Zn2++Cu,利用该反应设计成的原电池的正确组成是
正极
负极
电解质溶液
A
Zn
Cu
CuCl2
B
Zn
Cu
ZnCl2
C
Cu
Zn
CuSO4
D
Cu
Zn
ZnSO4
17.某种以30%KOH溶液为电解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已在北京街头出现。
下列有关该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在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供电时的总反应为:
2H2+O2
2H2O
C.氢氧燃料电池中H2和O2燃烧放出的热量转变为电能
D.氢氧燃料电池不仅能量转化率高,而且产物是水,属于环境友好电池
18.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事实
推测
A
Mg与水反应缓慢,Ca与水反应较快
Ba(元素位于第六周期,第ⅡA族)与水反应会更快
B
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
ⅣA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半导体材料
C
HCl在150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
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
D
Si与H2高温时反应,S与H2加热时反应
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
19.合成氨是工业上的重要反应:
N2(g)+3H2(g)
2NH3(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达平衡状态后,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停止
B.反应达平衡状态后,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N2的同时消耗3molH2
C.在上述条件下,N2不可能100%转化为NH3
D.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20.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
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
下列“水”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Ag+Cl――e-=AgCl
B.每生成1molNa2Mn5O10转移2mol电子
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
D.AgCl是还原产物
2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限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任何化学反应的限度都相同
B.可以通过改变温度调控化学反应的限度
C.可以通过延长化学反应的时间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D.当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大限度时,反应速率也最大
22.下列事实描述不正确的是
A.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B.中和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C.铝粉和盐酸反应时,溶液温度通常会上升
D.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23.臭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3+2KI+H2O=2KOH+I2+O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3被氧化成KOH
B.KI是离子化合物,I2是共价化合物
C.1molO3在反应中得到4mol电子
D.KOH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24.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I2(s)与1molH2(g)化合生成2molHI(g)气体时,需要吸收5kJ的能量
B.2molHI(g)分解生成1molI2(g)与1molH2(g)时需要吸收12kJ的能量
C.1molI2(s)变为1molI2(g)时需要吸收17kJ的能量
D.I2(g)与H2(g)生成HI(g)气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25.Fe和Mg与H2SO4反应的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Fe表面产生少量气泡后迅速停止
Mg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Fe表面有大量气泡,Mg表面有少量气泡
关于上述实验说法不合理的是
A.Ⅰ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
Fe+2H+=Fe2++H2↑
B.取出Ⅱ中的铁棒放入CuSO4溶液立即析出亮红色固体
C.Ⅲ中现象说明Mg在浓H2SO4中没被钝化
D.Ⅳ中现象说明Mg的金属性比Fe强
Ⅱ卷(共50分)
26.(9分)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A、B分别探究金属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实验过程中A烧杯内的溶液温度升高,B烧杯的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B中Zn板是_________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Cu板上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发生的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A、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总能量,A中是将化学能转变为_______________,B中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反思原电池的原理,其中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原电池反应的过程中一定有电子转移
B.原电池装置需要2个电极
C.电极一定不能参加反应
D.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可以拆开在两极发生
27.(8分)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常温下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
Ⅰ
Ⅱ
Ⅲ
实验操作
示意图
实验现象
有极少量气泡产生
产生气泡速率略有加快
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加快
(1)实验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Ⅰ~Ⅲ中现象的不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提高双氧水分解的反应速率;
②_______________。
(4)在一定温度下,10mL0.40mol/L,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
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所示:
t/min
0
2
4
6
8
10
V(O2)/mL
0
9.9
17.2
22.4
26.5
29.9
0~6min,以H2O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H2O2)=_________mol/(L·min)。
(计算结果精确到0.001)
28.(11分)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
(1)汽车尾气中NO生成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该条件下,1molN2和1molO2完全反应生成NO,会____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_kJ能量。
(2)通过NO传感器可监测汽车尾气中NO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NiO电极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是从_______电极流向______电极(填“NiO”或“Pt”);Pt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3)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NO和CO发生反应:
2NO+2CO
2CO2+N2。
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
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表中。
实验
编号
t(℃)
NO初始浓度
(mol/L)
CO初始浓度
(mol/L)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Ⅰ
280
1.20×10-3
5.80×10-3
82
Ⅱ
280
1.20×10-3
B
124
Ⅲ
350
A
5.80×10-3
82
①请把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②能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规律的是实验__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③实验Ⅰ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_________(填“甲”或“乙”)。
29.(14分)元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原材料”。
(1)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元素之谜。
通过从局部到系统的研究过程,逐渐发现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面列出了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科学
纽兰兹
道尔顿
德贝莱纳
尚古尔多
工作
发现“八音律”,指出从某一指定的元素起,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
创立近代原子论,率先开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
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前后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
认为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
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是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
①门捷列夫将已有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序,同一___________(填“横行”或“纵列”)元素性质相似。
结合表中信息,猜想第4列方框中“?
=70”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第5列方框中“Te=128?
”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②到20世纪初,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为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逐渐被填满。
而且,随着原子结构的逐渐揭秘,科学家们发现了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其本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B.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C.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3)短周期元素A、B、D、E、G、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①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
②A、B、E、G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③B、D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④E、G、J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两两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i.H++OH-=H2O、ii._______________、iii_______________。
⑤用电子式表示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
30.(8分)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试题答案】
说明:
每个选择题2分,Ⅰ卷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C
D
B
D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C
B
B
C
D
B
A
B
21
22
23
24
25
B
A
D
D
B
26.(9分)
(1)Zn+2H+=Zn2++H2↑
(2)负Zn-2e-=Zn2+有大量无色气泡产生2H++2e-=H2↑
(3)大于热能电能
(4)ABD
27.(8分)
(1)对照实验,证明实验Ⅱ和Ⅲ中的速率加快与溶液浓度变化无关。
(2)2H2O2
2H2O+O2↑
(3)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效果)不同
(4)0.033
28.(11分)
(1)吸收183
(2)①氧化(1分)
②NiOPt
O2+4e-=2O2-
(3)①A.1.20×10-3B.5.80×10-3
②实验Ⅰ和实验Ⅲ
③乙
29.(14分)
(1)②③④①
(2)①横行
预测此处应有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
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同一列相对原子质量依次增大,按此规律,Te的相对原子质量应该在122和127之间)
②A
(3)①第二周期,第ⅥA族
②Na>Al>N>H
③NH3④Al(OH)3+OH-=AlO2-+2H2O、Al(OH)3+3H+=Al3++3H2O
⑤
30.(8分)
(1)
(2)淀粉KI试纸变蓝
(3)Cl2+2Br=Br2+2Cl-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
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