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docx
《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一、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是生本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
它是高效课堂的两条支柱(导学案和小组建设)之一
(一)建设好学习小组的好处:
(1)打破了原来单一授课方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学习的本身;
(3)培养了小集体的团结(队)精神;
(4)分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参与课堂展示的机会更多了;
(5)有利于落实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小对子帮扶工程;
(6)有利于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中更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7)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有利于班主任的管理;
(二)小组成立的原则
小组划分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编组原则。
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同时,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水平又基本相同,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
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讲台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组长名
优生名
*学困名
第五小组
第六小组
第七小组
第八小组
*
*
(1)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
如果只是简单的按成绩分,没有结合班级内学生的性别比例进行合理搭配,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要想让小组的效益最大化,还必须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搭配,也就是男女生比例要合理调配好。
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一是便于劳动时合理分工。
学生去打扫,宿舍、餐厅、卫生区、教室的卫生,如果男女同学比例不均衡,有时打扫卫生就成问题。
二是思维的互补性。
一般情况下男同学抽象思维较好,敢想敢做,思维跳跃性大;女同学形象思维较好;男同学粗心大意,女同学细心认真。
这样男女同学搭配,会让他们在各方面的合作中都有一个很好的互补。
三是便于竞争。
小组学习既竞争又合作,如果男女比例搭配合适,老师可以在小组评比的基础上再开展男女生比赛,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
在分组时,老师应该注意学生性格的差异,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如果不把外向内向性格的同学搭配好,那么小组的同学在课堂中便不能很好的配合,让各小组都能抢到展示的机会。
所以老师必须把外向的同学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织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向的同学带动内向的同学,从而得到更好的提升。
作为老师应该不断对同学进行指导,让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把自己亮丽的一面显示出来,只有展示才会有提升,因为这样你才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3)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
小组互助式教学,有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那么作为班主任在排位时更应该注意,在同一个小组内,应该让语文、数学、英语各科都有带头人,不能都偏某一学科,否则容易造成交流时无人交流,帮扶时没有优生可进行指导。
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科成绩,把各小组的同学根据学科优势和劣势进行合理的微调,这样更便于帮扶与交流。
(4)阶段性随机调整。
小组内成员固定好后,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评比,也许会因为当初小组初建时无法预设的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小组之间的实力出现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
该协调的协调,如果协调还不行,就应该考虑对座位进行调整。
决不能怕麻烦,任其自由发展下去。
(三)组内人员分工
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出现“自由市场”的局面,每个小组成员应确定分工:
一名组长,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噪音控制员,一名监督员。
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四)小组长的选拔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明确了小组长的职责,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1、学习成绩要优秀
小组长是一个管理者,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方面的作用都很关键。
小组长在各方面必须能够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小组长的选拔必须要考虑他的学习成绩,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即使再负责任,也不会被同学信服。
小组长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但必须是小组内学习方面的的佼佼者,只有这样才能服众,他的话组内同学才会听,自己在小组管理方面才会有号召力,才能把整个小组管理好。
2、性格应外向;
小组长不但学习成绩要好,而且性格应外向一些。
作为老师应挑选外向的同学做小组长,如果小组长内向的话,那么他在很多方面都起不到带头引领作用。
如在课堂展示中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展示,那么其他的组员也不会太积极主动,想让组内同学主动展示,积极参与,小组长必须率先垂范、作好表率。
3、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要强;
一个优秀的小组必然有一个责任心很强、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小组长。
如果小组成员学习不投入、不认真,课堂展示中不参与,小组长应该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整改,否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会好。
所以老师在选小组长时,必须挑选责任心强的同学,至于组织管理能力,老师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小组长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后天的培养锻炼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自身标准要高;
小组长要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必须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学习中投入度高,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勇于展示,做事严谨认真,要做到自身标准要高。
小组长标准高了,才能发现小组内同学的不到位,才能及时整改。
一头狮子带领的绵羊会很勇敢,一只绵羊带领的狮子绝对强不了。
5、选拔方式要多样
(1)教师指定:
评选小组长的方式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老师经常指定小组长,自己感觉谁可以就让谁当,但是当管理中出现问题后老师批评时,他会感到委屈,甚至产生不愿再做小组长的念头。
毕竟承担责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同学的不理解,老师的批评指责会让他感到处处不如意,所以我们在选拔小组长时可以多种方式进行。
(2)毛遂自荐:
除了老师指定,还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老师在评选小组长前,先给同学们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引导学生认识当小组长的好处,如当小组长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现在社会上缺乏的不是纯知识性的人才,而是具有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当小组长恰恰能够培养自己这些能力。
然后再让学生毛遂自荐,自己乐于做的事情做起来才会心甘情愿,即使被同学误解、老师批评,也会感觉没什么大不了。
虽然只是一个评选方式改变,但是意义却不一样,人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样,工作效果也不一样。
(3)组员民主推选。
群众路线同样适用于班级管理,放手发动学生民主推举胜任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更便于管理。
自己推选的带头人更具有感召力,同学们更乐于服从管理,因此这种选拔组长的方式是最民主的。
小组培训
小组长的培训
明确小组长的责任:
(1)检查组员的课前小研究、课后的练习。
(2)课堂带动组员参与课堂的小组讨论、交流、分工、展示、评价、帮教中,并安排好小组展示的顺序与小组上台的礼仪。
(3)小组长做好榜样并监督好组员的纪律。
(4)做好小组成员的评价,还要及时向老师报告该组成员的表现。
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1)小组长的带动作用
学习中积极主动,课堂中积极参与,勇于展示,敢于点评,善于补充,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更好的带动同学们去展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榜样的引领,我们还愁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吗?
(2)小组长的组织管理作用
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固定的学习组织,组长要充分发挥其组织管理的作用,带领学生遵守班规和组规,按规定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课前组织好前置性作业和课本的预习,课中组织好各个环节的学习和活动管理,课后跟踪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
管理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课前准备:
要起到提醒、督促作用。
提醒组员及时就位、摆放好学习用品、清理好桌面、等待上课。
②管理好本组的学科代表、学习对子。
要组织、督促他们各施其职。
③理解、熟悉课堂各个环节的要求,并切实组织好课堂上的各个环节。
④关注组员状态、落实对组员的过关检测和帮扶措施。
(3)小组长的帮扶作用:
在小组排位时,小组长和自己组内的后进生同时也是帮扶小对子,这样便于进行兵帮兵,兵强兵。
自己学习好不是真正的好,只有让组内的每位同学因自己的努力而有所进步和提高,让班级因自己的努力而有所进步,这才是真正的好。
树立小组长的集体责任心,为小组、为班级添光彩这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
老师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说班长是联系老师与同学的纽带,那么小组长就是联系组员与老师的纽带和桥梁。
如果你我们能充分利用好小组长,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班级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班级。
(4)组长的检查、评比作用。
作为小组长,应对组员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检查评价,课堂中组内同学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习的效果如何、配合程度如何、参与性如何……课堂中学习效果要发动小组长去检查,这样同一时间内,有小组长的帮助对组内所有成员进行检测,单位时间内效果落实的效率会提高很多。
(5)小组长的跟踪反馈作用。
老师不可能时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反馈,但是如果善于发动小组长的话,让他们随时随地的对本小组同学上节、上周、上月的学习效果及课前预习及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复杂难办的事情会变得非常简单。
(6)与组员及时进行思想沟通
小组长每天都与组内同学交流,共同评议在课堂中谁最积极主动,谁的学习效果好,谁能主动的进行点评、质疑,谁不太投入,谁的积极性差,并且共同约定下一节课的改进计划,不达标的,不发言的同学有时也会做出保证,作为小组长应该及时的和组员进行沟通,特别是组内特殊的同学,从而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小组长培训内容:
(1)课堂的流程、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导学案的检查批改等
(2)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每班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小组长会议
2、组内成员的培训
明确组员职责:
(1)按时完成课前小研究、课后作业与知识点的复习。
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小组讨论、交流、评价、帮教、展示或举手回答问题的活动。
(2)监督好小组长的工作是否到位。
组员的培训内容:
(1)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做游戏加强组员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意识。
(2)转变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别人不足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3)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
(4)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5)进行合作形式的指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狠抓常规,训练听口令的习惯,让他们的行动听指挥
从—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
每次小组活动开始,都要听到老师“小组活动开始”的命令,才能进行小组活动。
这时小组长要说:
转身、聚首、轻声讨论。
否则,要重新开始;先活动完的小组,只要全组成员—起坐端就可以了(老师一眼就能看到),同时,小组内可进行第二次活动,不允许做无关的事情;老师认为小组活动的时间到了,拍拍手或喊一声“一、二、三”,学生必须马上回应口令“坐端正”,并停上活动。
以上常规在每次活动时都要进行严格训练,特别是开学初,一直训练到他们已经非常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为止,今后只要老师发出命令,他们会条件反射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闲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学习活动尤为重要。
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采取多种鼓励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3.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
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
要求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做到:
坐端正、眼看发言的同学、闭上嘴巴留心听。
同时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还要同学重复刚才发言者说的话,表扬听得很认真的同学;并时常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拨一拨、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
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
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分小棒,先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7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
6÷3=2,7÷3=2剩l。
教师再揭示余数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后,要培养学生小组集体实践的习惯。
小组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如拨数活动,在四人小组里,一人说数,一人在计数器上拨珠,一人检查,一人做记录,大家分工又合作,活动得十分愉快。
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三、小组文化的建设
1、定组长带领组员定组名。
在制定时,应围绕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来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如至善、求知、雄鹰、学无止境、永不言败等。
2、由组长和中心发言人带领组员依据老师指导,制定详细的组规。
从常规的到校、卫生、午休、纪律到课堂的参与、学习状态、作业等都要根据班规制定本组的组规。
3、每周反思会由每小组组长反思每周小组成员表现。
有表扬、有批评、有鼓励。
记录在记录本上并统计每人得到奖励如红花、红旗的数量。
教师每周五查看组长的记录并进行小组的评优公示。
4、由班主任指导,班级策划,由组长和中心发言人共同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
如开组会、座谈、游戏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组内同学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协作,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首先每次组织活动前都要把就要把培训精神传达给组员。
5、组建小组管理机构。
在班主任指导下,组长可以安排自己的副组长(常规、卫生、纪律等)、可给每个组员进行一些常规工作的分工,让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6、每个组员都要以身作则,成为榜样,善于处理组员间的矛盾,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团结小组组员一起为实现小组目标而努力!
四、小组评价
(一)评价的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
协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小组是否有较强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小组成员关系:
学生和其他成员是否协作愉快、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2、与他人信息交流情况:
信息沟通的频率和数量、信息沟通是否准确,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难、是否相信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是否强烈希望自己与他人存在一致性的情感。
3、学习动机:
相信学习过程是快乐的、学习更多的来来自内部动力。
4、学习中的投入:
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愿望表达自己、倾听他人的讲解是否认真、是否坚持不懈完成任务。
5、问题解决结果:
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在小组中比较突出。
6、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交流与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掌握、研究技能。
(二)评价的要求
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点面结合,小组成绩不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
比如可设立最佳小组合作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的奖励,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学习小组全体组员享有。
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优秀个人奖等单项奖励作为对个体的奖励。
另外,还要注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该比较偏重于结果。
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灵活把握,在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和个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做好小组评价的关键。
班级具体的评比要求如下:
1、每节课统计,每天评比,每周小结,每月、每期总结等。
要求每个副组长统计出自己组的每个同学一天中参与课堂展示的次数,填写好表格。
根据次数的多少排出名次。
参与次数多的同学在第二天晨会上会受到全班表扬,并且积累作为评选月优秀个人的依据。
对于参与次数少(或没有参与)的同学,由组长先了解情况、谈心交流,而且这部分同学要自己写出第二天参与课堂展示的目标,第二天进行跟踪。
对于问题比较大的学生老师要亲自了解情况,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和拟定目标。
通过这种办法,一个月进行一次大的评比、表彰、奖励(建议奖励采取多种形式)。
2、设定各种荣誉称号(优秀组长、优秀副组长、优秀课代表、展示高手、点评专家等等),全班每周评选一次,设立专栏,贴照片进行公示。
同样累计参选每月的文明称号的评选。
3、以组为单位,每个星期进行评比“高效课堂常规评比栏”的表格,规范好的项目就贴标签过关。
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规范到位的小组,组长可参加评选优秀小组长。
4、建立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待改进学生的专栏,每日或每周进行公布。
(三)做好各项总结
(1)小组长总结:
组长每节课小结每位组员的当节课的加分情况或红花数,每天小结每位组员的当天得分,每周小结组员的本周得分。
(2)班主任总结:
每周要评选出上周最佳展示组员,最优小组及其成员,并进行公布,且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扬。
每月评选出上月最佳展示组员,最优小组及其成员,并贴照片进行公布。
五、搞好学习小组中的结对帮扶工作
1、建立帮扶对子以学科互补、自愿的原则。
在组中,根据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在某一学科的优势科目与劣势科目的同学结成帮扶对子。
2、利用好帮扶对子。
在课堂中,对建立的帮扶对子在每天的每节课中进行督促、赏识。
发现帮扶对子互帮效果好的及时进行表扬
3、指导学生帮扶的方法。
4、帮扶并不是“包办”,要求帮扶的同学要把好脉。
在哪个地方实施帮扶,怎么帮。
也就是说,被帮扶的同学必须是在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了才要进行。
5、评选“黄金搭档”
六、学生课堂交流话语指引
生本课堂中学生从根本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学生们通过演说,一定程度上对课堂学习进行了控制和支配。
但同时老师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觉:
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交流时,不会组织语言。
他们要么直接说答案,导致回答不完整,不利于口语表达习惯的养成;要么啰啰嗦嗦半天进入不了主题。
基于此,针对学生课堂交流的话语给出以下几方面的提示。
(一)小组讨论时的交流方式:
1、组长的开场话语指引:
(1)大家请看这个问题,看看能从哪几个方面来解答,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2)我们组的任务是……,现在请大家围绕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4)下面我们根据昨天预习结果进行交流,抢答开始
2、组员的发言话语指引:
(1)组长我先说吧,……
我发现了……。
(学生交流先学时发现和学懂的内容,数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汇报:
数字、算式、单位的意义和推导的理由等)
我读懂了……。
(学生汇报先学时发现和读懂的内容,语文可以从以下方面汇报:
字词特点、内容、中心思想、修辞、关键词句、中心句、含义深刻句、特别句式、标点符号、写作方法、语文结构……)
(2)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我还有一些补充……
(3)我认为……
(4)我有不同见解……
(5)我给XX进行补充……
(6)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理解……
(7)我质疑。
我想问……。
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谁能告诉我。
(8)我补充。
我还知道……(借助资料,课外拓展,链接名言警句、小故事、文章、作者、人物、图片、背景、推荐书籍、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9)我会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在书上做朗读批注)
3、组长小结话语指引:
(1)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么咱们组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是这样的:
……
(2) 经过大家的交流,我来把此题的答案总结一下…….大家还有没有补充和质疑?
(二)初读课文后的表达话语指引
(1)经过初读课文,我的收获是…….
(2)我从第x自然段体会到…….”
(3)通过初读课文,我知道了……(主要内容)
(4)我理解了……(课中词)
(5)我懂得了……(文章中心)
(6)我理出了课文的脉络……
(7)我用了默读(朗读)的方式,初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课文有X个自然段,讲了一件这样事……
(8)初读课文后,我搜集这样几个好词好句,现在我给大家看读一读,分享一下。
(9)我同意xx同学的观点,但我还有补充……
(10)读了这篇课文,我若有所思,明白了……
(12)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13)读了这篇课文,我真是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
(14)读了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或启发)……
(三)全班交流时的话语指引:
(1)我来说……
请大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第x自然段……
请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
请大家把视线跳跃到……
(2)我认为……
(3)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
(4)我补充……
(5)我质疑……
(6)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
(7)我同意xx的观点,但我有补充……
(8)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还有不同看法……
(9)我接着刚才发言的xx同学的说……
注:
全班交流时,发言的同学较多,所以发言时应注意声音洪亮,加重语气,并稍作停顿以吸引大家目光。
(四)读句子谈体会时的话语指引:
注:
首先明确告诉大家句子所在文章中的确切位置;接着感情读出来;最后谈感受。
(1)请大家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读一遍后)“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
(2)(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
(3)通过读这个句子,我认为(从整体上谈)……
(4)我从“……”这几个词中体会到(抓重点词谈)……
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或生活中的(联系生活实际谈)……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想象画面谈)
读了这句话,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了这样一句诗(一句名言,一首歌)(联系课外资料谈)……
(5)我从这个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等)中体会到……
(6)我同意xx的观点,但我有补充……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