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8458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docx

赤壁市城区商业规划

赤壁市城区2013-2030商业规划

目录

第一章城市概况

第二章现有规划汇总

第三章经济统计数据

第四章城市商业网点基本情况

第五章规划依据和参考资料

第一章城市概况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

东与咸安区接壤,南与崇阳县交界,西隔蟠河与湖南省临湘市相邻,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

京广铁路和公路干线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至2012年末,赤壁市辖3个街道、10个镇、1个乡,全市户籍人口约52.6万人。

一、历史沿革

赤壁古称蒲圻,缘起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设置蒲圻县。

因孙权作“蒲草千里,圻上故垒;莼蒲五月,川谷对鸣”的诗句而名蒲圻。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手抗曹,在赤壁江段筹划了震古铄今、驰名中外的“赤壁大战”,对魏、蜀、吴三分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是唐代诗人李白赞誉赤壁的诗句。

岁月悠悠,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有着1700多年沿革的蒲圻撤县设市。

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

二、自然地理

1.地形:

赤壁自西南至东南一带偏高,西北到东北一带略低,形成自南向北倾斜,山地、丘陵、岗阜、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构成六山两水两分田。

南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药姑山脉的老鸦尖、风打尖、金紫山诸峰自西向东,连绵逶迤,与湖南省临湘县、本省崇阳、咸安两县区形成天然分界线。

境内大小山丘共有百余座,最高为赵李桥境内的柘坪观音尖,海拔852米。

中部京广铁路沿线为海拔200米左右的岗地地带。

北部滨江湖地区为50米左右的冲积平原,最低处西良湖乡聂家泉海拔只有19.3米。

全县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

西南起观音尖,东抵大竹山,长约62公里,宽约1-3公里为丘陵地带。

西起余家桥境内的中坝山,东至汀泗桥,东北抵西梁湖畔的御屏山,海拔高50-250米,个别在20米以下,系岗地平原地带,占全县版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平原主要分布在赤壁、黄盖湖一带,面积约118平方公里。

2.地质:

赤壁市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的东部,文、荣凸起的中心部位。

总的特点是:

地质简单,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不太发育。

境内断裂不多,较大的有4条:

母猪河断裂,南北向展布,长40公里,宽50~100米;小洛至花岛断裂,长10公里,宽10~20米;泽库断裂,与小洛至花岛断裂平行,长4.5公里,宽数米;西字城至章子山断裂,延入荣成市境,全长14公里,宽数米。

历史上破坏性地震的震中都不在赤壁境内。

3.水系:

蟠河、陆水、汀泗河自南向北纵贯全镜,与黄盖湖、柳山湖、西梁湖等大小湖泊相连,并注入长江,构成黄盖湖、陆水、西梁湖3大水系。

长江过境江段:

自黄盖湖白沙洲入境,西东流向,经太平口、九宫庵、黄家码头、垸子洲、赤壁山、流经咀湾、窑咀、余家墩、蔡家墩、月堤角至洪庙口汇陆水出境,全长12.54公里,是本市上通川湘,下达汉沪的主要航道。

黄盖湖水系:

由蟠河(亦名新店河)汇合柳林港、松峰港、伴旗河、益阳港诸水注入黄盖湖构成。

全流域面积1553平方公里,市境内456平方公里。

主流蟠河发源于十字坳,全长57.2公里,流经赵李桥、新店、余家桥3个乡镇,注入黄盖湖,经鸭棚口、铁山咀,于太平口外洲入江。

陆水水系:

由主流陆水纳白石港、赤马港、霞落港、白莼港、八蛇港、栗柴港、斗门港诸水注入长江而构成,全流域面积3950平方公里。

主流陆水,以源于鄂、赣两省交界处幕阜山北麓的通城县黄龙山,全长183公里,河面平均宽约100米,流经通城、崇阳、赤壁、嘉鱼4县,由洪庙注入长江。

上游称隽水,自崇阳、赤壁交界处洪下起称陆水,又名蒲圻河,以三国东吴大将陆逊曾驻军于此而得名。

在本市境内长84.5公里,为长江中游较大支流之一。

4.物产:

赤壁市气候温暖湿润,地貌结构复杂多样,为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环境。

全市现已查明的生物资源有2024种。

其中,树种300种,花卉115种,农作物品种358个,蔬菜品种60个,药用动、植物678种,天敌资源133种,水生生物180种,野生动物51种,珍稀动物52种,畜禽30种,草类67种。

素有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猕猴桃之乡、鱼米之乡的美称。

(1)楠竹之乡。

据调查统计,赤壁市目前有竹类共57种,以楠竹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区,面积30万亩,楠竹蓄积量5280万根,年采伐量440万根。

楠竹品质居湖北省之首,1977年8月23日联合国考察组到随阳考察楠竹,被联合国列为东南亚楠竹试验基地,其用途十分广泛,能制成家具、乐器及各种工艺美术品和生活用品等100多种竹制品。

其中,提蓝、花篓、竹帘、扇子、筷子等10多个品种,远销日本、意大利、东南亚和香港等国际市场。

其他竹类还有淡竹、刚竹、水竹、紫竹、慈竹、麻竹等。

(2)茶叶之乡。

赤壁市种茶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1007)便有成批茶叶运往边疆销售,清代羊楼洞茶庄达80余家,销成品茶50万担,价值白银1300万两。

清代蒲圻文人周顺倜所作《莼川竹枝词》中说: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就是对当时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现在全市茶园面积6.1万亩,年总产10720万吨,产值6348万元,是全国十大商品茶基地之一。

茶园分布在全市14个镇办场区的718家生产单位。

随着国营羊楼洞茶场的民营化改革,全市现已无完全意义上的国营茶场了。

据调查,全市买断经营权15年以上的茶园达到10000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27%;其余均为个体承包经营。

(3)苎麻之乡。

苎麻为赤壁市每年输出的大宗商品之一,据清末文献记载:

“湖北省产苎麻,以武昌、蒲圻为其主产地,品质以蒲圻城关、新店出者为上品”。

目前,苎麻以“细叶绿”为主,纤维支数高、品质好,苎麻面积达到11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苎麻基地之一。

1997年起从湖南沅江引进“湘苎二号”种植,现已发展10000余亩。

(4)猕猴桃之乡。

中华猕猴桃是赤壁市珍贵的果树资源,维生素含量高,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赤壁市中华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5万亩,是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

全市现有猕猴桃专用保鲜库5座,年保鲜贮藏能力为70万斤。

(5)鱼米之乡。

赤壁市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据调查,全市农作物品种358个,其中,粮食作物321种,油料22种,棉花10种,绿肥5种。

粮食作物主要有:

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红豆、大麦、豌豆、蚕豆、高梁、荞麦。

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芝麻、花生。

绿肥主要有小叶红花、大叶红花、兰花苕籽等。

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21.16万吨。

养殖水面以湖泊、塘、堰、水库为主。

可养水面为19.28万亩。

其中,湖泊8.18万亩,占42.45%;水库6.87万亩,占35.65%;塘堰2.93万亩,占15.2%;江河港渠1.3万亩,占6.75%。

2004年全市水产品总量为32140吨。

三、城市交通

赤壁,是区位优越的交通要地,处于我国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汇处。

赤壁位于湘、鄂、赣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和武汉、黄石、岳阳等大中城市的经济技术幅射圈上,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兴建)、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黄金水道万里长江依境而过,拥有长江赤壁深水码头,又是国际旅游轮的停靠点。

四、经济社会概况

据初步统计,2012年,赤壁市完成生产总值达到244.5亿元,在湖北省排19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排全省第3位,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高于咸宁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0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1.31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0.12亿元,增长9.0%。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4.6:

49.4:

36.0调整为13.5:

49.6:

36.9。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以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0%、7.5%、1.5%、12.9%、12.4%、9.9%和6.3%。

2012年,赤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8亿元,比2011年增长17.1%。

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71.04亿元,增长18.9%;乡村实现零售额11.54亿元,增长13.7%。

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亿元,增长2.3%;零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2亿元,增长19.2%;住宿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7亿元,增长6.3%。

五、商业发展历史

赤壁历来为鄂南边陲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自明清时期,由于陆路交通尚不发达,商业集镇大都傍水而建,其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县下的新店、车埠、黄龙、石坑、汀泗、泉口等六镇,以六镇为主要商品集散地。

商品以羊楼洞的红茶、新店的苎麻、车埠的棉花、鱼类、石坑、汀泗的竹木,黄龙、泉口的稻米为主,其商品大多数量自产自销。

随着交通业发展,商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发展形成了茶庵岭、中伙铺、神山、官塘、赵李桥等十二个商业小镇。

清道光年间,羊楼洞成为国内著名的茶叶市场,民国初年,农副土特产品盛销武汉,换回日用工业品,贸易往来活跃,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蒲,贸易萧条,建国后,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得到发展,1958年后,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市场供应紧张,体制多变,发展时有起伏,1978年后,通过改革商品流通体制,开放流通渠道,市场由单一型向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转化,横向经济得到发展,茶工商、麻工商、林工商等多种产、供、销一体化联合经营形式出现,促进了经济发展。

六、旅游资源

赤壁市旅游资源丰富,有古今兼备的历史文化,有山水兼备的自然风光。

中外闻名的三国古战场遗址--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处在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的交汇点,景区内赤壁摩崖石刻、赤壁大战陈列馆、周瑜石雕像、诸葛亮拜风台等三国历史遗迹引人入胜,是我国古代战役中唯一保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

引进山东文尔达集团投资3.1亿元正在进行整体开发建设。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陆水湖紧靠市郊,湖中大小岛屿800多个,有小于千岛湖而秀于千岛湖的美誉,景区内有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外景拍摄基地之一,近年来,引资新建了神龙岛、凤凰岛、好运岛、民俗乐园等景点。

引进香港中恒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正在建造一处集飞行培训、飞行体验、通用航空飞行、健身疗养、休闲度假、娱乐观光和文化感受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服务基地。

大自然的艺术殿堂--玄素洞,位于雪峰山下,陆水湖畔,是著名的喀斯特溶岩地貌景观。

被誉为神泉的五洪山温泉位于市郊,水质清澈,无菌无毒无沉淀,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氡、锶、锂等微量元素及化学物质三十多种。

引进中国中旅集团兴建一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集休闲、养生、度假、娱乐等功能为一体龙佑赤壁温泉度假区。

此外还有避暑休闲胜地雪峰山庄、民风纯朴的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及葱葱莽莽的随阳竹海等,形成了“观赤壁、游陆水、探溶洞、宿雪峰、浴温泉”的旅游格局。

2012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68.6万人次,增长26.2%;实现旅游总收入18.51亿元,增长32.1%,其中:

国际旅游收入262万元,增长3.3%。

旅游外汇收入982.7万美元,增长3.2%。

第二章现有规划汇总

一、《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战略定位

打造“四大中心”,即区域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奠定“三区”地位,即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示范区、中部地区两型产业集聚区、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的连接区;重点发展新型制造业,着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打造“2+4”工业产业集群,提升“一城三区”旅游品位,构建三大农业产业体系,构建“124”城镇发展格局;奋力实施“44321工程”,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城镇化人口40万人,财政总收入3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0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不少于10000元。

把赤壁建成发展基础坚实、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文化特色彰显、人民福祉提升的中等规模城市。

2.主要目标

表2-1-1赤壁市“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0年预计

2015年计划

年均增长±%

经济

总量

全市生产总值

亿元

134.1

400

24.4

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

亿元

94.03

380

3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7.7

110

18.2

财政总收入

亿元

8.63

30

28.3

经济

结构

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

34.7

3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

4.5

6.5

城镇化率

%

53

60以上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准煤

1.83

1.52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65

8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0

100

耕地保有量

528649.5

524655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441000

441000

COD

8000

7200

SO2

10000

9000

森林覆盖率

%

48.5

52.5

总人口

万人

55

61

2.1

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5

14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9

10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

85

100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万个

3.4

2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万人

5.7

3

城镇调查失业率

%

4.2

4.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330

20000

8.5

农村人均纯收入

7044

10000

7.3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

2.42

4

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以大办工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突破性发展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壮大绿色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业,优化提升造纸工业,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工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

蒲纺纺织服装工业园:

大力发展纺织、针织、印染、服装等一体化产业体系,以及纸塑制品、包装、绣花、拉链、制线、纺织机械等配套产业。

以工装为重点,积极开发休闲装、童装、睡衣、运动装、T恤衫和各类针织梭织布料等系列品种。

以蒲纺集团、香港大诚为依托,以大昇印染公司为中心,引进企业100家,生产规模达到麻纺棉纺50万纱锭,新型无梭织机2000台,各类服装2000万件,年产值规模超过50亿元。

华润循环经济产业园:

发展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业和电力、化工为主,园区“六通一平”设施配套完善;沿发展大道集中发展20家以上机械制造企业,利用蒲圻电厂的余热、粉煤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把园区做大,逐步打造中国起重机械谷都,建成全省循环经济的示范园区。

赤壁港区临江产业园:

依托赤壁港区,以赤壁镇东部及柳山湖镇沿江地区为腹地,充分发挥本区域土地面积大、沿江沿河、交通方便、工业发展空间广阔的优势,形成临港产业发展区,主要发展造纸、机械、建材等产业。

重点围绕武汉新港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启动,把临江产业园建成“产业高地、试验新区、临港新城”。

(2)以旅游兴市为主导,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旅游业

赤壁市域旅游产业定位为“湖北赤壁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重点推进“一城三区”的空间布局建设。

“一城”即赤壁市区,“三区”即赤壁三国文化旅游区、陆水湖生态休闲旅游区以及汤茶生态文化旅游区。

三大旅游区紧紧围绕赤壁市区,互联互动,打造“三国赤壁故地、生态旅游名城”品牌。

将赤壁市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修学、康体、娱乐、购物、宗教、科普等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持续成长型旅游目的地,华中地区新的旅游增长极之一。

到2015年,国内外旅游者人数达到560万人次,年均增长20.2%,旅游总收入40亿元,年均增长34.4%,门票收入达1.8亿元,年均增长45.1%,旅游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三条大道、建设三大旅游区、打造三个旅游新城。

以三国赤壁古战场为龙头,开发旅游快速通道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集松柏湖乡村俱乐部、沧湖生态农业示范园、黄盖湖三国军事游览区、风情赤壁度假区等景点为一体的三国文化旅游区,将赤壁镇打造成具有文化、生态、休闲特点的旅游新城。

以陆水湖风景区为龙头,新建环湖大道,建设集雪峰山、幽兰山、葛仙山、玄素洞、随阳竹海等生态景点为一体的陆水湖文化生态旅游区,将陆水湖打造成具有生态、文化、会展、运动特点的旅游新城。

以龙佑温泉为龙头,依托茶马古道(沿107国道),建设集五龙山温泉、五洪山温泉、中国·赤壁汉茶生态文化产业园、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等景点为一体的汤茶生态文化旅游区,将龙佑温泉区域打造成具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文化特点的旅游新城。

实施“大旅游”战略,促进大品牌建设。

以赤壁景区为核心,实施“三国赤壁+X”的发展模式,在其它景区巧妙融入三国文化元素,做强做大陆水湖、龙佑温泉等品牌,形成以三国文化为核心,生态文化、温泉养生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交相辉映的赤壁旅游发展新格局。

打造赤壁牌酒、小乔牌米、千岛湖鱼糕、中华老字号“川”字牌青砖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全面推行规范化、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服务,创建优质服务品牌。

重点建设十五大旅游亮点,即经典战役的荡气回肠——三国赤壁古战场;旅超所值的水上明珠——松柏湖乡村俱乐部;独具风情的鄂南民俗——沧湖农业生态示范区;军旅屯田的生动再现——黄盖湖三国军事游乐区;鄂南地域的农耕风情——风情赤壁度假区;集世界军事文化大成——世界军事文化博览园;统筹城乡的乡村旅游示范——旅游快速通道生态农业观光带;文化产业融入旅游的示范工程——三国文化产业园;动感陆水湖——陆水湖风景区;天人合一的静心乐土——葛仙山道教养生园;湖北唯一的竹主题公园——随阳竹博园;汤泉沸波的度假升华——龙佑温泉;“皇”“茶”交汇的旷世经典——汉茶生态文化产业园;温泉农家的世外闲情——五龙山温泉;明清历史的再现——羊楼洞、新店古街。

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提升产业竞争力。

搭建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培养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开发一批有赤壁特色的旅游商品,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新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车队,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创新赤壁市旅游管理机制,强化旅游管理职能。

建立友好、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实现赤壁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向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性跨越,铸造全国旅游知名品牌。

现代物流业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赤壁处于湖北南大门的区位优势和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按照适度规模、适当超前的原则,加快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以京港澳高速、京广铁路、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以城区为中心,依托能源、机电、纺织服装、建材、农副产品等五大产业物流,重点建设“一园区(赤壁市城区物流园)、二中心(赤壁陆水物流配送中心、武汉新港赤壁港区长江物流中心)、一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多配点(中心乡镇物流配送点)、成体系(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为框架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

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按照现代物流的理念,将赤壁打造成立足鄂南、依托大武汉、辐射鄂湘赣,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加快物流中心建设。

重点建设武汉新港赤壁港区长江物流中心、赤壁港区通关码头,发挥武汉城市圈水路联通的地域优势,推进赤壁长江南北两岸物流链与产业园区的对接。

加快赤壁市陆水物流配送中心和中伙铺镇等13个乡镇物流配送点的建设,加强七七五处应急储备仓库建设。

兴建特色专业市场。

在陆水二桥南岸以西兴建赤壁市农贸批发和水果批发市场;在赤壁北站商贸新城兴建旅游土特产品购物广场;在赵李桥镇兴建鄂南竹木产品交易市场和茶叶批发市场;兴建赤壁市凤凰山花卉苗木交易市场。

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

引进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改造提升,培育若干家实力强、有辐射能力的多样化、综合化、一体化物流服务企业。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3)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公路运输:

拓展南北通道,贯通东西走廊,完善公路网主骨架;完善出口路,建设连通路,加密内连外畅的农村公路网;加快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优先危桥改造,提高现有公路的安全和畅通能力。

加快“五横五纵”建设,重点建设赤壁长江公路大桥、芳世湾跨湖大桥、车埠陆水河大桥、望山陆水河大桥;“五横”即京深线改建成一级公路,崇赵线、赤神线、随羊线改建成二级公路,积极策划城市发展“一横”;“五纵”即仙崇线、武赤线改建成一级公路,赤新线改建成二级公路,嘉泉线二级公路路面改造,积极策划城市发展“一纵”。

改建及新建村级公路1000公里。

改造农村公路危桥45座。

水运运输:

以武汉新港赤壁港区建设为契机,围绕“构建江海直达水运网络,形成港口码头专业化、港口装卸自动化、港口集疏运一体化、行业监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建成以长江为依托,内河为基础、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水上交通枢纽。

重点加强武汉新港赤壁港区建设,整治境内长江航道,航道等级由二级升为一级,可通行3000吨级以上船舶;改造陆水大坝升船机,提高陆水湖库区通航能力;整治皤河新店河段,改善航运条件,满足天然四级航道航运要求;加快内河港口建设,提高装卸能力。

铁路运输:

赤壁新火车站建成使用及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进一步提高了赤壁市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

遵循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换装“无缝衔接”原则,加强城区交通与两个车站之间衔接。

争取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从咸宁延伸至赤壁市。

航空运输:

策划并争取在赤壁建设一座4C支线机场,航站楼面积5000平方米的项目立项审批,推动赤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公共交通建设:

加强公交系统建设力度,调整线网布局结构,分等级规划线网,优化换乘枢纽;发展城市近郊公交系统,配套完善公交停车保养场等基础设施。

合理布局公交网线,延伸现有9条公交线路,线网长度增加至120公里,线网密度、线路重复系数均达到国家标准。

提档换型公交车辆,空调车比重达到100%,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20标台。

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或改建汪家堡、斋公岭、蒲纺、陆水、周画岭5个停车场。

站场建设:

以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最优化为目标,到2015年,实现赤壁市城区及主要乡镇拥有满足客货流量的现代化客货运输站场,公路客源和货源进站率达到95%,确保农村外出人口主要集中地拥有客车停靠点。

建设三级客运站3个,即赤壁市城南客运站、赤壁镇客运站、神山镇客运站;五级客运站5个,即荆泉客运站、柳山客运站、茶庵岭客运站、随阳客运站、泉口客运站;农村客运网点建成60个候车棚和100个招呼站。

二、《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1.城市性质

鄂湘边界重要的工贸、物流基地,三国文化旅游名城。

2.城市规模

近期(2015年):

城区人口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总量29.1km2,人均建设用地104m2/人;

中期(2020年):

城区人口3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总量33.9km2,人均建设用地103m2/人;

远期(2030年):

城区人口4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总量43.7km2,人均建设用地104m2/人。

3.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及布局结构

规划期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