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8289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docx

我对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

我对2006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一些看法

2006-04-1713:

57,赖天浪,2849字,0/313,原创|引用

今年的初中化学竞赛已结束,试卷总体难度不大,有不少是去年的中考题。

这样的试卷,作何评价?

我就斗胆说几句吧。

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听到各位同行的高见。

课标要求也是竞赛要求

----------我对今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题的看法

福建省永定县培丰中学(364110) 赖天浪

 

     1、选择题:

我认为全卷,就选择题出得好,非常好。

    15道选择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内容密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而且较去年的考试,这次更是体现了课标要求。

其中属于卫生、安全的有3、4、5、6、7、8。

1、9属于溶液与溶液的酸碱性,2、11属于化学用语;10、12、13、14、15,属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对文字,对图象,对表格等信息进行分析,要善于捕捉题中的信息,并结合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对微观粒子进行解答。

     只可惜,最后一题的表格数据分析,即第15题,却与05年南通第20题基本一模一样,只是将C中的31.6换成21.6而已。

变换的动作也太小了点吧?

这可是试卷中一道中档题,属于能力检测的呀。

   2、填空题:

8道题,有水平,但没质量。

   1)试题有水平:

试题均能体现化学的核心内容,如第16题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化学式的书写,考查学生的微粒意识;第17题是亚硝酸钠与氯化钠的信息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

第18题是从类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认识酸性质的性质,同时考查了知识的迁移能力。

20题是瓦斯,安全问题。

21题是对四种化学反应的认识,概念的理解;第22题是标签腐蚀的分析,初步的实验探究,问题意识,实验设计能力;第23题是信息题,考查在陌生的问题情景中,如何阅读、理解,捕捉有关信息,以及自学能力。

 2)但确实没质量:

作为国家一级的复赛题,这些本是要考查能力、要选优的填空题,是否能真正地考查学生的能力,或是如我地的一位教研员所说的“今年的化学竞赛题,是在鼓励题海战术”?

为何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太多重题。

今年的竞赛试题我也觉得不是“出”的,而是“选”的,因此对能力考查的目标显然难以真正地体现。

   其中第17题亚硝酸钠与氯化钠的区别,远的不说,近的可见05年黑龙江中考第13题(选择题),05年重庆第23题(4分),05年福建南平中考第17题(5分)的填空题,各题的形式、内容与竞赛题基本相同。

而且我认为重庆,南平的这道题问得还更有水平,如南平的它的第一问是:

分析容易误食工业盐的原因?

而竞赛题只是让考生写出两个物理性质,这岂不是将优生当“傻瓜”?

     第20题,瓦斯问题与06年陕西第20题,05年四川成都第15题相似,从两题中可看到,复赛的第20题是前面两题的“重组”,或许这是一些专家的出题艺术吧?

    第22题标签腐蚀的问题与05年河南的第22题相似,甚至与05年陕西第22题(7分)完全相同,连题号、分值都相同,这样的考题,原本是要检测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但作为一道陈题,不知专家有何想法?

   第23题,是道好题,比往年的BOD换了个面孔,以学生熟悉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为问题情景,从量的角度去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考查学生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现象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提醒辅导的老师,对BOD这类信息题,在辅导时要善于从正反角度去拓展、引申,当然更主要的是要善于培养学生捕捉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实验题:

三道题,考生可能不熟悉,但也不陌生。

其中第24题,用两种盐溶液反应为问题情景,并要求判断反应结果的可能情况,与酸碱中和的反应相似(这可是新教材“沪教版”的一个重点),可认为是道较好的题目(只是感觉很熟悉的,一时找不到“原题”就是了,呵呵)

第25题,与05年湖南长沙的第47题相比,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道“选”题。

第26题,是个“拼盘式”的组合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装置的连接,气体的验满,还有从实验目的出发进行仪器的选择。

我认为这是一道好题,今后的辅导中应当对此类问题引起重视。

4、计算题:

题目比以往短了,但要求比以往高了。

    第27题,4分,我做的答案是3.36g,可有老师说3.36g不对,我也不知是否真的错了?

所以,一时也无法对此题进行评价。

我做这题时想到的是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结果的影响,如我们熟悉的乙醇燃烧时氧气的量的影响,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从质量守恒角度分析化学计算问题是非常好的。

因为同是老师,对此题都有不同看法,显然,这样的确实是竞赛题,而且能力要求确实较高。

   第28题,合金判断,从定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属于极值法的应用,难度不大。

我的学生好象都会做。

呵呵。

    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全国竞赛题的基本思路较以往确实有非常大的不同,也较各地初赛题有不同,或许这是命题专家提醒我们,化学竞赛也与中考一样,都在按课标要求进行转变。

同时也要求我们辅导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增强对化学核心知识的认识。

而不是一味地将高中化学知识,甚至是一些高考化学热点问题灌输给这些优秀的学生。

若还是那样去辅导竞赛,确实会如一些老师所说的,今年的辅导有点“过头”了。

  以上是我对今年竞赛题的看法,不妥之处,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正。

   (备注:

以用所提到的中考题,除了我省南平的试题,其余的都是选自于:

新课标2006中考命题大解密2005年课改区中考命题人自评化学。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05年7月出版,责编辑是邓永财唐岚,定价10.80元,从今年的竞赛题来看是“物超所值”呀:

上述一些重题,多见于此书中的黑体字(命题人的得意之作,并有点评),决定明年再买这本书: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呵呵)

巧记金属与盐溶液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

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有三:

(1)盐可溶于水;

(2)金属不能是太活泼的钾、钙、钠等;

(3)更活泼的金属才能将比它活动性更弱的金属置换出来。

    在以前我是这样让学生记的,但现在,我改变了方式,不知是否更好?

我觉得这样更简洁,将有关信息隐含在“图示”中,而且变化过程更明显,更能反映金属间的相互关系,......

            (3)

金属1+盐1----金属2+盐2

(2) 

(1)

(画的图不会上传,只能这样的,想来别人也能看懂)

有一类物质鉴别问题,可这样分析

2006-03-2420:

04,赖天浪,1352字,3/257,原创|引用

九年级化学中,酸碱盐是个重点,而多种物质间的相互检验又是个难点,今天突然想到,......

直观、具体是教学的着力点

    有一类题,是关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式的物质鉴别题,是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思路,但因为涉及的物质多,关系复杂,让许多学生觉得难、繁。

其实,主要是分析过程不够直观、不够具体,使教师讲的,与学生看到的衔接不起来。

还好,今天想到一种方法,一用,还真行。

例:

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

A.Na2CO3、H2SO4、HCl、KNO3 

B.CuSO4、KOH、NaCl、NaOH

   C.Na2SO4、Na2CO3、BaCl2、HNO3 

   D.NaNO3、MgCl2、KCl、Ba(OH)2

 以前,我都是将它们分别列出,用画线表示物质间的变化,但学生是越看越糊涂。

其实,这类题主要是针对多种物质,如三种、四种等,若不注重条理性,将使学生觉得繁杂,更不用说全面掌控了。

确实难怪,才学化学,就跑出来哪么多“东东”,谁搞得清楚?

     今天,我尝试它们分别画在四个角上,再联系各物质,将它与其它三种物质的作用情况标注出来。

因此能直观、具体地罗列出物质间的作用情况,若四种情况各不相同,那就符合:

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

    说到这里,想来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

单击此处下载物质鉴别题的图示分析

我再找一题,让你再试试:

 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同时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KOH、CuCl2     B.K2SO4、KCl、HCl

    C.AgNO3、HCl、KCl      D.Na2CO3、KCl、BaCl2

怎样还灵吧?

 

 

新文章哦

∙一只小狗引起的思考(建海)

∙关于开展初三年语文教研活动的通知(陈逢辉)

∙“教育蛋糕”不抢是傻瓜乎(都市放牛)

∙让笑永驻、让情永存、让美好永恒!

(0102029)

∙异样青春,别样美丽(谢桃妮)

∙化学说课(苏文安)

∙教学总结(吕燕燕)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组织结构(东方市第四小学)

文章评论

∙1.评:

有一类物质鉴别问题,可这样分析,2006-03-2420:

09,高男

最好列出一个表格,然后把四种物质写上,在把两两之间的现象列出来,很直观。

∙2.评:

有一类物质鉴别问题,可这样分析,2006-04-0422:

22,wujuhua

不明白怎么画在四个角上.去年教高三时按列表格的方法,把四种物质写上,在把两两之间的现象列出来,很直观,虽然列时麻烦些,但学生最不易山错。

∙3.我觉得,这确实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回二位老师),2006-04-0622:

05,无人舟

列表可以,但表格太繁杂,画起来,难,看清楚,更难。

主要就是不够直观。

因此,我将四种物质分别列出,二横二纵,成四个角,再相互连线,判断相互关系,标明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无明显现象(此处操作同列表),但只出现四个化学式,及其各自的变化情况,因此将更加直观的。

 画的图传我不上,只能建议同行也能去体会一下,或许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中和反应”是一类常见的反应,但什么是“中和反应”?

中考总复习研讨会散记

(2)

-----什么是中和反应

 

    随着沪教版的课本中弱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同时又更重视中和反应这一类反应,许多老师突然觉得中和反应是什么?

好象自己都说不清楚了。

这次研讨会,又有老师提出,大家进行了探讨,本人有点体会,不知正确与否?

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其中,愿与各位网友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一、中和反应的说法本身并不是注重反应的起点

   中和反应的概念的教学,在以往,我们过分地强调了是酸与碱的作用,但现在什么是酸、什么是碱?

教材从现代化学发展的角度,已不再强调一百多年前的阿伦尼乌斯的不全面的理论了。

确实是,百年前的酸、碱理论,在现代化学中已不一样了。

在化学启蒙阶段,为什么要学生去记一个有明显不足的概念?

我觉得这是上教版教材在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很了不起的转变:

关注学科的本质,关注学科的发展,教给学生学科的核心内容。

   二、中和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生成水,同时生成盐

     这句话取于沪教版课本(第191页),显然这句话就绕开了酸、碱的定义,绕过了一时说不清的“起点”,是从反应的本质去领会中和反应的。

从这里还可知道,中和反应的作用效果就是溶液的酸度或碱度改变。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对中和反应的应用,不也是从改变酸度或碱度的角度去进行的吗?

如工厂废水含有硫酸,呈较强的酸性,那就要想办法减弱它的酸性;面粉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有机酸,呈酸性,中和它。

诸如此类想法、做法,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事件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关注我们用的是什么类别的物质,作为教师也别再用不成熟的酸碱理论去为难自己和学生了?

    三、“酸跟碱作用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别再简单地逆推。

    我们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最初是从人教版课本中的这句话来的,这也是我们教师最熟悉的中和反应的含义,并在酸、碱、盐有明确的概念时,还由此演绎出:

只有酸与碱作用,才属于中和反应。

     但是在酸与碱的概念都说不清楚的时候,这样的话又怎样去理解?

还有必要去深入挖掘吗?

而且,演绎在很多时候也是不能简单地逆推。

象这里的逆向推理,对还是不对?

一时确实也说不清楚。

    在初中教材(原来人教版)对酸碱的定义本来也是不完善的,因此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和反应只是包含诸如盐酸、硫酸等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等物质的反应。

其它的,诸如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人们就可用小苏打来中和,这个过程面团的酸度降低,并生成了盐和水,从本质上看所发生的反应也属于中和反应。

其实从酸与碱的质子理论来看,这里当然也包含了“酸”与“碱”的中和作用!

     

     总之,化学的启蒙阶段还有更多的核心内容要我们去引导学生认识与掌握,对一些一时说不清楚的概念,现行的沪教版的教材中都已回避这一问题,老师们也就不没必要再去挖掘太深了。

当然,对于这类一时“说不清的”概念性问题,中考最好还是回避。

新文章哦

∙一只小狗引起的思考(建海)

∙关于开展初三年语文教研活动的通知(陈逢辉)

∙“教育蛋糕”不抢是傻瓜乎(都市放牛)

∙让笑永驻、让情永存、让美好永恒!

(0102029)

∙异样青春,别样美丽(谢桃妮)

∙化学说课(苏文安)

∙教学总结(吕燕燕)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组织结构(东方市第四小学)

文章评论

∙1.评:

什么是“中和”,2006-04-0422:

11,wujuhua

我认为判断"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还真的没什么意义.

∙2.评:

什么是“中和”,2006-04-0622:

12,无人舟

我觉得,那些在百年前对酸碱、以及酸碱的中和反应下定义的化学先人们肯定没想过,在今天的化学入门的考查中,要求认识怎样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不过,我觉得教材还是将中和反应改成“中和作用”,并归纳为酸性与碱性物质的相互作用,这对学生的发展也更有好处。

有一类物质鉴别问题,可这样分析

2006-03-2420:

04,赖天浪,1352字,3/258,原创|引用

九年级化学中,酸碱盐是个重点,而多种物质间的相互检验又是个难点,今天突然想到,......

直观、具体是教学的着力点

    有一类题,是关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式的物质鉴别题,是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思路,但因为涉及的物质多,关系复杂,让许多学生觉得难、繁。

其实,主要是分析过程不够直观、不够具体,使教师讲的,与学生看到的衔接不起来。

还好,今天想到一种方法,一用,还真行。

例:

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

A.Na2CO3、H2SO4、HCl、KNO3 

B.CuSO4、KOH、NaCl、NaOH

   C.Na2SO4、Na2CO3、BaCl2、HNO3 

   D.NaNO3、MgCl2、KCl、Ba(OH)2

 以前,我都是将它们分别列出,用画线表示物质间的变化,但学生是越看越糊涂。

其实,这类题主要是针对多种物质,如三种、四种等,若不注重条理性,将使学生觉得繁杂,更不用说全面掌控了。

确实难怪,才学化学,就跑出来哪么多“东东”,谁搞得清楚?

     今天,我尝试它们分别画在四个角上,再联系各物质,将它与其它三种物质的作用情况标注出来。

因此能直观、具体地罗列出物质间的作用情况,若四种情况各不相同,那就符合:

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

    说到这里,想来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

单击此处下载物质鉴别题的图示分析

我再找一题,让你再试试:

 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同时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KOH、CuCl2     B.K2SO4、KCl、HCl

    C.AgNO3、HCl、KCl      D.Na2CO3、KCl、BaCl2

怎样还灵吧?

 

 

新文章哦

∙一只小狗引起的思考(建海)

∙关于开展初三年语文教研活动的通知(陈逢辉)

∙“教育蛋糕”不抢是傻瓜乎(都市放牛)

∙让笑永驻、让情永存、让美好永恒!

(0102029)

∙异样青春,别样美丽(谢桃妮)

∙化学说课(苏文安)

∙教学总结(吕燕燕)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组织结构(东方市第四小学)

文章评论

∙1.评:

有一类物质鉴别问题,可这样分析,2006-03-2420:

09,高男

最好列出一个表格,然后把四种物质写上,在把两两之间的现象列出来,很直观。

∙2.评:

有一类物质鉴别问题,可这样分析,2006-04-0422:

22,wujuhua

不明白怎么画在四个角上.去年教高三时按列表格的方法,把四种物质写上,在把两两之间的现象列出来,很直观,虽然列时麻烦些,但学生最不易山错。

∙3.我觉得,这确实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回二位老师),2006-04-0622:

05,无人舟

列表可以,但表格太繁杂,画起来,难,看清楚,更难。

主要就是不够直观。

因此,我将四种物质分别列出,二横二纵,成四个角,再相互连线,判断相互关系,标明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无明显现象(此处操作同列表),但只出现四个化学式,及其各自的变化情况,因此将更加直观的。

 画的图传我不上,只能建议同行也能去体会一下,或许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开课教案:

化学用语小结

2006-11-1623:

02,赖天浪,2980字,0/119,原创|引用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化学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希望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突破。

化学用语小结

--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专题分析

 

开课人:

赖天浪

时间:

2006-11-16上午第三节

开课班级:

九年级(4)班

学习目标建议:

1、归纳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书写要求;能体会到各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的不同含义;

2、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注意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符号的涵义;

3、联系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掌握其运用,能对物质的组成与变化进行分析,从中掌握化学计算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思路:

学生已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并了解了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必要对这些化学用语进行归纳与整理,不仅掌握好化学用语的读写、并要引导学生理解其表示意义,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到化学计算的关键所在,为掌握化学计算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同学们学习了英语,注意到了英语中有字母、单词和语句。

化学中就有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整理一下有关的化学用语。

[讲授新课]

1、三种化学用语的读写查

   

(1)关于元素符号的读写查:

查阅课本第73页,注意教材中20种元素符号的读写,指导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1~20号元素帮助记忆,并强调“一大、二小”的原则。

(2)关于化学式的读写查: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因此书写化学式时要注意所写物质的组成情况。

[练习]写出二种单质与三种化合物的化学式,要求含有的元素均不相同。

[归纳与小结]物质分为单质与化合物,现阶段要求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读写。

如单质,有原子构成的、有分子构成的,要注意区别。

化合物,要注意一般是“先读后写,先写后读”,二是注意化合价及其规则的应用。

(3)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读写查:

[练习]写出实验室中制备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能从不同角度读化学方程式。

[小结]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与数字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因此学习化学方程式,要注意“读--写--查”,全面地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情况。

2、三种化学用语的表示意义

[练习]说出有关符号的表示意义(只要求说出一种),或用相关符号表示。

H

C

2H

H2

H2O2

 

Mg2+

 

 

 

 

 

 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归纳与小结]注意从宏观与微观体会相关符号的表示意义,重点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意义:

表示物质及其组成情况,不讲个数(宏观);分子及其构成情况,可讲个数(微观)。

[练习]认真阅读,并模仿教材第100页“联想与启示”,说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得到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三种表示意义。

[归纳与小结]化学方程式能表示物质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和化学反应中的微粒的数目比,这也是从宏观、微观不同角度,从定性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

3、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对英文字母进行组合,得到了单词,进而得到了每一句话。

同样的化学应用元素符号得到了化学式,进而有了化学方程式。

通过化学式,能了解物质的组成情况;通过化学方程式能表示物质的变化情况。

[练习]1、17g过氧化氢中含的氧元素与___g水中含有的氧元素一样多。

2、17g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得到的氧气与_____g水通电分解得到的氧气一样多。

[归纳与小结]注意观察化学式,分析物质的组成;注意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析其中的“质”与“量”的变化情况。

这是“化学计算”的“化学”要求,也是进行计算的前提与关键。

[课堂小结]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工具,要能注意化学符号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注意到有关数字的不同表示意义、读写方法等,熟练地掌握与应用。

[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中第110页第3题,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下节课将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典例分析(表格型数据的分析),请同学们先预习并完成教材第111页第7题,练习册第63第6题,第64页第13题,第68页第26题。

[教后反思]本节课中知识主线是化学用语的读写(查)--表示意义—应用(含计算)。

因习题设计较为典型,开放程度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如化学式的书写、符号表示意义等,学生都能完成,从不同答案中能直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比起纯粹的说教更直接,学生体会自然也更深刻。

而对于物质组成与变化的分析难度较大,通过整理,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化学计算的内涵,体会到化学计算不只是运算,更重要的是要能全面分析物质的组成(化学式)或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化学方程式),增强了对化学计算的认识。

听龙岩新罗区二位教师(化学)复习课的点滴体会

2006-03-3122:

17,赖天浪,5554字,5/385,原创|引用

参加今年龙岩市中考总复习研讨会,有点感想,陆续记录其中吧。

龙岩市中考总复习(化学)研讨会散记

(1)

-----听二节研讨课的体会

 

     承杨梓生老师的关爱,本人参加了龙岩市中考总复习研讨会,现将自己的感想陆续记录其中。

     这次研讨会,通过听二节课拉开序幕。

这可不是常见的展示课、模范课,而是复习研讨的研讨课。

二位老师上得都比较成功,特别是龙岩二中的吴菊华老师的课,让大家体会到总复习课要与新课程一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而不是通过听化学、记化学、背化学(原理、概念)来复习,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知识结构,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思维活动的交流,获得对知识的深化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我觉得这样的听课,不是负担,而是学习与长进的机会,希望今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1、研讨会,推出研讨课

     我们一线教师通过听课,取长补短。

因此,我们“畏惧”离我们太远的,精雕细琢过的,表演性过强的不实际的“观摩课”,因为它可望不可及,让我们坐一节课,欣赏一节课,但最终却无所得。

     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