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7820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docx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

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

江山野

 

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关于教学过程,需要从整体上和发展上进行一些研究。

从整体上和发展上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四层:

一是从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为止,这一整个过程是一个总的教学过程,为叙述方便起见,可以简称为第一教学过程。

 

二是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这又是一个教学过程,可以简称为第二教学过程。

三是一门课程中的—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可以叫做第三教学过程。

四是一点知识(如一个公式、定理、定律或法则之类)或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可以叫做第四教学过程。

这四层教学过程,一层包含一层;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一层从属于一层,即第四教学过程从属于第三教学过程,第三教学过程从属于第二教学过程,第二教学过程又从属于第一教学过程。

在研究教学过程时,人们常把第四教学过程当做一个“细胞”来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认识过程。

这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但是,第四教学过程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长河”中小小的一段;而且这一小段教学过程由于它在整个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始终如一、定型不变的。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是孤立地、静止地考虑第四教学过程和安排这一教学过程的方法步骤,而不把这一教学过程当做第一、第二、第三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那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步骤“单一化”,以至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个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中就存在着这种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化”、从小学到大学“一个模式”的弊病。

这样,不仅教学的直接效果不好,而且严重地妨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聪明才智的发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突破第四教学过程的局限,从整体上和发展上对第一、第二、第三以至第四教学过程逐层地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这几个教学过程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初步的、粗略的认识,以期引起讨论。

 

 

第一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过程,纵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几个阶段,由各个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总汇而成,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受完高等教育,但是,为完整起见,这里把从小学到大学以至培养研究生当做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来分析。

这个过程,是学生由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成长为一个有教养的成年人的全而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他们的生活经验在不断地丰富,知识在不断地增长,思想在不断地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所有这些都与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关,其中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过程的发展直接关联。

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同时,教学过程也就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

因此,研究第一教学过程,就要对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不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与教师怎样教密切相关的。

有些教师非常注意并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快;反之,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还与他们自身的情况、条件和其它一些因素有关。

因此,不论是在小学、中学或大学,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并不相同,甚至可能有很大差别。

同时,有些低年级学生很可能比有些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

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得出一些结论:

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师而异,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没有什么共同规律。

正象儿童身体的生长一样,虽因每个人主客观条件之不同有快慢高低之别,但毕竟有一个客观的发展进程和一定的客观规律的。

掌握并按照这个客观进程和客观规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快,教学效果也好;不按照这个客观进程和客观规律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就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

从第一教学过程的发展情况看,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进程一般有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所以如此,有种种原因,如年龄小,刚上学、知识少等等,但主要的具体原因是:

一,识的字太少,自己不能读书;以后识的字虽逐渐增多,但由于知识和理解力不够,还能自己把课文看明白;二,对于要学什么和怎样学,还很不清楚,就象走路不知要上哪里去和怎样走一样。

这就只得全靠教师来一点一点地教了。

不过,这一阶段为时并不很长,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

同时,这一阶段所谓“完全依靠教师”也不是绝对的。

学生能看,能听,能跟着教师学,这就表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而且,在一些优秀教师的启发下,有许多一年级小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并很快就能摸出些学习的门路,获得一些“新知”的能力,只要教师教学得法,他们的学习就会日益增强,迅速发展到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

这就是说,这时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如:

已经学会了查字典;已经能够看懂课本中的一些段落;已经摸到了一点学习规律,可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己获取一些新的知识。

但是,他们自己还不能通过阅读教材从整体上去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整个的学习内容,它的中心、要点和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它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等等,都要靠教师的讲解或一步一步地启发引导,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掌握。

这一阶段,大体上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延续至小学高年级。

如果教师善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阶段就可能短一些;否则,也可能施长,一直拖到中学。

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可简称为相对独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

同时,他们还没有掌握一套自学的方法和养成自学的习惯。

因此,他们也就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只能一课一课或一章一节地在教师帮助下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

这一阶段,一般说,从进入初中就可能开始,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初中学生就具有了自己阅读所学课本的能力。

不过,初中要陆续开设一些新的课程。

学生开始学习一门新课程,主要还要依靠教师。

但是,只要学生确实具有初中水平,教师又教学得法,不需要很长时间学生就可以获得  相对独立地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发展到中学阶段,就进入了以学生相对独立学习为主的阶段。

其实,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好,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有的课程上就可能开始具有相对独立学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可简称为基本独立阶段。

在这一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已经能独立地阅读指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应进行的实验或调查等活动,并且自己基本上能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也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发生一些缺点错误,需要教师的指点、提醒和纠正。

同时,他们还不能自己制订整个的学习计划,自己选定学习的材料和途径,因此也就还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的学习。

教学过程由前几个阶段发展到这一阶段是必然的趋势,但却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限。

有些学生在有些课程上可能较早地就具有了基本上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有些初中学生就能够在教师个别指导下自学某些高中的课程;而有些学生由于长期被教师当做婴儿哺乳,直到高中毕业还很缺  乏独立学习的能力。

但是,一般说,在教师努力培养之下,这个阶段在高级中等学校就可以开始。

到高等学校,在学生经过一个时期学习新课程的训练之后,教学就可以进入以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的阶段了。

最后,第五阶段就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可简称为完全独立阶段。

在这一阶段,如果学习者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已不是在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上,而是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上。

这就进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当他们在研究上也取得了成果,并具有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时,整个第一教学过程也就终结了。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总的说来,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

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而不在于每一节课讲不讲,讲多少。

所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狭隘理解,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恒定不变的东西;而是要从整体上和发展上来看,认识它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走向“反面”并最终要被“否定”的东西。

这样,才能自觉地按照教学过程的客观发展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过程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发展阶段,最后培养出具有很高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

 

第二教学过程

 

第二教学过程,即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

显然,这个过程如同第一教学过程一样,是一个发展过程。

但是,在实际上,有些教师教一门课程却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如一”,老是一个教法,老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什么发展。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需要改变的、不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的状况。

为改变这种状况,很有必要强调一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发展过程,把这个关于教学过程的发展观点明确地树立起来。

总的说来,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与第一教学过程的发展进程基本机同,要经过第一教学发展过程的几个阶段;或者,粗略地说,至少要经过“依靠教师”、“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三个阶段。

不过,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时间开始,并在不同的时间结束。

如有的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还处于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有的课程在中学或大学开始,学生已进入了相对独立或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

这样,各门课程的发展过程和速度自然也就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时开始教学的新课程,决不会象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学的课程那样,要经过几年完全依靠教师和基本依靠教师的阶段,才能进入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而是只要经过几节课、几周或几个月就可以进入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了。

由此可见,一门课程开始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的阶段,它的教学过程就会发展得较快,学生依靠教师的阶段就会较短。

一般说,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在第一教学过程的哪一个发展阶段开始,它就会较快地渡过此前的几个阶段,与第一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合流”。

当然,第二教学过程的发展还与每门课程的特点有关。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发展过程都有一些重要的“关口”;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自己独特的阶段性。

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的发展不仅会有快慢的差别,有些课程的教学发展过程还可能有反复或曲折。

这就需要对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何时和如何才能从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何时和如何才能从基本依靠教师的阶段进入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重大转折。

只有掌握了这样的发展进程,才能自觉地把教学过程及时地从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果不能掌握这样的发展进  程,特别是在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时不去发挥的发展他们的这种学习能力,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以至失掉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成绩显著下降甚至“一落千丈”的后果。

各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具体发展情况,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一定的共同的内在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门课程中都有一些基本因素,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这些基本因素,概括地说,主要有三:

一是基本语言。

这包括基本符号、基本术语和基本的语言结构。

实际上,一门课程的基本语言也就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表现。

且不说外国语言和音乐语言,其它各门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经济、哲学等,也都有自己的基本语言。

常常有人把看不懂一种书籍比做“象看天书一样”。

可见看不懂或不习惯于一门课程的语言,学习这门课程就会感到有极大的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学习。

只有掌握了一门课程的基本语言,才能谈得到有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

二是基本思路。

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必须通过思维;既要思维,就有一个思路问题,即想什么和怎样想或往哪里想的问题。

各门课程的思路大不相同。

要学习一门课程,如果思路不对或思路不通,那就学不进去;而掌握了一门课程的基本思路,也就可以说是“入了门”,会学习这门课程了。

三是基本结构。

翻开几种不同课程的课本,看一看它们的总体结构,再看一看它们的各章各节都是怎样组成的,就可以看到各门课程的结构都各有特点,互不相同。

掌握了一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就从整体上抓住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线索,知道了该怎样前进,学习起来就可以驾轻就熟。

如果根本不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结构,那就只得从头起步,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边走边认路了。

以上三点是互相关联的。

教师自觉地努力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因素,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过程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

至于每一门课程的这些基本因素具体包括些什么,需要使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具有相对独立或基本独立的学习能力,那就要对各门课程进行具体分析了。

第三教学过程

 

第三教学过程,即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是第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从属于第二教学过程,被第二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所规定。

这就是说,它在第二教学过程中的哪一个发展阶段,就要按照哪一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完全依靠教师阶段的一个单元的教学,主要就要靠教师一点一点地教;在学生相对独立学习阶段的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要以学生相对独立学习为主。

但是,除了学生已进入完全独立的学习阶段外,第三教学过程不论是处在第二教学过程的哪一个发展阶段,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都要经过或重复整个第二教学过程的几个发展阶段,即都要由依靠教师的阶段开始,经过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达到使学生基本独立或完全独立的地步。

否则,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

以上两段所说的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

不,事实说明,以上两点并不矛盾。

例如: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学习识字,总的说来是处于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

如果他们没有受过学前教育,一字不识,每一个字的字音、字义、字形和写法就要完全靠教师一点一点地教了。

但是,这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每教一点,很自然地就要让学生跟着学一点。

如:

教师每念一个字,就要让学生跟着念一个字;教师每写一笔,就要让学生跟着写一笔。

学生跟着教师念和跟着教师写的活动,虽然只是模仿,但也是由他们自己进行的。

因此,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

并且,正是由经过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最后学生才能独立地认识所学的这些字,独立地写出这些字,在会认和会写这些字上达到完全独立的地步。

从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

即使学生处于所谓完全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他们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而且,只有经过一个让学生相对独立学习的过程,才能达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即达到完全独立的阶段。

这是一条基本规律,纵贯第一、第二、第三以至第四教学过程,并在这几个教学过程中反复体现。

不过,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

在完全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是“一点一点”地跟着教师学; 

在基本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则发展到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探求和获取新的知识;  

在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就又大进一步,可以“一课一课”地在教师帮助下相对独立地学习了;

在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那就可以“整篇整章”地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然后又逐步发展,达到整本书都可以主要由自己来学习,最后进入到完全独立的学习阶段。

   

以上所述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由量变到质变,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作用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总的发展、转化过程中,第三教学过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因为:

一、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总是有一个中心和一些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有一些具有共性的组成部分。

例如,语文课的一个单元可能包括几篇同一文体或类型的文章;数学课的一章可能包括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几个定理、公式或计算方法。

这些具有共性的组成部分在内容上,逻辑上和结构上一般都具有同一性或近似性,学习它们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相同的。

因此,在教学上很便于“举一反三”。

教师可以只举其一;然后帮助学生相对独立地学习其二、其三;最后让学生基本独立或完全独立地学习其四、其五。

这样,在一个第三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经过一个由“依靠教师”到“相对独立”又到“基本独立”以至“完全独立”的小的周期。

如此这般,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的“往复循环,螺旋上升”,就可以使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又总是和它前后各章或各单元相联系,并有一定的共性。

有些课程的有些章节或单元,共性还很大,它们的结构几乎基本相同。

这也是很便于“举一反三”的。

如果善于利用这种方便,那么,学生在学习过几章或几个单元之后,就可能具有相对独立甚至基本独立地学习以下各章或各个单元的能力。

但是,如果忽视了上述两点,每章或每个单元以及其中的每一节每一点,都要由教师来讲,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逻辑、同样的方法步骤和同样的解说、分析或推理的过程,那就会象原地踏步一样,不仅不能使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败坏学生的兴趣,窒息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四教学过程

 

第四教学过程,即一点知识或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他们原来所不知、不懂、不会的东西,这就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过程问题,涉及到已知和未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等关系问题。

关于这些,已有不少论著。

这里要谈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在实际上而不是在理论著作上存在着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那就是认为“学生要学习的都是新知识,新知识就要由教师来教”。

受这种观点影响的教师总是觉得:

只有靠教师的讲解或启发,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性认识和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也只有靠教师的讲解或启发,学生才能从已知通向未知。

如果教师不讲或不进行启发,好象学生自己就不会把感性认识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也不会把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

正是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占主要地位;所谓启发式的教学法,虽经多年提倡,也主要是以一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居于辅助地位。

  

其实,把感性认识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从已知探求未知,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能够逐步掌握的学习能力。

第四教学过程,或者说,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决不是只有靠教师讲解和启发才能进行和完成的。

第四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和完成,要看它处于第一、第二教学过程的哪一个发展阶段,特别是要看它在第三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定,因为第四教学过程是第三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

在一个第三教学过程,即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包括几个第四教学过程。

例如,在一章中有五节,每一节就可能是一个第四教学过程。

这五个第四教学过程,要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不应始终如一,定型不变。

这在前面已经说过,并在说明第三教学过程时举过例子。

这里需要补充的只是:

在实际教学中,第四教学过程的变化应该比一篇文章中所能举出的例子更加灵活。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既然有学生完全依靠教师、基本依靠教师、相对独立、基本独立和完全独立五个阶段,那么,第四,    教学过程的进行和完成也就基本上有这样五种可能。

至于在这五种不同情况下应采取怎样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要对教学方式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了。

第二部分  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既然是一个发展过程,有它的阶段性,那就应该在不同的发展骱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不因该不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都采取同一教学方式。

平时,人们常常谈到教学方法问题,较少谈到教学方式问题。

而且,在谈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时,常常不自觉地把它当做一种普遍适合于各个教学发展阶段的方法,而忽略了教学发展过程的阶段性。

如果考虑到教学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考虑到教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差别,那就要寻求适合币各个不同展阶段的不同的教学方式了。

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与战略和战术的关系虽不尽相同,但有相似之处。

在教学上,从整个发展过程的全局考虑,每一个发展阶段,需要有一种基本的办法。

而且,由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具有—些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适合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的办法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定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一定的形式——这也就是教学方式。

说到这里,可能会引起一些怀疑:

这是不是会形成一些死框框,产生形式主义?

其实,有规定性并不一定就会形成死框框”;有一定的形式,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形式主义。

只要承认教学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也就必须肯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学方式要有一定规定性,因而也就要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就根本无法适应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说得彻底一点,只要是科学的东西,就得有一定的规定性。

不要规定性,那就是只讲任意性;而只讲任意性,是反科学的。

在实际工作中,在观摩或介绍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常常因为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自如,使许多教师感到很难学到手。

他们总是要求要有一些更加明确具体、便于掌握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要有一些具有规定性的东西。

而与此同时,人们又常说,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强调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的确,应该肯定,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牲的劳动。

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了艺术性、创造性的一面,忽视了最根本的科学性、规定性的一面,那就会使很多教师感到无所依凭、难于捉摸,因而也就很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更谈不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了。

由此可见,在教学上要有一些有规定性的、有一定形式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有一些基本的教学方式,这既是教学科学化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的实际需要。

  

当然,这些基本的教学方式决不能是一些僵死的东西,决不能束缚教师的创造性和妨碍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发展;而是要有充分的  余地以发辉教师的创造性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实,只要这些基本的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它的阶段性的要求,那也就必然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经过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每个教学发展阶段都早已经找到了适合于它的基本教学方式。

而且,这些教学方式并不是什么新奇的难以掌握的东西,而是相普遍的大众化的东西。

只不过还没有把它们总结和集中起来,归纳成为一个系统而已。

因此,下面提出的几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作者主观臆造,更不是什么创造发明,而仅仅是对已有的几种教学方式各自适合于教学过程的哪一个发展阶段,做一些分析说明。

 

第一种教学方式

 

第一种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

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

展开来说就是教师教一点,学生立即跟着学一点,练一点;然后教师再教一点,学生再学一点,练一点;这样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每前进一步都再经过这样一个即教即学即练的过程;并且,每一个教、学、练的过程都常常反复多次,直到学生都基本上学会为止。

这种教学方式是学生初始学习时,即在学生完全依靠教师阶段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实践证明最适合于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

例如,小学生开始学习识字和算术,小学生、中学生以至大学生开始学习外语,还有在音乐课上学习识谱和唱歌,在体育课上学习基本动作等等,一般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因这一阶段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总是不平衡的,但只要教师全面注意,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很少出现成绩悬殊以至大分化的情况。

因此,应该肯定,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于教学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即学生完全依靠教师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在于它与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合,并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