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7573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午第节

第1课时

九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张玉田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21、陈涉世家

课型

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5、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6、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渗透德育

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

课文范读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题】:

21、《陈涉世家》

《史记》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ò)鸿鹄(hú)闾左(lǚ)

適戍(zhéshù)当行(háng)度已(duó)数谏(shuòjiàn)

罾(zēng)间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

果笞(chī)宁有(nìng)攻蕲(qí)铚、酂(zhézàn)

柘、谯(zhèqiáo)千骑(jì)社稷(jì)怅chàng

嗟(jiē)鹄(hú)酂(zàn)柘(zhè)度(duó)

烹(pēng)徇(xùn)陈胜王(wàng)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

辍耕之垄上:

辍,停止;之,到、往。

若为佣耕:

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

“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

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

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

(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

(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

闾左:

借代贫民;次当行:

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

会,正逢;度已失期:

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

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

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

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

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板书设计

 

学生出勤:

应到实到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教研组长检查时间:

年月日签字:

教导处审核时间:

年月日签字: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午第节

第2课时

九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张玉田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21、陈涉世家

课型

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5、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6、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渗透德育

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

课文范读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

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

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

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

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

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

有何作用?

明确:

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

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

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

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熟读背诵。

 

板书设计

 

学生出勤:

应到实到作业布置:

熟读背诵第二段

 

教研组长检查时间:

年月日签字:

教导处审核时间:

年月日签字: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午第节

第3课时

九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张玉田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21、陈涉世家

课型

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5、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6、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渗透德育

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

课文范读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

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

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

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

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

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二、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二)、讲析课文: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

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

有何用意?

明确:

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

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板书设计

 

学生出勤:

应到实到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教研组长检查时间:

年月日签字:

教导处审核时间:

年月日签字: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午第节

九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张玉田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22、唐雎不辱使命

课型

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用语言、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联系生活探讨唐雎这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渗透德育

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诗歌朗诵MP3,学生收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学生讲一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说出荆轲在易水河畔的悲歌。

明确:

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解析题目,了解时代背景

1、正音唐雎jū

2、“辱”是什么意思?

3、唐睢不辱什么使命?

对照注释理解,教师补充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

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赢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郡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睢到秦国谈判。

三、检查预习,了解《战国策》

1、本文出自哪里?

2、前面我们所学的文章哪一篇也出自《战国策》?

3、请介绍《战国策》

教师补充: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战国策》是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3、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4、强调下面字的读音

弗(fú)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ǎo)挠(náo)谕(yù)

5、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五、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结合文下注释,把握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1、注意重点词积累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

轻寡人与(“与”通“欤”,吗)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即使)否,非若是也(这样)

长跪而谢之曰(认错,道歉)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伏”、“使……流”)

(4)一词多义

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前—个解释“派”,后—个解释“出使”。

徒①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②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惠①大王加惠(恩惠)

②汝之不惠(聪明)

2、注意难句的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六、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

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

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情节结构:

开端:

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

发展:

秦王责备安陵君,唐睢据理力争。

高潮:

秦王威胁唐睢,唐睢奋起反击。

结局:

奏王屈服,唐睢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胜利。

 

板书设计

开端:

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

发展:

秦王责备安陵君,唐睢据理力争。

高潮:

秦王威胁唐睢,唐睢奋起反击。

结局:

奏王屈服,唐睢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胜利。

学生出勤:

应到实到作业布置:

1、熟读并尝试背诵。

教研组长检查时间:

年月日签字:

教导处审核时间:

年月日签字: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午第节

第2课时

九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张玉田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22、唐雎不辱使命 

课型

精讲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用语言、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联系生活探讨唐雎这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渗透德育

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唐睢作为一个小国的使臣,他凭借什么力量战胜了强大的秦国,而不辱使命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课文理解

(一)背景分析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是真心的吗?

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⑵“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⑶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的?

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

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由此可以看出,唐睢所承担的使命重大而且艰巨。

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

为什么?

点拨:

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秦王的性格理解。

明确: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二)语言分析

1、下面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表现唐睢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表现唐睢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⑦与臣而将四矣。

(表现唐睢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⑧徒以有先生矣。

(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明确: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

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4)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5)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明确:

“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结论: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三)艺术手法

1、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授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安陵君

(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愿终守之弗敢易(头脑清醒、不卑不亢)

(利诱之)(明辨之)

(2)衬托手法的使用:

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互相成。

三、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

为什么?

明确:

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

(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3、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点拨:

引导学生懂得维护民族尊严,不卑不亢,不畏强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