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6776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x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甘肃省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重要精神,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结合我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指导思想

本指导意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等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强调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紧密联系,让学生把学习作为成长和提高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因此,在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生物学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促进我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部分实施建议

一、深刻理解课程理念

(一)从多个层面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及要求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

在学习资源方面,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学习资源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措施和方法方面,要让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

在评价方面,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客观、公平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二)全面理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及要求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培养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既需要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也包含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等。

通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了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了解当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三)落实“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及要求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生物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属性。

由于教材编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内容较多,而学校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以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因此,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探究活动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整体的安排、合理设计不同探究内容的侧重点,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分层次、分阶段落实生物学课程的探究性学习目标。

二、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解读课程内容标准

(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解读及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由10个一级主题、32个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组成,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如下:

1.科学探究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涉及: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因此《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之中。

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

在理解科学探究方面,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本主题包括2个二级主题:

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

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由功能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统。

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教师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本主题包括3个二级主题: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本主题包括3个二级主题: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作物、花卉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主题包括4个二级主题: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

5.生物圈中的人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

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肛门,其主要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本主题包括5个二级主题: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所进行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

·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而获得。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本主题包括2个二级主题:

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

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动植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的个体;其分泌的性激素对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动物发育的方式可能不同。

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

·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一些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亲本。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

·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开展植物嫁接和扦插活动,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禁止近亲结婚等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内容中涉及的有关伦理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本主题包括4个二级主题:

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8.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特征,可将各种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

·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

·地质学、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从不同方面为进化理论提供证据。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本主题包括2个二级主题:

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9.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认识和理解有关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

·发酵技术利用了微生物的特性,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生产相应的产品。

·现代生物技术(克隆、转基因技术等)已被用于生产实践,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

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其他影响,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主题包括2个二级主题: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学习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等知识对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均出现一系列变化,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按照是否有传染性,可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免疫系统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异己物质等,它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

·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对一生的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了解基本的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以及吸毒对自身或他人和社会的危害。

本主题包括5个二级主题:

健康地度过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

(二)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不再强调课程体系的绝对严密,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结合生物学课程的自身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

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整合到具体内容标准的综合体系,使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形成统一的整体,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明确导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程的设计思路,整体把握、宏观调控各阶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设计,使每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围绕这一核心内容,为整体目标服务。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生物学教材的设计新颖、色彩和谐,视觉和情感上能吸引学生;章节的知识点以版块形式呈现,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地研究教材,找出教材编写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师生的合作探究共同挖掘教材内容的丰富内涵。

教材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文本材料,教师不应被教材束缚,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加工、整合,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调整。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条件性,要根据学校条件(如多媒体设备、实验室条件等)、学生实际(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等,对教材内容和编写顺序进行适当地选择、重新编排与重组。

尤其是对实验的选择、实验材料的选择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拓展教学资源,实现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1.加强生物学课程内容的核心原理与概念的教与学

教材不再强求生物学课程本身的严密性和系统性,适当删减了与生活、生产实践关系不密切的知识和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加强了对核心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增加了能力训练的内容(如探究实验活动),增加了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热点素材(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突出了生物学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因此,核心原理和概念是知识内容的重点,要围绕这些重点知识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生物学核心原理和核心概念的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2.系统把握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图表信息

重视对生物学第二语言——图表信息的教学研究。

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表达主要有两种形式:

文字和图表。

相当部分的生物学知识,如形态、结构和实验数据等,用图表的方式表达更形象、生动,更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

生物图主要分为模式图与实物图两大类,模式图综合了大量的实物观察资料,高度抽象概括而成,集中地表示了生物形态、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过程等主要特征,但与生物的真实状态有一定的差距。

实物图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过程等的真实记录,但其表达的生物学信息不一定显著和全面。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图表,总结读图的规律和方法,学会实物图、模式图的信息转换;图表与文字信息的转换,提高观察能力、提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挖掘图表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生物学教材中的插图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教材上的生物学知识是通过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来综合表达,并且相当一部分信息只用图表的形式表达。

教学中只是提取图表与教材文字对应的信息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文字没有表达的图表信息,甚至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

(四)重视初中生物学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衔接

整体把握课程内容还要求教师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初中生物学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衔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熟悉各个阶段的教材,泛读各个版本的教材,同时具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准确掌握课程结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课程总框架、各分册重点与特点、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等。

初中生物学教学尤其要重视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衔接,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能力

(一)系统分析课程目标,确定主题教学的重点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目标的系统分析包括四个层次:

分析课程整体目标、分析教学主题的教学目标,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和分析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各层次子目标的框架结构,并且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在制订主题或单元教学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完整性,更要突出主题或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

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可达成度。

在表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正确运用《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如“描述”是了解水平的知识性目标动词,“说明”是理解水平的知识性目标动词,“分析”是应用水平的知识性目标动词,“尝试”是模仿水平的技能性目标动词,“运用”是独立操作水平的技能性目标动词,“体验”是经历(感受)水平的情感性目标动词,“关注”是反应(认同)水平的情感性目标动词,“确立”是领悟(内化)水平的情感性目标动词等。

(二)准确界定和表述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准确界定和表述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主题目标的整体达成与阶段分步要求的关系。

由于主题甚至单元教学系统内容的相对广泛与综合,各个目标要素(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在主题甚至单元系统中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它与课时教学目标是递进与包容、深化与升华的关系。

因此对单元目标的表述应突出概括性、整体性;对单元中各课时目标表述则应尽可能具体,选用的行为动词应具有操作性。

(三)教学目标应与检测项目对应匹配

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脱离教学目标,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即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

四、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促进合作学习

传统学习方式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式。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生情况、学校条件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一)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

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接受式学习是传统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发现优秀的讲授式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教师的讲授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

随着教师的层层分析、演绎归纳,学生运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在探究知识成果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运用了何种方法和为什么用这种而不是用那种方法才形成这样的认识成果。

这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中应保留和发扬的,同时还要更深入地研究传授知识的规律和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例如上述学生思维活动外显性很小,教师还应注意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对学生接受式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讲授方式和策略等。

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接受式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

1.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层次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生物学课程安排的探究性活动是系列化、分层次、多侧面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式和可塑性,为教师教学留有广阔的创造性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预先计划好不同的探究活动,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学目标对生物学课程的探究性活动做好系统、科学的计划和安排,对不同的探究主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探究的侧重点,在不同的探究主题中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探究能力。

例如,一些探究性活动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探究;一些探究活动由教师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或所用材料等,学生补充完成探究活动的其他环节;一些探究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一些探究活动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些探究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在七年级和八年级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8~12次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

这样才能保证在初中阶段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对生物学探究活动有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实践操作的体验,也能真正落实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

2.重视探究活动的过程性

在指导学生进行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