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6296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A卷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继承了北宋发行纸币的制度,以杭州为中心流通的“会子”是南宋主要的纸币,“会子”与“交子”不同,“会子”可以兑换铜铁钱,“交子”主要兑换铁钱。

真正发行纸币并流通全国始于元代,名曰“交钞”。

这表明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纸币流通制度完善

C.经济中心的南移

D.商人地位的提高

2.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3.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

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

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

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

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

A.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

C.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

D.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4.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

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

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5.下图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6.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7.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这反映出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8.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9.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

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0.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规定:

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必须遵守严苛的工作纪律,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

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

对这一规定理解准确的是

A.贫困者主要是圈地运动中的失地农民

B.说明英国自由主义政策失灵

C.有利于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普遍愿望

11.1870年至1914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

这表明英国

A.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

B.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

C.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

D.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

12.1872-1890年,洋纱在华销售几乎每年都在跌价,最低时曾下跌1/3以上;洋布在华销售跌价的程度比洋纱更甚,但洋布进口增加不如洋纱迅速。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B.大量利用进口洋纱发展机器纺织业

C.传统手工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

D.土布比洋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13.1950年,入朝前夕,枪支型号众多子弹不能通用的中国军队各单位紧急“互相换枪”,如第38军基本使用日式步枪,第40军主要使用缴获的美制步枪。

中央军委要求全国“打扫仓库”,把以往各地缴获的各种口径、不同型号的弹药分类,统一送往朝鲜前线。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重工业的落后

B.解放军的优异战绩

C.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

D.军队装备急需标准化

14.下表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年份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大中城市

小城镇

1979

18495

18.96

216

2361

1986

26366

24.52

347

10718

1995

35174

29.04

640

175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15.个人肖像照片的兴盛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到宣统年间,大小城市都出现了照相馆。

人们往往将照片题记与赠送结合起来,以表达与传递情感。

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他用照片题诗寄给未婚妻江冬秀“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

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

”这说明,近代照相技术的传入

A.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丰富了民众的交流方式

C.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观念

D.加快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16.导致1898--1919年(见图)报刊数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B.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思想政治运动的促进

17.杨继绳指出:

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150亿美元。

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030亿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

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自由放任政策优于政府干预

B.以工代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C.二战是美国渡过危机的唯一因素

D.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相对有限的

18.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

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是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

这一现象

A.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B.自由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C.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

D.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19.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政府经议会审议通过了五项法案,将罢工和各种形式的怠工变为违法行为,并对违法的工会课以严厉的经济处罚。

同时,她还将英国电信公司这类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公众股票的形式而加以私有化。

这表明英国

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民主政治出现了倒退局面

C.国有企业改革以失败告终

D.执政党更替影响经济发展

20.有学者认为:

每当苏共面临危机的时候,其领导层就会有头脑清醒者出来力挽危局,……使苏共平安度过“崛起——危机——拯救”。

与之相关的是

A.和平方式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家经济

C.大力垦荒实现农业迅速发展

D.强化国防工业展开军备竞赛

21.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

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

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

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2.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

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23.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24.2014年7月,世贸组织就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征收了不当关税。

这一裁决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充分照顾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B.迫使美国摒弃对外贸易壁垒

C.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

25.分析下图,对该图主题概况最准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

B.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C.工业文明兴起及向世界传播的过程

D.经济组织形式由手中工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第II卷

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

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

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

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

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

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

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

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

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

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

天启《赣州府志》记载赣州的情况:

“乃今凿朴为碉,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淫,转相幕效。

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

”所谓“凿朴为蜩,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

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

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并评述英国的奢侈消费。

(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奢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分析该时间轴,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加以简要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

29.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强大潮流,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命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使它们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使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在国际贸易的强劲发展势头中,发达国家不仅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成为国际贸易的垄断者。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扩张,并使其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空前竞争,促使发达国家经济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创新,研究、开发和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新产品,并及时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郭连成《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

材料二跨国公司可以说是反全球化运动或思潮的最主要靶子,它们经常很有理由地被指责为任意转移利润和营业,从而损害其营业所在国的征税能力,最使跨国公司本身担忧的与其说是母国以外对它们的不满,不如说是母国国内劳工界因其输出工作机会而来的愤懑。

反全球化的另一部分重要力量,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带有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的成分。

在他们的脑海里,全球化这一术语所唤起的是一种在社会和道德意义上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情景:

在唯利是图的跨国资本和物质主义的大众消费欲望驱动下,全球经济巨无霸不顾一切地碾平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自然环境、所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时殷弘《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

(1)据材料一概括“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5分)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十一单元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

答案

1.【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交子”、“会子”、“交钞”等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故A正确;中国古代纸币流通制度根本不完善,故B错误;纸币的出现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商人的地位提高,故D错误。

【答案】A

2.【解析】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

【答案】D

3.【解析】从材料中的“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来看,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能够保证农民有地可种,土地政策实用性较强,对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故A正确。

B、C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土地兼并的根源在土地私有,因此西汉的土地政策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

【答案】A

4.【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西葡霸主地位,故A错误;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价格革命的原因是金银大量输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故D错误。

【答案】C

5.【解析】根据题目“《新发现》(NOVA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北美洲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正确。

A、C、D三项的描述都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或者影响,排除。

【答案】B

6.【解析】1585年到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错误;英国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打败法国后,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的矛盾,故D错误。

【答案】C

7.【解析】依据“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反映了英国科学面临日益落伍的危险,并不能得出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超越英国,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业余科研传统”日益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而1830年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科学方面依然保有优势,排除B;“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合,排除C;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扩张到欧美国家,各国不断重视科研,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英国的有识之士对本国的科研产生危机感,出现材料中现象,故D正确。

【答案】D

8.【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

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错误。

【答案】B

9.【解析】材料中的词汇体现的是西欧社会的演变,例如,“人文主义”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体现的是西欧社会思想方面的演变,但是材料中的词汇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社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均无关联,所以只有A是符合题意的。

【答案】A

10.【解析】根据材料“1834年”“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可以迫使这些人去寻找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青壮劳动力,从而有利于维持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故C正确;从材料“183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经进行工业革命,而圈地运动是16、17世纪进行的,排除A;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排除B;材料“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说明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一系列保护工人和社会福祉方面的法律开始颁布,说明工业化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发展,A正确;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世界福利制度信息,B错误;C中根本保障说法绝对;D中民主政治不符合材料经济信息。

【答案】A

12.【解析】根据“洋布进口增加不如洋纱迅速”,说明洋纱进口增多,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洋布和洋纱进口情况,反映的是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无法体现沦为列强原料产地,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发展机器纺织业,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洋布和洋纱的价格和进口情况,没有涉及土布的信息,排除D。

【答案】C

13.【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武器弹药大多是通过战争缴获的可以看出,中国当时重工业落后,导致军事工业缺乏发展的基础。

故A正确。

B项材料有所体现,但不是“本质问题”;C项反映的是现象,不是本质;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军队装备并非只是急需标准化,而是要实现国产化,排除D。

【答案】A

14.【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79到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主要在农村,与材料无关,排除A;乡镇企业主要在农村乡镇,排除B;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城市化,故C正确;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城市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

【答案】C

15.【解析】材料“人们往往将照片题记与赠送结合起来,以表达与传递情感”反映了近代照相技术丰富了民众的交流方式,促进了情感的交流,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民众的传统观念的变化,而是民众的交流方式的变化,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城乡经济的发展,故D错误。

【答案】B

16.【解析】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898—1919年”由表中数据可知,该时段中国报刊数量迅速增加,究其原因在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政治运动的影响和推动,D符合题意;AC均比较片面;B与史实不符。

【答案】D

17.【解析】材料“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反映出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故D正确;材料“政府三年‘注射’”“政府的投资计划”“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是必要的,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以工代赈,故B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

【答案】D

18.【解析】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与其它国家纷纷提高关税率,这导致了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而是强调各国的关税大战,故A错误;各国的关税大战与自由主义政策无关,故B错误;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了经济危机,故D错误。

【答案】C

19.【解析】材料“1979年”“经议会审议通过了五项法案”“将英国电信公司这类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公众股票的形式而加以私有化”体现当时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处理国有企业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A正确;B项不符合“将英国电信公司这类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公众股票的形式而加以私有化”;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结果和政党制度对经济影响,C、D排除。

【答案】A

20.【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列宁提出的解决危机的办法。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家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