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593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

《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积极心理学简介.docx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一词源出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

在心理学中,是指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积极心理学0(positive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1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6(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定义

狭义: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广义:

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个概念很快受到了中国的心理学家孟万金、崔丽娟、任俊等人的引用。

对于sheldon和king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这一定义,其他的心理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

先后给出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等不同译本。

他们还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会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诠释

中国大陆将其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正面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2、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仅是要探讨如何去克服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起高质量的生活

3、内容与方法

两个多世纪前,当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的时候,幸福就被明确地与生命、自由相提并论了,这意味着追求幸福对人类的意义。

200多年后,我们又重归这个主题:

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以此来获得良好生活。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所在。

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决等

积极心理学则明确地采取了科学精确的态度,它沿用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研究所经常采用的诸如量表,问卷,访谈和实验等方法,同时借鉴现象学和经验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更好地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拿来主义,也就是说,只要是对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良好品质有用,不管是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还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甚至是哲学思辨的方法,积极心理学都可以接受。

4、三个研究层面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

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

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使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治疗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5、存在的三大问题

在对心理治疗的看法上,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在心理治疗是否具有效果的研究中,对于各种疗法整体效果的非实验研究所得结果远大于对某一特定疗法效果的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结果。

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被调查者报告从心理治疗中得到相当大的益处,但只有65%的被试报告某一疗法有效。

第二、将两种疗法相比较时,各自的特点倾向于淡化。

即是几乎没有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在与另一种心理治疗技术相比较时能显示出显著的特定的效果,或显示的特定效果很小。

这种特性的缺失在大量的药物文献中也可见到。

第三、在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和药物的研究中几乎都可以发现明显的“安慰剂”效应。

在有关抑郁的文献中,约有50%的病人对安慰剂性质的药物和疗法有好的回应;抗抑郁药物所产生效果的75%可以看成是安慰剂的作用。

对于以上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看法是:

在有效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非属某特定疗法所专有的“技巧”和“深度策略”,意即所有地疗法都具有共性,因而产生以上三种现象。

在积极心理学的看法中,技巧是指:

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如“让我们在这儿休息一会儿”,而不是“让我们在这里停住”)、信任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积极治疗这一思想。

深度策略主要有三种:

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其内涵均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1、现实背景

心理学自1879年脱离哲学而获得独立以后,主要面临三项任务:

治疗人的精神和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发掘并培养天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三项任务均得到研究者同等程度的关注,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二战以后,面对随之出现的战争创伤、社会的不安及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上疾病的增多,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寻找治疗和缓解心理或行为紊乱的方法,心理学其他两方面的任务似乎被遗忘了。

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日常的激励和友爱。

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它们的主题。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产生了。

2、理论背景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推孟(LewisB1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二战以后,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为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

传统主流心理学对各种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并没有使人们变得更加幸福,相反,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许多人称这种现象是心理学20世纪的困惑。

这种困惑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后期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提出,其理念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视。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所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及其支持者都非常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California大学的ArthurC1Bohart就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近况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乐、乐观、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兴高采烈,等等,即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征,同时,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1.积极的情绪体验

当前,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等等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这些都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即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其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评估以及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等等。

最近几年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已有上千篇文章,这些研究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

同时,对于主观幸福感与金钱的研究也有新发现,现有研究指出:

钱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负相关的关系不是看金钱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社会比较、炫耀、寻求力量等的动机而导致的;而过去的研究者曾认为看重金钱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Diener在一篇综述中指出:

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不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2.积极人格特征的塑造

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

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论、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乐观(optimistic)。

因为乐观让人看到好的一面。

Peterson认为乐观主义包含认知的、情感的和动机的成分。

但他注意到复杂的心理问题不能从社会文化背景中隔离出来单独加以理解,他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悲观主义的文化时期如何影响其中社会成员的幸福感的,反之,一个乐观主义的文化是否会导致狭隘的实利主义。

Taylor等人的研究认为对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信念能使个体免于疾病。

她们在研究中发现:

保持乐观的病人比面对现实的病人的症状出现晚,活得也久。

她们分析,乐观主义积极的效果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进行调节。

一个乐观的病人更可能积极接受治疗和获得社会支持。

而以往学者普遍的观点就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状况才是健康的。

Sandra.lSchneider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此原则上不会产生不现实的对于环境或事件的评价,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欺人,这些对乐观的研究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有很大意义。

积极的情绪状态(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

Taylor等人发现,对于感染AIDS疾病的人,乐观者病理症状晚出现,生存期也长,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在康复锻炼中表现得更好。

而消极的人会使AIDS症状更早出现。

Taylor的研究思路对于预防和改善行为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

Salovery等学者也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