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专题 中药化学章节导读.docx
《第六专题 中药化学章节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专题 中药化学章节导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专题中药化学章节导读
第六专题 中药化学章节导读
第一节生物碱概述
生物碱的含义:
是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大多数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多数具有碱性,可以和酸成盐;大都具有特殊而显著的生理活性。
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在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及某些含氮维生素除外。
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以有机酸盐为主,少数为无机酸盐);
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主要是一些碱性极弱的生物碱,如酰胺类生物碱);
其他尚有以酯、苷及N→O化物的形式存在(乌头碱、氧化苦参碱)
第二节生物碱的结构和分类
1.按植物来源分类:
黄连生物碱、苦参生物碱;
2.按化学结构类型分类:
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等;
3.按生源途径和化学结构类型分类。
1.鸟氨酸系生物碱
(1)吡咯烷类:
水苏碱(益母草)
水苏碱
(2)莨菪烷类:
莨菪碱(洋金花)
大叶千里光碱
(3)吡咯里西啶类:
大叶千里光碱
2.赖氨酸系生物碱
蒎啶类:
胡椒碱(胡椒);
槟榔碱、槟榔次碱(槟榔)。
喹诺里西啶类: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苦参)
槟榔碱 槟榔次碱
吲哚里西啶类:
一叶楸碱(一叶楸)
一叶楸碱
3.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
(1)苯丙胺类:
麻黄碱(麻黄)
麻黄碱(伪麻黄碱)
(2)异喹啉类
小檗碱类:
小檗碱(黄连、黄柏)
原小檗碱类:
元胡索乙素(元胡)
苄基异喹啉类:
罂粟碱(罂粟)
厚朴碱(厚朴)
罂粟碱
双苄基异喹啉类:
小檗胺(三棵针)
汉防己甲素、乙素(防己)
蝙蝠葛碱(北豆根)
蝙蝠葛碱
吗啡烷类:
吗啡、可待因(罂粟)
青风藤碱(青风藤)
青风藤碱
(3)苄基苯乙胺类:
石蒜碱(石蒜)
石蒜碱
4.色氨酸系生物碱
(1)简单吲哚类:
靛青苷(蓼蓝)
靛青苷
(2)色胺吲哚类:
吴茱萸碱(吴茱萸胺)(吴茱萸)
吴茱萸碱
(3)半萜吲哚:
麦角新碱(麦角菌类)(4)单萜吲哚:
利血平(萝芙木)、士的宁(番木鳖)
利血平
5.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喹啉类:
白鲜碱(白鲜皮)
丫啶酮类:
三油柑碱(鲍氏三油柑)
6.组氨酸系生物碱
咪唑类生物碱:
毛果芸香碱(毛果芸香)
7.萜类生物碱
单萜类生物碱:
龙胆碱(龙胆科)
倍半萜类生物碱:
石斛碱(石斛)
二萜类生物碱:
乌头碱(乌头、附子)
三萜类生物碱
龙胆碱 石斛碱
8.甾体类生物碱
环常绿黄杨碱D(黄杨科)
常见氮杂环类生物碱基本母核类型:
第三节生物碱的性质
1.性状
形态:
多呈结晶状态,有一定熔点;有的呈液态(小分子、无氧或氧呈酯键:
菸碱、槟榔碱)。
个别小分子固体生物碱有挥发性:
麻黄碱。
升华性。
颜色:
大多无色。
小檗碱呈黄色、具黄绿色荧光;血根碱呈红色(共轭体系)。
气味:
苦。
个别具甜味(甜菜碱)。
旋光性:
大多有旋光(不对称碳原子或不对称中心),且多呈左旋性。
活性-〉+。
2.溶解性
(1)游离
水酸水碱水、甲(乙)醇、苯乙醚CHCL3、CCL4石油醚
亲水性生物碱:
-+-++(++)-
亲水性生物碱:
++++--
(季铵碱、离子型)
(含N、O配位键氧化苦参碱)
(小分子或液体生物碱菸碱、麻黄碱、苦参碱)
酰胺类生物碱:
秋水仙碱、咖啡碱
两性生物碱(含酚羟基:
吗啡、青藤碱):
NaOH+
(隐性酚羟基:
汉防己乙素):
NaOH-
(具脂溶性生物碱通性)
羧基生物碱:
槟榔次碱:
NaHCO3+
内酯型生物碱(喜树碱):
热NaOH+(碱水解、皂化)
内酰胺生物碱:
苦参碱
(2)盐(离子型、极性大):
++-+-
在水中的溶解度与酸有关:
无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有机酸盐的水溶度。
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卤代酸盐。
卤代酸盐中,盐酸盐的水溶度最大,氢碘酸盐的水溶度最小。
有机酸盐中,小分子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大分子有机酸盐(沉淀)。
多元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一元有机酸盐。
注意事项:
有些生物碱或盐不符合上述规律
1.生物碱盐不溶于水(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而能溶于氯仿(盐酸奎宁)。
2.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水(石蒜碱;吗啡难溶于氯仿、乙醚,可溶于碱水;
喜树碱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而溶于酸性氯仿)。
3.碱性极弱的生物碱(酰胺类生物碱)和酸生成的盐不稳定,其酸水溶液用氯仿萃取时,
生物碱可转溶于氯仿而被分离。
应用:
可用于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注:
++示易溶;+示可溶;-示不溶或难溶。
3.碱性
↓ 71S22S22P3
来源N:
H+(接受质子或提供电子)
↓
↓
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
pka(碱共轭酸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其值的大小与碱性呈正比。
pKa=-lgKaKa越小(碱的共轭酸越稳定),pKa越大,碱性越强。
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sp3>sp2>sp1
四氢异喹啉(SP3pKa9.5) 异喹啉(SP2pKa5.4)
氰类(SP中性)电效应
(2)诱导效应:
供电诱导效应(烷基):
可使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
吸电诱导效应(含氧基团,双键,苯环):
电子云密度降低,碱性减弱。
麻黄碱(pKa9.58) 去甲基麻黄碱(pKa9.00)
(甲基供电诱导效应)(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
苯异丙胺(pKa9.80)(无羟基的吸电作用)
(3)共轭效应
苯胺型:
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碱性降低。
酰胺型:
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碱性降低。
胍基型:
供电基和氮原子上未共享电子对共轭,碱性增强(共轭酸的高度共振稳定性,使共轭酸稳定,Ka小,则pKa大,碱性强)。
环己胺 胍 苯胺
(pKa10.64) (pKa13.6) (pKa4.58)
秋水仙碱
(酰胺共轭pKa1.84)
胡椒碱(酰胺共轭pKa1.42)
常见生物碱碱性规律
胍基 > 季铵碱 > 烷胺类(仲胺,叔胺)>芳胺类(芳杂环)>酰胺类
(pKa13.6)小檗碱(11.5)四氢异喹啉(9.5) 异喹啉(5.4) (pKa<2)
共轭酸高度离子型 SP3杂化 SP2杂化 P-π共轭
共振稳定性类似无机碱(无双键) (有双键)
通常情况下碱性强弱与pKa大小的关系如下:
pKa>11 为强碱(胍、季胺碱)
pKa7~11中强碱(脂肪胺类-仲胺、叔胺)
pKa2~7 弱碱(芳胺、芳氮杂环)
pKa<2 极弱碱(酰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