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农艺体系”主要体现是在农业中如何投入使有限的土地能得到最好的收成,即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A正确;而BCD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故选:
A。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中的耕作方式的演变,把小农经济的特点与材料联系,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要求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
2.《礼记•乐记》记载:
“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反映了( )
A.先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C.早期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
“乐”通“和”,“礼”通“序”,结合《礼记》内容可得先秦时期的古人已经注重对和谐和秩序的共同追求,故A正确;
等级制度、神秘的色彩、百家思想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且很早就具备了理性的哲学色彩,而且把这一特点运用到政治统治中。
早在三代时期周朝就已经通过礼乐制度来达到巩固统治,构建“天下一家”的和谐观念。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其中内里与当下既讲“以德治国”,又讲“依法治国”又异曲同工之妙。
这对于引导打造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近几年全国卷第24题对先秦的文化积淀作用考查的尤为频繁,这也算是对高考命题的一种呼应。
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答案】C
【解析】A.“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
B.“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
C.“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
D.“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血缘观念的变化。
所谓“家族制度”,综合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应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家族形态和家族结构;其二,围绕家族而确立的、被认同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
2012年3月学术界的家族制度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家族的形态与结构;家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家族成员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家族内部的习俗、礼仪与规范;家族组织之间以及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
4.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
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主要是因为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5.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韩非是法家代表,主张专制集权,实行文化专制,主张教育上由政府控制,反对私学,故排除②。
故选:
C。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儒家、及古代西方思想家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查。
本题把东西方的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活动放在一起考查,在注意掌握各个代表的思想主张、活动的基础上注意区分比较。
6.商朝时期,因人居住于王都之内,但仍然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
因此,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
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原则B.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
C.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D.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表明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故B正确;
商朝时尚未出现皇权,故A错误;
C与史实不符,排除;
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7.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
这些观念( )
A.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B.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D.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这些理念的出现是根植于农业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因此是农耕经济的产物,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强化神权政治体制,故AD两项错误。
天人感应说是董仲舒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需要掌握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农耕经济的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 )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故D正确;
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9.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髙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可知“经济人”是农民;依据材料“效率是很髙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说法片面。
故排除。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已一家一户为单位。
故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十分注重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故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髙的。
本题考查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10.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
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①②正确;
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及自食其果,故③④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1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
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
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
井田制属于集体劳作,小农经济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故选:
C。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考查小农经济与井田制的相同点。
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对小农经济与井田制相关知识的掌握。
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
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
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重视也是小农经济产生发展的原因。
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2.直到1900年左右,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反省,但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没有古今的原则之争。
追求新知,探求异乡的渴望,他们也不是没有,但不像17世纪欧洲文化那么普遍。
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文化的包容性B.小农经济的保守性
C.文化专制的残酷性D.闭关锁国的封闭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即中国保守,西方先进,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保守性,使得思想创新缺乏动力,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文化。
考查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明清时期经济特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
这里的“抗议”是指( )
A.抗议《圣经》的权威B.抗议国王的权威
C.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抗议贵族的权威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确立人文主义宗教观,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提倡信徒直接阅读《圣经》与上帝交流,希望把君权神授,推崇国王的权威,建立民族教会;抗议贵族的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任务。
所以选C,ABD三项应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世纪宗教“异端”运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世纪宗教“异端”运动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在古代中世纪时,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
中世纪时,天主教会控制着西欧的精神世界,但是,到中世纪后期,仍然出现了不少同教会宣扬的思想不同的声音,这些思想被教会称为异端。
例如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被斥为“完全不合乎圣经的异端邪说”,遭到查禁。
宣传和发展哥白尼“日心说”的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于罗马鲜花广场。
14.当代世界知名法学家伯尔曼这样评价路德改革的意义:
“在路德主义获得成功的地方,教会逐渐地被作为无形的、无政治意义的和无法律意义的东西;仅有的主权和法律(政治意义上的)是世俗王国或公国的主权和法律。
”这一意义的进一步影响是( )
A.摧毁了宗教神学对西欧人民的精神统治
B.有利于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C.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以法维护自身权益
D.使宗教改革得到德意志境内王公的支持
【答案】B
【解析】宗教改革前教会在西欧建立起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罗马教廷材料说明路德的改革使王权摆脱了教权的控制,罗马教会大一统的神权统治被打破,以世俗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或民族的地位突显出来,故B项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在路德主义获得成功的地方,教会逐渐地被作为无形的、无政治意义的和无法律意义的东西;仅有的主权和法律(政治意义上的)是世俗王国或公国的主权和法律”。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5.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
“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省略号后面的一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更可以改造自身社会,从而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形成发展,故C正确;
A与文艺复兴相关,排除;
BD分别是孟德斯鸠、卢梭的主张,排除。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很快,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德意志和其他国家,涌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得到扩展。
16.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或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
A.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D.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答案】B
【解析】A.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表述错误,排除A;
B.根据材料“知识就是力量”、“我思故我在”、“万有引力定律”、“加速度定律”、“《独立宣言》”等信息,可以看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普遍的通则,B项正确;
C.《独立宣言》不属于科学,C错误;
D.《独立宣言》不属于知识,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注意区分《独立宣言》的性质即可区分答案。
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注意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把握。
17.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这表明( )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答案】B
【解析】“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表明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18.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爱尔兰鹿由于过度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致最终灭绝。
与材料现象研究相关的科学理论成果是( )
A.进化论B.量子论C.细胞学说D.相对论
【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适者生存的特点,是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B.材料体现不出量子论的特征。
C.材料与细胞学说没有关系。
D.材料反映的是生物学成就,相对论是物理学成就。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论,要求学生结合生物进化论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生物进化论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9.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
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
”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由二战后机器人等“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到于是出现“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这些都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飞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了,但人们的工作强度、社会竞争、生活节奏等也更快了,社会压力更大了,不是期望中的工作轻松。
因此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必须相应的作出调整,故D项正确;
社会危机、就业竞争及对人的身心健康威胁只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上的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A、B、C项。
故选:
D。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正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本题主要考查科技进步的影响及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带来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决。
20.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和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布罗代尔强调(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知B.西欧文明与中国文明有相通之处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D.应该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文明的历史……它有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旨在说明从文明的角度去解读历史,故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历史常识。
关键信息是“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总体难度适中。
21.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
A.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A
【解析】A.材料中的两本书都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角度。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前,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C.《天体运行论》没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论,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2.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答案】C
【解析】面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故A项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故B项错误;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文学领域出现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故C项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现代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浪漫主义美术、现代主义美术和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流派作品产生的背景的了解掌握。
23.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
“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
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语来自银幕。
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电影是传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