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3476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6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学案汇编精编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目标梳理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重点: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难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知识梳理

一、文题解读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作品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武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字词积累

1.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

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2.词义:

次第:

依次。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

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

相差很远。

五、课文结构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纬度

经度差异空间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间因素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课文主旨

本文从自然现象入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七、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生产上,用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说明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相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语言生动,准确严谨。

语言生动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如写大地“苏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回大地写得富有动感;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七字句,具体描绘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这样的句子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本文语言准确、严谨。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用来指数量,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重点梳理

【重点0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为什么?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重点02】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指物候现象,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重点03】精彩语言品析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

因为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竺可桢(zhú)  翩然(piān)     孕育(yù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延迟(yá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丘陵(líng)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ìng)           差别(chā)      海棠(táng)        草长莺飞(yī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

B.纬度  侯鸟  桃花开  周而复始

C.刺槐  连翘  逆温层  冰雪溶化

D.采集  悬殊  生态学  迫不及待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B.培育C.酝酿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得多。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们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蔬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5.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③①④②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

6.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作者先说纬度的差异,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你从说明顺序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2)本文的语言既优美生动又不失准确严谨,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一定”的表达效果。

(3)选文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找出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4)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日,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贺卡表示祝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

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

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

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

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

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

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

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

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

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

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⑪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

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请简要分析。

 

1.A

2.C

3.①D②B

4.D

5.C

6.

(1)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

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

(2)“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示例:

第⑤段,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更突出地强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

(4)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来临,所以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要比大连的开放得早。

7.

(1)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列数字、作比较。

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为了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3)不能删去,“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主要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作者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运用这样的顺序进行说理,符合大众的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目标梳理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文中阐释的事理。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1.重点:

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文中阐释的事理。

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2.难点: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知识梳理

一、文题解读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古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肯定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的事实。

“被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是特征,“被压扁的沙子”是指斯石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文题从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和特质入手,说明外星撞击地球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作者作品

阿西莫夫(1920—1992)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三、背景链接

这两篇文章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孟庆任译。

有改动。

6500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这两篇文章。

四、字词积累

1.字音:

臀(tún)骨骼(gé)褶皱(zhězhòu)遗骸(hái)携带(xié)两栖(qī)彗星(huì)潮汐(xī)劫难(jiénàn)陨石(yǔn)追溯(sù)

2.词义:

劫难:

灾难。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形容事物(多比喻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不解之谜:

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趋势:

事物发展的动向。

漂移:

漂流移动。

迹象:

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遗骸:

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的构造形式。

潮汐:

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指海潮。

陨石:

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五、课文结构

生物学: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科学疑问:

南极恐龙化石从何而来

恐龙无处不有紧密相连

互相影响

地质学:

大陆分裂带走恐龙——证明结论:

“板块构造”理论

提出问题:

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火山说)

被压扁的沙子分析解决问题:

(斯石英的形成、“撞击说”的成立)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得出结论:

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六、课文主旨

《恐龙无处不有》: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七、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推理透彻。

文中的推理论证体现了超强的逻辑性,如作者在论证“恐龙灭绝是由外星撞击所致”这一观点时,先说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接着用证据证明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而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因此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推理过程层层深入,严密透彻。

2.语言幽默。

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重点梳理

【重点01】《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有何不同?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但这一问题在两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的灭绝,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重点02】第二篇短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恐龙灭绝的假说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

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

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

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

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

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

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七、疾病论。

美国权威的病理学家认为在地球上恐龙这一物种发展到最鼎盛的时候,一场类似于人类面临的艾滋病一样的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席卷了整个地球,使称霸地球长达1.4亿年的物种灭绝。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

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

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

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

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

“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

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1.给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鸟臀目(   ) 两栖(  )追溯(   ) 陨石(   )遗骸(   ) 褶皱(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流逝——人员流逝流失——水土流失

B.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

C.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

D.漂移——大陆漂移飘逸——白云飘逸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随着时间的_________,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2)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________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3)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4)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________而不是恐龙自己在________。

A.流失 推想 一定 漂移 迁移B.流逝 追想 一定 迁移 漂移

C.流逝 追溯 应该 漂移 迁移D.流失 追溯 可能 迁移 漂移

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

(2)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

(4)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         )

5.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______,______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______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