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3417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docx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式汇编

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

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

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

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

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

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按题材的不同,古诗词分为:

咏史怀古诗惜别送别诗爱情怨女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

一、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多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二、惜别送别诗惜别送别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三、爱情怨女诗爱情怨女诗的思想内容表现如下:

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四、思乡怀人诗

思乡怀人诗表现的主要思想内容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多在边塞诗中涉及。

五、咏物抒怀诗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

①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②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③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六、边塞征戍诗

边塞征戍诗人的思想内容①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范仲淹的《渔家傲》②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

③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④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七、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哲理。

 

古诗鉴赏答题模式

设问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范式

考题直击

答案解析

修辞手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

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描写手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思想感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观点品评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

整体局部?

表现手法?

);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

理由是: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

理由是: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

前人曾说过:

“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请说说理由。

①同意。

理由:

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

理由:

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

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禾熟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

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

请简析。

不同。

《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

《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意象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鹧鸪天[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

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意境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

的桂花。

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

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字词推敲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

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

颔联与颈联中的“”和“”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

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

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

出塞后的孤寂。

诗眼赏析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

说说你理由。

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

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问:

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空”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语言风格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古代诗歌常用典故

回顾近几年中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考一些常用典故。

1994年涉及“陶渊明采菊东篱”,1996年题涉及“三国赤壁”,1997年题涉及“湘水神娥皇女英”,1998年题涉及贾岛的“推敲”,2000年春招卷试题涉及贵宦的“冠缨”,2002年题涉及“折柳”:

9年中有五次涉及用典。

备考必须了解一些常用典故。

下文仅举一些例子。

1.投笔《后汉书•班超传》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当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名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要杀他,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设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4.折腰《宋书•隐传》载:

陶渊明曾做彭泽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捶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人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如朱敦儒《木兰花慢》:

“化碧海西头,剑履向谁收。

6.鸿雁《汉书•苏武》载:

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

而汉使者谎称汉天子打猎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同“雁书”、“雁足”、“鱼雁”等一样,用来指代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代称书信。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山海经》载:

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典故出处同上“尺素”。

故“双鲤”也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其中“嵩云秦树”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后两句化用司马相如曾为梁孝王宾客事,写自己目前的境况。

可见读诗明典的重要性。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1.东篱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也就成了代指隐士隐居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九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市,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长亭古代驿站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是南面的水滨,后来和“西楼”一起,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如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称作“阳关”、“渭城”。

如柳永《少年游》: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

“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

”后来指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如李贺《南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月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2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壮志,后揭竿起义于大泽乡。

后人就以“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

如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望帝等。

望帝传说是蜀国的君王,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

22.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

后来就用杜康代称酒。

如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3.瑟瑟原为绿色宝玉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4.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5.鸡黍《论语》载:

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后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6.桑梓《诗经•小雅•小弁》:

“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

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

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

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1.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

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

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

比方:

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

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

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

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

更进一步是边塞诗。

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

,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

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

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综述。

第三步综述:

这样描写情景相生,虚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

更富有感染力。

答题完毕。

第一步翻译:

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

第二部好在哪:

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

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

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

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

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

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  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扯如果多加一个字那就是蛋  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

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  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

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  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

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  这是从写景上出题。

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再接第二部第三步  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

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

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

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  表达技巧:

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  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

好在哪?

第一部:

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  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