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2711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doc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

2014年12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第一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此次活动是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首次举办的专业性评奖活动。

最终共有20篇优秀论文从400多篇候选论文中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0篇。

今日推送二等奖获奖论文之一,魏鹏举:

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

获奖评语:

该论文的价值在探索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思路。

论文梳理了我国文化产业在融合方面存在的困境,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概括了文化产业多种融资模式,为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和消费结构的精神化,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兴经济门类。

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文化产业逆势而上,日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力量。

与文化产业的高成长性相对应,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也是业界的一个共识。

高增长性的高风险产业往往需要金融资本的创新性支持。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有困惑亦有收获。

一、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系统性困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和发展中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跨越式的发展态势对金融资本形成了强烈的渴求。

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资本由于对房地产等领域的过度投资,泡沫化的危机日益显著,金融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等创新型经济部门的兴趣逐渐浓厚。

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你情我愿,也不断有婚配成功的好消息传出。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融资目前依然还存在一种系统性的融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市场化的文化产业融资主体发育迟缓,融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要在配置生产资源和要素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一大批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运营主体,在资本市场中,则尤其需要能够承担投融资风险的市场化主体。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部门,大多是尚处于转型改制过程中的国有单位,市场化程度还很不足,资本运营的风险意识和实际风险控制能力也很弱;而大量民营形态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则由于规模偏小和商业模式不成熟等原因,融资的资质和能力还很不足。

其二,各类文化产业资本的投入机制不成熟,金融资本的观望试探心态显著。

目前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资本主要来自财政、国有资本还有非公资本三个方面。

就财政作为文化产业的融资主体而言,由于传统财政体制的影响,财政在文化领域投入的范围失当、效率低下,存在明显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很难说已经确立财政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投资者的角色。

就国有资本而言,由于文化管理体制的限制,国有资本的事业属性和企业管理之间纠缠不清,企业的经营行为往往要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它们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的主体性尚在建设之中,还有待时日。

就非公资本而言,由于我国的文化体制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无论是民营资本还是外资,进入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的通道方面并不通畅,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整合并购存在严格的制度性壁垒,文化产业整体上市难度大,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可以说,非公资本对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强烈关注小心试探。

其三,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体制机制还很不稳定。

这是制度建设层面上的问题。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考量依然是基调。

由于这种制度性的原因,在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行政作用和市场力量纠结共生,尤其体现在作为宣传喉舌的传统主流媒体方面,而媒介渠道又是文化产业链中关键性的环节,是文化创意内容实现市场价值的基本途径。

这种制度性的产业缺陷,一方面对于整个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造成深刻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资本市场不可控的各种系统性风险。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领域投融资的准入政策在某些方面逐渐有了较大的突破,对于打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关键的制度性壁垒的存在,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体制机制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建设之路还任重道远。

二、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变化与趋势

我国文化产业融资存在系统性的种种问题,但这属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因此也会在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日益蓬勃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得到逐步的改变和调整。

困境中往往孕育着更大的机会和希望。

1.政策环境

政策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基本制约性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资本准入政策与体制机制探索,大致经历了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的实践过程。

在这样的进程中,文化产业融资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措施日益到位。

2003年12月31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发轫,国务院颁发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两个重要文件,在文化投融资的准入政策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打通社会资本进入改革试点的文化产业部门的融资瓶颈。

在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从鼓励、限制和禁止三个方面对于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融资作了系统规约。

2009年7月,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

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由面上的普泛和僵硬又向具体准确的点位落实和突破。

紧随其后,一系列行业性管理部门的专门性相关投融资政策密集出台:

2010年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1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3月19日,中宣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2.经济环境

连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为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直接精神性需求和丰富的间接生产性需求,这应该是我国文化产业受到金融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

(1)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文化需求潜力巨大

根据2010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我国GDP为300670亿元,总人口13.28亿人,人均GDP22640元,即3313美元。

我国2009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我国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成长阶段。

迅猛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对滞后和文化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按照国际发展经验,恩格尔系数达到30%~40%左右时,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大约占20%。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计算,我国居民的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不足国际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的1/4,文化消费的潜力巨大。

(2)经济竞争上游化,文化与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建立在廉价劳动力投入和大量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增长模式后继乏力,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制造业的利润摊薄,经济竞争向创意研发等上游领域延伸,我国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升级。

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文化创意附加值,这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力的基本共识之一,这也就给诸如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性需求。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三网(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渠道过剩和内容稀缺的矛盾会越发凸显,必将大幅度地增加对内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会提升内容提供商的议价能力。

以视频内容为例,2009年电视剧互联网版权每集售价提高了10倍,可以预期,电视剧网络版权价格快速攀升的趋势仍将持续。

3.金融环境

不断改善的政策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具体表现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就是金融环境的日益优化。

公共财政对于文化领域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公共环境得以大幅度改善;银行信贷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价值的认知日益深入,艺术品等投资理财产品越来越受欢迎;风险偏好型的资本表现出了对文化产业的高度兴趣,投入的力度和规模不断加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公共财政对于文化领域的支出逐年增大(见图1),扶持方式不断创新,以基金的方式支持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探索不断深化。

文化财政在改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有效激励和引导。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融资模式与成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内部融资,即文化企业将自己的留存利润转化为投资的一种筹资方式;一类是外部融资,即文化企业通过金融资本市场或公共资金渠道,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从外部获得资本的筹资方式。

本文主要是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外部融资模式及其成效作一个系统深入的分析。

1.文化产业的间接融资

银行信贷是最具代表性的间接融资方式,是一种成熟的企业融资模式,从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信贷融资所占的比例平均为80%,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途径。

由于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大多数文化产业项目缺乏固定资产等有效质押物。

因此,长期以来,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之路越来越成熟,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断建构,文化产业与银行信贷的投融资联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

我国文化产业信贷融资之路的拓展,一方面有市场本身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共投入的引导和扶持。

2004年,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险服务,深圳发展银行为华谊的电影《夜宴》提供5000万贷款。

经过这种小心的试探成功后,2006年8月,招商银行为华谊投拍电影《集结号》提供了5000万元无抵押贷款,这是一次较为典型的文化产业信贷融资。

紧接着,2008年6月,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的方式向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电视剧打包贷款,2009年又提供1.2亿元电影打包贷款;2009年3月,北京工商银行提供华谊四部电影打包贷款1.2亿元。

从传统的担保贷款到无抵押的版权贷款再到打包贷款,我国文化产业的间接融资日益专业化,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在这一进程中,政府的公共投入与扶持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比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每年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对于文化企业的银行贷款有贴息补偿和担保补偿等激励机制;在2010年4月由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提出要“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银行业对于文化产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和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

从实际情况来看,文化产业领域通过不断完善信贷融资的风险管理机制,银行业通过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文化产业信贷融资活动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

2.文化产业的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的成熟与否往往是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最为重要的市场力量之一。

直接融资的常见形式主要有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以及风险(私募)融资等形态。

我国文化产业的直接融资目前规模偏小,在整体融资中的比例较少。

如何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这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重要方向。

(1)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综合成本最低的外部融资方式,发行利率比同期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也不会像证券融资那样会影响到企业所有权结构。

在文化产业领域,债权融资的限制目前还比较多,目前主要是个别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在这方面有实践。

由于文化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比重较大,如何让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也能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高度重视和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

在这方面,政府和业界已经开始探讨关于文化产业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可行性问题了。

2007年12月14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行5亿元的企业债券。

中影集团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唯一的直属企业,本次发债开创了中国文化媒体行业在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先河。

发债资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