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2702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

《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降观测方案52824.docx

沉降观测方案52824

江西进贤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

污水处理厂(BOT)项目

批准人:

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编制人:

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月日

第一章编制依据

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

二、土建施工主要规程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三、其它依据

1、依据本工程设计图纸

2、依据本工程地勘报告

3、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本工程现场勘查记录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参见单位

1、项目名称:

进贤县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新建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项目工程(BOT)项目一期工程

2、工程地点: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污水处理厂

3、建设单位:

进贤县博华水务有限公司

4、施工单位: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设计单位:

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6、监理单位:

江西省恒信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6、勘察单位:

江西省物化探地质工程勘察院

7、质量要求:

满足合同签订要求

8、计划工期:

计划开始时间2017年6月10日,计划完成时间2018年6月10日;总工期366天。

工程进度将根据业主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监理单位下达开工令为准。

二、工程简介

本工程位于江西省进贤县经济开发区内,新320国道旁西北方向约600米处,一期建筑物总用地面积18731.00㎡,建筑物包含综合楼,尾水检测机房、变配车间、鼓风机房、综合加药间、机修间及仓库、污泥脱水机房,均采用框架结构;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调节池及事故池、混凝反应池、初沉池、水解酸化池、BIODOPP生化池、滤布滤池、接触消毒池、尾气检测井、污泥浓缩池、污泥调理池、除臭实施,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配套辅助设施1座1F传达室,采用框架结构。

综合楼:

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8.7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为-1.200m,首层梁面标高0.250m。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粗格栅:

尺寸为18.2×11.5米,建筑高度地面上4.5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米,基础厚为550mm,垫层厚度为100m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7.300m和-4.300m。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建筑场地类别:

Ⅱ类,抗震等级三级。

抗浮水位标高为22.50m。

污泥储池:

尺寸为6.20×6.2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3.5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5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1.500m。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建筑场地类别:

Ⅱ类,抗震等级三级。

抗浮水位标高为21.50m。

鼓风机房、配电间:

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6.6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为-1.050m和-1.250m,首层梁面标高0.250m。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加药间、机修间、仓库:

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6.1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分别为-0.950m、-0.400m和-1.150m,首层梁面标高-0.300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接触消毒池、出水计量槽:

尺寸为17.525×6.75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0.4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4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3.600m。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建筑场地类别:

Ⅱ类,抗震等级三级。

抗浮水位标高为22.50m。

滤布滤池:

本工程采用外部框架、内部水池结构体系,地上1层,建筑总高度为8.1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分别为-1.950m、-1.200m和-1.050m,基础底板厚为4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1.600m(局部-0.700m)。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水解池:

尺寸为38.00×58.7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4.10米(局部4.7m、4.4m),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75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2.500m。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建筑场地类别:

Ⅱ类,抗震等级三级。

抗浮水位标高为18.80m。

三、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本场地地貌单元属Ⅲ级阶地,岗丘沟谷地貌,场地多为水塘,水田,场地未进行平整,保持原始地形,场地内地形相对平坦,个别部位地势起伏较大,场地及附近无明显构造活动。

勘察深度内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残积物(Q3el)。

二、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野外鉴别及室内试验结果,场地岩土层(勘察深度内)自上而下划分为:

①素填土(Q4ml):

灰褐、浅黄色,松散,主要成分为粘土及砾石组成,为近期平整场地所至,仅在ZK22、ZK23、ZK24、ZK25号孔揭露,其余钻孔均未分布。

层厚0.50~1.30米。

②耕表土(Q4al):

灰褐、褐黄色,松散,主要成分为砂、粘粒粉粒组成,含有植物根茎,新近堆积,除ZK1、ZK2、ZK3、ZK4、ZK5、ZK6、ZK7、ZK10、ZK13、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0、ZK22、ZK23、ZK24、ZK25、ZK26、ZK27未揭露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层厚0.30~0.60m,层面高程15.26~17.09米。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

深灰、灰黑色,流塑,干强度中等,韧性高,摇振无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夹细砂,含有机质及腐植质,仅在ZK1、ZK2、ZK3、ZK4、ZK5、ZK6、ZK7、ZK10、ZK13、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0、ZK26、ZK27、ZK34号孔揭露,其余钻孔均未出露,层厚0.40~3.80m,层面高程12.79~15.22米。

④-1粉质粘土(Q4al):

浅黄、褐黄色,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可见高岭土团块,全场地分布,层厚0.60~4.20m,层面高程11.16~16.69米。

⑤中砂(Q4al+pl):

浅灰、灰白色,松散及稍密,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及硅质砂岩夹云母碎屑,颗粒级配不良,呈次圆状,泥质胶结,颗粒粒组为:

粉砂粒组7.2-8.0%,平均值7.6%;细砂粒组21.8-23.6%,平均值22.7%;中砂粒组46.9-48.2%,平均值47.6%;粗砂粒组16.0-18.5%,平均值17.3%;砾砂粒组4.3-5.5%,平均值4.9%;全场地分布,层厚0.40~5.70m,层面高程8.66~15.18米。

④-2粉质粘土(Q4al):

浅黄、褐黄色,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可见高岭土团块,除ZK7、ZK8、ZK9、ZK10、ZK11、ZK12、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2、ZK23、ZK24、ZK25、ZK31、ZK32、ZK37、ZK38、ZK44、ZK45、ZK46、ZK57、ZK58、ZK63、ZK64、ZK65、ZK66、ZK67、ZK68孔孔未揭露外,其余钻孔均有分布,层厚0.70~3.50m,层面高程7.95~13.31米。

⑥粗砂(Q4al+pl):

浅灰、灰白色,稍密,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及硅质砂岩,颗粒级配不良,呈次圆状,局部可见少量砾石,粒径在0.1-8cm,泥质胶结,颗粒粒组为:

粉砂粒组5.0-5.7%,平均值5.4%;细砂粒组7.6-9.1%,平均值8.4%;中砂粒组25.3-27.2%,平均值26.3%;粗砂粒组39.5-41.49%,平均值40.5%;砾石粒组16.9-20.4%,平均值18.7%;全场地分布,层厚0.60~6.50m,层面高程6.42~12.91米。

⑦含砂粉质粘土(Q3el):

棕红、褐红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切面光滑,稍有光泽,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及粉砂为主,遇水易软化崩解。

全场地分布,层厚2.60~7.10m,层面高程4.93~7.74米。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水文气象资料

进贤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多年平均日气温17.6℃。

南昌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96mm,最大年降雨量2356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1046mm(1963年),4-6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1.3%,枯水期为11月至次年1月,枯水期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9.6%,年平均降雨天数147-157天,年日照时间1723-1820小时,年无霜期251-272天。

(二)、地表水、地下水

场地附近西南侧有一地表河流经过,根据现场勘察及区域地质资料地下水主要分为上层滞水及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并运移于浅部土层中,水量较贫乏,主要受大气降水及邻区侧向径流补给。

其水量、水位受季节性控制明显;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赋存于砂砾层中,富水性较好。

勘察期间初见水位埋深在0.00-3.00米,稳定水位埋深在0.00-0.80米,埋深标高在14.66-16.69米,地下水年变化最大幅度为3-5米,该区主要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五、施工条件及影响因素

基坑边线周边无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距离道路较远,现场产地已经进行回填平整,平整后标高为21.50米。

整个场地新进回填土层高度为4.3m左右。

根据地勘勘察成果显示,在开挖基坑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岩土层为素填土,含水不丰富,透水性相对较差,为相对不透水层,其中砂层含水丰富,透水性相对较好,为透水层,由于素填土结构松散易垮塌,建议施工期尽量避开雨季。

场地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以孔隙潜水为主,含水性强,季节性明显,对基坑施工有较大影响,排水工作需妥当安排,可采用集水井方式排水。

第三章施工部署

一、组织机构

(1)根据开工日期和施工进度计划,决定劳动力需要量计划,组织工人进场,并安排好工人食宿。

水、电管线架设和安装已完成,能够满足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施工人员生活的用水、用电需要。

(2)做好施工人员进场的安全、质量、防火、文明施工等教育工作,进行岗前培训,对关键技术工种必须持证上岗,按规定进行三级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

施工进度计划;各项安全、技术、质量保证措施;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要求;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等。

必要时进行现场示范,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遵纪守法教育。

(3)项目部组织机构

 

 

 

二、人员安排

工种

数量(人)

项目负责人

1

技术负责人

1

测量员

1

测量员助手

2

杂工

2

三、器具准备

器具

数量

水准仪(DS1级型)

1台

电子经纬仪(DJD2)

1台

铟钢水准尺

1对

钢卷尺(50m)

2把

钢卷尺(5m)

4把

电脑

1台

打印机

1台

对讲机

3只

第四章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一、监测项目

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回弹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建筑物主体倾斜、水平位移、裂缝观测,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以及支撑地基稳定性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原理

沉降观测就是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通过观测镶嵌在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求得其高程值,然后比较两次观测所得到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即可从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反映出建(构)筑物的沉降情况。

三、沉降观测基准点

1、基准点的布设

本次沉降观测的基准点位置的选取应布设在本项目工程影响范围以外的永久建(构)筑物上,一般不宜少于30m,且数量不应少于3点(其中基1为沉降观测起算点、基2、基3为检核点),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采用长12cm、直径为20mm的点芯镶嵌在稳固的地基基础上制做而成。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和测绘院提供的红线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

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

扩展网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3)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

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

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

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4)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

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

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构)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5)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3、平面控制网点的布设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控制网可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

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3)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布网方式与构形,每一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应少于2个。

 

4、控制点放样采用极坐标法,为便于复测,控制点的布置均成直线型。

    

5、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6、所有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2、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3、本工程沉降观测的所有沉降观测点均按下图所示制作而成,镶嵌在距离地面(或池体底板垫层)0.5米的承重柱或池壁上。

4、沉降观测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①沉降观测的沉降观测点应根据结构施工图具体布设(我方根据甲方提供的平面结构图和沉降测量规范,结合以往沉降观测的经验和对该项目的实际情况了解,对本项目进行沉降观测点点位的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的反映地基及建筑变形特征,点位宜布设在下列位置:

建筑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池壁外壁)每10~20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②建筑裂缝、后浇带两侧、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③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

④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⑤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沉降观测点设置形式

五、沉降观测

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构)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

2、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3、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①建(构)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若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一个月观测一次。

 

②建(构)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

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③对于有蓄水功能的池体,满水试验或首次正式蓄水期间均应增加监测次数,应至少在增加蓄水量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沉降过大时,应暂时停止加水,并加强监测,每8小时监测一次,直到沉降稳定后,继续注水。

④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⑤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⑥特殊情况:

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几天一次或逐日甚至一天几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①对二级、三级观测点,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可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②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起重机等施工机械活动范围及附近也不宜设站。

 

③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5、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如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通知甲方采取进一步措施,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6、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

a、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b、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c、建(构)筑物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d、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六、沉降观测点的观测及计算

1.基准点的观测及计算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观测,按照二等水准的测量要求,以“后-前-前-后”的作业方法进行往返观测,3个基准点进行水准联测,并进行平差计算;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及计算

a.观测的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按照二等水准的测量要求,以“后-前-前-后”的作业方法进行往返观测,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

高差全

中误差

(mm)

路线

长度

(km)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mm)

山地(mm)

2

-----

DS1

因瓦

往返

各一次

往返

各一次

4√L

-----

水准观测的测站技术要求

 

线

m

m

m

线

M

上下丝读数

与中丝读数

之差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mm

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mm

线

mm

mm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mm

0.5

Cm

1.0

Cm

DS1

50

1.0

3.0

0.3

1.5

3.0

0.4

0.6

1.0

4√K

4√L

6√R

4√F

注:

K——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km;L——附合路线长度,km;

F——环线长度,km;R——检测测段长度,km。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等级

基辅分划

(黑红面)

读数之差

基辅分(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

检测已测测

段高差之差

二级

0.5

0.7

≤1.0

≤0.7

≤1.5

注:

表中n为测站数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二级

≤50

≤2.0

≤3.0

≥0.2

b.观测的路线:

沉降观测拟以基1为起点(基2、基3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