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2531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docx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一、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不能改动文字和标点)。

不必重抄原文,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包括标点)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的位置上。

(2分)

  一切科学的研究,就其来源说是实践,就其功用说是指导实践。

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

如果科学研究离开了指导实践,它还有什么用呢?

语言科学的研究最终也要归结到指导运用语言的实践上来。

--当然,对于指导实践不能理解得太狭窄,有的研究课题在指导实践上不是那么直接,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二、运用下边这段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6分)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shí  掏挖,山体常常崩tā  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xié  带搅拌,变成nián  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1.按照文中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汉字。

  2.根据上文所述,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

  A.                       ;

  B.                       ;

  C.                       。

  3.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写在线里,连标点在内不能超过45个字)。

  泥石流是:

三、下边三道小题,是给12首诗歌进行科学分类的。

试在横线上填写诗题前的号码,在括号里填写诗的类别。

(6分)

  ①木兰诗  ⑦天上的街市

  ②回延安  ⑧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石壕吏  ⑨王贵与李香香

  ④伐檀   ⑩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

  ⑤有的人  (11)一月的哀思

  ⑥卖炭翁  (12)杜少府之任蜀州

  1.A②⑤⑦⑨是(  );

  B       是(  ),其中  是律诗,  是绝句。

  2.A        是文人创作的诗歌;

  B        是(  )。

  3.A        是(  );

  B①③⑥⑨是(  )。

四、下边

(1)

(2)(3),是从三篇文学作品里节选出来的片断(字母代表作品中的人物)。

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6分)

  

(1)A:

(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B:

(接过支票,把它撕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A:

你不要太固执。

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

  (B.望着A,一句话也不说)

  

(2)C把金路易铺在桌上,D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象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3)E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

  1.填写表格:

  序号   人物是谁    篇名 作者

  

(1)AB 《    》  

  

(2)CD 《    》  

  (3)E 《    》  

  2.从前面三段文字中各选出两个描述人物动作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并说明这些词语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哪一个侧面(填入括号内):

  人物B①   ;②     。

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  )的一面。

  人物D①  ;②    。

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  )的一面。

  人物E①   ;②   。

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  )的一面。

第二部分阅读(60分)

五、阅读下边这篇文章,然后答题:

括号里的文字是注释。

本题共11道小题,凡选择题一律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25分)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有两个原因。

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

再早虽然还有《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

《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

这称为“正史”。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

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

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

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这里指笔法、写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

原来司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

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

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

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

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

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史记》体例有五:

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

古史不是断片的杂记,便是顺按年月的纂录;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

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

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

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

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治之”,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

《春秋左氏传》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史记》为第一部书。

班固根据他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直”是“简省”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

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

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

  E整理材料,并进行加工,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6.解释“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意思。

  7.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而作者却说“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二者看来是矛盾的,对此应如何理解?

  8.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A说明《汉书》在体例上与《史记》的不同及其原因。

(  )

  B说明《汉书》写作时历史条件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  )

  C说明《汉书》所依据的史料比《史记》丰富得多。

(  )

  D说明《艺文志》写作材料的来源是刘歆的《七略》。

(  )

  E说明《汉书》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皇家藏书目录。

(  )

  9.这四个人是

  A     ,B     ,

  C     ,D     。

  10.画线的句子中,那些地方应该用引号?

请添上。

  11.通观全文,这篇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简要说明。

六、下边两段文字,记述了同一史实。

对照阅读,按后面的要求答题。

(13分)

《明史·周顺昌传》(节录)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  )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

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  )民情上闻。

旗尉厉声骂曰:

“东厂逮人,鼠辈敢尔!

”大呼:

“囚安在?

”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

曰:

“始吾以为天子命,(  )东厂耶!

”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

一鹭飞章告变。

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

忠贤大惧。

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  )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五人墓碑记》(节录)

  予犹记周公(周顺昌)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1.从下列词里选取恰当的填入《周顺昌传》中的括号内。

  则 及 乃 与 然 以

  2.下列两个短句是从《周顺昌传》中抽出来的。

你认为它们各应在哪两句之间,用A、B符号分别标在原文应在的位置上。

  A众益愤

  B众纵横殴击

  3.解释下列红的字。

  《周顺昌传》

  A为德于乡        。

  B德顺昌甚        。

  C前谒          。

  《五人墓碑记》

  A行为士先者       。

  B按诛五人        。

  4.比较《周顺昌传》与《五人墓碑记》的两段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答案。

  A这两段文字在记述苏州市民自发斗争场面时,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

有的材料,《周顺昌传》写得详细,而《五人墓碑记》写得简略,试举一例:

                        。

  B这两段文字,对材料取舍、详略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1)                        。

  

(2)                        。

七阅读下边这段文字。

在方括内加上标点,然后按后面的要求答题。

(12分)

  (谢)灵运既东〔  〕与族弟惠连〔  〕东海何长瑜〔  〕颍川荀雍〔  〕泰山羊之以文章赏会〔  〕共为山泽之游〔  〕时人谓之四友〔  〕惠连幼有奇才〔  〕不为父方明所知。

灵运去永嘉还始宁,时方明为会稽(太守),灵运造方明,遇惠连,大相知赏。

灵运性无所推,唯重惠连,与为刎颈交。

时何长瑜教惠连读书,亦在郡内,灵运又以为绝伦。

谓方明曰:

“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长瑜当今仲宣(王粲,字中宣,汉末文学家),而饴以下客之食。

尊既不能礼贤,宜以长瑜还灵运。

”载之而去。

长瑜才亚惠连,雍、之不及也。

  1.解释“饴”、“尊”两个字在文中的含义。

  A饴:

“饴”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应取哪一项?

在括号里打“√”。

  糖膏( ) 美味之食( ) 赠与( ) 以食食(sì)人( )

  B尊:

“尊”字可有下面四种解释,你认为应取哪一种?

在括号里打“√”。

  尊敬( ) 尊贵( ) 尊长( ) 推崇( )

  2.下面是对ABC三句话的不同解释,请分别选择正确的一种,在括号中打“√”。

  A“灵运去永嘉还始宁”的意思是:

  灵运到了永嘉和始宁。

(  )

  灵运离开了永嘉和始宁。

(  )

  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

(  )

  灵运到了永嘉又回到始宁。

(  )

  B“灵运造方明”的意思是:

  灵运前往会见方明。

(  )

  灵运前往访问方明。

(  )

  灵运前往探视方明。

(  )

  灵运前往拜谒方明。

(  )

  C“长瑜才亚惠连,雍、之不及也。

”意思是说: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也不及惠连。

(  )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则不及长瑜。

(  )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更望尘莫及。

(  )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根本不能和长瑜、惠连相提并论。

( )

  3.把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

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

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

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

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注意:

  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

  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3.不要少于500字。

  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参考答案

一(2分)

  把“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

”移到“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的后面(或把“如果科学研究……立竿见影。

”移到“但是……”之前),给2分,其他改动不给分。

二(6分)

  1.蚀 塌 挟 粘(2分)。

错1-2字扣1分,错3-4字扣2分。

  2.A有大量易滑落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

  B有斜坡、沟谷的地形;

  C有强大的地表径流对山坡、沟床的冲蚀掏挖。

  A、B、C全答对给2分,答对两处给1分,只答对一处或三处全没答对不给分。

  3.(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的冲蚀挟带,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泻的急流。

  “急流”也可以答作“洪流”、“地貌现象”或“自然现象”。

“地表径流”也可以答作“水流”。

  共2分。

内容正确(上述三项条件都说到),语言通顺,给2分;否则不给分。

语言不通顺,或超过45字(标点在内)扣1分。

  (说明:

由于命题的需要,本题所引用课文的文字作了一些修改)

三(6分)

  1.A新诗,或现代诗歌(1分)

  B①③④⑥⑧⑩古诗,或旧诗、旧体诗、古典诗歌⑩(1分,全对才给分。

下同)

  2.A②③⑤⑥⑦⑧⑨⑩(1分)

  B①④民歌,或民间创作的诗歌(1分)

3.A②④⑤⑦⑧⑩抒情诗(1分)

  B①③⑥⑨叙事诗(1分)

  四(6分)

  1.(3分)

  序号   人物是谁  篇   名   作者

  

(1)  A周朴园B鲁侍萍   《雷雨》  曹禺

  

(2)  C欧也妮D葛朗台   《守财奴》(或《欧也妮?

葛朗台》)   巴尔扎克

  (3)  E粱生宝   《粱生宝买稻种》(或《创业史》) 柳青

  

(1)

(2)(3)栏各占1分。

每栏中各项全对方可得分;答错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均无分。

  2.(3分)

  人物B:

“撕了”、“望着”、“一句话也不说”(答对两处即可。

下同)。

刚强和自尊。

  人物D:

“几小时地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露出很吃力的笑意”。

嗜财如命

  人物E:

“很仔细地打开”、“又打开”、“拿出一张五分票”。

爱护集体、精打细算。

  每小题1分。

词语选对两处,并能正确概括人物性格(不要求字面上与参考答案完全相同),即可得分;这两方面,只要有一方面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就不给分。

五(25分)

  1.(3分)

  最早的有系统的史书:

《史记》、《汉书》(如果多答了《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不扣分)

  记言:

《尚书》、《国语》、《战国策》

  记事:

《春秋》、《左传》、《史记》、《汉书》

  太简单:

《春秋》

  较详细:

《左传》、《史记》、《汉书》(如果少答了《史记》、《汉书》不扣分)

  编年体:

《左传》

  纪传体:

《史记》、《汉书》

  通史:

《史记》

  断代史:

《汉书》

  (以上错一处不给分)

  2.(2分,两问各一分)

  “胜”:

长处,优越之处(意见相符即可)。

最后一段发挥了这个意思。

  3.(2分)B

  4.(1分)

  指司马迁受宫刑的遭遇,用“遭李陵之祸”、“受刑”等字样均可。

  5.(2分)D

  6.(3分)

  它文字简洁、叙事翔实,不夸饰善事,不隐瞒坏事(大意相同即可)。

  只解释出“其文直”不给分,其他三句每句1分。

  7.(2分)

  文中“封建制度”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分封(封国建君)制度,不是指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

“封建主义”和文中的“封建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8.(2分)A

  9.(1分)班固、班昭(或曹大家)、马续、班彪

  答错一人即不给分。

  10.(3分)

  他说班氏父子的著作“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过《史记》。

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

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他所说的“华”,便是辞赋化。

  每答对一处给1分。

第一处如果把逗号放在引号内不给分。

  11.(4分)

  要点:

1.两书的体例,2.在史书中的地位、渊源(源头),3.文体各有所胜。

  答出一点不给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六(13分)

  1.(2分,每个词0.5分)

  (及)闻逮者至

  (以)民情上闻

  (乃)东厂耶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2.(2分,每句1分)

  A众益怒,曰:

“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

  B众纵横殴击,毙一人,……。

  3.(5分,每个字1分)

  《周顺昌传》

  A善事,或好事,有益于士民的事

  B感恩,或感激,爱戴

  C上前

  《五人墓碑记》

  A表率、B查究

  4.(4分)

  A①《周顺昌传》从“士民德顺昌甚”的角度,详细地写出苏州市民斗争的全过程,如“众咸愤怒”,“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众益愤”,“众纵横欧击”等,而《五人墓碑记》只写“众不能堪”。

②前者着力渲染市民抗暴的声威,如“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在群众欧击下,“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而后者只写“而仆之”,“噪而相逐”。

以上两方面,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B①体裁不同。

一为传记,以记叙为主。

一为墓碑记,以议论为主。

  ②突出的重点不同。

一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感戴。

一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义的经过。

  A题1分。

  B题3分,答对一个方面给1分,答对两个方面给3分。

七(12分)

  标点:

依次为〔,〕〔、〕〔、〕〔、〕〔,〕〔,〕〔。

〕〔,〕

  (2分,每错两个扣0.5分)

  1.以食食之 尊长(2分,各1分)

  2.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

  前往拜谒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不及长瑜。

  (3分,各1分)

  3.译文(5分。

错一句扣1分,每句中有一处错误,全句不给分)

  谢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这时谢方明当会稽太守,灵运去拜谒方明,遇到谢惠连,非常赏识。

灵运性格不轻易推崇别人,只推重惠连,与他建立同生共死的交情。

当时何长瑜正教惠连读书,也在会稽郡,灵运又认为这师生俩的才德是无与伦比的。

灵运对方明说:

“阿连这样聪慧有才华,您老却把他看成平庸的孩子,何长瑜是当今的王粲,您却供给他普遍客人的饮食。

您既然不能尊重有才德的人,应该把长瑜交给我。

”于是载着长瑜离开了。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类别项目  A内容 B语言  C篇章 评分细则

  一类卷(45-50分)   中心突出见解深刻 行文流畅语言准确、得体  结构谨严层次明晰层次间内在联系紧密   以4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35-44分)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文从字顺语言准确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以4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25-34分)   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充   语言通顺,有个别病句和错别字   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B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15-24分)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   语言不通顺病句和错别字较多  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   以2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四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另两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兼有上述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14分以下)   文不对题,内容贫乏   文理不通  结构、层次混乱   以1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其他两项尚可的,酌情加分;③兼有上述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说明

  1.评卷宜从三类卷入手,以此为分界线,确定类别。

  2.本题为书信体,或着重于记叙,或着重于说明,或着重于议论,均不影响其评分。

至于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深浅和是非等,不宜深究。

  3.款式不当的,扣1-2分。

  4.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2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酌扣1-3分。

  5.加、减分数,至多不能超出本类卷的上下幅度。

  6.对于没有写完的作文试卷,应区别情况,参照评分类别酌情处理。

  7.凡认为思想内容有错误或其他方面有严重问题的试卷,提请试卷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