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2430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性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探究性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探究性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探究性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探究性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性教学.docx

《探究性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性教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性教学.docx

探究性教学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课的尝试

探究性实验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获得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般教学方法。

生物实验在验证性实验为主向探究性实验转变过程中,受时间、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实验我们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才能达到我们所想要的效果。

现以初中课程中的两个探究性实验为例来认识:

            《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

         ②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围绕其他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分析各种非生物因素,设定变量,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②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生物,关爱生命;

  ②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设计思路

  1.分析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制定探究变量。

  2.分析制定探究课题,小组选择探究课题。

  3.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向全体同学汇报。

  4.小组实施实验计划,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5.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实验结果,全班同学进行表达交流。

  三、教学设计

      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一提到鼠妇他们就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它,这样教学这一节课就很轻松。

 

(一)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能找到鼠妇,教室内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在什么环境下找到的鼠妇。

 

(二)我问学生为什么是在这些的环境才能找到它呢?

有哪些因素影响了鼠妇的分布(如温度、土质、颜色、气味等等)。

 (三)让学生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各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思路,学生的实验思路写出后老师把课前准备的鼠妇及实验用具分发给各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查,引导)。

 (四)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结果。

实验完将鼠妇放回自然环境中。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技能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的学习思维方法。

  二、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展开探究。

通过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三、教学思路        

  

(一)、实物展示、激趣生疑。

课上首先我出示两棵大小相近、形态不同的萝卜条。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不同(一棵硬挺,一棵萎蔫),再让前边的学生用手摸摸有什么样的感觉(一棵硬,一棵软)。

我再次出示另一棵萝卜条,并告诉学生这一课和前两棵是从一个萝卜上取下的,只是我对它们的处理不一样所以看到的结果就不相同。

同学们能不能猜猜是什么原因使萝卜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二)、根据前边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

    1、植物细胞是怎么吸水和失水?

     2、植物细胞是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

  (三)、微观引导,商讨器材

     从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我们吃的泡茶,折耳根等),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就知道选用何种实验用具。

   (四)、学生设计实验,确定步骤,学生实施实验。

   教师把准备好的萝卜条和其它用具分发给各小组进行实验,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必须是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溶液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吸水,反之则失水)

   五、总结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很感兴趣,而且积极性很高毕竟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到。

但他们缺乏耐心,急切盼望实验现象的出现,导致一些同学时时用手去摸萝卜的变化,弄得桌子到处都是水这是不好想现象。

    

新课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究

姓名:

李本志单位:

肥东县城关中学邮编:

231601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自主学习

摘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使命,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积极采取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

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的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获取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于如何开展积极、高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我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现根据我在教学实验中谈几点体会:

一、首先教师要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

以往上实验课时,实验室里仪器设备准备稳妥,学生每人一册实验活动手册,安静地坐在实验台旁,听老师讲解今天的实验课怎样做。

教师从实验原理讲起,一直讲到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然后再给学生示范一遍,才让学生动手做。

这种实验课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技能的熟练与运用,为了验证知识而进行实验。

只让实验沦为知识灌输的形式。

忽视实验中的探究功能,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

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心中要有新课标意识,改变实验教学的观念,从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较好地掌握探究性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探究性教学的质量,实现探究性教学的价值,培养探究意识,发展学生能力,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创新源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始于教学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如语言描述,直观展示,动画模拟等生动再现有关生物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全面、仔细的观察,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例如,鸟类这一课主要从“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

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让学生观察,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

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

三、让学生对所提问题大胆假设和猜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猜想既是学生在科学创新问题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测性的思考。

又是制定创新计划、设计创新方案的前提和根据,猜想对青少年来说最宝贵的,猜想过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它容易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迸发并创造思维的火花。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轻松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克服心理障碍,大胆提示自己的想法。

例如:

在讲授“两栖动物”时,由于两栖动物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能不强,所以其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怎么知道两栖动物——代表动物青蛙皮肤就有辅助呼吸作用呢?

教材中又没有设此实验验证,为了解除学生的质疑,我通过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里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解释方案,最后我们通过“测算气体的变化验证青蛙的皮肤有呼吸作用”。

这种想法真是太有新意了。

他们首先提出假设,青蛙的皮肤能进行呼吸作用,那么青蛙的呼吸作用应包括肺呼吸和皮肤呼吸,在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应比只有肺呼吸时多。

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密闭容器内中的CO2,就会导致容器内的气压下降,所以密闭容器中用肺和皮肤同时呼吸的青蛙比只用肺呼吸的青蛙气压下降的幅度大。

他取了三个同等的无底玻璃瓶放在平板玻璃板上,将三只青蛙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放入瓶内,再将平底用凡士林密封。

瓶口插有带刻度的细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将玻璃管的另一端放入有清水的烧杯中,记录玻璃管的刻度,6小时后再记录玻璃管内的液面刻度。

实验后取出青蛙饲养几天,恢复青蛙的活力。

将三只青蛙全身涂满凡士林,放入对应的装置内,记录6小时内玻璃管内的液面刻度。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比较试验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

各实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自己亲手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非常高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给予他们帮助。

教师不要过早地加以肯定和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通过这种猜想、释疑的试验活动,学生将逐渐树立创新精神,同事逐渐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通过探究试验让学生自己认真分析,得出问题结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运用纵横比较进行分析,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使学生从平常现象中发现平常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

另外,要正确对待学生试验出现的偏差,在进行多项实验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实验结果可能与实验设想不一致,这时教师不要一概否认,而应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取材、操作、步骤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寻找问题所在,排除干扰因素,从新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下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总之,愿更多的教师都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使探究性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新课政下的教学锦上添花!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

发布时间:

2009-12-1513:

29:

36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425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是落实“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的重要舞台。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21个探究性实验和79个课外探究实验,如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必然涉及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时存在许多误区,如认为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所要做的工作,与中学生无关;探究活动都要经历“一发现、二假设、三设计、四实验、五交流、六总结”;不需要对“课外探究”内容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不需要师生互动;不需要科学合理的探究评价,探究不需要持久的兴趣。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生物学教学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

”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

在现实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初中教材3个课堂探究性实验内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4个关键性教学行为即备课、组织教学、提问、激励为例,初步探讨了加强探究性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

1 有效备课

实验课的备课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验课的备课能写在纸上的文字不必很多,课前准备必要的器材,精心设计探究流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1.1有效备课要明确探究活动的侧重点有的探究活动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容易获得,侧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

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

有的探究活动重在取样、检测上。

有的活动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

当然有些探究活动有几个侧重点。

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几个侧重点:

需要相同数量(至少10粒)同样的种子,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测种子的发芽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针对不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分别设计探究方案,统计数据,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

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侧重观察不同体积分数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说明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侧重观察提问,设计实验方案,学会分析问题。

1.2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传统备课强调用好教材,我们在经过几轮试教后发现有效备课需要教师适度处理教材。

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提前几天准备,课内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本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器材,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根据季节特点选用较小的种子小麦,用餐巾纸浸水,培养皿加盖保持湿度。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要减少水蚤活动范围便于观察,提示可用少许棉絮阻隔。

探究性实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有些甚至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撰写课后笔记,经验的总结与交流,能有效提高我们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1.3有效备课应该重视探究过程的设计 科学探究活动,重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想让学生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学生要能够认真填写“种子萌发记录表”,得出正确的结论。

“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通过观察记录比较水蚤的心率,讨论酗酒对人体的危害,并能结合身边的事例说明。

“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要求设计和制作小型生态瓶,观察哪一组生态瓶中动植物生存时间最长,分析其原因。

2 有效组织教学

   科学探究一般具有6个程序,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进行学习,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要尊重不同同学的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探究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是否,甚至急于求出结论。

2.1有效组织探究需要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我们用文字、图片或数据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让他们学会提问,刚开始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指向性不明确,需要不断地修正。

很多现象司空见惯,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如我们发现雨后潮湿的水稻、玉米的种子会在农田中发芽,而晒干的种子却不会出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介绍“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迷”的材料,说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充足的空气。

观察热带雨林、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说明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2.2有效组织探究需要控制合理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把抽象、深奥的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重要途径,为了使课本知识易懂易学,教师必须对教学语言加以控制,例如,发问要慢,叙述概念要慢,讲解难点要慢;语言要有变化,以高声强调重点,平缓引起回忆,反问或疑问启发思考,突然高声引起注意,急速停顿组织集中,低声讲解引起肃静;可用手势助语言,以提高学生兴趣;要尽可能减少语言中的自问自答,让学生有充分的考虑时间;更要控制直来直去的语言,多用点拨式的语言等。

如用显微镜观察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开始前教师要高声强调注意事项,对个别学生的疑问解答语言平缓,能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观察结束要及时总结,重点和难点讲解要慢,在纠正操作错误时语言控制要恰当,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语言要有区别。

2.3有效探究需要分组活动 探究活动大多数是分小组来完成的,特别在目前初中班级人数多实验器材少的情况下,多数实验只能分组进行。

有效的分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互相帮助,同时也会出现积极参加者,消极被动甚至偷懒者,因此在分组探究活动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有计划地编排小组,确定不同成员在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一段时间后进行角色互换。

如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全班按每小组4人分组,操作前小组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有人配置不同体积分数酒精,有人调节显微镜,有人设计记录表格,有人观察水蚤的心率,一组观察结束后,小组交流互换角色,如果长期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操作,一个做三个看,活动就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探究只能流于形式。

2.4有效探究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设计对照实验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即保持影响探究结果的几个相关因素不变,只改变某一个因素,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要保持具有相同的空气和温度,其他举一反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记录.

 3有效提问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提问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能自始致终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千万不能盲目提问,同时教师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不完整的或错误的回答。

3.1有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保底不封顶”,不必面面俱到。

有的学生比较活跃,喜欢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插嘴,他们思考问题往往肤浅,对他们的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思维迟钝,我时常给他们少许启发的言语,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学习机会更多地提供给他们;我们尝试让优秀的学生在认真听别人的解答后,作出补充回答或做简要评价。

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观察前我问基础差的学生:

水蚤在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中心率变化有何不同?

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在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会问优秀的学生:

水蚤的心率在体积分数大的酒精中为什么先快后慢?

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激发创新思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3.2有效提问要保持一定的梯度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注意力集中能积极思考,大脑就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果只依靠老师平铺直叙的讲解,如课堂上提问总是“……是不是?

”或“……对不对?

”等等,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启迪。

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自我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发现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许多,我问:

①为什么确定非生物因素(空气、阳光)为探究课题比生物因素好?

②其他条件为什么要保持相同?

③比较全班各小组设计的生态瓶,哪一组生态系统最稳定?

原因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循序渐进,又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较好。

3.3有效提问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封闭式问题是最常见的,而有效提问则要求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不需要明确的标准的答案。

如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设计问题如下:

①我们为什么用水蚤作为探究对象?

②如何配制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

③为了便于观察,怎样才能把水蚤固定在镜头下?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来说显然有兴趣多了。

4有效的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当学生参与了探究活动后,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都应作出激励性的反馈,特别是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更要作出富于鼓励性的答复。

课本每一节都安排了“课外探究”的内容,我们鼓励并适当指导部分同学进行探究,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要能给出鼓励,对有实际困难的探究活动不要轻易放过,尽可能使学生能体验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如观察和记录校园中花卉植物的生长情况,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管理的方案。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使学生达到“轻松愉快地学习生物”的境界。

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效地改变学习、思维方式。

如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认识到少量的酒精能促进血液循环,但长期酗酒会麻痹神经,引起心跳缓慢,中学生不能酗酒。

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不能忽视最后一个问题,即“教学得怎么样”。

其任务是预测、测量及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

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书面作业等,是实现有效激励的重要途径,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不断反馈、矫正而才能使教学相长。

 

    初中生物探究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摘要:

探究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科的探究类型丰富,形式多样。

但主要体现在实验上,中学生物探究实验的有效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实践、创新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探究教学 有效 观察探究实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解读的:

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在科学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等几方面得到提高。

所以新课程的内容分10个一级主题,其中第一个主题就是“科学探究”,可见“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的份量。

我归纳了初中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摸拟制作”、“制作”、“技能训练”、“角色扮演”、“课外实践”等类型。

“科学探究”被列为一个主题,其目的是倡导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不同类型的活动设计、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如“观察与思考”侧重训练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并通过分析观察材料获取相关知识;“实验”则侧重训练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里,我以一位一线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做法从“观察、探究、实验”这三方面谈一谈。

一、重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探究教学一般从观察开始,如果没有亲自对事物进行观察,一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从观察开始了解事物,产生问题,并根据假设对事物进行探究。

可见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才能去比较、想象、分析、推理等,从而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有效教学呢?

1、调动学生观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如观察花的结构,我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朵鲜花,(注意不要破坏公共绿化)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找出各部分的结构,并逐层剥下花的各部分,然后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自上而下粘在一张白纸上,各组选出最好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并由学生评出优秀、良好。

我发现这样的方法学习,学生兴趣很高,自然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观察方法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观察时要根据观察对象,选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有的适合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有的适宜由外到内观察,有的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进行观察,有的需要进行观察比较,有的要重复观察。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观察根尖的结构,我引导学生先观察整体,然后指导学生按步骤自下而上观察根尖四个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并思考四个部分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了解生物,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3、观察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探究成败的关键。

通过教学实践积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现象明显的实验材料。

如观察茎的运输时,我发现在学校花圃中的一种植物——南洋森,效果很好,剪一枝南洋森插在装有红墨水的瓶里,3-4小时后,叶片上原来白色的叶脉等部分变红了,这时与没有实验的另一枝比,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茎内具有运输功能的结构是什么。

4、教师还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到更多的相关生物。

如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