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综述.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2238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智模型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智模型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智模型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智模型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智模型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智模型综述.doc

《心智模型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智模型综述.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智模型综述.doc

基于心智模型理论的网络分类理解机制研究(以电子商务商品搜索为例)

文献综述

心智模型来自国外的mentalmodel,在国内也有其它多种翻译,使用较多的是心智模型、心智模式、心理模型、思维模型等,本文中统一采用“心智模型”的叫法。

心智模型影响我们看待周边世界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采取何种行动。

因为这些“想法”都存在我们的心中,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称为“心智”;过去的经验形成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它不易察觉,不易改变,故成为“模型”[1]。

1心智模型基本概念

1.1心智模型定义

心智模型(MentalModel)概念最早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Craik在1943年提出,用以表示一个系统的内部表征(internalrepresentations),指那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影响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陈见和印象[2]。

白新文等指出,心智模型的研究主要在人类工效学和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这两个领域进行[3],但从现有研究看,心智模型已经扩展到许多学科领域。

下面就列举几个学科,从各领域研究角度解释什么是心智模型。

1.1.1认知心理学

自从Craik(1943)第一次提出心智模型这一概念起,认知心理学很多学者就对其投入了较大关注。

大多数心理学家将心智模型当作理解人类感知、认识、决策以及构建行为的一种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对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大脑推理与概念发展上,更为从个人内心和知识状况来阐释。

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个人不能完全作出准确的预期以及个人行为受到限制。

因此,个人在决策时依赖于心理过程。

诺斯等人将这种心理过程称为心智模型,并将之定义为用于解释环境的内部表征,它由人的认知系统为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立[4]。

文献[4]Luria(1973)指出,心智模型介于知觉和行为之间,是最高的知识表征模式[5]。

Williams(1983)认为心智模型,也称为“知识结构”,是一些相互关联的心理对象的集合,是它们与其它对象相互关系状态,以及一系列内部因素的外显表征[6]。

Staggers和Norcio(1993)心智模型是视觉上结构化的主题,由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组成[7]。

Wozny(1992)指出,心智模型包括根据归类和关联组织而成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8]。

陈述性知识如与任务相关的事实、数据、概念;程序性知识如操作序列、操作过程[9]。

嘉德诺研究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而写成的《心灵的新科学》(TheMud’sNewScience)一书中写道:

“我认为认知科学最主要的成就是,清楚地展示人类行为各个不同构面的心智表现层次”[11]。

总结来说,心智模型是指个体对环境及其所期望行为的心理表征,也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或知识库。

心智模式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己的认识、辨别、评估、接受、内化等一系列心理过程逐渐形成的[1]。

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成为人们对某一方面认识的知识结构,进而指导着人们的对环境反馈的行为。

1.1.2组织管理学

心智模型起源于心理学领域,但在管理学领域得到进一步阐释。

在组织的研究中,心智模型被广泛地定义为:

人们对自己、他人、组织各方面及世界如何工作的信念和假设,其主要作用是使人们能够形成推论或做出预测,理解所发生的现象,并采取行动或控制措施[10]。

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认为:

“虽然人们的行为未必总是与他们所拥护的理论(他们所说的)一致,但他们的行为必定与其所用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型)一致。

”[11]。

而在该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事件是PeterSenge《第五项修炼》一书的出版,它使心智模型被更多人所熟知。

PeterSenge认为,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了解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印象。

通俗的讲,心智模式就是人们由于过去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专业背景、知识素养等方面影响,在长期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某种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它决定着人们如何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反映[11]。

心智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对或错,而在于不了解它是一种简化了的假设,以及它常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不易被察觉与检视[12]。

基于认知心理学对个体心智模型的多年理论和实证探索和研究,Cannon-bowers和Salas等人首先于1990年提出了共享心智模型(sharedmentalmodels),成为近些年该领域很受关注的研究方向[9]。

Cannon-bowers等将共享心智模式定义为[13]:

团队成员对于团队所在环境的关键因素的共享的、有组织的认识和心理表征,使团队成员能够对团队任务形成正确的理解和预期,从而协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团队任务和团队其他成员的需求。

Klimoski和Mohammed认为[14],共享心智模型是指团队成员共享的关于团队相关情境中关键要素(包括有关任务、设备、工作关系和情境等)的知识有组织的理解和心理表征。

从该学科角度来说,心智模型有3个层次:

个人心智模型、团队心智模型和组织心智模型。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交集即为组织的共享心智模型[15]。

1.1.3人类工效学

心智模型的提出,对人类工效学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括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开发、电子产品生产、网站设计等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人机交互和交互设计领域。

在该领域中,心智模型概念引用最频繁的是Rouse和Morris1986年提出的,指人们借以描述系统目标和形式、解释系统功能、观察系统状态以及预测系统未来状态的心理机制[16]。

在人机交互领域,Norman认为,“通过与目标系统相接触人们形成了对该系统的心智模型,这类模型在技术上不需要精确,但必需是功能性的。

一个人为了获得可操作的结果,他通过与系统的接触不断修正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将受各种因素制约,如使用者的技术背景、原先类似的经验,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17]。

心智模型具有不完整性、有限性、不稳定性、无确定边界、不科学性、经济性的特点[18]。

Nielsen认为心智模型具有6个纬度,设计模型更加外在化、结构化、普遍化、细节化、静态化,而用户模型更加内在化、分布化、示例化、动态化,但两者均具有细节化与描述化的特点[19]。

总的来说,心智模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结构,是由心智将现实建构成“小型的模式”,人们用它来对事件进行描述、预测和解释[15]。

如在系统使用中,心智模型就用于描述系统的目标和框架,预测政策的改变如何影响系统,以及解释系统为什么能实现其功能等。

1.1.4心智模型综合理解

尽管在各个领域都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心智模型的理解,但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①心智模型反应了人对外部系统的认知结构,或者说知识结构?

;②心智模型呈现客体的信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产生行为反馈;③心智模型在客观、合理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④心智模式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建构[15]。

人类认知系统具有这样的功能:

当一个事物不在眼前时,我们仍然能够在头脑中浮现。

也就是说,所有的外界环境事物,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中都有一个对应的储存形态,这就是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

心智模型虽是一种内部表征,但这种表征并不是对外部世界或事件的完全模拟。

与外部对象相比,它的结构更为简单,且这种模拟与其表征对象不完全对应[18]。

心智模型主要有三类关键活动:

帮助个体对社会环境中事件发生的目的和现状进行描述;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下图。

心智模型允许个体和周围环境发生频繁的互动,洞察和回忆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未来的事件发生构建期望。

面对外界环境,通过心智模型对社会事件的三类活动(描述、归因和预测),个体将作出适应性的行为选择,行动的结果一方面检验了自身的心智模式;另一方面,结果所反馈的信息能充实和扩展原有的心智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个体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验证心智模式的证据,并将完善心智模式作为最终的目标[20]。

图2心智模型的三类关键活动

需要注意的一点,心智模型是人们对事物运行发展的预测和判断,你“希望”事物将如何发展,并不是心智模型;而你“认为”事物将如何发展则是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可能是最简单的概括性看法,如你认为“这个网站不好用”;也可能是复杂的理论,如你对网站建设的一整套知识结构。

一个人若拥有完整而健全的心智模型,他对事物的发展就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所以也就有能力做出比别人好的判断。

心智模型很大的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因为心智模型影响着我们所“看见”的事物。

两个具有不同心智模型的人观察相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描述。

因为我们视觉所接受的基本资料相同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同,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人们注意过程中进行了选择性的观察。

就像人们登录同一网站,首先关注的内容各不相同,看同一分类目录时自己所注意的类目也不一样。

综合以上各学科研究者的观点,可以将心智模型界定为:

在遗传、环境、教育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认识、辨别、评估、接受、内化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由个人经历、工作经验、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

它是对周围世界简单地概括性看法,是一种被简化了的假设,它深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不易被检测与察觉。

(于知识结构的差异,因事物或任务而动态形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一旦形成,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思考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它以个人和社会经验为基础[15]。

1.2心智模型历史研究状况

上文已提出,“心智模型”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Craik在其1943年所著的《TheNatureofExplanation》一书里所提出。

而在Craik之前,Georges-HenriLuquet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提出这个想法:

在他1927年出版的著作(《儿童的图画》)中,提出孩子们很明显的构建内心的模型,这种观点对其他研究者(包括让·皮亚杰)产生了影响[21]。

让·皮亚杰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基于认知结构而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他用同化、顺应、平衡过程来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虽然其理论中缺乏对认知发展内在变化机制的精细分析,但对研究人脑内在信息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2]。

但由于Craik意外早逝,“心智模型”这一概念没有得到详细的阐述,因此1943年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心智模型理论都没被人们所关注。

认知科学的诞生促使了心智模型理论的迅速回到人们视野中。

它首先出现在1983年出版的两本同时命名为《心智模型》的书中,“心智模型”该词在两本书中有不同的目的[21]。

一本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PhilipJohnson-Laird所著,他认为心智模型是对人类如何解决推理问题过程的描述。

他的理论中包括了一组图表,用于描述各种前提和可能结论的不同组合。

另一本是由DedreGentner和AlbertStevens合编的一本论文集。

书中提出,心智模型为人们提供了物理系统如何工作的信息,这种方法可以被通用到人类身处的许多情形下[23]。

此后,认知科学家们对心智模型进行许多学术研究,以获得心智过程的信息,然后将此信息用于人工智能和仿真的研究中[24]。

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心智模型在人机交互(HCI)和可用性领域的应用。

其中DonaldNorman就是较早研究的学者之一,Norman指出心智模型就是人类对系统如何操作的一组信念,人与系统交互时就是基于这些信念[25]。

SteveKrug在其2000年出版的著作《Don'tMakeMeThink》中也提到心智模型在交互设计中的作用[26]。

此外,许多企业管理领域学者也关注到了心智模型,并将其引入到组织管理和团队学习中。

其中PeterSenge1992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世界范围内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