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1573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docx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

中药功效术语简释

按本书之药物分类,将有关功效术语作简要解释。

有些功效涉及几类药物,置于此功效较为多见的类别中。

术语均以粗黑体标出以醒目。

排列次序:

以本类主要功效在前,相关功效次之,其他功效在后。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

多具辛味,又称辛散。

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

又称解表散寒。

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

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

又称解表清热。

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

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

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

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

或称祛风胜湿。

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

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

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

药如蔓荆子、薄荷。

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

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

又称通阳化饮。

药如桂枝、薤白。

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

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

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

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

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

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

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

药如石膏、山栀。

又称清热泻火、清火。

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

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

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

又称凉肝、泻肝。

药如夏枯草、龙胆草。

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

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

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

药如黄芩、桑白皮。

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

药如石膏、黄连。

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

清肾火清泄肾经火邪,用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

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

药如知母、黄柏。

清三焦火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

药如山栀。

生津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

包括两类功效:

清热生津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清之证,如沙参、麦冬。

清热燥湿既能清泄热邪,又能苦燥湿邪,用于湿热互结的泻痢、黄疸、淋浊及湿温病。

味苦性寒,又称苦寒燥湿。

药如黄连、黄柏。

清热解毒既能清热,又能解毒,用于热毒病证,包括温热病及痈肿疮毒等。

药如金银花、连翅。

清热凉血清除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或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简称凉血。

药如水牛角、生地。

凉血止血专指通过清泄血分热邪达到止血功效,用于血热妄行之证,药如生地、大蓟(参见理血类)。

凉血化斑,指凉血兼解血分热毒,用于温毒斑疹,或称凉血消斑,药如大青叶、青黛、紫草。

清虚热清解体虚之发热,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又称退虚热、除骨蒸;或用于热病后期,热伤阴津,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又称清疳热。

药如青蒿、鳖甲、银柴胡、胡黄连。

清暑热清解暑热之邪,用于暑温病、暑湿病之身热烦渴。

或称清热解暑、清热祛暑。

药如滑石、荷叶。

3.泻下类

泻下通利大便,解除便秘。

药如大黄、火麻仁、甘遂。

攻下泻下通便力强,大多兼能清热泻火,用于肠道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

又称泻下实热、清热攻下。

药如大黄、芒硝。

其中盐类泻药芒硝,味咸能软坚,用于燥屎坚结之证,称泻下软坚、软坚攻下。

个别攻下药性热,用于寒实积滞便秘,即巴豆,称泻下冷积、温下。

以热性的温里祛寒药配伍寒性攻下药,亦可达到温下效果。

润下润滑肠道,使粪便易于排出,用于年老、病后、产后、体虚津枯之肠燥便秘。

又称润燥滑肠、润肠通便。

药如火麻仁、蜂蜜。

养血兼能润下,称养血润肠,用于血虚肠燥便秘,如当归、何首乌。

养阴兼能润下,称养阴润肠,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生地、天冬。

温肾兼能润下,称助阳通便,用于阳虚便秘,如肉苁蓉、琐阳、硫黄。

峻下逐水泻下作用峻猛,引起强烈腹泻,使体内水份大量排出,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之实证。

又称攻逐水饮,简称逐水,或称下水气。

药如甘遂、芫花。

4.除湿类

除湿祛除湿邪,用于湿邪引起的病证。

又称祛湿。

根据所治湿邪病证的不同,可分为燥湿、化湿、祛风湿、利湿等功效。

燥湿以苦味药燥除湿邪,用于湿邪偏性的病证。

又称苦燥。

根据药性寒热,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之别。

苦寒燥湿药,有清热燥湿功效,用于湿热病证,药如黄柏、黄连。

苦温燥湿药,有散寒燥湿功效,用于寒湿病证,药如苍术、厚朴。

湿浊困阻,每多脾运不健,脾虚与湿性互为因果。

有些燥湿药兼能健脾,用于脾虚湿胜的病证,药如苍术、白术。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兼能健运脾胃,称为燥湿健脾,用于湿胜为主,脾虚较轻的病证;白术以健补脾气为主,兼能苦温燥湿,称为健脾燥湿,用于脾虚为主,湿浊较轻的病证。

化湿化除湿浊,用于湿困中焦的病证,此类药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化湿。

湿困脾胃,运化无力,食少、腹胀、便溏、苔腻。

芳香化湿以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能力,又称醒脾化湿、运脾化湿、化湿悦脾。

药如藿香、苍术、砂仁。

暑多挟湿,暑湿易伤脾胃,芳香化湿药常用于暑湿之证,称为解暑化湿、芳香解暑,药如藿香、佩兰。

祛风湿祛除风湿之邪,用于风湿浸袭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而致的风湿痹证。

又称祛湿通痹或称宣痹、蠲痹、利痹。

多数祛风湿药性温,祛除风湿兼能散寒,用于风寒湿痹证,称为祛风湿散寒,或祛风寒湿,药如独活、威灵仙。

其中部分药性热,散寒力强,用于寒胜痛痹或其他寒性痛证,称散寒通痹,药如川乌、草乌。

有些祛风湿药性属寒凉,祛除风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痹证,称为祛风湿清热,或清热通痹,药如秦艽、防己。

有些祛风湿药兼能通经活络,称为祛风通络,简称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或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药如威灵仙、络石藤、秦艽。

有些动物药祛风通络作用较强,称为搜风通络,用于风邪留滞经络筋骨之顽痹、麻木、拘挛等证,如蕲蛇、乌梢蛇、全蝎、蜈蚣。

利湿或称利水渗湿、利尿、利小便,指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用于水湿停留而致小便不利、水肿、腹水、痰饮及淋证、黄疸等。

其中药味甘淡者称淡渗利湿,能通利小便,使水湿下泄,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及痰饮,药如茯苓、薏苡仁。

药性寒凉者称清热利湿,利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内盛的黄疸、湿温,或湿热下注之小便赤涩、淋浊癃闭等证,药如车前子、木通。

利湿功效随所治病证不同,常用专门术语表达。

如: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如茯苓、猪苓;其中性寒可用于湿热水肿者,称清热利水,如薏苡仁、泽泻;渗湿止泻或称利水止泻,用于湿性泄泻,如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痰饮、泄泻,如茯苓、薏苡仁;利尿通淋或称清热通淋,简称通淋,主要用于湿热淋证,如车前子、木通;利湿浊或称分清别浊,主要用于白浊、白带,如萆薢、泽泻;利湿退黄或称利胆退黄,指通利胆道,增加胆汁分泌,用于湿热黄疸,如茵陈蒿、虎杖。

排石,指排除体内结石,包括利胆排石、通淋排石,用于肝胆结石、尿路结石,如金钱草、海金沙。

5.温里类

温里温运脏腑阳气,驱除在里之寒邪,用于里寒证或阳虚寒证。

又称温里散寒。

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

温阳温补阳气,用于阳气虚寒证。

又称助阳。

药如附子、鹿茸。

温中温运脾胃阳气,驱除中焦寒邪,用于中焦虚寒证。

又称温中散寒、温中祛寒、温脾阳。

药如干姜、高良姜。

中焦虚寒证多有腹痛或呕吐、泄泻,通过温运中焦驱散寒邪达到止痛、止呕、止泻效果,用于中寒腹痛、胃寒呕吐、脾寒泄泻,称为温中止痛或温中止呕、温中止泻。

温肝温暖肝经,驱散肝经寒邪,用于肝寒腹痛、痛经、疝痛。

又称温肝散寒、温肝止痛、暖肝。

药如小茴香、肉桂、吴茱萸。

若兼能疏肝理气,可用于肝寒犯胃之脘痛呕逆,称温肝和胃,药如吴茱萸、荔枝核。

温肺温散肺经寒邪,用于风寒犯肺或寒饮伏肺之咳喘。

又称温肺散寒、温肺止咳、温肺化饮。

药如干姜、细辛。

温经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用于冲任虚寒,经脉血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又称温经散寒、温经通脉。

药如桂枝、艾叶。

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痛效果,用于寒性痛经,称温经止痛。

通过温经散寒治疗虚寒经闭、宫冷不孕,称暖宫。

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血效果,用于虚寒出血,称温经止血(参见理血类)。

温心阳温补心阳,用于心阳不足,血脉运行不利之心悸气短、胸痹心痛。

药如附子、肉桂。

温肾阳又称补肾阳(参见补益类)。

回阳挽回阳气,救治逆证,用于亡阳厥逆之证。

又称回阳救逆。

药如附子、干姜。

引火归原温补肾阳,引导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用于肾阳虚弱,虚火浮越的火不归原证。

药如肉桂、附子。

助阳化气通过温肾补阳,促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

又称通阳化气。

药如桂枝、肉桂。

6.理气类

理气调理气机,用于气机运行失常的病证。

亦称调气。

包括行气、破气、降气,分别用于气滞、气结、气逆的病证,各详专条。

行气疏畅气机,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

亦称利气。

行气药多用于气滞疼痛,又称行气止痛。

行气宽中调畅中气,用于脾胃气滞之证。

又称行脾气、行中气、宽中。

药如橘皮、木香。

行气宽胸调畅胸中心肺之气,用于胸膈胀闷、胸痛或伴咳喘。

又称利气宽胸、宽胸开膈。

药如枳实、香橼。

行气疏肝疏泄肝气,用于肝气郁结之胁肋、乳房胀痛,或少腹痛、疝痛、痛经等。

亦称疏肝解郁、疏肝、行肝气、散郁结。

药如青皮、香附。

行气散结疏通气机以消除寒痰、湿浊与气滞互结之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或胸痹,或痰滞肢体之麻木疼痛、阴疽流注等证。

药如薤白、白芥子。

行气安胎行气滞而安胎元,用于胎气郁滞之胎动不安。

药如砂仁、苏梗。

破气行气作用较强,用于气滞较重的气结证,或食积气滞之证。

又称破气散结、破气消积。

药如青皮、枳实。

降气平降上逆之气,用于气逆证。

又称下气、顺气、降逆。

主要用于肺胃气逆证,药如旋覆花、沉香、厚朴。

降胃气专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嗳气,又称降逆止呕、下气止呃、降气止噫,药如代赭石、丁香、柿蒂。

降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药如苏子、白前。

和中调和中焦气机,主要指调和胃气,用于胃失和降之胃脘胀满、嗳气吐酸、纳食不香等证。

又称和胃、调中。

药如橘皮、砂仁。

和中兼能消食,称为调中化食、消食和中,用于食积停滞,胃失和降之证,药如麦芽、谷芽。

7.理血类

理血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疾病。

包括止血、活血、凉血、补血等功效。

止血制止出血,用于各种出血证。

出血原因多样,止血功效有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的不同。

收敛止血收敛固涩以制止出血,用于各种内外出血无瘀滞者,尤适用于气虚不能固摄之出血证。

药如白及、仙鹤草。

凉血止血清泄血分邪热以制止出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药如大蓟、小蓟、地榆、生地(参见清热类)。

化瘀止血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或出血而兼有瘀滞者。

又称散瘀止血。

药如三七、蒲黄。

温经止血温暖内脏、经脉,使能统摄血液以制止出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其中温暖中焦,治疗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吐血、便血,又称温中止血,药如炮姜、灶心土;温暖下焦,治疗冲任虚寒之崩漏或胎漏下血,又称固冲止血,药如艾叶、阿胶。

活血通畅血行,消散瘀血,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证。

亦称活血化瘀、活血祛瘀、通利血脉。

按照作用由弱到强,通畅血行的功效可称为和血、活血、行血、破血,药如当归、丹参、川芎、蟅虫;消散瘀血的功效可称为化瘀、散瘀、祛瘀、行瘀、逐瘀,药如三七、五灵脂、红花、牛膝、莪术。

活血止痛活血祛瘀,用于瘀血疼痛,药如五灵脂、红花。

若兼能行气,可用于血瘀气滞的多种疼痛,称为活血行气,药如川芎、延胡索。

调经调理气血,使月经恢复正常,用于月经不调及痛经、闭经、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病证。

可通过养血活血,行气疏肝等作用达到调经效果,分别适用于血虚、血瘀及肝郁气滞的月经不调。

活血调经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使月经恢复正常,用于瘀血阻滞的月经不调或痛经。

药如丹参、益母草、鸡血藤。

若作用较强,称活血通经,用于瘀滞较重之经闭,或过期腹痛,经来紫黑有块。

简称通经。

药如红花、牛膝、王不留行。

作用更为峻烈者,称逐瘀通经,或破血消癥,用于瘀阻经闭、癥瘕积聚之证,药如莪术、三棱、水蛭、虻虫。

活血疗伤通过活血化瘀,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或筋断骨折之证。

又称活血消肿、消肿止痛。

药如蟅虫、苏木、乳香、没药。

部分活血疗伤药,能促进骨折愈合,有续筋接骨功效,用于筋断骨折之证,简称接骨、续折伤。

药如蟅虫、自然铜、骨碎补、续断。

祛瘀生新祛除瘀血,促进新血生成,用于瘀血内停,新血难生之证。

药如丹参、当归、鸡血藤。

下瘀血攻下瘀血,促使下焦瘀血从下而泄,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

多用逐瘀通经药,如蟅虫、水蛭、虻虫、大黄。

通经下乳疏通乳房经脉,促进乳汁分泌,用于产后乳闭、乳少或乳痈。

简称通乳、催乳。

药如穿山甲、王不留行、木通、漏芦、冬葵子。

引火下行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眩晕、头痛、目赤、口疮、牙痛、喉肿、吐衄等证。

又称引血下行。

药如牛膝。

8.化痰止咳类

化痰化除痰浊,用于痰浊引起的病证。

痰证变化多端,化痰功效强弱不同,表达方式有别。

祛痰祛除呼吸道痰涎,用于咳喘痰多之证。

又称祛痰止咳、祛痰平喘。

药如桔梗、前胡、皂荚、远志。

消痰化痰作用较强,能消除留滞难化之痰,用于痰饮壅肺之咳喘胸痛,或痰浊结聚之瘿瘤、瘰疬、阴疽流注。

药如白芥子、旋覆花、海藻、昆布。

豁痰化痰作用更强,能开豁痰浊,用于痰浊蒙蔽清窍之神志不清,或痰涎壅塞咽喉之气道不利,语言不清。

前者又称豁痰开窍,药如竹沥、猴枣;后者又称豁痰利气、豁痰降气,药如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涤痰药性峻猛或有毒,能荡涤顽痰、伏饮,用于痰饮停聚胸胁,或实热老痰发为癫狂。

前者又称逐饮,药如芫花、大戟、甘遂;后者又称涤痰开窍,药如礞石、皂荚。

坠痰质重性降,能消能利,坠降上壅之顽痰,用于顽痰壅塞于上之咳喘、癫狂、惊痫等证。

药如礞石。

温化寒痰温散寒凝而化痰浊,用于寒痰阻肺之咳嗽痰液清稀,及痰阻经络之肢节酸痛,阴疽流注等证。

药如半夏、白芥子。

燥湿化痰苦温燥湿而化痰浊,用于湿痰内阻之胸闷咳嗽痰白量多。

药如半夏、陈皮、天南星。

清化热痰清除邪热而化痰浊,用于痰热咳嗽之黄痰稠厚,或痰热蒙闭心窍之神昏谵语。

亦称清热化痰。

药如贝母、瓜蒌、竹黄、竹沥。

润燥化痰滋润肺燥而化痰浊,用于燥痰内结之咳嗽咽干、痰稠难咯。

又称润肺化痰。

药如贝母、瓜蒌、沙参。

祛风化痰祛风止痉而化痰浊,用于眩晕、中风、惊痫、破伤风等风痰壅盛之证。

又称祛风痰。

药如天南星、白附子、僵蚕。

软坚化痰味咸,能软化坚硬结块而化痰浊,用于瘰疬、瘿瘤、痰核。

药如昆布、海藻、蛤壳、瓦楞子。

止咳制止或减轻咳嗽,用于各种咳嗽。

有宣肺止咳、清肺止咳、温肺止咳、润肺止咳、敛肺止咳、化痰止咳之分。

平喘平定或减轻气喘,用于各种气喘病证。

又称定喘。

有宣肺平喘、泻肺平喘、敛肺平喘、纳气平喘之分。

宣肺宣通肺气,用于外邪袭肺或痰浊壅肺,肺气闭郁之胸闷咳喘。

又称宣肺止咳、宣肺平喘。

药如麻黄、桔梗。

清肺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咳嗽或痰热咳喘。

又称清肺热、泻肺火、清肺止咳、泻肺平喘。

药如黄芩、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

泻肺平喘还包括泻肺中水气,治疗肺中水气上逆之胀满喘急,并有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之效,又称泻肺利水,如桑白皮、葶苈子。

温肺温散犯肺之风寒或温化伏肺之寒饮。

前者又称温肺散寒,用于风寒咳嗽,药如生姜、紫苏;后者又称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药如干姜、细辛。

统称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喘(参见温里类)。

润肺养阴润肺,以治燥咳。

包括:

滋养肺阴,用于阴虚劳嗽痰血,药如沙参、麦冬;润肺化燥,用于燥邪伤肺之干咳痰少,药如瓜蒌、贝母;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如百部、款冬、蜂蜜。

纳气补益肺肾之气,用于肺肾两虚,失于摄纳,气短而喘。

又称补肾纳气、纳气平喘。

药如蛤蚧、胡桃仁、紫河车。

9.平肝类

平肝平定上亢之肝阳,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

又称平抑肝阳。

药如石决明、刺蒺藜、羚羊角、天麻。

其中有些矿物药、介类药(软体动物贝壳及爬行动物甲壳)质重潜降,称为平肝潜阳、重镇潜阳、介类潜阳,简称潜阳,药如代赭石、磁石、石决明、龙骨、牡蛎、龟甲。

肝阳上亢多由阴虚所致,爬行动物甲壳既能滋养肝肾之阴,又能潜镇上亢之虚阳,用于阴虚阳亢之眩晕耳鸣,故又称滋阴潜阳,如龟甲、鳖甲。

息风平息内动之肝风,用于温病热极生风、急慢惊风、中风癫痫之痉厥抽搐。

又称息风止痉。

药如羚羊角、钩藤、天麻、全蝎。

其中部分药既能清解热邪,又能息风止痉,适用于温热病热极生风,高热抽搐,小儿急惊,称清热息风,药如羚羊角、牛黄、钩藤、地龙。

平肝息风平定上亢之肝阳,平息内动之肝风,既可用于肝阳眩晕,又可用于肝风痉厥。

药如羚羊角、天麻、钩藤。

祛风止痉祛除风邪以制止痉厥,用于外风引起的痉挛抽搐,如破伤风、小儿惊风。

药如全蝎、蜈蚣、僵蚕、白附子、天南星。

10.安神开窍类

安神安宁心神,用于心神不安之心悸、怔忡、烦躁、失眠、多梦或癫狂等证。

又称宁神、宁心、安魂魄。

养心安神滋补阴血以安宁心神,用于心神失养,虚烦不安之证。

亦称养血安神。

主要为植物种子类甘润滋补药品,如酸枣仁、柏子仁。

镇心安神质重沉降以镇定心神,用于心火、痰热、肝阳、惊吓等引起的烦躁不安及惊痫、癫狂等证。

又称重镇安神、镇心定惊。

主要为矿物、化石及介类质重沉降之品,如朱砂、琥珀、磁石、珍珠母、紫贝齿。

清心安神清泄心火以安宁心神,用于心火亢盛或热扰心神之烦躁失眠或神昏谵语。

药如黄连、朱砂(参见清热类)。

解郁安神舒肝解郁以安宁心神,用于忧郁失眠。

或称安神解郁。

药如郁金、合欢皮。

化痰安神化除痰浊以安宁心神,用于痰浊内扰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药如远志、石菖蒲。

开窍开通心窍,苏醒神志,用于神昏窍闭之证。

又称开闭、醒神、醒脑。

因开窍药大多辛香走窜,又称芳香开窍。

药如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

清心开窍清解心经邪热,以开通心窍,回苏神志,用于温病热入心包之壮热神昏,中风窍闭神昏及小儿高热惊厥。

药如牛黄、冰片。

化痰开窍化除痰浊以开通心窍,回苏神志,用于热痰或痰湿蒙蔽之窍闭神昏。

药如牛黄、竹沥、菖蒲、远志。

辟秽辟除秽浊之气,以开窍醒神或消胀止痛,用于感受秽浊之气,神昏窍闭或胸腹胀痛。

又称辟恶、芳香辟秽。

药如苏合香、樟脑、蟾酥。

部分芳香药烟熏或佩戴有消毒防病功效,亦称芳香辟秽,如苍术、艾叶、吴萸。

11.补虚类

补虚补益人体,治疗虚证。

亦称补益、补养。

补气补益正气,主要补脾、肺二脏之气,用于气虚证,主要用于脾气虚、肺气虚证,又称益气。

补脾气补益脾脏之气,用于脾气虚弱之疲倦乏力、食少、便溏。

又称补脾、益脾、补中益气。

药如党参、白术、山药。

健脾增强或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补气健脾指通过补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用于脾虚生湿之证,药如白术、扁豆;燥湿健脾指通过燥除湿邪恢复脾的运化功能,用于湿浊困脾之证,药如苍术、厚朴。

补肺气补益肺脏之气,用于肺气虚弱之少气喘促、懒言声微、畏风自汗。

药如人参、黄芪。

大补元气补气作用最强,能峻补即将虚脱之元气,用于元气大虚之证。

又称补气救脱、益气固脱。

药如人参。

补气升阳补中益气,升举下陷之脾阳,用于中虚气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证。

药如黄芪(参见解表类)。

补气固表补益卫气以固护肌表,用于气虚卫表不固,表虚自汗。

又称益卫固表、固表止汗。

药如黄芪、白术。

安胎安定胎元,防止流产,用于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

既能补气,又能安胎,称补气安胎,或健脾安胎,用于气虚胎动不安,腹部坠胀,身倦乏力之证,药如白术。

补养阴血,用于血不养胎所致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称养血安胎,药如阿胶、熟地。

既能补肾,又能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胎漏下血,易于流产者,称补肾安胎,或补肝肾而安胎,药如熟地、枸杞、鹿茸、菟丝子、桑寄生。

清解热邪,保护胎元,防止流产,用于胎热不安,腹痛下血等证,称清热安胎,药如黄芩。

能行气滞而安胎气,用于胎气郁滞之胎动不安,伴有腹胁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称行气安胎,药如砂仁、苏梗。

既能止血,又能安胎,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称止血安胎,药如阿胶、苎麻根。

益智增强智力以安定心神,用于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安,失眠健忘,智力不足。

又称益智安神。

药如人参、龙眼、茯苓。

益气生津既能补气,又能养阴生津,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口渴、消渴。

又称补气养阴。

药如西洋参、人参、太子参、黄芪、党参。

益气生血补益中气,促进血液生成,用于气血两虚之证。

药如党参、黄芪、人参、龙眼肉。

补气摄血补益中气,使气能摄血,用于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

药如黄芪、人参。

补气利水通过补益中气,增强运化水湿功能,用于气虚水湿不运之浮肿、小便不利。

药如黄芪、白术。

托疮生肌扶助正气,以托疮毒脓液外出,促进新肉生长,用于疮疡患者气血不足,疮形平塌,难以成脓;或溃后脓液清稀,疮口难敛。

药如黄芪、肉桂、鹿茸。

甘缓指甘味药具有的缓和、缓急、调和诸药的功效。

①缓和、缓和药性减低某些烈性药的毒副作用。

如甘草缓和附子、麻黄的烈性。

②缓急、缓急止痛缓解拘急疼痛,用于里急腹痛、筋脉拘挛等证。

如芍药、甘草、饴糖。

③调和诸药调和复方内药物之间的作用。

又称调和药性、和百药。

如甘草、大枣。

补血滋养营血,用于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花、心悸心慌或月经不调、色淡量少等血虚证。

又称养血、养营、益血。

药如当归、熟地、白芍。

根据应用范围不同,有养血安神(参安神类)、养血润肠(参泻下类)、养血安胎(参本类安胎条)、养血调经等区别。

养血调经通过补养营血,调治月经疾病,用于血虚月经不调或痛经、经闭等证。

药如白芍、当归、鸡血藤。

补阳补益阳气,用于阳虚证,又称助阳、温阳。

以补肾阳为主,涉及脾阳、心阳。

补肾阳补益肾脏阳气,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尿频遗尿等证。

又称补肾助阳、补元阳、补命门火。

药如肉桂、附子、鹿茸、巴戟天。

壮阳强壮肾阳,用于男子肾阳虚弱之阳痿、不育等证。

药如鹿茸、仙茅、淫羊藿、海马。

强筋骨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或痹证日久,腰膝腰痛之证。

药如桑寄生、牛膝、鹿茸、杜仲。

温阳止泻温肾暖脾,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泻或五更泻。

又称暖脾止泻。

药如补骨脂、益智仁。

温脾摄唾温脾散寒,收敛唾液,用于脾气虚寒,口多涎唾,或小儿流涎等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