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1368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docx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单位:

岐山县凤鸣镇杏园逸夫小学

课题研究时间:

2011年9月——2013年8月

课题研究人员:

刘博利

 

 

第一阶段:

实验准备阶段(2011.9──2012.1)

一、研究背景和调查问卷分析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

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

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完全没有

1~3分钟

3~5分钟

5~10分钟

10~15分钟

15~20分钟

20分钟以上

0

1

2

4

4

1

1

表2:

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

1次没有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5次以上

20人

7人

6人

4人

5人

2人

1人

表3:

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

朗读生疏

能正确地朗读

流利地朗读

有感情朗读

78人

220人

210人

135人

不难看出: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

“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

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

从表2中清楚地看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正确”是:

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

“流利”是:

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

“有感情”是:

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

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学生的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朗读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朗读促进其他阅读方式的提高,增加阅读量,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使学生通过美文朗读,陶冶性情和情操;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

(2)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3)整理总结课外朗读训练篇目及推荐书目。

(4)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2、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二、三年级年级学生。

3、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行动研究法:

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

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教育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4、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

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朗读。

 2.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最主要手段。

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创设文本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3.激励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宜,注重个体发展;评价不只限于成果,要注重过程,特别是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积极性。

 5、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实验准备阶段(2011.9──2012.1)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的课题组,制定杏园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制度;进一步调查分析中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

实验操作阶段(2012.2──2013.2)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和课件、教学光盘等。

第三阶段:

总结验证阶段(2013.3──2013.8)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结题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三、本课题理论学习资料:

[1]李国栋:

《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2]郝毅:

《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小学学语文朗读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总第455期..

[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汪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本阶段研究计划:

成立以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的课题组,制定杏园逸夫小学课题研究制度;进一步调查分析中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五、本阶段研究总结: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

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

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

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第二阶段:

课题研究操作阶段(2011.9─2012.1)

一、本阶段研究计划

(1)搜集各类练习文本。

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含义深刻的文章

 《落花生》《白杨》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对话类文章

《桥》《桂花雨》等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④寓言童话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

(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

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①把字准确化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

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②把词形象化

 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③把句子生动化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

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

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

C.把握好语调。

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

④把篇完整化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

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

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

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二、本阶段研究总结

 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利用每周1──2次,每次20分钟的晨读时间,引领学生朗读预设的训练篇目,教师有针对性地记录3──5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对策,以备下次训练时纠正。

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比如三年级二班的张莎莎同学,实验开始之初她的发音存在读不准音调、前后鼻音混淆、词语停顿换气节奏跳跃等问题,教师通过采取晨读练习多给机会,针对性指导发音,由单词、单句练读到多句练读的气流练习等方法,该同学现在朗读基本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老师对她的评价由二星变为四星(最高为五星);李琳同学平日里比较内向,读课文声音小放不开,经过老师的指导不但朗读课文声音洪亮,语调有起伏变化,而且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就连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课题组收集整理了课外朗读篇目,朗读阶梯训练评价分为日常朗读作业和每月2次的指定篇目朗读评价。

阶梯训练评价根据课题实验计划,按照四个阶段设计,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其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评价指标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设计。

第一阶段目标是:

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第二阶段目标是:

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第三阶段目标是:

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

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巩固提高。

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体现逐步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层次。

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三年级的程逸凡同学在课题实施之初的第一阶段,达不到流利程度,有唱读现象,星级评价只能得一颗“”,经过训练最初的毛病改正不少,第二阶段的星级评价得到两颗“”,到了第三阶段星级评价是三颗“”,以前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也基本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变化。

又如三年级的吕敏同学,在课题实施前的调查中她比较喜欢朗读,却又不够自信,存在严重的唱读现象,经常用托长调的方式朗读达到她认为的有感情朗读课文。

经过四个阶段大量课外朗读篇目的训练,现在吕敏同学在朗读星级评价中属于四星级。

三、本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

朗读也是这样,应充分利用课内的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

使学生能很主动地下位找学习伙伴读书了,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才会想把文章读得更生动些。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课题组对确定的四、五年级实验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前测调查。

调查显示:

学生中喜欢朗读的占46.58%;在语文课上喜欢展示朗读的占28.06%;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占19.06%;在家能主动朗读文章的占29.14%,完成老师要求的朗读作业的占58.81%;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21.22%。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验,到中期调查显示:

已经有82%的学生喜欢上了朗读;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占37.23%;期待完成老师朗读作业的占90.27%;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76.4%;有90%的学生开始认为老师的朗读训练对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或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

叶圣陶指出: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深切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

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四、围绕本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及反思

  材料分析:

《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

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教学情境:

师:

请同学们把《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自由地朗读一遍。

学生读。

书声此时像一曲交响乐在教室里奏响……书声渐渐稀落,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篇文章所叙述的情节很有兴趣。

师:

通读文章之后,从同学们的表情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兄弟间的浓浓的亲情。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他们兄弟间的亲情?

思索片刻,有些学生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有些用怯生生地眼神看看我,更有的学生又一次深深地把头低了下去……看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自信。

师(鼓励):

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请大胆地举起你们的手吧!

又多了几双手……

生1:

我找到的是这一句话:

“‘谢廖沙!

’——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大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从这句话当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

生2(迫不及待):

还有!

这一句话:

“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他后面。

”特别是“常常是这样”,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

底下学生暗暗点头默许。

师:

让我们一起把刚才同学找出来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学生读。

师:

你们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受呢?

有学生底下说:

很开心。

其他学生笑

师: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亲情”这样的填空的形式来回答。

生3: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和谐的亲情。

生4:

我感受到了欢快的亲情。

师:

从哪个情节感受到的呢?

生4:

他们一起玩蒲公英。

生5:

我从他们一起去狩猎这个情节中感受到了充满关爱的亲情。

生6:

我从他们玩蒲公英中感受到了天真无邪的亲情。

师:

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有理有据,注意到了从原文中提取信息。

那么请问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然后和你同桌轻声交流。

学生开始动起来,拿起笔认真的边读边划,与同桌轻声交流,颇有兴致。

不久,开始有学生举手,较前一个问题,举手的同学明显增多。

生7:

我认为蒲公英不是童年的我的最爱。

因为文章最后一节中写到“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偏颇的,他还没有完全读懂这句话的意思,还没有看清楚“最喜爱的花”和“最喜爱的花的一种”的关系,但他的自信勇气可嘉。

我听了他的理由微笑不语。

下面马上有了反驳的声音:

“最喜爱的一种那也是最爱啊”。

刚才回答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解错误,露出了羞涩的神情。

师:

刚才两个同学,他们一个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大胆地提出质疑和反问,都表现不错,这个小插曲可以提醒我们语句要读透。

还有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8:

我认为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

因为文章中两次写到“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我和我的兄弟已经把蒲公英当成了朋友,充满了对他的喜爱之情。

学生已经学会斟词酌句地找依据了,我肯定了他的看法。

生9:

我认为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

因为在文章中两次写到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可见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

师:

那么“从那时起”是哪时呢?

生10:

应该在文章第三自然段。

师:

范围确定,但我们应该学会概括。

那就请你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思考并概括是哪时?

学生10很自豪地开始朗读,读毕。

生11:

有一天,我们发现蒲公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那时起,蒲公英才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师:

说得很好。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前面的段落,看看起先蒲公英是否是童年的我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学生浏览。

生12:

在第一节中,我认为起先蒲公英也是童年的我的最爱。

因为文章第一节写“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

师:

那么,为什么蒲公英成熟的时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呢?

生12(略加思索):

“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么不引人注意的小花”。

底下一阵细语。

生13:

他们不仅揪掉,而且说这小花是不引人注意的。

这应该不是最喜爱的一种表现。

师:

是啊!

最喜爱应该会精心的呵护,不会这么残忍地去做吧!

学生14:

不是一直都最喜爱蒲公英,后来经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奇妙变化,蒲公英才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学生点头。

师:

通观全文,在“从那时起”中找寻突破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刚才有不少同学了断章取义,在阅读的时候同学们决不可以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学生高兴地点头。

  ……

教学反思:

在这次朗读读教学中,让我看到了我的学生们的潜力,但反观学生的这次朗读读,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有些学生没有立足文本,以至于答非所问,或者主观臆断,或者随意作答;2、有些学生重视了局部的分析,却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3、有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欠强,以至于理解偏颇;4、本次朗读读中学生的朗读读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反映出来的问题让我深切地意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导引的必不可少。

在传统的朗读读教学中,教师饶有兴趣地讲,学生兴味索然地听;教师的激情遇到的多是拒绝点燃的心灵,教师的真诚疑惑如何拭亮蒙尘的眼睛?

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读材料是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通过这一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朗读读理解是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这一活动中,我们的角色是向导,导引是关键。

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朗读读材料,与朗读读材料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朗读读材料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导引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材料。

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并主动积极地活动。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获得启迪。

教师的“导”应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必要思路,使学生顺着正确思路去理解。

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给予提示、点拨、导引。

最后师生在问题上达成共识,提示阅读探索出来的新方法、新知识,以触类旁通。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需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有效地在引导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成为学生朗读读活动的积极促进者。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更要适时地指出他们思维的不足的,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

在这次阅读教学中,对于第二个问题,当有学生提出“从那时后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的时候,我抓住“从那时起”作文章,让学生抓住这个关键的信息,由节到段进行点拨引导,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认识深化,从而透彻地理解文章,完整地理解问题。

我想当学生思考不全时要导引,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陷入模糊的时候更要积极导引,让他们走出困惑。

五、本阶段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