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0934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docx

备战陕西中考化学题型二教材实验题含答案

题型二 教材实验题 

题型精讲

类型1 对比实验

方法突破

对比实验试题的关键在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一、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及应用范围

思路分析及步骤

控制变量法的常见应用

1.明确探究问题

2.寻找影响因素

3.控制其他因素

4.改变研究因素

燃烧条件的探究

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影响催化剂催化效果因素的探究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因素的探究

二、如何寻找变量

1.通过对比的方法寻找变量(用“√”“”表示;“√”表示符合某条件,“”表示不符合某条件)

思考:

实验1中①②探究的是________对燃烧的影响;实验2探究的是__________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方法指导 实验1

 序号

条件或现象    

温度

×

空气(或氧气)

×

现象

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注意:

对照实验是满足所探究的所有条件;对比组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

2.通过性质的变化及外界条件、药品用量等寻找变量。

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3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4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的乒乓球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5,可观察到有划痕的是________(选填“黄铜片”或“纯铜片”)。

针对训练

1.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以下实验没有涉及对比实验的是(  )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3.(2018宜昌)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一:

区分硬水和软水。

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所取硬、软水的体积相同外,还必须要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实验二: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对比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

探究决定氯化铁溶液颜色的粒子。

氯化铁溶液呈黄色。

为了探究溶液中的哪种粒子使溶液呈黄色,小艳同学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粒子,选择了一种试剂作对比,确定了决定氯化铁溶液颜色的粒子,用作对比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_溶液。

类型2 与压强有关的实验

方法突破

1.化学实验中的气压变化

(1)思路分析

(2)中考怎么考

2.知识储备

气压增大

生成气体

加热KMnO4或KClO3制O2

H2O2制氧气

电解水

碳酸分解

氢前金属与稀酸反应

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与稀酸反应

放热

稀释浓H2SO4

固体NaOH溶解

CaO与水反应

气压减小

消耗气体

磷与氧气反应

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CO2与水反应

CO2与碱溶液反应

CO2、NH3、HCl、SO2等溶于水

吸热

NH4NO3溶于水

干冰升华

3.常见装置

思考:

装置内外产生了气压差时,气体或液体总是向着________(填“气压大”或“气压小”)的方向运动。

针对训练

1.(2017兰州)如图所示:

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第1题图

A.生石灰和水    B.铁粉和稀盐酸

C.硝酸铵和水D.纯碱和稀盐酸

2.(2017益阳)如图所示,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时,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

 

第2题图

A

B

C

D

锥形瓶

MnO2

Zn

H2O

HCl气体

胶头滴管

H2O2

稀H2SO4

浓H2SO4

石灰水

3.(2019徐州)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时,连接好装置并检查不漏气后再进行后续操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所用红磷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内空气里的氧气能充分反应

B.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缓慢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燃烧时,要打开止水夹,以免瓶内因温度升高、气压较大,造成橡皮塞从瓶口脱落

D.仍用本装置,只把红磷换成燃烧的木炭,能够更精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类型3 无明显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探究

方法突破:

详见P29微专题5

针对训练

1.(2019随州节选)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实验,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未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对NaOH与CO2能否反应进行验证,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活动一

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甲装置并进行实验,请你把实验现象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猜测

如图甲,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________

①CO2溶于NaOH溶液中

②CO2与NaOH反应

第1题图1

活动二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猜测②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取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三支试管中,三位同学分别完成如图2所示实验。

第1题图2

(2)同学们观察到A试管中有气泡冒出,B、C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你写出A试管中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三个实验均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请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玉林节选)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题图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_______。

类型4 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

1.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题图

(1)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a管和b管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

(2)用燃着的木条分别靠近a、b管,打开活塞,a管中气体_________________,b管____________________。

(3)a、b管中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水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小红为验证甲烷的元素组成,做了如图实验。

第2题图

(1)将甲烷点燃,在其上方罩干冷的烧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含________元素。

(2)一段时间后,将烧杯倒转后,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含有________元素。

(3)甲烷是由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元素组成的。

3.(2018青岛)某气体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中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气体的成分。

请用符合题目要求的装置序号填空(装置可以重复使用,除杂试剂均足量)。

提示:

CO+CuO

Cu+CO2,H2+CuO

Cu+H2O,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第3题图

(1)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水蒸气,可将该气体通入装置________。

(2)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___,可检验并除去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3)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一氧化碳,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___。

(4)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_____________,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题型综合训练

1.(2017陕西)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2.(2015陕西)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3.(2014陕西)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探究铁锈蚀条件

C.探究燃烧条件

D.探究分子运动

4.(2018陕西副题)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5.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第5题图

A.图1所示实验既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又能说明托盘天平两端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等量的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碳酸显酸性,又说明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型二 教材实验题

题型精讲

类型1

方法突破

二、1.空气(或氧气) 温度

2.

(1)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下降 2NaOH+CO2===Na2CO3+H2O (3)纯铜片

针对训练

1.D 2.B

3.实验一:

肥皂水的量(或肥皂水的体积或滴数)和浓度 实验二:

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 实验三:

氯化钠(或硫酸铁等合理即可)

【解析】实验一中通过比较产生泡沫和浮渣情况区分,要求控制的变量除水样体积相等外,还有加入的肥皂水的浓度及体积或滴数也要相等。

实验二中呼出气体和空气的体积相同,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通过比较木条燃烧的情况,可得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低。

实验三中,氯化铁溶液中含铁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由于水无色,所以需探究的微粒是铁离子和氯离子,所以用作对比的试剂是只提供铁离子或氯离子的溶液,如硫酸铁溶液、氯化钠溶液等。

类型2

方法突破

3.气压小

针对训练

1.C 2.D 3.A 

类型3

1.活动一:

软塑料瓶变瘪 活动二: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2NaOH+CO2===Na2CO3+H2O

【解析】活动一:

瓶内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瓶内压强减小,因此瓶子会变瘪。

活动二:

(2)CO2和NaOH反应生成Na2CO3和H2O,Na2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中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1)红 H2SO4+2NaOH===Na2SO4+2H2O 

(2)刚开始无明显现象,滴加一定量之后溶液变红色 【实验二】CuSO4溶液

类型4

1.

(1)2∶1 

(2)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3)H2、O2(或氢气、氧气) (4)氢元素和氧元素

2.

(1)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 氢(或H)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或C) (3)碳(或C) 氢(或H)

3.

(1)④ 

(2)①②① (3)①②①③⑤① (4)④①②①③⑤④①

【解析】

(1)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通常采用无水硫酸铜粉末来检验某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而检验二氧化碳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因而通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①②①,能检验并除去气体中混有的二氧化碳,然后再次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是否被吸收完全。

(3)若检验该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可利用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且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原理来检验,因而可先确定原有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并除去CO2,然后再依次通过装置⑤①,由此可知,该气体依次通过的装置是①②①③⑤①。

(4)为确定该气体中含有的成分,可先通过④检验是否含有水蒸气,然后再通过①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为检验是否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可通过检验还原氧化铜后的产物的方法,因而接下来要先通过装置②吸收二氧化碳、再通过装置①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吸收完全,在还原氧化铜之前先通过装置③干燥气体,接下来再连接装置⑤发生还原反应,最后再检验还原后的产物中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在检验水和二氧化碳时需先通过装置④检验是否有水蒸气生成,最后再通过装置①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因而一次性确定该气体中的成分,该气体依次可通过的装置为④①②①③⑤④①。

题型综合训练

1.A 【解析】在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对比实验中,溶质的种类和质量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质量相同,只有溶剂的种类不同,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溶剂种类对同一种溶质溶解性的影响,A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要求消耗氧气的物质与氧气反应后要生成固体或生成的气体可被吸收,而用木炭代替红磷,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化不大,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烧杯中的水不能进入集气瓶,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氯化铵和硝酸铵都是铵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无法鉴别二者,正确的方法是滴入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在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实验中虽然所取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相同,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而且一支试管加二氧化锰,一支试管不加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能确定是加入二氧化锰的因素所致还是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大的因素所致,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C 3.D 4.C 5.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