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docx
《茉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茉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茉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茉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茉莉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茉莉白绢病白绢病SclerotiurmrolfsiiSacc。
又称菌核根腐病,在许多花卉上都可发生,为害茉莉、君子兰、凤仙花、仙人掌、兰花、金鱼草、波斯菊、香石竹、郁金香、百合等200余种植物。
茉莉白绢病是茉莉根部的一种主要病害,福建花农称为败花病、白毛病、油菜籽病等等,花区普遍发生。
发生部位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发病初期,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呈淡黄色,花蕾瘦小,在发病部位可看到白色绢丝状物,并向土壤内蔓延,后期在茎基部产生油菜籽的小菌核。
发病有些年份造成较大损失,一般丛发病率达8%一10%,严重田块达50%-60%,植株被害严重,病株率达3.1%-25.6%,有的甚至整株整丛连片死亡,是种毁灭性病害。
茉莉白绢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在温度25-35℃,湿度85%以上时发病重,每年5-7月霉雨季节是茉莉白绢病的发病盛期。
(1)症状 茉莉白绢病在露地花园中的发病特点:
先株后丛,由下而上,先点到片,先凋萎后干枯。
病害严重时,被害部位变褐色,并造成茎基部皮层变色腐坏,养分输送受阻,叶片枯死脱落,植株生长停滞,花蕾发育不良,严重的整丛枯死。
病部表面产生很多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向四周及土面蔓延,以后菌丝体逐渐集结成许多白色小菌核,质软,后逐渐变褐变硬,最后形成油菜籽状小菌核。
(2)病原 茉莉白绢病的病原菌其有性阶段Pelliculariarolfsii,无性阶段Sclerotiumrolfsii,病菌除形成菌核外,在湿热环境条件下能产生担子和担孢子,但担孢子的传病作用不大。
菌核初期白色,后变成茶褐色,球形,表面光滑,直径0.8—2.3毫米,形似油菜籽。
担子无色,单孢,棍棒状,大小16毫米×6毫米,其上顶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孢,倒卵圆形,大小7毫米×4.6毫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
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在温度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菌丝,然后扩展为害植株。
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病菌和健株接触及菌核随雨水传播;有些新区从病区调进带病的苗木便是茉莉白绢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凡是老茉莉园、酸性土,沙质土病害较严重。
管理不善的茉莉园发病率可达20%以上。
(3)防治方法
①注意选择无病苗(土),露地栽培还应注意茉莉园地的排水工作,并结合高产栽培,注重施用腐熟有机肥,增施石灰,一般每公顷用1500-2250千克。
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②在茉莉园地里,一旦发现病苗(株)应立即清除出园,并施石灰或用哈茨木霉82作为培养土埋在根基周围。
因哈茨木霉82生活力强,生长快,而且对白绢病菌丝和菌核均有寄生作用。
2.茉莉褐斑病在茉莉产区普遍发生,主要为害茉莉植株枝条的中、下部,一年有2次发病高峰期,在安徽于5-6月份和8-9月份;在福建于4-7月份和9—10月份雨季发病较多;在湖南4-7月份发生最严重,丛发病率达70%,株发病率为19.7%;在秋季还有个发病高峰期,但远不如春夏季严重,且秋季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形成典型叶斑。
植株枝条受害后,因皮层坏死成缢状,水和养分输送受阻,病部以上枝条和叶片逐渐变黄枯萎,最终导致死亡。
(1)症状 茉莉褐斑病主要发生在植株枝条的中、下部,受害枝条最初在叶柄或分枝处形成褐色闰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梭形大斑;病斑周缘可见褐色轮纹状,随着病斑的扩展包围整个枝干,形成浅黄色或灰白色的大斑,病斑长度可达数厘米。
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许多细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由于枝条皮层组织被破坏,造成病部以上茎叶逐渐变黄而萎蔫,最后全部枯死。
在越冬老枝干上,可见灰白色或黄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病部常凹陷,上生小黑点,病健交界处深褐色。
此病还可为害叶片,在叶柄处感病的新叶,病斑多从叶基部向上扩展,使新叶变黄枯萎,叶表面生许多小黑点。
在成叶或越冬老叶上症状更明显,病斑多从叶缘、叶尖向内扩展,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浅褐色,病健分界处呈水渍状褐轮,病部表面生小黑点。
(2)病原 茉莉褐斑病的病原,国内的研究者看法不一,四川李笃肇、安徽胡淑霞等认为是由真菌半知菌壳二孢属Ascothytasp.引起的;而湖南邓欣认为是由子囊菌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sp. 其无性世代为壳二孢属。
对有性世代繁殖体和无性繁殖体进行显微测量,结果认为:
子囊果为黑褐色,圆球形,直径为66.5~186.2微米。
子囊束生于子囊果底部,五色,长棍棒形,顶端圆,基部稍细,大小为26.4-52.8微米×6.6-9.5微米。
其内着生8个子囊孢子,双行排列。
子囊孢子纺锤形,双孢,分隔处缢缩,无色,大小为6.0-9.9微米×3.0~3.3微米。
无性繁殖体为黑褐色或黄褐色分生孢子器,单生或两个连生,圆球形或扁圆球形,着生在寄主组织内,部分外露,直径为73.8-345.8微米,孔口明显。
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双孢,分隔处有缢缩,细胞内各有一油球,大小为3.63-8.25微米×3.3-3.5微米。
(3)防治方法
①及时剪去枯病枝,控制病害蔓延扩展,并集中烧毁。
②加强肥培管理,尤其在白露前对茉莉园重施越冬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③在早春和秋末停采花期,可喷0.6%的波尔多液保护。
3、茉莉炭疽病 茉莉炭疽病在湖南、安徽和福建等省的茉莉产区普遍发生,是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在安徽于5—8月为其发病盛期,于7-8月高温多雨时,发病更重;在福建全省茉莉产区均有发生,于5-7月初雨季时,此病发生较频繁,尤以宁德、福鼎、福州郊区及长乐发生较多,其中宁德六都、七都等乡茉莉园病丛率竟达42%-63%;而长乐市玉田镇个别受害严重的茉莉园病丛率可达100%,严重影响茉莉树势的生长。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引起病叶脱落呈秃枝状,发病严重时,病斑可向嫩梢上扩展,致使枝干上亦有发生。
(1)症状 叶片上病斑最初从叶尖和叶缘始发生,形成黄褐色或浅黄褐色斑,近健部常呈轮纹状。
以后病部转为黄白色枯焦状大斑,病健处常有一深褐色浅纹,病部颜色基本一致,但多个病斑愈合时稍有区别。
后期病斑表面密生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
枝干上病斑与褐斑病症状相似,呈灰白或黄褐色,包围枝干,其上散生小黑点。
(2)病原茉莉炭疽病是由ColletotrichumgJoeospon-oidesPenz引起的。
病部小黑点镜检为分生孢子盘,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直径为159.6-399.0微米。
盘周围长有黄褐色或黑褐色刚毛,刚毛排列不整齐,长短不一,长为26.6-66.5微米,右0—3个分隔。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似鞋底状,单细胞,无色,大小为13.3~17.3微米×5.3—10.6微米,有油球。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3)防治方法
①及时进行疏叶、整枝。
叶片过多,影响通风透光,导致病害发生,因此应及时疏叶。
②及时摘除病叶,并带出茉莉园地及时进行烧毁。
4、茉莉灰霉病 茉莉灰霉病主要为害新发嫩梢、嫩芽和嫩叶,尤以嫩叶较多。
在湖南长沙地区,茉莉早春新发枝梢的嫩叶常遭此病为害,特别在低洼潮湿的花地,与蔬菜作物间种的地块发生更重。
(1)症状 茉莉灰霉病发病最初病斑从叶尖向下沿主脉呈水渍状褪绿斑,亦有从叶缘开始,半叶萎缩呈水渍状,以后病部呈灰绿色至浅黄褐色,病健部有明显的灰绿色水渍状条纹不规则,病叶尖端常卷缩并黏在枝上,嫩芽亦向下弯曲黏在枝上呈黄褐色,嫩梢感病后呈水渍状腐烂。
湿度大时,感病部长有白色或灰白色稀疏霉层,最后叶片和新梢呈浅褐色枯死;干燥时,坏死病斑呈浅黄色半透明状。
(2)病原 茉莉灰霉病是由真菌葡萄孢属Botrytissp.的病菌引起。
病叶上霉状物镜检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细长,直立,稍带褐色,顶端分枝,上生许多小梗。
分生孢子卵圆形、单孢、无色或稍带灰褐色,聚集于小梗上呈葡萄穗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和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3)防治方法
①及时摘除病梢病叶,并适当进行疏叶,使之植株通风透光,增强抗病力。
②合理施肥,避免氮肥偏多或过多。
③雨季应及时排水,保持茉莉园地疏松干燥,可抑制此病的发生蔓延。
④适时的台割,并集中烧毁和培土施肥,既可减少病原,又可更新茉莉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5.莱莉枝枯病 枝枯病主要为害茉莉树当年生成熟枝条,叶片发生较少。
一般于丘陵山地、土质黏重,灌溉条件差,易遭于旱的地区发生普遍又严重;若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发生甚少。
在湖南常年于7-8月干旱季节为此病的盛发期,造成大量枯枝,严重影响产量。
(1)症状 茉莉枝枯病斑初为浅黄色,扩展后呈灰白色不正形斑块,并包围枝干。
病斑有时数厘米,枝上嫩梢、叶片枯萎死亡。
病斑后期产生许多黑色粒点,用扩大镜观察即可见黑色刺毛。
(2)病原 茉莉枝枯病是由真菌丛刺盘孢属Vermicu-laria sp.引起。
病部黑点镜检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盘呈圆锥状,子座组织发达,直径为66.5—199.5毫米。
盘上生黑褐色刚毛,多而坚硬,丛生或杂生孢子盘的中间,很少见到分隔,一丛刚毛少则4根,多则32根,长度差异亦较大,为53.2—226.1毫米。
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孢,大小为13.2-26.4毫米×3.03-3.4毫米。
(3)防治方法
①及时剪除病枝,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来源,减轻发病。
②加强肥水培管理,干旱季节应及时进行适当的灌溉,并增施磷、钾肥或复合肥,促进植株旺盛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6.茉莉白纹羽病 茉莉白纹羽病主要为害茉莉根部,是一种慢性病害,极易与茉莉白绢病相混淆;但两者有其根本的差别。
其一,白纹羽病发生部位主要在须根、主根上,而白绢病则主要在靠近土表的根颈部;其二,白绢病的菌核产生在根颈部表面并普及土面,而白纹羽病的菌核产生在病株皮层内,只有当皮层全部腐烂脱落时才掉入土内。
一般在高温潮湿、低洼、通风透光差的花地发生严重。
(1)症状 茉莉白纹羽病发病初期在须根皮层部出现腐烂,以后逐渐扩展至主根。
须根全部死亡后主根皮层亦已腐朽。
病根表面缠有白色或灰白色的蛛网状菌丝层,并密集交织似羽毛状。
病株开始发病至死亡约需2~3年时间,后期病株皮层内形成黑色小球状的菌核。
(2)病原 茉莉白纹羽病是由真菌子囊菌中的白纹羽病菌Rosellinianecatrix(Hart)Berl引起。
此病菌极少形成孢子,主要靠菌丝块及菌核在土壤中残根上越冬,翌年夏季病菌侵入须根,高温潮湿的茉莉园地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
①加强肥水培管理,以达增强抗病能力。
②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若发现病苗时,应剔除烧毁;若在栽植地发现病株,应即扒开土壤,并剪除病根,及时处理;同时应采用20%石灰水浇灌,然后覆以无菌土壤。
7、茉莉紫纹羽病 茉莉紫纹羽病是为害茉莉根部的一种病害,特别是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园地发生重,田间表现明显的被害中心;随着病情加重,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重则全株死亡。
(1)症状 茉莉紫纹羽病的发病初期,根部变赤褐色外表呈紫褐色,病菌主要加害植株皮层,皮层腐烂后易脱落,在潮湿的土面上可形成许多紫褐色的丝状物,在根皮表面可形成紫褐色的根状菌索,后期往往有色泽较深的颗粒状菌核。
由于根部被害,地上部新梢萌发减少,叶片凋萎,最后整株枯死。
·
(2)病原 茉莉紫纹羽病是由真菌担子菌的紫纹羽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purpureumPat引起的。
病根表面紫红色丝状物为病菌的菌丝层,在多雨季节,其上产生淡红紫色或白色粉状物,此为病菌的担子层。
担子无色,圆筒形或棍棒形,向一方弯曲,有3-4个分隔,担孢子着生在担子小梗上呈卵形或肾脏形、五色、单孢;病根表面菌核半圆形,紫红色。
(3)防治方法
①加强肥水管理,及时做好除草培土,并搞好地面的排水系统,以防根部腐烂造成病菌侵入的伤口。
②发病轻的病株(苗),应立即清除,并用1%的福尔马林液浇灌土壤。
8、茉莉茎腐病 茉莉茎腐病发生在茉莉茎基部,属低温高湿型病害。
当翌年春季3月下旬至4月温湿度适宜时,发病较重。
(1)症状 茉莉茎腐病当发病初期,在较低部位先形成褐色小斑,水渍状,稍凹陷缢缩,以后病斑向上下扩展成条状斑,病斑边缘上呈褐色隆起线,内灰褐色,最后病茎组织纵裂腐烂,并散生小黑粒点,病部以上枝干枯死,病健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
(2)病原 茉莉茎腐病经镜检病部小黑点即为分生孢子器,它是真菌茎点属Phomasp.病菌。
病菌分生孢子器圆球形或扁球形,略有乳头状突起,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单孢。
(3)防治方法
①加强茉莉园肥培管理,对于较低洼易积水的茉莉园地应注意清沟排水。
②注意及时整枝、疏叶,使之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发现病株应立即进行处理,可用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剂涂抹于病斑上,可收到良好的防效。
9、茉莉烟煤病 茉莉烟煤病多发生在露地栽培的茉莉园中,由于茉莉枝条密集,荫蔽潮湿,通风透光不好,而引起虫害(粉虱、蚧类、蚜虫),然后在害虫排泄的蜜露上产生烟煤状物,常见于管理粗放的花园,主要为害茉莉叶片,尤其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此病。
(1)症状 茉莉烟煤病的病斑初为褪绿黄斑,以后为暗褐霉斑扩展成垫状黑色霉层,严重影响树势生长,最后病叶变黄枯萎。
少数枝干上亦覆盖黑色烟霉。
茉莉烟煤病有寄生、腐生两种,多以腐生为主,初期叶片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烟霉点,后形成煤状物,严重时可布满全叶和枝干。
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茉莉花蕾的产量和质量。
(2)病原 茉莉烟煤病是由真菌子囊菌中的茉莉星盾炱AsterinajasminiHansf和田中新煤炱Neocapnodiumtanakae(ShiraietHara)yamam病菌引起。
病菌以粉虱、蚧类和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排泄物及寄主植物的分泌物为养料,因而凡有此类害虫为害的植株,烟煤病常伴随发生,这些害虫的活动有助于该病的传播。
(3)防治方法
①加强茉莉园的管理,以及整枝疏叶,使之通风透光,减少害虫发生为害。
②控制粉虱、蚧类和蚜虫的发生为害,这是避免或减轻烟煤病发生为害的根本措施。
10、地衣 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主要发生在荫湿的较衰老的茉莉园中,尤其是管理粗放的茉莉园地更为严重。
地衣附生于枝干上,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新梢的萌发,造成花蕾瘦小,花蕾小,尤其是在管理粗放的园地,多雨季节发生更普遍更严重。
(1)症状 地衣是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附生在枝干上,形状呈圆形或不规则,青灰色或灰绿色的叶状体组织附生于枝干上。
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①壳状地衣 紧贴于枝干树皮上,不易剥离,形状象一块块膏药,青绿色或灰绿色,形成很多大小不同的小圆斑。
②叶状地衣 为不规则的叶片状,扁平,有时边缘卷曲,表面为灰绿色,底为黑色或淡黄色,由褐色假根黏附在树干树皮上,常多个叶状地衣连结成不规则形的薄片、鳞片形状,极易剥离。
③枝状地衣 淡绿色,地衣直立或下垂,呈树枝状或丝状,并可以分枝,黏附在枝干上。
(2)防治方法
①加强茉莉园管理,对于受地衣为害严重的衰老植株应适时进行苔割更新,并集中及时烧毁;同时应及时施足肥料。
②凡发生为害严重的园地,在非采花季节,可采取人工刮除地衣,然后喷石灰水或1%石灰等量式的波尔多液,均有明显效果。
11.茉莉黄化病黄化病是茉莉的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缺铁症。
在福建主要分布于福鼎、宁德和福州等地花区,但发生面积不大。
发病初期叶片由深绿→浅绿→黄绿→黄色,此时叶脉仍为绿色,嫩枝萎蔫下垂,叶片失去光泽,呈淡黄色,病叶易脱落,花蕾小而少,严重影响茉莉的产量和质量,尤其在土壤黏重,地下水位高的土壤中,茉莉植株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降低了根部吸收铁素的能力,发病更严重,影响更大。
(1)症状感病的茉莉叶片,初期脉间褪绿,后叶肉变黄绿,直至黄色,但叶脉仍绿,最后全叶黄化,叶片失去光泽,病叶易脱落。
(2)病原茉莉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诱发黄化病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可利用铁供应量低;茉莉园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土壤空气不良;土壤中碳酸盐含量高;土温过高或过低,阳光过强等等,尤其是缺铁所引起的茉莉黄化病。
(3)防治方法
①若茉莉植株黄化病确定是因缺铁而引起的,即可配成0.5%硫酸亚铁溶液,再加入少量的柠檬酸于傍晚喷雾。
②在地势较低的茉莉园地,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并施有机肥料,改造黏重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根系发育。
(二)茉莉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茉莉蕾螟茉莉蕾螟Neohendecasissp.属鳞翅目螟蛾科,是茉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和江西等省、自治区的茉莉区(园)普遍发生,常年4月至翌年1月都有幼虫为害,尤以8~10月虫量最多,为害更剧;一般每只幼虫能转花换蕾3~-4次(即为害4~5朵花蕾),在有花期间,花蕾受害率为30.3%~44.18%,受害有虫率16.8%~36.55%,损失率达16.6%~23.4%。
为害状如图4-7。
(1)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小,白色,翅展14~15毫米,触角丝状,前翅前缘平直,内横线成“3”字形的波浪纹,外横线成“s”波浪纹,在内外横线之间近前缘处有一个白色的新月形斑纹,在外横线向外突出的中间和1/3眉处各有一个向外的三角形黑色斑纹,内横线的内侧和近前缘处及外横线的外侧前端至顶角处均有浅黄色斑块;后翅白色,翅中有两条暗色的波浪纹横线。
雌蛾腹部稍为粗大平直;雄蛾腹部较细小,末端稍往上翘。
②卵形状和颜色随着胚胎发育而变化;初产时为白色透明,呈扁圆形,表面具有网状纹,直径约0.3~0.4毫米,发育后逐渐隆起,随之变为淡黄色和黑色。
③幼虫头部黑色,胸部和腹部均为绿色,成长的幼虫体长10~12毫米,腹部第3~6节的腹足趾钩缺环,外侧单序、内侧双序。
④蛹长为6~'8毫米,刚化蛹时为淡绿色,尔后逐渐变为红褐色。
腹部第3~8节背面前后缘平直,腹末具臀棘4根,末端不卷曲,第10腹节两侧各有2根短刺。
(2)生活习性茉莉蕾螟在福州一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
冬季以幼虫在茉莉枝梢内或茉莉树丛中越冬。
成虫多于夜晚8~10时羽化,交尾和产卵等活动。
白天栖息于荫蔽处,性好静,飞翔力不强,即使受到惊扰,虫体仍不飞翔,仅作短距离的爬动;夜间具有弱趋光性。
在有花期间,雌性成虫多选择绿豆大小并已露白的小蕾于萼或瓣上产卵,亦有少数卵产于花柄上;在非花期间,雌性成虫则选择在茉莉枝梢顶端叶片的叶背近叶脉处产卵。
开始产卵时,一夜可产8~9粒,多达17粒,以后逐渐减少;在日均温度22℃左右时,产卵前1~2天,卵期3~4天,幼虫期14~15天,蛹期7~8天,成虫寿命4~7天。
刚产的卵为白色透明,以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最后为黑色,此时再经1~2天即孵化。
刚孵化的幼虫经5~6分钟后离开卵壳,再经数分钟后即取食。
幼虫除蛀食花蕾之外,还为害茉莉的新梢嫩茎。
在开花期间,初孵幼虫从花萼或花瓣上咬孔蛀入蕾内取食,一般一蕾仅有一虫,将其花蕾食空,留下花瓣薄膜和虫粪,致使花蕾变为紫红色,所以花农称为紫红花,此时,幼虫常于夜间8~10时转花换蕾蛀人另朵花蕾继续取食为害,一般一只幼虫可为害4~5朵花蕾,所以常见一个花序数朵蕾被蛀害,故在受害的花蕾表层可见有一个蛀人孔。
幼虫昼夜在蕾内边取食边排粪便于花蕾之中或推出蛀人孔周围,致使花蕾变色,而且在雨天易霉烂,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在非花期间,雌性成虫选择茉莉枝梢顶端叶片,将卵产于叶背近叶脉处。
幼虫孵化后,先在嫩叶背面取食,经2~3天开始爬到新梢上端处咬一个小孔,然后钻人枝梢嫩茎内取食为害,留下皮层,不久被害梢凋萎甚至枯死,幼虫即另转害它梢;待幼虫发育至老熟即离开花蕾或枝梢,爬至老叶背面近叶缘处吐丝作茧。
经1~2天化蛹其中,幼虫历期11~14天;越冬幼虫历期70~80天;刚化蛹时淡绿色,以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蛹期4~10天。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茉莉蕾螟田间的消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较为复杂,但与下列几个因素的关系较为密切:
①与品种的关系据1985—1986年的调查,双瓣茉莉比单瓣茉莉的蕾螟发生多,受害严重。
其原因是:
双瓣茉莉的花蕾呈卵圆形,顶端平,花冠裂片一般13~18片;而单瓣茉莉的花蕾顶端较尖长又较小,裂片约为7~11片。
所以双瓣茉莉较有利于茉莉蕾螟的蛀人,取食和生长发育,故蕾螟发生量较单瓣茉莉多,受害重。
②与气温的关系据饲养观察,茉莉蕾螟适宜温度范围为10~300C,最适温度20--250C。
因此,房前屋后或树荫下的茉莉园较远离住宅或树荫的茉莉园发生早而多;此外,凡是冬、春暖和之年较冬、春寒冷或倒春寒的年份发生早而多。
其原因是房前屋后或树荫下气温较高,有利于越冬虫源安全过冬和生长发育,所以发生早而多。
③管理粗放较管理精细的茉莉园地发生早而多如冬、春没清除枯枝落叶的茉莉园较及时清理枯枝落叶的茉莉园发生早而多,早春和秋末没摘毁紫红花蕾的茉莉园地较及时摘毁的茉莉园发生早而多,多年的老茉莉园较当年新植的茉莉园发生早而多,多年未苔刈的茉莉园较当年苔刈的茉莉园发生早而多。
这四类茉莉园地的前者因管理粗放,其虫源均较后者管理精细的茉莉园的虫量多,所以发生早而多。
(4)防治方法根据茉莉蕾螟发生危害的特点和茉莉多用于窨制花茶的原料,因此,应采取护益控害的对策,既达到控制茉莉蕾螟的发生发展,取得丰产丰收,又能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证人畜安全的目的。
其措施是:
①适时台刈或摘毁早春和秋末的紫花蕾,及时修剪枯枝和适时台刈并集中处理是消灭虫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般在立春后第一次中耕除草时,把有病虫的枝梢剪掉,并把定植多年、植株衰老、产量不高的茉莉树于清明前后进行台刈更新、集中烧毁;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和培土,以便恢复树势,可增强植株的抗病虫能力和提高产量。
此外,早春和秋末的花蕾,因花量少、花蕾小、香气差,利用价值低,花农不采摘,这便为茉莉蕾螟等害虫提供了良好的食料,使之正常生长发育和越冬,成为当年或翌年的主要虫源。
因此,及时摘毁这些花蕾,并集中处理,可达到压低虫源的目的。
②充分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据在福建茉莉主要产区的福州、宁德、三明和南平等市茉莉园地的调查观察,常见有不少的有益生物。
如麻雀、八哥、喜鹊、乌鸦等鸟类;旱地蜘蛛、蛙类、蜥蜴、步行虫、蚂蚁、草蛉、瓢虫、隐翅虫等捕食性动物;以及姬蜂、茧蜂、大腿小蜂和病原微生物等寄生性的有益生物,他们常于茉莉园捕食或寄生害虫,综合地抑制茉莉害虫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加以保护与利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治虫作用。
2.茉莉花蕾蛆茉莉花蕾蛆Contariniasp.属双翅目瘿蚊科,以幼虫刮吸茉莉花器,是影响茉莉花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常年于5~6月降雨季节或8~9月台风雨频繁时,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一般花蕾受害率常达8.7%~44.6%,严重的园地可达70%~80%。
(1)形态特征
①成虫形似小蚊,橙黄色,体长1.0~1.3毫米左右,翅一对,具淡黄色纵脉4条,触角14节,雌性触角的鞭节各亚节呈圆筒形,腹部末端有一根细长的能伸缩的产卵管;雄性触角比雌性长,其鞭节各亚节似哑铃形,腹部末端有抱握器和阳具,抱握器一对,端部呈爪状钩,基部无齿。
②卵甚微小,呈长椭圆形,微弯,初期无色透明,后期有一小红点,末端具有透明细丝状附属物。
③幼虫呈蛆状,老熟时体色为浅橙黄色,体长约2毫米左右,前胸腹面有一橘红色“丫”形胸骨片,叉状缺深刻;腹部末端4个突起,外侧突起较大。
休眠体囊包扁圆形,淡黄褐色,可透见囊内幼虫。
④蛹体外苞茧囊或裸露,茧椭圆形,浅黄褐色,表面略粗糙。
(2)生活习性茉莉花蕾蛆在湖南长沙一年发生6代,局部7代,世代重叠。
以老熟幼虫钻入土中结成胶质囊苞休眠过冬。
越冬幼虫一般在翌年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中旬达羽化盛期,有80.4%成虫羽化出土后到孕蕾新梢上产卵。
各代发生时间分别为:
5月中旬至6月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至下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