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0329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试题.docx

《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试题.docx

历史试题

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

2014.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规定的地方。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

尧谓舜曰:

‘天之历数在尔躬。

’言察身以知天也。

……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

”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在《尚书·周官》中说“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最早把这一观点发展成为政治制度并不断积极推动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3.苏轼曾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而王安石也曾说:

“盖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对上述两人的观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准确的认识是()

A.两人的话,可以作为研究宋代社会经济问题的旁证材料

B.两人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所以都不可信

C.历史都是主观的,是非永远也不可能分清

D.题中的材料可作为研究北宋历史的客观资料

4.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5.黄宗羲在《自序》中说:

“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6.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

“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

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

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

”这段话()

A.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C.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7.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

A.三权分立说B.人民主权说C.社会契约论D.天赋人权说

8.“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B.甲午中日战争C.鸦片战争D.抗日战争

9.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

“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

A.林则徐思想极保守B.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

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D.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

10.胡适在一封信中说:

“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

一是《时务报》:

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A.救亡图存B.维新变法C.宣传西学D.民主共和

11.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

“北京

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

”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

A.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B.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C.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12.国民政府鉴于国内(1933年)“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金融界之放

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

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为了从经济上对当时的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封锁与打击

B.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C.实际上是加强官僚资本的实力

D.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1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随着尼克松的访华,中国加入了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阵线和竞争者的行列,中国在想要得到自己的那一份。

尼克松的访问为中国开辟了与美帝国主义及其同伙和解与联合的道路。

同时,……与美国结盟标志着中国领导层已脱离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动,脱离了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

材料体现了()

A.全球史观B.革命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

14.“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D.三大改造

15.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B.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6.“在中西方交往,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腐败与落后,三十年前中国的“名片”是振兴与腾飞,当前中国的“名片”是中国梦。

”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领先于西方②一百多年前的中西方正常交流完全被战争与掠夺所取代③三十年前的中国彻底地全面地开放④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地位与内容的变化

A.④B.③④C.②④D.①②③

17.如果给上面的图表一个最准确恰当的主题应是()

A.中国政府的外债历史研究B.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D.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

18.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B.文化途径迥异

C.国力对比变化D.社会形态转变

19.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世界市场的形成B.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C.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D.贸易通道的改变

20.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

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21.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

“英国的宪法《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

”这主要基于()

A.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B.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D.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

22.“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

威尔克斯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

……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

“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此时的英国国王还拥有最高的行政权②乔治三世的做法符合《权利法案》③议员享有司法豁免权④“威尔克斯与自由”呼唤民主与公平⑤此材料反映出英国式民主是建立在君主制、司法制、议会制等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A.①②⑨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④

23.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包括()

①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②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③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④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4.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25.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冷战”的威胁

C.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D.“冷战”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26.“冷战”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后的世界发展,下来有关“冷战”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导致了“冷战”的发生

B.美苏两极格局与两大阵营的对峙贯穿着“冷战”的始终

C.由于美苏均拥有核武器,都不敢轻易动武,造成了“核威慑下的和平”,所以“冷战”在某种意义上又维持了世界和平

D.“冷战”期间美苏的除军事手段以外的全面对抗,造成了国际形势的长期紧张

27.有人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28.历史学教授钱乘旦说:

“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

人们一般认为:

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

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在全球化的前提下传统与现代化对立,将本土与全球化对立

B.在全球化过程中,本土性将自然延续,在新的环境下调适自己,形成文化融合

C.全球化与本土性可以共存

D.本土文化,是许多文化交融的结果;没有融合的文化不会有生命力

29.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下面的历史事件中,与布罗代尔强调的观点相似的是()

A.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

B.中国历史实际是儒家文明发展史

C.方的代议制度直接来源于古希腊民主

D.美国人的梦想是根植于原美洲人的梦想

30.近代科学始于14一16世纪,随着大国的兴衰变迁,世界舞台上先后出现过五个科学中心,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⑤②④③①B.③⑤④②①C.⑤③②④①D.⑤②④③①

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

2014.1

题号

31

32

33

34

总分

得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共4小题,第31题13分,32题11分,33题17分,34题14分。

31.(13分)民主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是社会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取代专制,法制取代人治是控社会的必然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人评价说:

“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植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利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三1832年,议会下院中土地利益的代表489人次,而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利益的代表248人次,工业企业家的代表只有44人次。

1852年,下院中土地所有者和工矿主双方代表各为442人次和122人次。

——沈汉《英国近代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四对美国《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期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

1901年5月10日,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创刊号刊发《美国独立檄文》,这是在中国最早全文介绍美国《独立宣言》。

……1903年,文明书局刊印《美国独立文、法国人权宣言书、玛志尼少年意大利章书、噶苏士戒国人书合刻》。

1911年11月21日,由上海一些革命派学者创办的《民国报》创刊号,刊发了《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

1912年1月11日,《民国报》再次发表《北美合众国宣告独立檄文》

——摘自《北方论丛》

材料五著名学者的瑟夫·这样评价: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族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

感慨: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分析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3分)

 

(2)在20世纪初。

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应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且在中国无法成长?

(4分)

 

(3)据材料五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古今政治文明发展的看法。

(3分)

 

32.(11分)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

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

……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

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

……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

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

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

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

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

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

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材料五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1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

(不得摘抄原文)(3分)

 

(3)据材料四,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3分)

 

(4)据材料五,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

 

33.(17分)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引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人类文明的转型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的游牧,农耕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大约在1660年—1789年,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变化……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

主题二文明的力量

材料三新兴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主题三文明的困惑

材料四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们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

主题四文明的创新

材料五二战结束后:

“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4发)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材料二中“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学、思想因素是什么?

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的转型有何影响?

(5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2分)

 

(4)根据材料四,这一时期人们“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情绪在文学上有何表现?

导致这一情绪的经济和国际关系因素分别是什么?

(3分)

 

(5)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二战后欧洲在经济发展模式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

(3分)

 

34.(14分)在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文化体制改革”的议题成为重中之重。

于是,“文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文化体制改革需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吸取养料。

材料一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论语》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子路》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三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

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

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文化有何贡献?

 

(2)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二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

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4)你认为当前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国际和国内机遇是什么?

并据上述材料,说明当前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时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历史2014.1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5ADADB6—10ACCBA11—15CBBBD

16—20AADDD21—25BBAAC26—30BDCBC

第II卷共4题,第31题13分,32题11分,33题17分,34题14分。

31.(13分)

(1)变化:

①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②责任内阁制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③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

(3分)

(2)群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

(1分)

差异:

①经济:

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②政治:

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

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

③文化:

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

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