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8935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形式的科学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3、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为有意后注意。

4、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是感知的高级形式。

5、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7、想像想像是人脑对己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8、再造想像再造想象是根据阅读、符号、模型、图样等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9、思维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10、创造性思维这是指人们遇到按现成的知识经验、常规的方式无法完成思维任务时,有些人会积极寻求新异的、突破常规的解决途径,这种新颖的、不拘一格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类型,它能提供新颖独特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11、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非智能因素,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除智能因素以外的但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心理因素。

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体说来,它由以下一些心理因素所组成:

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

12、动机动机是指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此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13、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积极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14、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5、气质在现代心理学中,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6、性格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

17、人格发展所谓人格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形成、出生到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内,由于经验与成熟的共同作用,其人格各成分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连续变化。

人格发展不仅指从出生到成年期的发展,还指成年以后直至死亡前的发展变化。

具体包括:

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各阶段,直至生命终止的发展全过程。

18、依恋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

19、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社会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20、能力一般认为,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1、晶体智力所谓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晶体智力水平的高低一般与教育环境影响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22、流体智力所谓流体智力,是指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注意的广度等。

流体智力主要受先天遗传影响比较大。

2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人们知觉到他人的某种鲜明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出相似的推断,也叫光环作用。

这实质上是对已知特征的一种泛化,包含着极大的主观倾向。

24、从众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釆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25、心理发展从狭义上说,心理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即由经验和学习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26、年龄特征年龄特征,也叫年龄阶段,是指个体心理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填空

1、从稳定性的维度来考察,可以把个体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

2、从觉知性的维度来看,可以把个体心理现象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3、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

4、“谈梅生津”是条件反射的一个典型例证。

5、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具体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抽象信号,称为第二信号,即信号的信号。

6、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7、注意的功能有: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调节和监督功能。

8、根据注意时有无自觉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9、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0、根据记忆内容分类,可以把记忆分为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和情绪记忆。

11、作为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有两个特征:

直观性和概括性。

12、根据信息贮存时间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各种刺激消失之后,仍有一个极短的感觉信息保持过程,约为0・25~1秒。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根据米勒研究,一般认为是7±2个项。

13、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亦称过度学习。

150%的过度学习是提高保持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

14、干扰表现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15、根据产生想像时有无目的和意图,想像可以分为有意想像和无意想像。

16、无意想像是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想像。

梦是无意想像的极端表现。

17、创造想像有一种特殊形式一一幻想。

幻想有两种:

理想和空想。

18、思维的形式主要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19、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0、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21、动机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可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始动作用、指引作用、维持作用和调节作用。

22、动机形成过程的五个要素:

霊要、内驱力、目标、诱因和强化物。

23、奥苏贝尔指出:

“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24、从兴趣指向性角度讲,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5、情绪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其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26、意志表现在意志行为之中,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目的性、随意性和排难性。

27、意志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发动、制止和促进三个方面。

28、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29、根据观察结果,艾思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型、回避型和反抗型。

其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

30、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智力测验有两种: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试和韦克斯勒智力测试。

31、“此地无银三百两”属于反暗示。

32、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33、人际关系含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

其中,情感成分是最主要的成分。

34、健康应包括: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5、按心理不健康的程度,可以把心理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

轻微的心理失调、轻度的心理障碍和严重的心理疾病。

36、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社会和教育向儿童和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它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三、简答

1、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三者之间的联系。

%1首先,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1其次,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1第三,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2、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任务。

%1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②对心理现象予以预测;③对心理现象予以解释;④对某些心理现象予以干预。

3、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③刺激物的新异;④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对事物的间接兴趣;③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④培养自制能力。

5、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教学环境要避免干扰;②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当;③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6、注意的品质。

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

%1注意的转移;⑤注意的紧张性。

7、观察的品质。

①观察的目的性;②观察的条理性;③观察的理解性;④观察的敏锐性;⑤观察的复杂性;⑥观察的精确性。

8、识记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目的律;②意义律;③数量律;④位置律;⑤情绪律。

9、复习律的内容。

(怎样复习?

①复习要及时;②复习要经常;③复习要合理;

④复习要变化。

10、想像的品质。

①想像的主动性;②想像的丰富性;③想像的生动性;④想像的现实性;⑤想像的新颖性。

11、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①分析与综合;②比较与分类;③抽象与概括;

④具体化与系统化;⑤归纳与演绎。

1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知识经验;②定势作用;③功能固着;④问题情境;⑤酝酿效应;⑥原型启发;⑦迁移影响;

⑧动机强度;⑨问题表征;⑩情绪状态。

1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①“集中”“发散”统一;②形象思维参与;③常从知觉开始;④处于迷恋状态;⑤每有灵感出现。

14、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②思维的深刻性;③思维的独立性;④思维的批判性;⑤思维的敏捷性;⑥思维的灵活性。

15、情感的品质。

①情感的倾向性;②情感的深刻性;③情感的稳定性;④情感的效能性;⑤情感的丰富性。

16、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①性格能在一定程度上掩饰和改造气质;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发展速度;③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同一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17、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①气质是人的天赋特征,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之分;性格类型则有好坏之分;③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仅限于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而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的心理的方方面面的特征;④相对而言,气质的稳定性更强,可塑性较小;而性格较之气质更易变化。

18、家庭环境中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家庭居住环境;②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③家庭人际氛围;④家长素质;⑤家庭结构类型;⑥家庭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

19、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P482

(1)能力与知识的区别。

%1首先,从性质与作用上看,能力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具有个别差异;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客观性,不存在个别差异。

从作用上看知识只能在相同、相近的范围内发生迁移;而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获得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等,一旦成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时,就可以在不同场合中产生迁移。

%1从生理机制和发展特点来看,知识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动力定型的形成;而能力则是暂时神经联系在形成和巩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征。

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但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

(2)能力与知识的区别。

%1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

没有起码的观察力、记忆力等,感性知识就无法获得;而没有一定的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理性知识也难以领会;

%1掌握知识的过程也会导致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把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的观察力、记忆力及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

20、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①创造力和智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②它们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具体来说,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商的人即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

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商水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③智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1、智力多元论

①语文能力:

包括说话、阅读、书写能力;②数理能力:

包括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③空间能力:

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空间的驾驭、形成、转换和使用表象的能力;④音乐能力:

包括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⑤运动能力:

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身体运动和协调的能力;⑥社交能力:

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⑦自知能力:

包括认识自我,并能自主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22、影响对他人知觉的主要因素。

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②晕轮效应;③社会刻板印象。

23、暗示的种类。

①直接暗示;②间接暗示;③自我暗示;④反暗

ZJ\O

24、我国较为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智力状况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③良好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反应适度;⑥自我悦纳;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5、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①心理发展的连续性;②心理发展的顺序性;③心理发展的阶段性;④心理发展的差别性。

26、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情感的冲动性和两极性;②情感的丰富性和延续性;③情感的曲折性和内稳性;④对异性情感体验的新颖性。

四、论述题。

1、为什么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P14

%1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脑不能自动地产生人的心理,它需要被反映者的存在,以及与之发生积极地相互作用,才能引起反映活动,从而产生人的心理。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就其内容而言,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荒诞的,其源泉都是来自于客观现实。

对于人类而言,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

%1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

它既能决定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又能决定人的心理发展水平。

%1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就其源泉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但就其反映形式而言带有主观色彩,所以说,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P16表现)

%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类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2、论述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P249

%1动机对学习有推动作用。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正相关关系,换言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高的学生,一般说来学业成绩也较高。

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思维积极性的提高为中介的。

%1学习对动机有影响作用。

学习对动机的影响是双向的:

既可增强学习动机,也可削弱学习动机,关键在于学习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适宜的方式之一是把重点放在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上,而不是动机本身上,易言之,要依靠富有成就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复杂影响。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学业成绩)并非完全是正比例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而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情感的功能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P307

(1)情感功能:

①情感的动力功能。

②情感的调节功能。

③情感的信号功能。

④情感的保健功能。

(2)情感功能在教育上的意义:

①就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而言,教师应注意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为学生创设快乐一一有趣的情绪氛围,让学生能快快乐乐地学,饶有兴趣地学,无疑将有利于发挥情感的增力功能。

当学生在快乐有趣的情绪氛围中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记忆、思维等活动也会朝着教学所需要的方向积极展开,表现出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苦难的勇气。

②就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而言,中等强度的正性情绪最有利于提高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快乐而不紧张的教学氛围);③就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而言,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生动而富于表情地教学,以此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个中的思想感情,形象地理解某些现象和概念;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表情动作的真实含义,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④就发挥情感的保健功能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千方百计创设良好的情绪氛围,使学生从焦虑、厌恶、不安、抑制等不良学习情绪中解脱出来,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师生情感交融的原则,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教育社会心理氛围,也将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教师应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懂得情感与健康的关系,懂得怎样培养自己积极的情感和调控消极的情感,必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4、论述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P421教育工作者掌握有关气质的知识,将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工作质量。

%1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

%1根据学生气质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

%1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加强职业指导。

%1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有助于扬长避短,提高自身修养。

5、论述性格教育的策略。

P434

①重视家庭教育,搞好性格的早期培养・;②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性格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性格;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性格教育的功能。

6、论述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P468

①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②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坚强体育锻炼,戒除不良习惯;⑤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加强个别指导;⑥重视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

7、论述智力开发的途径。

P510

①加强智力的早期开发;②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③智力应走在智力发展的前面;④加强元认知技能的训练;⑤注意潜在课程的开发。

8、论述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P579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