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际礼仪.docx
《社会交际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交际礼仪.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交际礼仪
第六章社会交际礼仪
学习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准确把握现代社交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交的概念、特点,社交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等等。
同时,在此基础上掌握拜访和聚会、舞会与晚会、宴请和馈赠等基本社交礼仪规范,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翅膀,得体的运用社会交际礼仪将使你更具魅力。
社交礼仪把握和运用得如何,决定着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气质魅力和基本素质,也决定交际的成功和失败。
因此,学习和掌握交际礼仪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社交礼仪的内涵
一、社会交际的含义及特点
社交礼仪作为人们社会交往的规范或准则,是社会进步和社交文明的标志,具有特殊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会交际的含义
社交是指人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和行为。
人们有时说“社交”,有时说“交际”,其间并无实质上的差别。
交际在汉语中又称为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而“社交”则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这里使用“社交”这个词,是因为它更加突出了这种活动的社会性。
因此,所谓社会交际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相互间使用某种媒介(主要是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交流与联系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是交际双方互相作用的过程,所以人们把它称作社会互动行为。
它是交际双方求得互相了解、以加强或扩大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社会交往在很多情况下是以物质交往为背景、基础和目的,甚至采取某种物质性手段,例如馈赠礼品、宴请等。
但是,社交活动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特之处:
社交活动和行为主要以信息传播为方式,以人们相互间的精神和情感交往为核心内容和重心,以建立、扩大、增强或调整相互关系为行为目的和指向。
因此,不能把社交活动理解得太宽泛,以为人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伴随着对相互关系的处理,从而将其都视为社交活动。
也不能把社交活动理解得太狭隘,以为只有联谊会、宴会、谈判、会谈、走访等才是社交活动,其实这些都是为达到社交目的、负载社交内涵的一些活动和行为形式。
(二)社交礼仪的特点
社交礼仪是社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交活动的某种表现和活动方式。
因此,社交礼仪的特点,归根到底是由社交活动的特性、内容和任务所决定的。
1、规范性强
规范性即标准性,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无论个人服饰、言谈、举止、行为,还是活动的操作方式、程序安排等,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这就是说在社交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性。
2、等级性强
社交礼仪总是根据不同社交对象、不同关系、不同社交任务和内容,来确定不同的礼仪活动的等级、规格、规模。
此外,还涉及礼仪活动举行的地点场所,以及参加者和主持人、主办单位、礼仪活动的具体安排等。
不同级别的社交活动要求有不同的礼仪规模,级别越高,礼仪的形式越庄重肃穆。
3、形式性强
社交礼仪活动有较稳定的方式和形式,例如会见、会谈、访问、宴会、联谊会等,而且每种方式和形式都有基本的运行模式和程序,讲究外在的表现形态,追求一定的形式效应。
即使是个人的社交礼仪行为,也十分注意形象效果。
当然,形式性强不意味着就是形式主义。
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社交内容和任务服务的,既要讲究科学性,也应当注意实际效益。
4、策略性强
作为方式和手段,社交礼仪一般都注意策略性。
这种策略性表现在对礼仪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和时机的选择,表现在对不同社交对象采取不同礼仪方式,系统考虑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社交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交礼仪是以“适合得体”来表现其策略性的。
不仅是在社交礼仪活动中,就是在个人服饰、言谈举止行为方面,也十分讲究礼仪的策略性。
社交礼仪策略性较强是由社交活动策略性强所决定的,较之一般性礼仪,社交礼仪更富于理智性、智慧性。
二、社交的基本原则
社交活动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各种关系,其中主要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要想把这些利益关系协调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交原则。
这些原则,应当能够保证双方利益并为双方所接受,才能调动和激发双方的积极性,以实现和发展这种社会互动过程,完成社交任务。
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社交活动的基础。
人们在职务上、经济上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可能是有差别的,但作为构成社交的双方——主体和客体,他们的关系和地位却是相同的。
这里所说的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
要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和感情,也要求对方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和感情,人格平等是社交双方贯彻平等原则的前提。
平等还意味着双方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这是平等原则的核心。
如果社交双方在权利和机会面前不是处于平等的位置,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利益关系的协调。
2、信用原则
信誉第一是一条商业原则,也是一条社交原则。
要说实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大话,要言之有据,切实可信。
古人云: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
言而无信,何以为言?
”说话是要讲信用的。
应当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
社交双方应严守合同、遵守契约。
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出尔反尔,背信弃义。
自己没有把握的事,不要轻易作出承诺,轻诺必寡信。
失去信誉也就丧失了人的品格,社交就失去了凭据和意义。
如果让对方失去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就难以继续打交道。
3、互利原则
社交活动的基本宗旨和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使双方在利益分配上互相得到满足。
这就是说,社交要体现获利的双向性。
不能只由一方付出,一方获利,这将成为一场对他人不公平的利用,违背社交宗旨。
这种互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其中包括感情和友谊。
当然这种互利也不是绝对的等质或等量。
物质上的获益与精神上的满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抵补。
同时,互利可以同步实现,也可以稍有先后,不应把互利简单理解为绝对的等价分配或交换。
4、规范原则
没有规范社交活动就没有令大家可以认同和接受的行为标准,就没有统一的基础,就会影响到社交活动正常、健康地进行,影响到和谐融洽氛围的形成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发展。
虽然社交规范在很多方面表现为种种形式和操作性的事项和标准,但都有着深刻丰富的法律、道德、伦理、宗教、美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和依据。
因此,对于社交规范,我们不仅应当在行为方式上给予尊重和遵守,更应该努力学习和加深理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依据。
5、相容原则
在社交活动中,要求社交双方有博大的胸怀,宽大的气量,能互相包容对方。
要容许对方有选择和判断的自由。
同时对不同于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做法,能耐心公正地容忍,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善于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另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
求大同,存小异,不要在次要问题或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纠缠不休。
三、社会交往的类型
由于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造成人们的社交关系复杂而多变。
此外由于社交关系不同,社交的规律和方式也就不一样。
按照不同的标准,人们可以把社交关系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一)亲缘关系型
这里所指的亲缘关系,包含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两个部分。
这两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庭关系。
1、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它包含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等等。
血缘关系是先赋的,不是由本人选择的,它是接触频率很高、互相影响极大的一种关系。
处理好血缘关系,不仅对家庭而且对社会都是一种责任。
在处理好血缘关系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血缘关系利益同他人利益以至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不能侵害社会整体利益或他人利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相互依存的同时,追求个性独立与发展的愿望在逐渐增强。
人们的生存对血缘关系的依赖已逐渐减弱,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从而加强了竞争意识和对理想职业、社会地位以及财富等的追求。
血缘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总的说来已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2、姻缘关系
姻缘关系是以婚姻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姻缘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
在夫妻关系中,爱情应是夫妻生活的基础。
但是婚姻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它关涉到现实中的许多问题,例如家庭财产问题,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等等。
因此,它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感情问题。
就是在以爱情为基础的平等型夫妻关系中,爱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蜜月期到哺育期,而后进入中年负重期直至老年依恋期,夫妻的心理和感情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因此,需要自觉地及时调整和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势。
不论在哪一时期,夫妻处理彼此的感情夫系,都应该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的原则。
当然这些原则的实施,应当建立在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没有这种了解和信任,就难以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
3、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是指上一代同下一代的关系。
上一代同下一代之间不仅存在着年龄上和心理上的差异,同时还存在着社会经历、成长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思想观念上往往也存在一定的距离。
代际关系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基础。
父母应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尊敬、赡养老人,关心、爱护子女,以身作则。
儿女则应孝顺长辈,学习长辈的优良品德和一切长处。
只有彼此加强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谦让,方能协调好代际关系。
(二)地缘关系型
地缘关系是以生存的地理空间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包含邻里关系和同乡关系等。
邻里关系是确定的,而同乡关系则有一定的条件,人们只有离开家乡时才能产生同乡的感情和关系。
同乡的范围也有大小之别,离开家乡越远,同乡的范围也就越大。
地缘关系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越封闭地缘关系越强,社会越开放地缘观念就越淡薄。
1、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是指左邻右舍间的人际关系,一般以家庭之间的联系为表现形式。
邻里之间空间距离近,交往比较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比较大。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说得就是搞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邻里关系搞不好,常会发生摩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和睦相处,产生不良后果。
邻里之间在交往中难免发生磨擦碰撞,需要有忍让精神,互相协商解决。
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随意妨害对方,打扰对方,这种邻里关系一般都难以相处。
彼此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照,适度来往,互不纠缠,这种邻里关系一般都比较融洽。
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从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的传统住房环境,迁入现代相对封闭的高楼大厦,邻里之间的交往已大大减弱。
2、同乡关系
同乡关系由于生长地区的共同性,加上都离乡背井出门在外,自有一股割不断的乡情,从而使彼此萌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这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使彼此容易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
这种凝聚力如果引导得当,能发挥其极好的作用。
但同乡关系也容易产生一种狭隘的地方观念,形成一帮一派,以至损害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应该避免和防止的。
(三)业缘关系型
业缘关系是以所从事的职业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凡因工作上、业务上的联系所形成的人际关系都可属业缘关系。
业缘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下关系等等。
1、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
同事关系是指在一起工作所形成的、没有权力等级差别的人际关系。
所谓“在一起工作”,一般是指彼此能够经常发生职业的、面对面的互动联系,其中包括过去在一起工作和现在一起工作两种类型。
同学关系是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既可以指同班的同学关系,也可指同校的同学关系。
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既密切又很直接。
建立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处理好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的核心,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关系是处理好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关键。
2、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以教和学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它的基本特点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
因此,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教师的人品和学问。
学生一般最敬佩、最信任为人师表、知识渊博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很容易与学生搞好关系。
同时还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学生—般喜欢能适应他们的心理要求、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老师。
老师一般则喜欢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好、勤思考爱提问的学生。
另外,师生彼此的兴趣和性格,特别是老师的兴趣和性格,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3、上下关系
上下关系是指正式组织中根据职务与地位所形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主要包括干群关系和上下级关系。
(1)干群关系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干部与群众之间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角色关系:
一是组织意义上的关系,即工作中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二是非组织意义上的关系,即生活中彼此的平等关系和情感关系。
如何处理这两种关系,既是原则问题也是领导艺术问题
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关键在领导。
领导者能代表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领导能力,懂专业知识,作风正派,原则性强,在与群众的交往中能平易近人,以诚相待。
这样的干部一般会得到群众的尊敬与爱戴,干群关系必然密切融洽。
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需要群众的密切配合。
群众应该积极支持领导的各项工作,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2)上下级关系
上下级关系既是职务上的序列等级关系,又包括人格上的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工作中下级要服从上级,上级则应尊重下级并鼓励下级的自主创造精神。
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就要提高干部的思想、政策水平和科学知识水平,提高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
要发扬民主作风,减少对权力的盲目崇拜与服从,对上不谄对下不渎,还要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要依靠科学和人才开展工作,而不应依仗权势独断专行。
(四)泛缘关系型
泛缘关系是指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为条件所遇合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关系、相认关系等。
泛缘关系的形成带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一个社交意识淡薄、不善交际的人,一般很少有泛缘关系,而一个有强烈社交意识的人,他所结识的人就可能很多,泛缘关系也会很充实。
1、朋友关系
朋友关系是以感情、兴趣、利益等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
他们之间来往密切,信任度高,能互相帮助排忧解难。
朋友关系虽然是偶然形成的,而且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只要都有利益和感情等方面的共同点,就会形成友谊并继续发展。
从这方面看,它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2、相认关系
相认关系的形成缘于偶然相逢而发生的交往。
相认关系比较复杂多变,正是这种复杂多变的临时关系,扩大了人们的接触范围,并成为朋友关系的延伸和补充,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相认关系由于接触时间短,彼此间的了解比较少,对对方的认识容易带有片面性。
所以我们既不能轻信盲从以至上当受骗,但是也不必谨小慎微处处提防,影响彼此的正常交往。
如果有可能便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这种关系得到正常的发展。
上述各种社交类型,实际上并不是都可以截然分开的,它们可能出现交叉。
例如既可以是地缘关系,又可以是业缘关系,既可以是业缘关系中的同学关系,又可以是泛缘关系中的朋友关系,等等。
处理这种复杂的社交关系,应以社交的内容和目的来确定其主体类型,正确扮演社交角色,以避免采取不适宜的社交方式。
同时,社交类型也是会转化的。
例如,业缘关系在交往中可能转化为姻缘关系,泛缘关系中的相认关系也可转化为业缘关系中的同事关系,等等。
社交类型的转化,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第二节拜访和聚会礼仪
一、拜访礼仪
拜访又叫做拜会、拜见,是指前往他人的工作单位或住所,去会晤、探望对方。
拜访是双向性的活动,在拜访中,作为访问、作客的一方为客人,也叫来宾,作为待客、接待的一方为主人。
只有主客双方都遵守礼仪的规范,拜访活动才能圆满成功。
(一)作客的礼仪
1、事先有约
有约在先是作客拜访礼仪中重要的规范,既反映了个人的文化修养,也体现了对主人的尊重。
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应以主人方便为前提,主人提出的方案应优先考虑。
例如,在一般情况下进行家庭拜访,时间最好安排在节假日的下午或晚上,尽量避开可能的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
晚上拜访也不宜太晚,以免影响主人休息。
还要注意约定的人数,尤其在公务拜访中,要约定参加的人员和身份。
一经约定就不要随意变动,尤其是主要成员,否则会令主人打乱计划和安排,影响拜访的效果。
2、做好准备
拜访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需要商量的事情,拟请对方做哪些工作,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如何同对方交谈等等,事先都应做认真的设想和安排。
正式拜访前要准备好自己的服饰,注意仪容仪表。
参加正式的活动,要着正式的服装,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拜访对方或看望亲朋好友,如果需要带上适当的礼品,也要事先做好准备,以免“临时抱佛脚”。
3、遵守时约
约定拜访时间后,务必认真遵守,不可轻易变更。
拜访对方最好要准时到达。
如果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赴约或要取消拜访时,—定要尽快打电话通知对方,并客气地讲明理由,千万不要让对方空等。
当与对方见面时,要再次表示歉意。
4、上门有礼
拜访他人时,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住所,进门之前都要先敲门或按门铃。
敲门的声音不要太大,轻敲两三下即可,按门铃的时间不要太长,响两三声即可。
要等有人应声允许进入或主人出来迎接时方可进去,不可不打招呼就推门而入,即使门是开着的,也要以其他方式让主人知道有人来访,待主人允许后进入。
与主人相见要主动向主人问好,并向主人握手为礼。
如果双方初次见面,还应对自己略做自我介绍。
对主人的同事、亲属,应主动打招呼、问好。
不能视而不见,不理不睬。
如果有礼品,可适时向主人奉上,不要道别时再说。
进门之后要脱下外套,摘下帽子、手套,同随身带的物品一起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不要随意乱搁乱放。
如需要应换上拖鞋,并将自己的鞋摆放整齐。
进入房间时要主动跟随主人之后,而不要走在主人之前。
入座时不要自己找座位,而要根据主人的邀请,坐在主人指定的座位上。
如果主人开门后未邀请入室,则不应擅自进入。
如果入门后主人没请你脱下外衣或入座,通常表示主人没打算留客,自己来得不合时宜,此时应该简短说明来意后告辞,不要好奇地向室内窥视。
5、作客有方
拜访时态度要诚恳大方,言谈要得体,不要颠三倒四、不得要领。
要尽快接触实质性问题、讨论主题,不要让客气话、开场白占去太多的时间。
拜访都是有目的的,所以要紧紧围绕拜会的主题,争取达到满意的目的和效果。
除了拜访者主动交谈外,还要注意主人的态度、情绪和反应,注意尊重主人,把握好交谈的技巧。
作客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
例如,坐姿要端正、文雅,不要东倒西歪。
主人倒茶时应从座位上欠身,双手捧接,并道“谢谢”。
主人端上水果、小吃时,应等年长者动手后再取之。
吸烟者要尽量克制,想吸烟时应先征得主人或在场的女土的同意,并注意吸烟的礼仪要求。
要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未经主人允许不要到其他房间走动,不要触动主人家内的物品和陈设,也不要对主人家的个人生活和家庭情况过度地关心,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和失礼的表现。
6、适时告辞
在同主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主人心不在焉或有其他事情或已到约定时间,应主动“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通常一般性的拜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初次拜访不要超过半个小时为好。
提出告辞后就要态度坚决,不要说过几次“走了”却迟迟不动。
即使主人有意挽留,也应坚辞而去,不要拖延时间。
出门以后就应主动请主人“留步”,并握手告别表示感谢。
(二)待客的礼仪
讲究待客的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待客以礼,做到主随客便。
1、认真准备
如果已经约定好客人来访,就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例如,搞好室内卫生,摆放好室内物品,创造一个良好的待客环境,注意个人的仪容和着装,要干净、整洁,要准备好待客的物品,例如茶水、果品、小吃等。
如果在办公室或接待室招待客人,也要做好准备,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根据需要还可做膳食、住宿和交通工具的准备。
接待客人切忌主人衣着不整、蓬头垢面或室内乱七八糟,让客人难以入座。
2、热情迎接
对于来访的客人,主人可根据需要亲自或派人在大门口、楼下、办公室或住所门外迎接,对常来常往的客人,一旦得知对方抵达,应立即起身相迎于门外。
与客人相见均应热情地同客人握手、问候并表示欢迎。
如果同事、家人或其他客人在场,主人也应予以相互介绍,不能不理不睬,怠慢客人。
进入房间后,主人要主动帮助客人脱下外衣、帽子,并放好。
然后引导客人进入客厅,安排其就座。
主人应把“上座”留给客人,就座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应请客人先行入座。
迎接客人时,切忌夫妇俩人和同事之间谁的客人谁接待,别人无动于衷,也不能有不速之客来访时,表现出对客人的轻视和讨厌态度。
3、以礼待客
对待客人要主动、热情、周到、善解人意。
有客人在,客人就是最重要的,要分清主次。
同客人交谈要精力集中,对交谈内容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要表现得心不在焉或使场面冷淡。
要热情地招待客人,敬茶、递烟、送水果。
茶水要浓度适中,量度适宜,倒茶不要过满,一般倒七八成满较合适。
端茶时应用双手,一手握杯柄,一手托底。
对各位客人都要一视同仁,做到热情、平等相待。
接待客人时,忌讳在客人面前摆架子、无精打采,或看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打电话,以及忙家务、训斥该子、与家人聊天等,把客人冷落在一旁,让人理解为不受欢迎或逐客。
4、礼貌送客
当客人提出告辞时主人应真诚挽留。
如果客人执意要走,主人应尊重客人意见,不要在客人未起身前,主人先起身相送,也不要主动先伸手与客人握手告别,让人感觉有厌客之嫌。
送客人要送到室外或电梯门口,重要的客人要送到大门口、楼下或其乘坐的车辆驶离之处。
对远方的客人还要送到机场、车站等地方,等客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启动后再离去。
同客人告别时要与之握手,对其来访表示感谢并道“再见”或“欢迎再来”。
客人离去时要挥手致意,目送客人远去。
二、聚会礼仪
在社会交往中,聚会是一种经常的、极为流行的交际形式。
由于聚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灵活,可以广泛地交流信息,结识朋友增进友谊,所以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欢迎。
(一)聚会的类型
聚会的形式很多,按照聚会的目的、聚会中所讨论的中心话题或从事的主要活动来区分,可分为:
比较熟识的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之间保持联系,增进友谊的交际性聚会;接待来访者,意在谋求增进了解、加深认识的联谊性聚会;由职业、兴趣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以探讨学术或理论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聚会;由文艺爱好者发起、参加的,以联络感情和娱乐为目的的文艺性聚会;参加人数较多,内容兼有多种目的的综合性聚会等等。
这些聚会采取的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有讨论会、座谈会、茶话会、聚餐会、酒会、生日派对、联欢会、节日晚会、舞会、家庭音乐会等等。
(二)聚会的礼仪
1、做好聚会的准备
确定聚会的时间、地点、形式、主人和参加者之后,要着手做好准备工作。
作为聚会的主人,要布置好聚会举办的场所,准备好活动需要的各种物质准备和活动的议程安排。
作为参加者在参加活动前要根据不同活动形式的要求,对自己的仪容仪表和服饰进行必要的修饰与斟酌。
男士应理发、剃须,换好西服套装或休闲装,女士应做发型、化妆,换上时装套裙或休闲装。
如果是夫妻或情侣二人一起参加活动,两人的衣着打扮也要协调一致。
还应做好参加活动项目的准备和参加聚会所需物品的准备,以免需要时措手不及。
各种聚会的形式中,以讨论会和座谈会较为正规,对其参加的人数、讨论的问题、会议的议程和目标都有一定的规定。
参加这样的聚会,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特别是对自己的发言要反复推敲,参加讨论要积极还要谦虚谨慎。
2.遵守聚会时间
参加聚会要遵守时间按时赴约,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爽约。
聚会是一种社交活动,参加者无故迟到、早退或者失约,不仅浪费了他人的时间,也会失敬于人、失信于人,这些都是社交的大忌。
万一有特殊情况难以准时到达或不能参加,要及时通知主人,并向大家表示歉意。
3.讲究聚会礼仪
聚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每个参加者都要衣着得体,精神焕发,行为举止温文尔雅,谈吐落落大方,为人宽厚大度、谦虚诚恳,给参加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并赢得大家的信任。
在聚会中要主动与他人交谈,除了老朋友以外,应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