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7099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docx

17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学情分析本组教材都与动物有关,故事性强,而且都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处事哲理。

5捅马蜂窝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

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法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

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

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

(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

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diāndiān。

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

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

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

绕在一起。

捣毁:

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

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

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

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

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学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

体会以下句子:

“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

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

”(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

)“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

”(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

(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

(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

理解相关动词。

“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

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

“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

”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

“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

”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

(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

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

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

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8-12段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

(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

感悟“我”思想的转变。

理解句子:

“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

”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

“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3)小结第8-12段内容。

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二、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

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三、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作一次小练笔:

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附: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起因   经过   结果

认识马蜂 精神   盼望马蜂回归

教后感

 

六、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

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

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

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篑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深谙:

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

暗忖:

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

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欣喜若狂:

高兴得不得了。

意味深长:

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

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

自吹自擂:

自己吹嘘自己。

4仔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

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2、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深入研读,悟情悟理

1研读第2-5段。

(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

②提问:

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

找出来读一读。

“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

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③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

惬意:

快意,舒适。

苍翠欲滴:

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似的。

④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

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

⑤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

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叔叔——满脸沮丧“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

”(抱有极大希望钓鱼。

)“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

”(希望变成了失望。

)“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

”(无奈下的求助。

)“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

‘我钓到了一条!

’‘还没有哩。

’叔叔慢条斯理地说。

”(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

)“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

”(非常气馁,并为鱼儿逃走和自己的盲目吹嘘而沮丧。

②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叔叔的一段话:

“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吗?

”组织学生读这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明白:

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

2把2-5段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这段课文,思考并说一说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结尾强调这次钓鱼使“我”终生受益,与课文首段介绍钓鱼难忘相互照应,对体现作者思想,保持文章结构完整有着积极作用。

二、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像“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附:

板书设计

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情绪变化:

兴奋——失望——欣喜——沮丧

明白道理:

无须  自夸  谦虚  务实

教后感

 

七、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

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法学法指导借助资料的搜集,帮助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

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

学生:

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

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

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

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提示课题。

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

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

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

(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

(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

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

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

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

(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

(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

2学习第5-7段。

(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

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

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

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

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

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

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

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

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

”(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

”(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

二、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

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

2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

附:

板书设计 

藏羚羊的故事  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  和谐相处

教后感

 

八、蝈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蝈蝈】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

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法学法指导

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感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

(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

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

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

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

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

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

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

是谁放走了蝈蝈?

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

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

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

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

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

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教后感

 

积累运用二

教学内容学习【积累运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

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

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

(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

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

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

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

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

小结:

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

(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

(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

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

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

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

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

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4作业:

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

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

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

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同桌交流,互说“傻事”。

教师巡视引导,要求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把“傻劲”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