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6941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说明:

课程内容:

一、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基本理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二、教材分析

语文教材基本理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语文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6册)

参考书目:

一、课程论·教学论

1.《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

5.《课程与教学论》·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课程与教学概论》·钟启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7.《学科教育学》·陶本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学习论》·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二、语文课程论·教学论

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5.《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7.《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张鸿苓·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8.《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张田若等·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9.《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10.《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李杏保·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三、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论》·黄光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中学语文教材概观》·朱绍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顾黄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语文教材的编制和使用》·顾黄初、顾振彪·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王相文等·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6.《阅读教材论》·王松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四、语文教学心理

1.《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

3.《阅读心理学》·张必隐·北京师大出版社1992

4.《写作心理学》·刘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五、语文学习

1.《语文学习概论》·王光龙·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2.《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王光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1999

4.《阅读学原理》·曾祥芹、韩雪屏·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六、语文教育史

1.《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4.《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5.《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6.《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七、语文教师

1.《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名师研究——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思想》·武玉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张正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导读的艺术》·钱梦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洪镇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7.《魏书生文选》(一、二)·魏书生·漓江出版社1995

8.《走“思维训练”之路》·宁鸿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八、语文教育家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4.《朱绍禹文存》·朱绍禹·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

5.《语文教育序文集》·朱绍禹·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

6.《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顾黄初教育文集》(上、下)·顾黄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继承·耕耘·创新——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王乃森、徐林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九、外国语文教育

1.《美日苏语文教学》·朱绍禹·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刘锡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

3.《外国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洪宗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十、语文教育研究

1.《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1995

2.《语文教育科研导引》·朱绍禹·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

3.《语文学科研究动向》·朱绍禹·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

十一、外国教育论著

1.《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大教育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布鲁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

4.《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巴班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8.《和教师的谈话》·赞科夫·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0.《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绪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本门课程的特有名称和专一研究对象。

在对它研究之前,需要对它本身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本章将分四节内容,分别对它的历史沿革和名称变易、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等内容,作一个概要的阐述。

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和名称变易

一、对课程论和教学论的一般认识

1.课程与课程论

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课程论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或“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教学与教学论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论侧重研究的是“怎样教学”或“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课程论与教学论

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在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又存在一定的重合、交叉之处,不能截然分开。

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二者的整合。

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

”“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应保持课程与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又使二者内在统一。

”(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87-93、477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1997年颁布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学科下属的一个专业,就反映了这种理论认识。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和名称变易

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科的综合和分化交错进行,从而推动人类科学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最古老的学科是哲学。

随着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化,从哲学中分化出了众多学科,如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教育学等。

这些学科又分化出它下属的诸多分支学科。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并分化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史、教学法等重要分支学科。

从教育的起源来看,教育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学科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特点等的研究。

但它的教学论学科的产生,则是源于近代的师范教育。

从世界教育发展史来看,近代学校教育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开办于中世纪以后。

1684年,法国开办教师讲习所,培训初等学校教师。

这是欧洲开办师范学校之滥觞。

后来,教师讲习所又附设“练习学校”,成为教育实习的开端。

语文学科教学法,发端于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

1800年,在裴斯泰洛齐的请求下,瑞士政府设立了一所公立初等学校。

这所学校附设了一个师范训练班,学员在这里向裴斯泰洛齐学习各科教学法。

这所学校所创立的学科教学法,主要包括国语教学法、算数教学法、地理教学法等。

裴斯泰洛齐的各科教学法在这所学校的实验非常成功,奠定了近代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基础,他也因此在教育发展史上被称为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赢得了“各科教学法之父”的美誉。

因之,裴斯泰洛齐可以称为语文学科教学法的创始人。

中国的师范教育起步比欧洲较晚,学科教学法的产生自然也比较晚。

从1897年的南洋公学首开“教授法”课程,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算起,语文教学法在我国才有109年的历史。

根据周庆元先生的观点,我们把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学科萌芽期、学科草创期、学科徘徊期和学科发展期。

(一)学科萌芽期(1897---1921年)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清津海关道、大理寺(中国封建王朝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

大理寺设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以培养小学教师。

当时师范院“考选成才之士四十名,延订华洋教习,课以中西各学,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指归”(盛宣怀:

《奏陈开办南洋公学情形疏》),学习年限最少一年,是为中国有师范教育之始。

师范院还附设小学一所,令师范生分班教之。

小学的学习科目为国文、算学、輿地、史学、体育五科。

在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

当时中国尚无系统的教授法教材,便翻译了日本人著的《统合教授法》暂作教材使用。

此举可视为本学科设科之始。

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中国较为系统完备的新学制“癸卯学制”产生并推行,在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分别开设“教授法”和“名科教授法”。

1913年《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公布,“教授法”仍作为本科各部通习之科目。

但是,学科当时仅仅处于胚胎孕育阶段。

这是因为,一是学科完全附庸于教育学,并未独立;二是当时教师大多未予重视,并未普及。

(二)学科草创期(1922--1949年)

1918年秋,时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先生,提出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草拟教学相联方案,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尽管当时曾遭校方拒绝,但是,经过陶先生—再倡导,全国同行纷纷响应,学科终由“各科教授法”更名为“各科教学法”。

1922年,教育部颁发《学校系统改革令》,是为“壬戌学制”,在中等师范分设“普通教学法”(2学分)、“各科教学法”(6学分)和“小学各科教材研究”(6学分)。

从此,学科教学研究开始走向普及化和经常化。

一批较早的语文教学法著作由此产生,比如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粱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t925年中华书局出版)、周铭三、冯顺伯合著《中学国语教学法》(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

20世纪30年代,学科建设的突出特点是把教材研究的内容引进教学法学科。

1939年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将学科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1946年教育部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教法研究是专业训练项目,在第四学年开设,内容分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教学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等部分,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

至此,“国文教材教法”的学科渐成雏形,初具规模。

当时,一批学科专著,比如权伯华著《初中国文实验教学法》(1932年中华书局出版)、袁哲编《国语读法教学原论》(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阮真著《中学国文教学法》(1936年正中书局出版)、魏应麟著《中学师范国文作文教学法》(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蒋伯潜编《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年中华书局昆明出版)、朱自清、叶绍钧编《国文教学》(1945年开明书店出版)等,应运而生。

(三)学科徘徊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国内政治形势以及语文教学形势的变化,学科名称几经更易。

1952年,参照苏联1951年颁布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结合中国的实际,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制定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规定中文系开设“中国语文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两门教学法课程;1954年《师范学院暂行教学计划》颁布,修正了1952年的教学计划,将“中国语文教学法”改为“中国语言教学法”,同时仍开两门教学法课程,即“中国语言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以此适应不久即在全国推行的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分科教学实施不到两年即行中止,两门教学法课程随即相应合并为“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

1963年《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颁布,学科称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不久,由于“左”的错误加剧直至发生十年动乱,课程中断,一停就是十余年。

这个时期,学科建设处于变化不定、徘徊不前直至完全中断的状态,虽经广大同行的努力工作,但是学科领域却少有建树。

(四)学科发展期(1978年至今)

1978年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由于当时的武汉师范学院主动请缨,乃委托武汉师院、西南师院等12所院校编写本门课程教材,编写组建议将这门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

合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于1980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与此同时,在湖南省,由张隆华先生牵头,组织全省高师院校语文教学法教师编写的同名教材《中学语文教学法》也于1980年3月由湖南人民出版杜推出。

1980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在河南开封宣告成立。

各高师院校开设课程、编写教材大都使用“中学语文教学法”这个名称。

然而,1981年4月《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公布,本门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于是,出现了“中学语文教学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同时使用、一门课程两个名称并存的局面。

进入新时期,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课程重开、队伍重建的学科恢复期之后,短短20多年,连续推出数以百计的教材和专著,发表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一大批教授、副教授迅速成长起来;50多个硕士学位点(语文教学论研究方向)次第建设起来,近几年还先后有了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个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点招收语文教学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学科建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学科理论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学科名称也出现几度更新。

1981—198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举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设置“教材教法研究”这个二级学科.“语文教学法”或称“语文教材教法”便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1986年8月,北京师范学院(现名首都师范大学)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变更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中“教材教法研究”专业名称的请示报告》,建议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

10月,全国高师理科教学法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纪要》认为“学科教育学的孕育和诞生是教学法学科的发展和升华”。

12月12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全国高师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这方面工作有广阔的天地。

如果要讲学术性,师范教育学术性的特色就在这里。

研究如何使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学,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门科学,也是学术性很高的一门科学.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远远不够。

”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

于是,本学科相应改称“语文教学论”。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二级学科进行大规模调整与合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6月颁发《授予博土、硕土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学沦”和“学科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个二级学科,“语文教学论”还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这一发展时期,本学科在许多方向(专题)上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现将研究方向(专题)及其代表学者(限于高校范围)简要罗列如下:

1.语文课程(王荣生、靳健、李维鼎)

2.语文教材(朱绍禹、顾黄初、周庆元、李维鼎、王松泉)

3.语文教学(朱绍禹、阎立钦、王世堪、倪文锦、周庆元)

4.语文学习(王光龙、佟士凡、许建中、毓明苙)

5.语文教学设计(周庆元、时金芳)

6.语文教学技能(艺术)(周庆元、王松泉、钱威、韦志成、王雅萍)

7.语文教学模式(刘福根)

8.识字写字教学(张田若)

9.阅读教学(韩雪萍、曾祥芹、王松泉、韦志成、王尚文)

10.各类课文教学(韩雪萍、王伟)

11.写作教学(韦志成)

12.口语交际教学(张鸿苓)

13.语文教学心理(朱作仁、韩雪萍、周庆元、刘淼、王松泉)

14.语文思维培育(卫灿金、彭华生、冉正宝)

15.语文美育(韦志成、潘纪平)

16.语文教学评价(倪文锦)

17.语文教育实习(朱绍禹、张中原)

18.语文教育家(曹洪顺、王伟、黄麟生、倪文锦、董菊初、武玉鹏、张正君)

19.语文教育观(李杏保)

20.语文教育史(张隆华、陈必祥、顾黄初、李杏保、王松泉)

21.国外语文教育(朱绍禹、洪宗礼)

22.语文教育研究(朱绍禹、董菊初)

综上所述,教授法——各科教授法——各科教学法、教材研究——国文教材教学法——中国语文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中国语言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中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几经更易,学科建设坎坷曲折地向前发展。

这种名称和内涵上的演变,体现了学科经历的“萌芽期——草创期——徘徊期——发展期”这样的运行轨迹,反映了学科由幼稚混沌逐步走向成熟繁荣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专家对本学科性质的划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有其历史的依据。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在我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举行过系列的“教育科学讲座”。

他在谈到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时,认为教育科学包括四大门类:

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

(见普希金《教育科学讲座》)。

语文教学法即是其中一门学科的教学法。

现在,教育科学的四大门类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其中,“各科教学法”已经发展成为“各科教学论”、“各科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自然是其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学科名称的变易,反映了学科内涵的发展变化,并没有改变它的科学属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仍是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2.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本学科性质的划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有现实的依据。

现实的依据,就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这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也是我国对于学科、专业范围划分和对于学科、专业进行分类的基本依据。

根据这个目录的规定,学科门类12个,一级学科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381种。

其中:

哲学,1个一级学科,8种二级学科;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种二级学科;法学,4个一级学科,27种二级学科;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种二级学科;文学,4个一级学科,29种二级学科;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种二级学科;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种二级学科;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3种二级学科;农学;8个一级学科,27种二级学科;医学,8个—级学科,53种二级学科;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9种二级学科;管理学,1个一级学科,14种二级学科。

(参见下表)

学科门类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医学

军事学

一级学科

1

2

4

3

4

1

12

32

8

8

8

5

88

二级学科

8

16

27

17

29

8

50

113

27

53

19

14

381

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中,共有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3个一级学科。

在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中,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10种学科、专业(即二级学科)。

在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中,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若干个方向。

由此,可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归属是:

教育学(学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成称二级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或称三级学科)。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1.从学科类型划分看,本学科属于应用理论学科。

学科类型是学科属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于学科类型的划分标准有多种。

这里以我国学者对学科类型划分的简明标准,来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学科类型。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于光远先生,(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把所有学科分为三种类型:

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学科、技术学科。

理论学科,是研究基础理论的学科,如基础数学、普通心理学、思维科学基础等。

应用理论学科,是研究如何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的学科,如的数学优选法(数学家华罗庚开创)、儿童心理学、语文思维论等。

技术学科,是研究专门技术的学科,如电工学、汽车修理、计算机应用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不属于理论学科,也不属于技术学科,而属于应用理论学科。

它是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应用于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于光远(1915—)经济学家。

中科院院士。

教授。

上海人。

于1934年由上海大同大学转入清华大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兼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

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北京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中顾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