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6440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docx

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地理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

第二章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一、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一)大地构造

1.大地构造格局的特点

(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的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二)地势

⒈特点:

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⒉三级阶梯分布:

①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

②第二级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③第三级阶梯:

东部平原和丘陵

⒊地势意义: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

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3)地貌组合

1.基本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其中山地和高原是主要)

2.主要山脉:

3..四大高原:

名称

位置和省、区范围

海拔

主 要 特 征

青藏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

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

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

1000米左右

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

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

1000-2000米

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

4.四大盆地

名 称

位置与范围

海拔

主 要 特 征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1000米

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和最大内流河,封闭严密、干燥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500米

面积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北部有一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

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之间;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

3000米左右,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高原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盆地,大部分为沙漠、戈壁,东南部多盐湖和沼泽地,有“聚宝盆”之称,石油、有色金属矿、盐矿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

东是巫山,西是横断山,北是大巴山,南是云贵高原;四川和重庆境内

500米以下

也称“紫色盆地”,最湿润的外流盆地,多低山丘陵,西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

5.三大平原

名 称

范围

主 要 特 征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深广,多沼泽低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粮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准河,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淮海冲积而成。

地势低平(多在50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沿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多在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10米以下),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

6.三大丘陵

位置

风景旅游区

辽东丘陵

辽东半岛上

千山

山东丘陵

山东半岛上

泰山

东南丘陵

我国东南部,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面积最大

黄山、庐山、武夷山、“桂林山水”

二、中国的气候

(一)季风环流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显著。

一是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期。

2.我国主要季风环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季风环流主要有: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形成的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夏季为亚洲低压形成的东南季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季风。

⑴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分布的影响:

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的。

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

海陆温差大,季风明显。

⑵行星风带位置季节转化对我国季风的影响

冬季,我国主要在西风带的影响下,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笼罩全国,盛行西北季风;夏季,西风带北移,我国在大陆热低压控制下,副热带高压北移,盛行偏南风。

⑶青藏高原对我国的影响

在冬季,高原温度较低,周围温度较高,形成下沉气流,从而加强了地面高压系统,是冬季风加强;在夏季,高原相对于周围自由大气是一个热源,加强了高原周围地区系统,是夏季风加强,另外,西南季风沿横断山脉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形成西南季风。

(2)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1)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把冬季风分化为两支:

一支形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

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2)屏障作用: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2.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

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

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最明显的地理格局影响就是:

导致我国众多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或东南方流,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关系。

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让我国东部的气候更适宜,因为它的存在我国东部就变成处于高原和海洋之间,这样格局是好的地理气候格局。

夏天吹东南季风没有阻挡。

还有就是青藏高原能有效制止西南季风北上,这样会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带来丰富迎风坡降雨。

(3)水热结构

1.气温与温度带

我国版图纵跨赤道,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

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

(1)冬寒冷夏暖热:

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

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

(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3)年较差由南往北加大

(4)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偏低

2.降水与干湿地带:

(1)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800mm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一线

400mm等降水量线:

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六盘山、巴颜碦拉山、冈底斯山

(2)受地形影响显著:

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华北——春旱夏雨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雨、梅雨、伏旱型;

青南、藏东、川西和云南大部及华南——冬春旱、夏秋雨型;

青藏高原西部——夏雨集中型;

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

东北东部地区——夏秋雨型;

西北内陆—全年干旱型

(4)降水变率大(季风性气候导致)

三、自然地带

(一)土壤—植被地带

1.土壤地带:

(1)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中国境内展现得比较完整,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秉承东西向伸展,西侧之抵横断山系。

(2)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并常随山体高度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2.植被地带

(1)植被水平地带:

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北植被地带变化。

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中国北方东、西植被地带变化。

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下降,依次分布着湿润区针叶阔叶混交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半荒漠及荒漠—极端干旱区荒漠等。

(2)植被垂直带:

3.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

(1)东部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纬度地带模式

(2)西北部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

(3)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

4.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的关系

(1)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二)地表水的自然地带分异

1.水系与流域

(1)河流的基本特点

特点

内        容

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水量丰富

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

水能蕴藏量大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2.河流径流地带

(1)年径流深分布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全国可划分5个带:

800mm以上:

丰水带(相当于亚热带)

200—800mm:

多水带(北亚热带地区)

50—200mm:

过渡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地带)

10—50mm:

少水带(草原和荒漠地带)

10mm以下:

缺水(荒漠地带)

(2)影响因素:

气候、植被、土壤等

①东部季风区呈现纬度分异(季风气候)

②随经度变化(东亚季风影响)

③地形抬升影响

3.不同自然带的水系发育

水系网的功能是承泄流域中由大气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另一方面,水系又是径流对流域地表进行侵蚀的产物。

(1)常流性河川水系密度取决于地表径流丰沛程度。

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2)常流性河道频率的南北地带分异明显。

华南、华中地区水道频率最高,向北逐渐减小,在华北达到最低值,进入东北又逐渐加大;

4、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1)土地利用(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1.空间格局

(1)耕地分布不均衡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兴安岭与南方山地丘陵

(3)草地分布在中西部,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4)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一是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二是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三是集中于海拔小于500m的丘陵、平原区;

(2)土地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的组成要素)

(3)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1.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1)用地类型结构的变化

(2)空间分布的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第五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二、中国行政区划

1.行政区划分原则

①政治原则

②经济原则

③民族原则

④自然生态原则

2.行政区划的演变

3.现状

(1)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333个地级行政区

 

第7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特征

(1)自然灾害及其分类

1.定义:

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情况。

2.分类:

(1)按发生及持续的时间:

突发性灾害和渐发式灾害;

(2)产生的原因分:

自然灾害、环境(生态)灾害与人为灾害;

(2)灾害系统

1.要素: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

(3)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种类多且灾次频发

2.灾情严重

3.地狱差异大

2、中国综合自然灾害

1.孕灾环境与自然致灾因子

2.承灾体与灾情

(1)中国承灾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对灾情放大有何影响?

基本特征:

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地带差异;②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首都圈等大都市为中心逐渐降低的人口与经济水平的次一级环带分布;③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的人口与经济水平呈串珠状的次一级带分布。

影响:

承灾体种类多,分布密集,加大了灾害强度。

(三)自然灾害地狱差异

1.自然灾害带

(1)海洋灾害带(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台风、风暴潮、赤潮;

(2)东南沿海灾害带(连云港以南的东部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

(3)东部灾害带(第二级阶梯以东地区,平原与大河集中区)洪涝、旱灾、病虫害;

(4)中部灾害带(青藏高原以东)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5)西北灾害带(西北内陆)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

(6)青藏高原灾害带(青藏和四川)暴风雪、地震、雪崩

2.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

(2)水灾

(3)台风

(4)旱灾

(5)沙尘暴

(6)冰雹

(7)雪灾

(8)崩滑流灾害

(9)风暴潮

(10)赤潮

(11)农作物病虫害

3.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气候多种多样,明显不一;地理位置跨越大,降水量差异大1.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的呈现东西空间分异,自东向西可以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分别为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

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

2.自然灾害多发区:

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

3.阐述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

①时间上,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地震活动周期包含平静和活跃两个阶段。

空间上,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界界处,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新疆和华北等地区。

 

第9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1.物种多样性

2.遗传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1)森林生态系统:

寒温性针叶林;温带针叶混交林;暖温落叶阔叶林和温性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2)草原生态系统:

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山地草原;

(3)荒漠生态系统

(4)农田生态系统

(5)湿地生态系统

(6)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

4.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况

5.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原因和措施。

(1)意义:

生物多样性不仅标志着一个地区生态安全的水平,还显示出特定区域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

(2)主要威胁:

①遗传多样性减少,大量野生物种处于不同等级的濒危状态。

②生态系统多样性破坏,特别是

对森林生态系统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③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威胁,随着人口增长,海产资源日益枯竭。

●森林生物多样性

受威胁的原因:

森林过度采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造林方式及人工林品种单一化;环境污染;战争;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药材和经济作物的过度采集等。

措施:

①建设自然保护区完善保护制度;②加强国际间合作;③保护植被,封山育林,飞播造林;④加

强公众教育,提高国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草地的生物多样性

受威胁原因:

超载放牧,草地退化;连年割草,滥采药材;毁草开荒,耕地沙化;煤矿、油田开采,污染草原环境;乱捕滥杀野生动物。

措施:

①合理放牧;②合理开荒;③合理开矿;④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⑤强化法规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对生物多样性实施保护。

●荒漠的生物多样性

受威胁原因:

①过度猎捕和破坏栖息地使不少动物濒危或灭绝;②掠夺式樵采和挖药使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濒危;③石油和其他矿藏大规模勘探和开采,以及道路和城镇的建设给野生动、植物构成威胁;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⑤部分地区不合理农业开垦。

措施:

①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移地保护;②合理开垦;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国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五、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受威胁原因:

农业围垦和城市开发;湿地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引起的河床和湖泊的泥沙淤积。

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②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移地保护;③完善城市化建设,减轻人为压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自我修复和保护;④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生态就业,带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第11章海洋地带概述

一、海洋地带的范围

地理区位优势:

①海陆位置:

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②相互位置:

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外临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

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连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热带资源优势:

①气候资源:

光照充足、热量、降水丰沛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②生物资源:

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异兽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有利于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③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海洋资源优势:

我国最大的海洋省,(拥有岛屿)600多个,管辖海域200万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资源优势。

①生物资源:

生物种类多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业

海洋生态系统提供食品资源,又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②渔业资源:

渔场面积大,浅海、滩涂面广大,港湾众多适宜远洋捕捞业和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③油气资源:

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是我国未来油气基地。

④旅游资源:

海岸热带景观、红树林、热带雨林、热带作物园、自然保护区

⑤空间资源:

可开发成海上渔业补给、贸易、旅游、热带海洋科研基地

2、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地势:

全岛近似椭圆形,中高四周低

受地势高低和离海远近的影响,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

3、开发与保护:

合理布局产业:

环带开发布局是海南岛资源开发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即适应了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环带状分布特征,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

特色经济:

特色工业:

支柱工业——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建设现代大工业体系;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

热带高效农业:

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育种基地、水产业。

特色旅游:

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第14章中国西部地带

1、青藏地区

(1)地理区位

1.范围:

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2.地形特征:

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3.气候特征:

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4.水文特征:

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

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植被:

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

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土壤:

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主导因素:

地势高

(二)地理概况

1.自然环境结构

(1)新构造结构的巨大山原

(2)高原季风特色的高寒气候

(3)三维地带展开的高寒景观

2.资源优势

(1)太阳能和地热资源

(2)生物多样性和草地资源

(3)水塔与水资源

(4)金属与盐湖矿产资源

(5)旅游资源

3.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经济较快发展

(2)地广人稀,开发程度低

(3)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藏文化

(四)高寒畜牧业

1.草场特点

(1)草地资源丰富和类型复杂

(2)草场水平与垂直地狱分异明显

(3)优质牧草成分含量高

(4)低劣等草场比重较大,产草量低

2.放牧畜牧业

有利条件:

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

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

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

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青藏地区

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

铁路运输在青海较为重要。

主要有兰青、青藏铁路。

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拥有铅锌、钾盐、池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素有“聚宝盆”之称。

主要矿产地有:

油田:

冷湖。

铅锌:

锡铁山。

钾盐:

察尔汗盐湖。

盐池:

茶卡盐湖。

②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电站。

③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建有国内最大的羊八井地热电站。

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1、中国的位置:

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纬度位置:

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的疆域:

⑴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⑵领土四至

最北端:

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

多)

最南端:

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

附近)

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多)

最西端:

新疆帕米尔高原(

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

,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

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3、疆界和邻国

⑴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注意]我国已于2004年3月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