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讲义1.docx
《地理讲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讲义1.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讲义1
目录
地球与地图
一、自然地理
1、宇宙环境
2、大气环境
3、海洋环境
4、陆地环境
5、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二、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地理
2、旅游与宗教地理
3、经济地理学
三、区域地理
1、世界地理
2、中国地理
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4、乡土地理(各省独立)
四、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2、3S技术及3S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第二节地图
第二章自然地理
第一节宇宙环境
一、宇宙
(一)宇宙:
1.宇宙大爆炸假说
定义: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
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相互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主要观点
a.以任何星系为中心,则其他星系以极高的速度远离这个星系。
b.距离越远的星系,相背离的速度也越大。
2.天体和星空:
(1)银河和银河系
银河:
地球上观测者所看到的银河系主体在天球上的投影,在晴朗夜空中呈现为一条边界不规则的乳白色亮带。
银河系:
以银河命名的星系,由大量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的聚集体组成。
银河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又圆又扁的圆盘体,直径大约8万光年,中部较厚,边缘很薄,状如铁饼。
圆盘体是在旋转中形成,并形成一些旋臂,太阳便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
星云:
银河系中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2)河外星系、总星系、宇宙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和银河系一样庞大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
比星系还高的天体系统,包含现有观测工具所能涉及的全部宇宙空间和已被发现的10亿个星系。
宇宙:
天地万物的总称,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指广袤的空间和存在于其中的天体和弥漫物质,包括空间上的无穷无尽和时间上的无始无终两个方面的概念。
(3)天体系统的层次
天体系统形成的条件:
天体的永恒运动与万有引力。
天体系统的层次:
河外星系
宇宙(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地月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
3.人类对宇宙的探测
(1)人类探测宇宙的历程
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认识太阳系、探索恒星世界、探索星系世界、航天时代
(2)人类探测宇宙的意义
(3)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二)恒星和星系:
1.用天球坐标系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
天球坐标系
恒星定位
2.恒星
恒星的概念
恒星的亮度和视星
恒星的光度和绝对星
恒星的颜色和温度
变星、星团和星群
3.郝罗图和恒星的演化
郝罗图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4.星空的季节变化
二、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
1.银河中的太阳
2.太阳基本概况
太阳的距离
太阳的大小
地平视差和半径
太阳的质量
3.太阳的温度和能量
4.太阳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5.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2.太阳系的组成
行星和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
3.八大行星
行星的物理、化学特征
行星的运动特征
行星的分布特征
行星的卫星
4.太阳系中的地球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球
5.地球的运动及意义
(1):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4):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5):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a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b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c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6):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三、月球和地月系
(一)月球
1.月球概括
月球的大小、质量
月地距离
2.月球的运动
月球的公转
月球的自转
3.月相的变化
月相
月相的变化规律
4.日食和月食
概述
月食和日食的类型
月食和日食的过程
5.海洋潮汐现象
海洋潮汐
潮汐的类型
引潮力
海洋潮汐的规律性
(二)地球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特殊性(生命存在的条件)
2.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圈层
范 围
特 点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固态:
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3.地球的物质组成
矿物与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4.地球的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
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5.地壳演化简史
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层和化石
地壳演化史
6.时间和历法
恒星时、真太阳时、平太阳时
历法
第二节大气环境
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
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
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
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大陆上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
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海洋上
大陆上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
1月
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
海洋上
(3)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1、纬度
2、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和西岸、沿海和内陆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
气压带的性质、风带的性质和气团的性质
4、洋流:
暖流和寒流
5、地形:
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
3)气候的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雨林两侧)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年降水量<1000mm,最高月少于400mm
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风带气压带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降水1500-2000mm,最高月400mm以上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
热
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季风性湿润气候
北美、南美、澳大利亚东南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季风不明显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
带
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湿润
温带大陆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距海洋远,大陆气团控制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亚
寒
带
亚寒带大陆气候
北极圈附近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夏季
寒带
苔原带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
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和降水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
4)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
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
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节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
一: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
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
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
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
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
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补偿流:
秘鲁寒流
按性质分
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以副热带为中心
北半球:
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
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
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
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