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知识培训PPT.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1431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知识培训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院感知识培训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院感知识培训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院感知识培训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院感知识培训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知识培训PPT.ppt

《院感知识培训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知识培训PPT.ppt(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知识培训PPT.ppt

院感知识培训院感知识培训什么是院感?

指任何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院感研究对象:

包括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门诊急诊患者、陪同人员、探视人员及其他医院流动人员。

但以上人员除住院患者,其他人员在医院内停留时间相对短暂,常常难以确定其感染是否来自于医院,所以院感的对象主要为住院患者。

院感概念:

目前院感的概念通常引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的定义。

定义:

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根据病原体来源不同,可将院感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又称自身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

即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当人的免疫力功能受损,健康状态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生感染。

外源性、又称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由院内其他人或环境传播给患者引起的感染。

院感危险因素:

个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

a.岁以下的小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岁以上的老人脏器功能衰退,防御功能低下抵御力下降,女性特殊生理状况如:

月经期、哺乳期个体比较敏感,抵抗力下降b.病理因素:

患者本身对病原微生物抵抗力降低如:

恶性肿瘤、血液病、放疗化疗的应用院感危险因素:

侵入性诊疗操作,破坏皮肤黏膜屏障:

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插管和脑室引流等。

抗生素滥用:

如无适应症的预防性用药、术前用药时间过早等,均易致耐药菌诛增加,菌群失调。

医院管理机制不完善:

医院建筑步局不合理、卫生设施不良、消毒灭菌存在缺陷。

院感传播途径:

定义:

指在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从病原体排至其在新的易感者体内繁殖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接触传播:

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传播方式之一。

分为直接传播(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与感染源接触而获得)间接传播(病原体污染了医疗设备和用具通过接触这些物品所造成的传播)院感传播途径:

2、空气传播:

悬浮在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微粒以空气为媒介,而进行的传播(如患者咳漱、打喷嚏)。

3、消化道传播:

各种原因导致医院水源或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如甲肝、感染性腹泻)4、注射、输液、输血传播:

通过污染的药液、血制品、注射或输血器械等途径传播感染(输液、输血中发热反应,输血导致的丙肝等)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院感的重要措施。

清洁是指用清水、清洗剂、机械去污等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适用于:

地面、墙壁、医疗护理用具等物体表面处理。

适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也是物品消毒灭菌的前期步骤。

清洁、消毒、灭菌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灭菌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常用物理消毒灭菌热力消毒灭菌:

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导致其死亡.干热法:

燃烧污染的废气物、病理标本、带脓性的敷料、纸张。

湿热法:

煮沸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等。

常用物理消毒灭菌辐射消毒:

利用紫外线的灭菌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日光暴晒法日光暴晒法:

日光暴晒法:

利用日光的热、干燥、紫外线的作用来杀菌。

1)用途:

常用于床垫、毛毯、书籍、衣服等的消毒。

2)方法:

将物品放在阳光下直射,暴晒6小时可达到消毒效果,中间要定时翻动。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等.紫外线属于电磁波辐射,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是250270nm。

紫外线作用机制:

用于微生物的DNA使其失去转换能力破坏菌体蛋白质降低菌体氧化酶活性使空气中的臭氧电离产生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

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2030分钟。

物品消毒:

有效距离不超过2560cm,消毒时将物品摊开或挂起,照射时间2030分钟。

消毒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室内温度2040,相对湿度4060时,紫外线消毒最为适宜。

保持紫外线灯管清洁,一般每2周用无水乙醇擦拭1次,发现有污垢应随时擦拭。

保护眼睛和皮肤:

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易引起眼炎、皮炎,且臭氧对人体不利,因此一般不在有人的环境中使用,必须使用时应戴防护镜,穿防护衣,或用被单遮盖肢体。

消毒注意事项:

紫外线穿透力较差,消毒时物品应摊开或挂起,且定时翻动以保证各表面均受到直接照射。

记录消毒时间应从灯亮57分钟开始,如需再次开启,应间隔34分钟。

定期检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一般每隔36个月1次,低于70Wcm2时应予以更换,或建立登记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应予以更换。

定期作空气培养监测消毒效果。

化学消毒剂利用化学药物使微生物的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微生物代谢、生长、繁殖的消毒灭菌方法。

如:

患者皮肤黏膜、排泄物及其周围环境、含有金属器皿等的消毒。

化学消毒剂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醇类、碘类酚类、胍类消毒剂使用原则:

坚持合理使用。

根据物品性能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熟悉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

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须用盐水冲洗,以免刺激人体细胞。

消毒剂中不能放纱布、棉球等,以防止减低消毒效力。

消毒剂过期更换,易挥发得到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浓度。

无菌物品保存有效期:

打开的无菌包有效期4小时无菌盘有效使用时间4小时打开的消毒液连续使用有效期3天打开的棉签有效使用时间24小时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须注明启用日期、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容媒超过24小时不能使用。

氧气湿化瓶等管道消毒方法:

首先应彻底清洗干净,擦干用0.1%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长期使用的湿化瓶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48h更换,临时使用的一人一用一消毒。

手消毒医务人员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的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医院感染。

洗手是防止院感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科学的洗手方法和步骤科学的洗手方法和步骤衣帽整洁,修剪指甲,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打开水龙头调节水流、水温湿润双手,关上水龙头并取清洁剂涂抹按序揉搓双手打开水龙头,流平冲净擦手纸或毛巾擦干或烘干机下烘干。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

洗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第二步:

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三步:

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第四步:

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五步:

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六步:

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第七步:

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职业暴露定义:

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是被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局部处理措施:

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水清洗。

口应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0.2%0.5%的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报告科主任,根据伤口情况采取主动、被动免疫措施。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共分五类。

医疗废物分类:

感染性废物:

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废物、敷料、棉垫、一次性棉签、棉球,使用过的手套、引流袋等病理性废物:

切除的组织、器官、死胎、血液、体液损伤性废物:

注射针头、采血针、手术刀医疗废物分类:

化学性废物:

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等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医疗废物注意事项应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封口坚实。

严密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于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