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4019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docx

沁园春长沙汇报课教案

授课内容

备注

汇报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在上个星期我们年级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之后,我曾问过大家:

你在听一位女同学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心里有什么感受。

有的同学说没有感觉,有的同学说没听到……现在,我这里也有一份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大家再来听一听。

听完后,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内心涌起的最强烈情感。

播放录音

生:

激动/兴奋/豪迈昂扬

师:

看来这首词很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那我们来看看,这首词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让我们有着这样的情感体验。

(5分)

师:

诗词中,大多有“领字”。

“领”,顾名思义,是领起下文。

那上片哪个字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呢?

生:

“看”字

师:

领起哪几句?

生:

“看”领起以下七句

师:

“看”字领起的七句将上片一分为三,那我们将上片分为三层,分别用起句、铺叙、小结来标注。

请同学们将这个思路把下片也分成三层。

生:

前两句为起句,中间七句为铺叙,后三句为结句。

师:

这样一划分,这首词的层次结构就非常清晰了。

(2分)

师:

首先,我们来看看上片起句这三句。

范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作者在这一句里向我们交代了哪些信息?

生:

交代了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人物(作者)

师:

不错。

起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

作者面对湘江秋景,触景生情,写了这篇文章。

(2分)

作者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触发了怎样的情,我们继续往下看。

很明显,作者接下来在铺叙部分就为我们描绘了眼前的景象。

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看”字领起的七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所看到的景象。

生:

自由朗读

生:

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林一片火红,湘江江水碧绿清澈,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翱翔,鱼儿在水中怡然畅游……宇宙间的万物生机勃勃,自由成长。

师:

某某同学为我们再现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象。

大家再来概括一下这幅美景有什么特点?

生:

色彩斑斓(有哪些颜色?

/层林火红,江水碧绿)

生:

生机勃勃(哪里看出来的?

/万物竞相自由生长)

生:

绚丽多姿(作者描写了哪些的意象?

作者把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自然万物都纳入自

己的视线范围。

具体描写了层林、万山、江舸、

飞鹰、游鱼等意象。

(这些意象各具什么样的情态?

“透”字写出了江水之清澈。

“碧”字写出了江水的绿色和清澈。

“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

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击”字准确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

健雄姿。

“翔”写活了天空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鱼儿

游在水中怡然畅游的情态。

“竞”字写出了万物在秋光里竞相自由生活的

形态。

自然万物各具情态。

那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绚丽多姿)这个特点。

师:

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准确。

作者描绘出了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壮美景象。

大家数一数,作者写景用了多少个字?

(三十一个)。

短短的三十一个字却写出了这么鲜明的特点,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也就是写景方法。

生1:

远眺山林,近观江舸,仰视飞鹰,俯看游鱼

师:

作者把远处的山、近处的江水、高天上的鹰、水中的鱼等自然万物都纳入视线范围。

生2:

万山、枫林的静,飞鹰、游鱼的动,江水、百舸的动静结合。

师:

看到的景物不是完全静止不动的,有的具有静态美,有的富有动感,有的动静结合,景物变得活泼生动起来。

师:

好,作者是运用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描绘出了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

师:

同学们,这样的一幅景象,美不美?

假如同学们在野外秋游,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们会想些什么?

我试着揣测了大家的想法,有的同学可能会想:

美啊,真是太美了!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

我要忘记悲痛,忘记烦恼,积极乐观地过好每一天……

当年的毛泽东是怎么想的?

我们来看看小结部分,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三句,其他同学思考毛泽东想什么的。

生:

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

这里面有一个“怅”字,课本下面注释的意思是“因深思而引发慷慨激昂的心绪”,这个词的意思有争议,也有一说是“惆怅”的意思。

我们沿用“惆怅”的意思。

问辽阔大地,谁来主宰万物的兴衰。

万物的兴衰自有自然法则,春天萌发,冬天衰败,怎么还需要人来主宰它呢?

而且毛泽东还为这个问题惆怅、忧虑。

这里的“谁主沉浮”有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呢?

师:

大家看看屏幕上投影的背景资料: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当时,国共合作已经建立,北伐战争即将打响,“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全国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在大好的革命形势下也存在着危机。

反动势力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国民党右派企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共产党处处忍让。

同时,共产党内部对谁领导革命的意见不统一,即使是共产党人陈独秀也认为大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生:

毛泽东想到了中国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谁来主宰中国革命。

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敏锐地意识到存在的危机,想到革命权的归属问题,不禁有些焦争、忧虑。

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当时革命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有着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以及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师:

谁来领导中国革命?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学习下片,找找答案。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片,其他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下片所写什么内容。

生1:

生2:

下片回忆了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平凡生活。

师:

将这句话板书。

再问没有同学补充。

注意:

在这里学生如果回答是“写作者和同学们的生活经历”,那就板书,要求他们加上两个修饰词语:

“回忆”“不平凡”。

如果学生回答出了“回忆”和“不平凡”,那就肯定回答的准确性,同时落实两个词语:

“忆”和“峥嵘”。

师:

既然是回忆,那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生活呢?

我给大家介绍介绍:

毛泽东在1911年18岁的时候就来长沙求学,直到1924年才离开。

师:

作者用“峥嵘(不平凡)”这个词语来形容和同学们一起的生活。

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是不平凡的?

师:

思考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文本,要从课文中去挖掘。

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诵下片的铺叙部分,可以相互讨论。

对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可以进行补充或质疑。

生1:

生2:

师1:

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风采焕发、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主要写同学少年的哪一方面?

师2: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和崇高的志趣: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资料:

作者在长沙生活了13年,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师3:

有着崇高的志趣:

“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军阀如粪土,不惧强权,敢于斗争(毛泽东当年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这是写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

师:

原来是因为同学少年有着良好精神面貌,胸怀崇高的志趣,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平凡。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过着这种不平凡生活的人,他们能主宰这壮丽的河山?

能领导中国革命吗?

生:

师:

其实,同学少年的不平凡生活就是作者心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生活,作者含蓄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同学少年。

师:

行文至此,对于上片提出的问题,作者已经给出了答案,课文是不是可结束了。

但作者却没有就此结束全文,又用了一个设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

我们首先来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击水”什么意思?

游泳。

什么地方游泳?

水深流急、风紧浪高的江中心。

师:

毛泽东问同学少年,你们是否记得我们一起到水深流急的江中心去游泳的事?

毛泽东回忆游泳这段经历,有什么用意?

师:

什么样的人才会到风口浪尖上游泳?

这里的“中流”仅仅是实指吗?

游泳有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生1:

去风口浪尖上游泳体现了同学少年的英勇无畏、敢于担当。

在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上,毛泽东一直认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是因为他们有着不稳定性和妥协性的二重性,中国革命应由于勇敢坚定、敢于担当的无产阶级来领导。

生2:

“中流”还虚指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前线。

生3:

“游泳”不仅指具体真实的生活经历,还寓指投身于激烈的革命斗争中。

师:

作者回忆游泳的经历,其用意是为了激励这些同学少年发扬当年英勇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勇于担当重任,领导中国革命,带领中国走向兴盛进步。

师: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家已经清楚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其实,可以用五个字来标明,大家试着找一找。

生:

“立”——“看”——“问”——“忆”——“记”。

师:

让学生具体说说。

生:

师:

作者独立在湘江边,看到眼前美丽的秋景,想起大好的革命形势,更是敏锐地意识存在的危机,不禁怅然发问,谁来主宰这美丽的山河?

谁来领导中国革命?

回想起昔日和同学们不平凡的生活,具体地回忆到江中流游泳的经历,激励同学少年发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敢于担当历史重任,领导中国革命,带领中国走向兴盛进步。

借景抒情,抒发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师:

刚才大家在评点朗读录音时,说自己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是激动兴奋豪迈激昂。

那大家来说说,这首词哪些内容让你情绪激动兴奋/豪迈激昂?

生1:

景色壮美——让人喜悦兴奋。

生2:

毛泽东在词中所表现出的豪情壮志。

写美景抒豪情。

师: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

借景抒情

师: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朗读课文时要注意哪些。

师:

上片第一节:

“独立”一词要重读,因为打乱正常语序就是为了强调。

“橘子洲头”应破读。

第二节:

“看”字要读舒缓,吸引人们的视线转移,要流露出充满喜悦兴奋之情

描绘具体景物情态的几个字要重读。

“击”字读得有力,“翔”字读得稍微低沉。

整体情感是积极乐观,兴奋喜悦的。

第三节:

生:

发问要强烈有力,发人深思,同时,“怅”字要略带焦急忧虑。

生:

下片第一节:

生:

起句部分/“携来百侣曾游”,由现实转换到过去,起承上的作用,使上下片的衔接自然流畅,所以,这一句要读得舒缓。

生:

“忆”字起启下的作用,“峥嵘岁月稠”对下文回忆内容的概括,既然不平凡,那么要读得慷慨激昂的。

下片第二节:

生:

“恰”字领起下面七句。

要读得抑扬顿挫、豪迈激昂

下片第三节:

生:

结句中“曾记否”是设问,读出疑问的语气。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作者豪情壮志的体现,所以要读得豪迈激昂。

师:

大家试读一遍。

我再请同学朗读。

生:

试读

生:

大家齐读

师:

这节课里我们反复地听录音、读课文,我想大家应该能背下来。

下面合上课本,一起来试试。

师:

这篇课文就学到这里,下课!

 

拓展延伸

通过本词的学习,请你谈谈《采桑子•重阳》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资料:

1929年的重阳节前后,毛泽东先后在上杭、定等县养病。

九九重阳节曾引起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这是一个属于秋天的时节,也是一个登临赏菊的时节,是慨叹、惆怅、追忆的时节;是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时节。

明确:

1、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使人看了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备加喜悦。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却胜似春光。

以秋比春,借景抒情,“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作者的吟唱并非“病中吟”,而是“壮士行”,豪气依然雄沉爽朗,好像诗人已彻底战胜了“人生易老天难老”以及“重阳”的浓厚秋云。

补充资料: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

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于此,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

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

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

天是难老的呀。

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

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

所以,我们说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我便又看到:

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

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

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

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拓展延伸2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

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选用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卜算子》及书法为例。

明确:

(1)贺敬之评述道: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2)毛泽东的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毛泽东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

作业练习

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以叙述、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来描述此词所写内容。

提示:

1、什么时间?

2、什么地点?

3、作者看到了什么?

4、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5、作者回答了什么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