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3990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初二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

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

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

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2—水中

1、鱼的主要特征:

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

(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完成。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食性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

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鸟类消化特点:

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

鸟类

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看都有这些共同点:

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4、昆虫的外部特征: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

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

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关节囊

关节头

关节腔

关节软骨

关节窝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

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

肘关节膝关节

腕关节踝关节

指关节趾关节

6、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

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8、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80、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1、对一个人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3、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4、“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6、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7、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8、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9、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

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

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4、生物反应器的好处:

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7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8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9菌落常用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00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

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

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

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10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10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

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3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6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107细胞结构示意图:

108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小而轻还可以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细菌分裂速度极快)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

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14青霉:

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1曲霉:

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16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细菌真菌

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点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117比较真菌与细菌:

118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参与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患病(3)与动物共生。

119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21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叫做共栖)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发酵状态:

有机物酵母菌二氧化碳+水+能量(多)[多用于做面包]

有机物酵母菌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用于酿酒]

12发酵: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

防止食物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新军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用细菌做生物反应器)。

129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类的意义: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3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133每个界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从大到小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134两种生物之间共有的分类单位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13纲<亚门<门

136分类登记越高,射干内务体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少,所含生物数量越多。

137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式,外在形式是种类的多样性。

138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139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态系统的多阳性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丧失。

141自然条下,平均2000年一种鸟类灭绝。

平均8000年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142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

(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

(每个法律前要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144建立自然保护区分为:

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14森林是全球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

银杉是裸子植物。

第1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

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

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

游泳(游动)

陆地:

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

如蜗牛、马陆、蛇(特点:

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

行走:

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

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

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

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

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2、动物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骨的结构:

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

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

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

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有机物无机物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多于1/3少于2/3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约占1/3约占2/3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少于1/3多于2/3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关节的结构:

(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头

关节面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

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

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

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

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

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躯体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