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联邦主义.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3690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联邦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世界联邦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世界联邦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世界联邦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世界联邦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联邦主义.docx

《世界联邦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联邦主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联邦主义.docx

世界联邦主义

世界联邦主义

世界联邦主义

  世界联邦主义是理想主义学派的一种解决国际冲突的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要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和谐,就必须自愿地拆除国家主权的藩篱,按照联邦与民主的原则,实现政府权力的集中化。

换言之,世界各国应通过法律程序,在全球层面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这个政府可以降低乃至消除战争,促进人类的幸福。

  世界联邦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但丁。

但丁在其代表作《论世界政府》中论述了“人的普遍性”,并且设想可以建构一个统一的世界国家。

现代世界联邦主义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联邦主义形成了一个学派,该学派最关注的挑战就是使冲突最小化和使合作最大化。

他们希望以尊重法律为基础建立世界秩序,希望人们能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组织乃至国际政府。

联邦主义

目录[隐藏]

联邦主义(federalism)

奥斯特罗姆的联邦主义理论

  

[编辑本段]

联邦主义(federalism)

  联邦主义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制度。

作为观念形态的联邦主义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强调一定程度的权力集中,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民族主义,其目的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作为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联邦主义制度是指政治上介于中央集权和松散的邦联之间的一种制度。

在联邦制度下,将原先的内政、外交上自主的各邦融合在统一的联邦国家中。

  与其他一体化的政治理论不同,联邦主义的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比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更为重要。

联邦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联邦国家。

作为一种国际一体化理论,它希望用一个全球联邦代替松散的联合国,但现实情况只能始于并限定为建立区域性联邦。

  有关联邦国家的界定很多,其核心是权力在不同层次政府组织中的分配。

麦凯(R.W.G.Mackay)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给出了联邦主义的如下定义:

联邦主义是一种分配政府权力的方法,以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一个有限范围内是独立的但却又是相互合作的。

检验这项原则是否实施的方法是看中央和地方权威是否相互独立。

这一原则的最好应用被认为是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度。

恩尼斯特·维斯蒂里希(ErnestWistrich)在一个关于欧洲联邦的建议中提出了不同于麦凯的联邦主义的定义:

联邦主义的实质是权力的非集中化,以便需要在离公民更近的较低政府水平上得到满足。

这个定义并没有把联邦主义限定在两个层次组织国家权力,而是强调了联邦多层分权的可能性。

因此,维斯蒂里希提出了一个多层次而不是两层化联邦的可能性。

重新定义联邦制的原则对欧洲联盟在当代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从联邦分权原则演绎出的"权力分散"原则,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核心。

权力分散不是侵犯或是对联邦主义理论的修正,而是承认联邦原则内在逻辑的政治实践层次。

雷金纳德·哈里森(ReginaldHarrison)指出了这种联系,真正的联邦主义是权力在许多层次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利益之间的极端的分散和再分配。

因此,联邦主义在欧洲一体化的实践中发展起来。

但欧洲联盟的这种权力分散的形式不能称之为典型的联邦,因为权力将以各种形式分散到联盟内的不同层次上。

[编辑本段]

奥斯特罗姆的联邦主义理论

  在当代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个联邦制国家。

在联邦主义这个题目下也有浩繁的研究文献:

对世界上联邦制国家的经验比较研究;在既定政治体制下经济学者进行的财政联邦主义研究;在宪法学中,联邦主义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法律关系也是一个恒久的主题。

现在,一个研究者似乎只能把自己局限在上述题目中,并且是其中一个较窄的方面。

但是,如果把美国宪法的创立始为现代联邦主义政治制度之开始的话,如果把伴随有全国性政府与州和地方政府分权的联邦共和政体的观念视为政治史上一项创造性的突破的话,人类是在几乎没有什么联邦主义政治实践的情况下就创立了这项制度的。

后来者对美国联邦主义政体的模仿却总是不太成功。

对此,有一个颇吸引人的解释:

美国联邦主义的建立是由当时美国的各项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决定的,后来者不具备这些决定因素,因此各国应该从本国的具体条件出发建立其制度。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解释,但是到达这个深度解释的基础却是可疑的,美国立宪者们自己并不具备这些解释者们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这种解释,使政治理论丧失了实践的意义。

  以何种角度研究联邦主义?

这似乎成了研究开始时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政治制度设计者的角度,也是美国立宪者们的角度出发,问题就变成:

作为政治理论工作者,怎样才能帮助人们在基本政治制度建设上的实践或在宪法层次上作出制度选择;以何种角度切入,使用何种理论工具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样一开始就避开了深度的解释,研究是从人们对事物之评价和理解的表面和主观出发,但我们要看看这个方式能否导出深刻和客观的结论来。

  政治领域是公共事物,政治学的主要关注之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秩序的改善。

对于公共事物,人们既提出伦理要求或价值的评判,也希望获得实践的成功。

这样,就需要正确的价值思考来进行在政治领域的批判,也需要确切的知识即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的知识,没有真实的知识,在现实中的实践没有成功的希望。

将探究何为正义并对价值进行概念论证式的思维的政治哲学和追求人类可能获得的确切的知识的政治科学结合起来,正是政治社会中公民们所面临的问题。

对本文来说关心的是,一种被概念化为联邦主义的政治制度,自主分立、重叠管辖的多个政府单位共存并且同时直接面对公民个人,对立宪制度选择有什么意义?

  带着上面的问题,本文开始进入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教授的著作。

尽管,奥斯特罗姆教授的联邦主义研究,从其中的每单个角度看,可能都称不上最深刻的,但对我们上面问题的回答,乃至建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理论,都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阿瑟·本特利政治学终身教授,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研究联邦主义的名家。

奥斯特罗姆的著作不是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以详尽考察和比较被称为联邦制国家的政治制度为事。

尽管以美国经验为基础,他系统地提出了联邦主义的概念,勾勒了联邦主义的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

奥斯特罗姆认为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人类社会进行如何的制度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治,社会的成员不是被居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或政府所统治。

也就是说,如何形成一个无人进行统治的自治秩序,真实的有意义的民主是否可能。

他认为,在真正的自治社会的制度建构中,联邦主义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奥斯特罗姆力图在方法论上将价值追求和阐明人们把理想转化为制度后的社会过程的理论结合起来,这么做的理由也许可以从维尔和伯尔曼的话得到支持,“西方政治思想史描绘的是一套价值--正义、自由、平等和私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发展和阐发,多少世纪以来这些价值的意蕴一直受到考查和争论;但同样重要的还有这样一个历史,它所争论的是必须有什么样的制度结构和程序,这些价值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并相互和谐”。

“通过这种历史的透视,法的社会理论应探讨西方法律传统甚至在民族国家全盛时期在何种程度上依赖以下信念:

确信在最高政治权威的法律之外存在一个被称作神授法(后称作自然法新近又称作人权)的法律体系;转过来,也探讨这种信念在何种程度上依赖国家内部社会共同体(诸城市、地区和工会)自治法律体系的活力以及依赖跨国社会共同体(各国际商业和银行社团、国际机构和教会)的活力”。

这是西方政治思想,特别是其宪政理论长久以来的主题,那么,是不是中国当代的政治理论也面临的问题呢?

我们尤其要注意:

作为一个政治学家,奥斯特罗姆尽管主要通过经济学方法阐明联邦主义下的秩序模式,但却没有以经济学代替政治哲学,而这种倾向,在各派经济学家甚至詹姆斯.布坎南身上都很明显。

奥斯特罗姆的联邦主义理论是可以融合进传统的宪政论并且是丰富了其内容的。

  也许我们可以把联邦主义视为宪政政体制度构成的一个在既有基础上发展了的原理,它在宪政主义中的地位象分权与制衡学说,但联邦主义比分权与制衡学说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含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而实行权力间的相互制约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对权力的制约和有效治理并非是矛盾的,我们并不总是处在正义、民主和效率种种价值观冲突的状态,而这种观点却正是维尔的《宪政与分权》一书所提倡的。

多中心治理的概念揭示出等级命令结构的官僚制不一定是人类追求有效率的对社会事物治理的方式,在适当的理论建构中,对政府的控制和政府行为的协调并不一定是矛盾的,这是反直觉的,却极有可能存在的人类社会秩序关系。

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对联邦主义价值基础的奠定在宪政主义的大背景中论述当可能更好。

因此将此理论称为宪政联邦主义在名称上其含义更全面一些。

  对规范的探究并不能够直接导致合适的制度设计,在复杂的情形当中尤其如此,人类关系的模式经常是反直觉的,因此哪怕是考虑了合适的价值基础的政治理论也不能直接从价值出发来建构制度。

例如分权的纯粹学说,“分权的“纯粹学说”也许可以这样表述:

为了政治自由的建立和维护,关键是要将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门或三部分。

三个部门中的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可确定的政府职能,即立法、行政和司法的职能。

政府的每个部门都一定要限于行使自己的职能,不允许侵蚀其他部门的职能。

进而,组成这三个政府机构的人员一定要保持分离和不同,不允许任何个人同时是一个以上部门的成员”。

这种学说尽管有正确的价值前提,但并不是宪政政体合适的分权理论。

在奥斯特罗姆引证的一本书中TheoriginsofAmericanConstitutioanlism,我感到,这本书的作者忽略了1787年制宪会议的知识上的突破和制度建构理论上的突破。

传统的宪政论在价值基础的论述上是丰富的,但制度建构上可能显得不足,有限政府、三权分立等学说往往停留于一般的原则。

在现代面临复杂的群体间的相互依赖性的情况下,我们不太可能在“无为而治”的意义上谈论有限政府,政府需要行动以提供以前时代无法设想的公共品服务。

我们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公共品的提供是合乎正义且合乎效率的。

奥斯特罗姆的主要努力可以概括为论证多中心的治理体制对宪政主义的意义和对人类社会良好的、有效率治理的意义。

  奥斯特罗姆对联邦主义价值基础的简要奠定是从一种特殊的宗教学说,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出发的。

这在他那里可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对于我们来说则需要问,宪政联邦主义的价值基础是否必须依赖一种特殊的宗教学说,普遍正确的伦理形式法则或道德金律作为规范的探究方法,是否也是我们的道德论述传统中所固有的,一经进行概念澄清的工作,处于中国传统中的人们也将很自然地抛弃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的价值论说方式和规范探究方式。

我认为在这里需要区分规范探究的普遍形式法则和存在于具体时空的规范。

对我们语言全部含义的反思的工作进行之后,我们将会同意不同的文化传统当中都蕴含着规范探究的普遍形式法则。

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说,“金律作为基本的道德箴言,令人奇怪地缺乏实质性的道德内容。

它不是作为一个具体的规则,而是要被认为是一个规范探究的方法,使人们能够获致用于规则或标准选择的价值术语的共享性的理解”。

  在对人类价值问题的思考中如果认为存在独立于任何个人和权威机构的正义,那么这就否定了法律来源于单一的政府或多数人这种法律实证主义的说法,多中心的政府体制就是可以想象的。

对客观正义的信奉要求对正义原则的发现内在于宪法规则的制度设计当中,这就是司法审查制度建立的根据,而宪法权利宣言部分的一种意义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不断阐释以思考一种特殊的人类相互关系(相互把对方当作目的而非工具)的符号系统。

是否联邦主义的制度设计也有这方面的含义,我认为可能是有的。

正义规则的普遍形式法则意味着,同法律实证主义相反,在不同层次的规则之间所要求的内在一致性,至少不完全是几何体系的那种一致性,即地方的、小群体内部的规则可用几何推理的方式从更高层次的规则当中推论出来。

以上说的客观正义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内容,联邦主义制度的具体形式要受到有具体含义的各种价值标准的影响,如民主、自治、平等。

随着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变化,制度的具体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但是承认价值的独立且具指导地位本身而不论其具体内容就已经具有了对制度设计的深刻含义。

  对我们来说,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将某一种在西方被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具体规范认可为普遍的价值,初步目标乃是澄清是否存在普遍正确的伦理规范探究的形式法则。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主义、相对主义的价值论述遮蔽了我们的视野,阻断了我们今天的道德语言同我们源远流长的道德论述传统之间的联系,所以当代中国制度理论的首要工作可能仅仅是一个概念澄清的工作,恢复我们传统的、正确的价值探究方式,而不是急忙确立具体的规范。

  既然我们人类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自己塑造的,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概念构成的世界当中,人类能够利用不同的概念和观念体系来塑造不同的现实,明了这一点是成为公共行政和研究人类专家的最为根本的一步。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建构适当的概念―理论来理解现实并帮助在实践中的人们,思想方式上的范式变化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秩序模式,不同的理论建构有着不同的认识―实践旨趣。

通过宪政联邦主义的概念化,通过阐明正确的规范探究方式和人类社会秩序构成的一般性质出现了规范探究―制度建构的理论和实践旨趣,并导致进一步探索未在现实中出现的但极有可能出现的人类社会的结合关系,从而帮助人们进行制度创新以找到其价值的现实表达形式并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紧迫的问题。

本文第一段提到那种深度解释的理论方式将人类的价值置于虚无和独断论当中,并导致没有实践意义的并且极成问题的对所谓人类社会社会现象的解释。

之所以说是极成问题,是因为这种思想模型所连接起来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思维的客体不可能具有超过这些思想模型所体现的那些属性之外的属性,在实践取向下往往地导致研究者们设计没有可能性的且毁灭人类基本价值的社会改造方案或陷入使理论不具实践意义的无所作为当中。

  对联邦主义价值基础的工作,奥斯特罗姆尽管很关注,但他是基于一种特殊的宗教学说,而且论证也不是非常系统并且没有同宪政主义联系起来。

在知识学方面,他更多地是在理论的具体应用中进行阐述的,这些应用当然都不具有中国背景,而且似乎在经济学方面,他对奥国学派的贡献注意不够(尽管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哈耶克和拉赫曼)。

因此,可能奥斯特罗姆每个方面的论述都是需要更综合和深化的。

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来说,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复制美国的模式,而是寻找对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用的理论。

我们的任务是把概念和于之相关的理论要素当作思想工具去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独立地评估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适当途径(我把见之于《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第9页的奥斯特罗姆的一段话作了改动)。

新制度学派

百科名片

美国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就是沿着两条思维轨迹运行的,一是理论经济学学派,二是制度经济学学派。

现代制度学派是在旧制度学派(19世纪的30年代)基础上产生的。

由于理论发展的历史久远,加之该学派以独特的制度结构的研究方法区别于理论经济学,所以,它是值得人们十分重视的经济学学派。

特别是近几年来,现代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又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所以,该派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界和我国经济学派热衷于研究的一个学派。

目录[隐藏]

学派简介

学术观点

形成过程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旧制度学派特点

4.新制度学派形成

代表人物

具体表现

1.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结构"研究

2.新制度经济学的"结构分析"方法

3.新制度学派的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

1.加尔布雷思的“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理论

2.加尔布雷思的“两个系统”理论

学派简介

学术观点

形成过程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旧制度学派特点

4.新制度学派形成

代表人物

具体表现

1.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结构"研究

2.新制度经济学的"结构分析"方法

3.新制度学派的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

1.加尔布雷思的“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理论

2.加尔布雷思的“两个系统”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

[编辑本段]

学派简介

  新制度学派(neo-institutionalschool)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有较大的发展,它的前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是加尔布雷思、博尔丁,在瑞典是缪达尔。

  这个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制度学派,因为它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并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它在政策目标和价值准则问题上所涉及的范围也要广泛得多。

  新制度学派是在凯恩斯主义已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正统派,但却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的多种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并且提不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和提出论点的。

这是新制度学派不同于过去的制度学派的新特点。

  新制度学派同过去的制度学派一样,内部没有统一的观点,也没有本派的公认领袖人物或最有权威性的著作,该学派成员的学说几乎都是自成体系。

  新制度学派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正统理论惯于使用的数量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这种数量分析只注意经济中的量的变动,而忽视了质的问题,忽视了社会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心理文化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因此,强调采取制度分析、结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权力分析、利益集团分析、规范分析等。

例如,加尔布雷思在分析当前美国经济时,就认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模式,而是由为数不多的大公司组成的“计划体系”和由众多的小企业与个体生产者组成的“市场体系”两大部分构成的“二元体系”。

[1]

[编辑本段]

学术观点

  新制度学派主张必须有一个“信念的解放”,即从正统派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者)制造的“增长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增长”的错误思想下解放出来,建立新的价值准则,即以个人的“独立性”和以“公共目标”为衡量尺度的经济学的新观念。

  新制度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即限制大公司的权力,提高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在经济中的地位,使得大公司不能再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剥削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

  在这方面,加尔布雷思的分析是很有代表性的。

他提出,收入不平等是权力不平等的结果,所以要实现收入均等化,必须从权力均等化开始。

  所谓权力均等化是指使小企业在出售或买进产品时对价格有同等的控制权,使它们的贸易条件相同。

从具体的政策措施来说,应当针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实行不同的政策。

  比如说,政府应当对大企业实行价格管制,限制它们利用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来损害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对于小企业,则不应当采取价格管制的做法,而应当鼓励小企业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产品价格的稳定性。

一旦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在权力方面的差异缩小了,经济中的收入不均等的状况也就会减少。

  新制度学派在批判资本主义现行经济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的同时,把实行改革的政治责任放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科学教育界和立法机构的肩上。

新制度学派认为科学教育界可以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方面发挥作用,而立法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助于限制大公司和保护小企业的法律,使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改革付诸实施。

[1]

  新制度学派有些观点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例如,它注意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正统派所不注意或有意回避的妇女问题、家务劳动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的困境问题等,它较多地揭露了垄断组织与国家机构相勾结的一些情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政治上有利于大资产阶级的实质。

[编辑本段]

形成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塞特菲尔德·马克描绘了新制度学派的由来,他认为,制度学派主要是根源于凡勃伦的著作和其他按凡勃伦传统进行研究的美国知识界的产物。

这就是说,新制度学派是在旧制度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国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它与旧制度学派共同构成了制度学派或制度主义。

从制度主义产生以来,它一直被西文经济学界视为"异端"。

但当凯恩斯主义的正统地位受到威胁后,它才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第一阶段

  

凡勃伦

制度主义的演进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的20年代,制度主义广泛传播的阶段。

这是通常所说的旧制度学派,创始者为凡勃伦,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康芒斯。

其中凡勃伦的理论特点是矛盾的。

他认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物质生产,但把社会生产仅仅归结为工艺,过低地估计所有制形式的意义,他把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归结为"机器操作"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

康芒斯

企图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用某种"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阶段

  20世纪30年代以后至战后初期的制度主义。

这一时期的制度经济学家有贝利、米音斯、艾尔斯等人。

他们的理论特点是具有从凡勃伦思想到新制度学派的加尔布雷思理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贝利和米音斯所著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1932年)、艾尔斯所著的《经济进步理论》(1944年)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凡勃伦旧制度经济学到现代制度经济学之间的过渡性著作或"桥梁"或"联系纽带"。

第三阶段,60年代中期至当前的制度学派,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制度学派或新制度主义。

他们继承了前两个阶段经济学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受凡勃伦制度因素分析的影响,又从米音斯等人的学说吸取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开的观点。

提出了整治资本主义滞胀病症的具体方案。

旧制度学派特点

  旧制度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一,是从心理、习惯方面批判资本主义。

例如,凡勃伦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进行过许多批判。

尽管他的批判没有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更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大公司和金融寡头统治的批判,有不少敏锐的、中肯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二,具有一定的历史主义。

在凡勃伦的著作中,研究了制度的演变,包含着经济周期和危机史的实际材料。

但是,他们的历史主义带有非科学的性质,这也就是说,旧制度学派是以自然科学中的进化论方法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用风俗和习惯来说明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形成。

新制度学派形成

  

凯恩斯

旧制度学派虽然在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比较盛行于美国,但是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凯恩斯主义的盛极一时而显得制度学派备受冷落。

但是时过境迁,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新制度学派迥然不同。

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扩大与生产过剩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并存的发展。

这使改革制度的呼声甚嚣尘上。

但是,以往的美国理论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研究,忽略技术进步对制度演进的作用。

很明显,这已经不能适应由于科学技术革命而产生的新情况,不能满足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学派又活跃起来,继承早期制度学派的传统,以所谓"新制度学派"的面目出现,并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2]

[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