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初中数学8上说课稿.docx
《青岛版初中数学8上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初中数学8上说课稿.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初中数学8上说课稿
青岛版初中数学
八年级上册
全册说课稿
1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青岛版数学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对应元素的关系。
由于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所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是今后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主要途径,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知识结构上,以后学习的几何图形很多要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得以启迪和发展。
因此,本小节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先通过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引出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元素这些核心概念,然后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从中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的意识,进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引出较简单,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学中略讲;性质应用和对应元素的寻找要重点、详细地讲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的基本方法。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初步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一中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展开教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理解性质的过程。
(2)运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位置变化,让学生从中了解、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以及全等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是今后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由于学生在图形识别能力上不足,教材又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对应边(角)也是以后全等三角形性质应用和判定的基本元素。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和对应角。
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找寻中通过学生观察动画的演示,动手实践用学具自己摆放图形,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概念、性质、应用”为侧重点,结合学生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以启发式、实验法为主,讨论法、阅读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开学生的思维。
(二)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看一看等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
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三)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演示,这样做不仅在表现力上更直观形象,而且唤起了学生注意,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同时,把三角形的拼图与全等三角形的探索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和问题,就会对相关结论印象深刻。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用课件展示几组图形,给出问题:
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2、学生动手操作
⑴在纸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并剪下,然后说出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和每个角的对边、每个边的对角。
⑵问题:
如何在另一张纸板再剪一个三角形def,使它与△abc全等?
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方法、动手操作,并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的表示。
二、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1、给学生提出问题:
手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但是如果任意摆放能重合吗?
该怎样做它们才能重合呢?
2、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
⑴让学生通过自己摆放图形,思考、分组讨论得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的相关概念。
⑵同时提醒学生全等三角形表述方法的注意事项:
把表示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1,点名由学生说出课本三个图形中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角)及表示方法。
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重点突破)
让学生观察图形,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
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
对应角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从而让学生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同时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2,说明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边(角)。
四、探求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找法(难点化解)
1、动画(几何画板)演示
(1)图中的各对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怎样改变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使它能与另一个三角形完全重合?
学生通过观察几何画板的演示再通过自己用学具的摆放可知:
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
一般是平移、翻折、旋转的方法。
从运动的角度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找对应元素的问题。
2、归纳: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1)从运动角度看
翻折法、旋转法、平移法:
在运动过程中找到对应元素。
(2)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①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②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③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④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最小的边也是对应边;⑤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最小的角也是对应角。
五、课堂练习(通过学生课堂巩固训练,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化解难点,检查课堂教学效果)
练习1、△abd≌△ace,若∠b=25°,bd=6㎝,ad=4㎝,
你能得出△ace中哪些角的大小,哪些边的长度吗?
为什么?
练习2、△abc≌△fed,⑴写出图中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⑵图中线段除相等外,还有什么关系吗?
请与同伴交流并写出来.
六、归纳小结,思维拓展
1、从教学目标的几个方面进行简练的小结,帮助学生将新知识顺利地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课堂积极表现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2、设计一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活动,让学生带着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无限期待和憧憬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七、作业
1、课本第4页习题中1、2、3题
2、用全等形设计一幅美图,并附上一句诙谐的解说词.
【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将始终关注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的条件进行探索,能否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结论。
既关注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本节课我选择课堂观察、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评价贯穿于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功能,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同时,也有助于老师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找到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是否注意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一起参与知识的发生(定义)、发展(摆放图形观察性质、总结方法)过程,并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渗透图形的全等变换的思想。
让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自己发现知识。
在总结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方法时,是否注意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寻找规律,并通过几种层次的题目逐步达到发现规律,并巩固、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目的。
通过活动教学,采用演示实验、学生讨论等多种方法。
【板书设计】 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定义;
2、三角形的变换——平移、翻折、旋转前后图形全等;
3、对应元素及表示方法;⑴符号⑵读法⑶规则:
对应原则。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相等。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是来自东平的颜廷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第1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之一 ——角边角定理及其推论角角边,它是青岛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3节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三角形、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出发探索出角边角定理,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运用“角边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判定三角形全等在初中几何学习中对于证明线段及角相等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条件。
2.能初步应用“ASA和A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能力目标:
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情感目标:
通过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ASA”“AAS”.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ASA”“AAS”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过程比结论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
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在操作中验证问题,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法方面,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师生共同体验发现的乐趣,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在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画、剪、比较等手段验证新知,在猜想、尝试与反馈中得到提高。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时效性。
三、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预习检测,导入课题
导入设计的依据:
前两个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复习,温故而知新,让学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3个问题,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求知欲,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出示信封,只露出装在信封内三角形的部分元素(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利用看到的三个元素,能否把三角形补充完整。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两个角及其夹边.
设计目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角边角公理
做一做:
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得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为为 70°和50°,它们的夹边为5cm,把你画的三角形与你同桌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三角形是否全等吗?
换两个角和一条线段,比如画出△ABC,使∠B = 75° 、∠C = 45° 、BC = 3厘米,剪下来,与同伴进行比较,它们能否互相重合?
若全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进行讨论>,结论先有学生代表回答,最后老师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简记为“ASA.”
设计目的:
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归纳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表达能力。
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ASA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形式,强调条件的有序性。
即角边角
处理例1时,说理过程与符号表达相结合,强化学生认识。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推导AAS,以及例2的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方法的应用。
3、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练习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过程的书写,老师注意指导。
完成达标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各小组组长组织批改,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并向老师汇报组内情况。
设计目的: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组内互批,提高同学间的合作帮助意识。
4、总结反思,升华知识 回顾与思考
1、 请同学们想一想: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得出了哪些结论?
2、你积累了哪些探索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找代表回答,其他小组可作补充,最后教师做归纳展示:
知识要点:
(1)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2)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解题思路: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寻找满足全等的三个条件,在应用时应从两方面去找:
一是已知中包含的(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二是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
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
已知中找,图形中看(教师要重点强调) 数学方法:
数形结合、类比法、逆向思维
设计目的:
学会归纳总结.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小结能力。
5、作业布置,考虑差异
习题P35 A组1.2.3题(基础题)P36B组2题(巩固题)3题(选做题)
设计意图:
作业设置基础题、巩固题和选做题,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四、板书设计:
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一、理论
1、 ASA 2、 AAS 二、应用
例1 例2 三、知识小结 1、ASA、AAS
2、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尺规作图》说课稿
尺规作图
一、教学内容与地位
复习五种基本作图,熟练掌握尺规作图的步骤,会利用基本作图解决实际问题,尺规作图在中考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
2.会五种基本作图,并能利用五个基本作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
先复习基本作图,然后例题讲解,再进行练习巩固,最后作方法小结。
2.教学方法:
引导—归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利用五个基本作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难点:
将几何作图与几何设计综合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作图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预先准备教材、教参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教材、同步练习册、作业本、草稿纸、作图工具等
六、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新章节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学习.
3.总结和指导学生练习.
4. 3.记录相关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练习
2、例题讲解
3、课时训练
4、小结
5、作业 板书设计
1、五种基本作图
2、例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能够突出重点、弱化难点,在时间上也能掌控得比较合理,学生也比较积极投入学习中,但是学生好像并不是掌握得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再加强关于这方面的学习。
2 图形的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述。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小学学过对称的基础上,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前安排的一节内容。
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所授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归纳总结能力弱。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因为后面在研究很多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时,对称性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两个不同概念,原因有两点:
(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往往不能够完全掌握它的定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学生今后处事必备的。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和学生模仿能力强,思维信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来启发学生,运用投影仪提高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
它们很漂亮、美观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观,并进一步设问:
它们美在何处?
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操作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运用教具演示,并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纸蝴蝶,并根据观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
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
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有几条直线,就有几条对称轴(投影显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前面已经分析过,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图形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二、通过复习轴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不同点;三是利用投影的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做法是:
在强化学生在理解轴对称图形定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
①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
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2)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对于一个图形而言的。
那么如何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何联系呢?
这是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难点。
此时,便利用PPt演示双喜字,画好对称轴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们会发现:
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投影显示区别与联系)。
3、联系实际,加强训练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消化吸收,首先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辨认熟悉的几何图形和较复杂的标识、图画,其次设计了有梯度的训练题,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4、发挥想象,感受对称美
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实验,学生们发现了生活中很多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
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情感。
最后通过配乐欣赏生活和自然界中的轴对称,让学生站在更高层次上欣赏对称美,感受对称美。
5、课后反思
(1)因课堂主要内容都在板书中,所以学生小结很顺利的说出了课堂主要收获。
这说明课堂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有效果。
(2)利用双喜字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轴对称的联系,化解难点。
(3)所有学生都对轴对称概念有了一定认识、理解,程度较好的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有了初步发现和想法,这在下一节性质的教学中得到了体现。
(4)学生归纳概念训练不够。
第一个概念是有老师引导得到的,第二个概念可由学生自己模仿总结得出,但老师不放心,还是引导得出的。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对本节内容的讲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8年级上册第2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已有初步认识。
这节课承接前面的内容,是对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探索。
从本章教材的编排体系看,由丰富的现实情景中的轴对称现象→简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本节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轴对称性质进行图形、图案设计,它属于中间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
本节知识的落实,为后续学习“平移、旋转、中心对称、相似”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目标分析:
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类、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