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2872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docx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摘要 翻译中文化意象迁移是以体验为基础的认知在语码间映射转换的过程。

通过对《围城》小说中具有独特中国文化意象进行识别和分类,对译者在翻译中的关注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预测,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在文化意象对应缺失的情况下,译者仍然可以通过寻找相似对应和保持原有意象并加注或用语境进行补充的方法,达到“和谐的翻译”。

  关键词 认知 《围城》 文化意象 语境

  

  一、引言

  

  钱钟书先生说: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么,钱先生所著《围城》小说的风味是什么呢?

正如小说英文版“前言”中所说,该小说是一部呈现具有时代气息的不同人群特点的“行为喜剧”(Comedyofmanners),是一部精确刻画人物、揭示人性特点的“讽刺”小说。

作者用形象的幽默、敏锐的观察力、诙谐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叙事技巧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

这是一部涉及中西方的文学、哲学、逻辑、习俗、法律、教育体制等的“学者型小说”。

对于这样一部充满文化意蕴,反映中西文化特色,又充满很多“文字游戏”的文学名著,如何“存形留神”,而不“生硬牵强”,达到译文对译文读者同原文对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影响力,就不能不考虑译文读者的感受和体验,将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情趣和意象处理加工,变成译文读者能力所及的领悟和接受。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将从翻译中意象迁移的认知基础出发,对《围城》这部小说英译本中原作所特有的文化表征翻译处理的规律进行探讨,从一个侧面揭示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规律。

  

  二、翻译中意象迁移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是指外部客观世界在人类体验过程中在其心理上所产生形成的表征,是一种心理事件,可以用语言来表述。

虽然外部客观世界在不同人的体验过程中会产生形成不同的表征,但共同性是占大多数的,差异性相对较少。

形成于不同文化中的意象往往带有文化的特色,给人的心理感受会有所不同,有的可以为多数的接受者所领悟,但也有一些超出了人们的体验或经验,给人带来或清晰或模糊、或正确或错误的心理感受。

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反映在文字上会有不同的表达,在人的心理上带来不太一致的刺激和反应。

这就是我们要称之为文化意象的原因。

  人类语言能力离不开其体验感知从翻译角度来说,翻译被认为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语言的认知活动”;翻译具有“体验型、互动性和创造性”;现实世界是人类思维认知和理解的客观存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形成了不同语言间互译性的认知基础翻译是译者对语言进行不断对比的过程,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的体验程度选择适当的目标语,从而实现“翻译的和谐性”。

  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结构反映了人类的经验结构,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决定了经验结构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构成了翻译成为可能的认知基础。

人类思维带有具象性,信息具有意码和形码的双重编码结构,翻译过程即是以意象图式为媒介的原语与译语文化意象之间的辨识和匹配,探寻等值知识经验结构的相似性。

宋德生认为,认知意义上的翻译过程是:

源语语码产生意象,从而融入对具体意象及其关系抽象之后的意象图式,然后在译语中寻找与源语意象相匹配的意象再进行语码转换工作。

  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肯定存在着文化意象转换和迁移的问题,而这种迁移和转换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

文化意象的迁移是以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过程,既涉及到人的心理结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又涉及不同文化中对相同或相似物质世界不同的心理关怀和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性。

对文化意象的迁移不是机械的保留过程,而是对两种语言文化不断对比、选择和再创造的过程。

对于不同语码间的文化意象的迁移处理应是灵活的对应,以便在译语读者的心理上产生与源语读者共同或至少是相似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冲击。

  

  三、《围城》中文化意象的识别与处理

  

  钱氏《围城》是贯通中西文化的一部力作,包含西方文化的文字在英文翻译中的意象处理方面自然是轻车熟路,无庸赘述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在语码转换中毋庸置疑地给译者带来挑战,因为正是这些文字使译者务必进行多重的考量,要么保留源语文化意象,要么寻找其他恰当的对应,要么创设必要的语境以填补目标语中的意象空缺。

  对于这样一些可能给译者带来困扰的语言,我们可以在《围城》小说中找到很多,反映在成语、俗语、历史典故、文字游戏、古诗词和风俗等方面。

篇幅所限,只能列举出几种较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作为例证进行分类分析,它们可能会产生独特文化意象从而给译者和译语读者带来处理和理解以及感受上的困难,这样做的目的是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认知过程和判断取舍。

  在识别这些特有的文化意象的时候,我们预期这些语言表达在转换过程中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空缺”,可能是“词汇”上的。

也可能是“语义”上的,但不管怎样。

译者必然会对其进行适当的选择和加工,甚至创造,以适应译语读者的文化感受和体验。

达到目标语中“映射”出源语意义的目的。

  例1、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

(第9页)

  译文:

(:

MissBao'sbeautyissuchafeasttotheeye,andyougotyourfilljustlockingatheranddidn'thavetoeat.(p21)

  例2、……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第11页)

  译文:

Everydutifulsonandworthyson-in-lawshouldseektopleasehiseldersbybringingglorytothefamily.(p14)

  例1中“秀色可餐”为直译,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和意象,但未必是目标语所本来就有的,所以译者加注为“Literally,someonebeautifulenoughtobeoaten.”通过加注,译语读者的体验得到了丰富和扩展,加深了译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印象。

例2中的成语翻译则采用了意译,失去了源语中有关“门楣”对人的心理表征以及“门楣”与“家庭”的关系这一意象图式。

  例3、他说这冒昧话,准备碰个软钉子。

(第23页)

  译文:

Havingmadethisrashremark,hebracedhimselfforapoliterebuff,(p25)  例4、赵辛楣对方鸿渐虽有醋意,并无什么你死我活的仇恨。

(第57页)

  译文:

ThoughChaoHsin-meiwasjealousofFangHung-chien,itwasnotanit's-either-yoo-or-metypeofenmity.(p56)

  例5、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变成酸醋。

(第109页)

  译文:

ThewineinHsin-mei'sstomachturnedtosourvinegarinhisjealousy.(p96)

  例3中的俗语“软钉子”被转换成了“apoliterebuff”,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象,而代之以普通的、为英语读者所普遍接受的语言,更合乎他们的体验。

例4和5种都有“醋”这一概念,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但译者在处理这一文化意象时手法有所不同前者为意译,直接表现出原词所表达的事物所负载的文化意义,而未保留本来的文化意象;后者则相反,既保留了这一文化意象,又考虑到译文读者的体验局限,加上了“inhisjealousy”这一补充性的短语,提供了必要的语境,填补了文化意义的缺失。

  例6、这不是吃菜,这像神农尝百草了。

不太浪费么?

(第70页)

  译文:

That'snoteating,that'smoreliketheDevineFarmertestingahundredvarietiesofherbs.Isn'tthatalittleextravagant?

(p68)

  例7、方豚翁日记上添了一条,小儿子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第136页)

  译文:

FangTung-wenaddedanentrytohisdiarypokingfunathissonfortryingtoimitatetheChoudynastyreclusesPcYiandShuCh'lby"noteatingthegrainofChou".(p12g)

  以上两例中都涉及中国历史事件和典故,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表现了原文的意象,用“异化加注法”即使原作风貌得以保持,又准确传达原文的引申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8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

“我你他”小姐,咱们没有“举碗齐眉”的缘分,希望另有好运气的人来爱上您。

(第48页)

  译文:

Idon'thappentowantanywomantotakemeasher"ricebowl"afterreadingthatbookandI'dratherthemscornmeandcallmea"ricebucket".MissWo-Ni-Ta,wejustweren'tmeantto"raisethebowltotheeyebrows".Ihopesomeotherluckyguyfallsinlovewithyou(p46)

  这一个例子描述的是方鸿渐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主人公调皮、玩世不恭的心理状态。

在中文里,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是“举案齐眉”,而“举碗齐眉”为作者所创造,给读者一玩文字游戏之感,显得幽默而富有新鲜感,对刻画人物心态又很有用处。

一连串的几个词“饭碗”、“饭桶”和“举碗齐眉”给源语读者的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冲击和感受,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译者注意保留原语文化体征的同时,也采用加注的方法给译语读者以同样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更增强了原语文化和译语读者在文化形态层面发生互动,激发了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极大兴趣。

  例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127页)

  译文:

Hewhohasseenagreatoceancannotcontenthimselfwithapond.

  HavingviewedthecloudsoverWuMountain,hewillcallnothingelseacloud.(p121)

  在译者对这两行诗的加注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所考虑的是大多数读者对译文的领悟和理解,因此针对本诗的注解非常有限,只是指出“巫山的云被认为是最漂亮的”。

可见译者是在人们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作一些认知变通和补救(如加注释)。

  例10、淑英没过门就给他克死了!

(第117页)

  译文:

Shu-yinghadfallenunderHung-chien'sdeathcursebeforeshe'devenmarriedhim!

(p111)

  例11、……是死鬼阳寿未尽,抢着投胎,找足生前的年龄数目。

(第48页)

  译文:

…werereallythesoulsofallthosewhodiedprematurelyinthewarhurryingtoberebornsothattheycouldliveouttheallottedyearsoftheirlives.(p48)

  中国传统习俗中的迷信成分是相当浓厚的冲国人讲究夫妻之间命运“相济”或“相克”,迷信死人“投胎转世”,这些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缺失的。

译者尽其所能将中国文化的东西传递出去,并作必要的调整和变通,寻找可以匹配的意象,在认知能力许可的范围内重现译语的文化特色。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以现实体验和共通认知为基础的语言之间的互译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文化意象作为独特的客观世界在心理上的表征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迁移也是具有认知基础的。

人类体验的相似性和思维的隐喻性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一种文化中存在的绝大多数意象在另一种文化中也同样存在,相似性是普遍的,而特异性只是少数。

  在翻译中,大多数事物在语言之间有对应物的存在,只要我们去努力寻找,我们找到对应的前景并不总让人失望。

对于对应的空缺,译者可以在认知的层面上根据人类共同或相似的体验进行加工,或者找到与异域文化近似的文化意象相匹配,并通过语境的力量对认知加以变通和补救,以便达到文化问相互交流的目的。

正如宋德生所说,译者可以在认知能力许可的范围内灵活的使用语言,不必拘泥于现成的语法规则,重要的是语言形式是否与其所表征的经验结构中的意象相匹配,因为语法的本质是具象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