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2637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docx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1、我们在呼吸

第一课时我们的呼吸器官

教学目标:

1、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问题。

并得出数据,加以分析。

2、在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原认知,从而使学生构建呼吸系统的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大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摒住呼吸后你有什么感觉?

2、活动一:

我们的呼吸器官

(1)、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线,借助教材中的插图,验证学生的思考。

(3)、我们的呼吸器官在哪里,对照教材中的插图,再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初步了解各器官在身体中的部位。

(4)感受气体通过鼻腔吸入排出的过程,理解科学呼吸方法的重要性。

3、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1)、需控制的变量:

集气瓶的大小一样、2根蜡烛在瓶中高度一样且烛焰大小一样、点燃蜡烛的时间一样、倒扣集气瓶的时间一样。

可变量:

集气瓶中的气体不同,一瓶是空气,一瓶是人体呼出的气体。

(2)收集空气

(3)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4)用吸水性强的物品将集气瓶上的水分擦干,避免实验时因集气瓶上的水影响实验。

教学总结:

气体进入和呼出人的身体的路线是什么?

进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

 

第二课时一呼一吸

教学目标: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迁移地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难点是知道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

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皮筋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2、一呼一吸

(1)、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深呼吸3次,感受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3)用呼吸模型模拟呼吸的形成,饮料瓶相当于人体的胸腔,气球相当于人体的肺,推拉瓶底的橡胶膜,你有什么发现?

(4)反复推拉几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认为呼吸时,胸腔有什么变化?

(5)得出结论:

胸腔收缩时气体进入肺,胸腔扩张时气体排出肺。

教学总结:

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

 

第三课时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教学目标:

1、测量统计肺活量,使学生了解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以反应身体呼吸机能的强弱。

了解积极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增强肺活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制作呼吸模型,难点是测量时的准确性,把尽力吸进来的气体呼出去,而学生有时要延气很长时间。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1)制作肺活量测量计,按照课本的方法

(2)什么是肺活量

(3)如何测量肺活量

(4)制作时注意:

瓶子的容积至少2000ml,测量时把尽力吸进来的气体呼出去就可以了。

(5)填写肺活量测量记录表,分析:

全班平均肺活量是多少?

最大肺活量和最小肺活量分别是多少毫升?

(6)、比较我们的肺活量,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总结:

什么是肺活量,如何测量肺活量?

 

2、心脏和血管

第一课时脉搏与什么有关

教学目标:

1、通过听一听、摸一摸、找一找找到自己心脏和血管的位置。

2、通过分别计数一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对多组数值平均值的比较,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哪些行为有碍心脏健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如何使学生了解脉搏的跳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准备:

简易听诊器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找一找身体上心脏和血管的位置

2、脉搏与什么有关

(1)找一找心脏和血管的位置

(2)什么是脉搏?

(3)脉搏与什么有关,设计实验方案。

计数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测三次求平均数,并记录。

计数

(4)计数一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测三次求平均数,并记录。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总结:

脉搏与什么有关

 

第二课时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计算,用反证推理法证明古罗马医生盖仑理论的不成立。

2、培养学会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3、知道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验证盖仑的观点不成立。

难点是如何使学生了解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准备:

水槽和量杯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阅读股罗马医生盖仑的观点。

2、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1)阅读科学家的研究资料

(2)计算一分钟心脏输出的血量到底是多少,一小时心脏会排出多少血液呢?

(3)思考: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血量身体能容纳得了吗?

这么多的血一分钟、一小时肝脏能这么快的制造出来吗?

(4)学生猜想: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5)模拟实验:

盖仑观点的错误,从而证明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6)阅读哈维的研究卡片

(7)阅读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知道经常锻炼可以保护心脏。

教学总结: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3、我们的大脑

第一课时眼疾手快

教学目标:

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测量尺子自由下落时,抓住的距离。

难点是测量大脑在处理外界事物时尺子被抓住的距离。

教学准备:

长度在30厘米以上的直尺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通过看、听、闻、尝、摸来获取外界的信息,我们通过交谈、阅读来交流彼此的思想,这一切我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2、眼疾手快

(1)抓尺的要求,示范抓尺

(2)阅读指南车信箱,使学生了解,尺子下落的距离越长,反映越慢,越短,则越快。

(3)测量尺子在自由下落时,被抓住的距离,测三次求平均数。

(4)测量大脑在受到干扰时,尺子在自由下落中,被抓到的距离,测三次求平均数。

(5)分析实验数据,知道专心的工作,大脑反映快。

教学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需要怎样才能有效地工作?

第二课时人类的语言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的潜力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人类的语言功能,如何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

教学方法:

讲授和看视频

学习方法:

阅读理论和案例

教学过程:

1、导入:

人类有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有相应的语言中枢。

2、人类的语言功能

(1)阅读指南车资料:

了解人的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语言中枢由四部分组成。

(2)分析事例

(3)得到正确的认识,当我们了解到自己的弱项后,要有意识地针对这些项目多加训练,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

3、保护我们的大脑

(1)看图了解大脑在头部的位置,触摸头部,说一说颅骨有什么作用?

(2)下面图中的做法对不对,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你都哪一些保护大脑的方法

教学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

 

4、和谐统一的身体

第一课时运动后的人体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下,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运动后呼吸和心脏跳动次数的测量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过程:

1、导入:

肺、气管、心脏、血管、脑等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运动后的人体

(1)运动前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相同吗?

做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2)测量运动前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记录数据,并比较,得出结论。

(3)说明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当人体运动时,身体各部分器官需要大量的氧气,因此心跳加快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加速氧的运输,呼吸次数增加进入人体内的氧气量增加。

(4)阅读指南车信箱,表明人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身体。

教学总结:

运动后人体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会加剧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调查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统计睡眠时间,发现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

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生活中,你认为可能有哪些因素正在影响我们的健康。

2、调查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一周内自己的睡眠情况。

(2)填写各个小组同学睡眠时间统计表

(3)阅读资料卡,了解小学生睡眠时间标准。

(4)完成班级学生睡眠时间统计表和睡眠时间统计图。

(5)解决睡眠不足问题的建议

教学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第二单元简单机械

1、生活中的好帮手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办法。

2、能对生活中简单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3、了解集中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难点是寻找生活中的其他好帮手,并猜想他们的作用。

教学方法:

因势利导

学习方法:

在生活中寻找和实践

教学准备:

装满水的纯净水桶、钉入钉子的木板,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瓶的汽水、羊角锤、瓶起子、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生活中,你也遇到过与下图类似的难题吗?

你是怎样解决的?

简单介绍或演示你的作法。

2、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

(1)你都知道哪些好帮手,他们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在生活中,你都遇到过哪些难题,请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

(3)体验生活中的好帮手的作用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发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教学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他能撬动地球吗

第一课时我们也来撬动地球

(探究阿基米德大话的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初步感受杠杆的作用,并对“怎样使杠杆省力”这个问题提出猜想。

2、认识杠杆的结构,会使用简单的杠杆,直到杠杆省力的条件与动力、支点、阻力点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杠杆支点、阻力点和动力点的确定

教学方法:

引导讲授

学习方法:

体验

教学准备:

生活中利用杠杆工作的物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他一个支点和一根够长的木棒,他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出如此大话,他所说的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装置呢?

2、我们也来撬动地球

(1)介绍生活中的两种杠杆,他们的支点、阻力点和动力点。

一个是支点悬挂式的杠杆,一个是支点在地面支撑的杠杆。

(2)利用更多的图片、课件、视频了解支点、阻力点、动力点

(3)学生体验,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注意分别,只能一个部位,否则变量太多会产生许多干扰因素影响学生的认知。

(4)初步解释,学生对于杠杆的认识

教学总结:

对于杠杆你的认识是什么?

 

第二课时寻找杠杆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完成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规律。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并做好实验记录。

2、能够简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类型。

教学重难点:

寻找杠杆的秘密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准备:

寻找杠杆的秘密的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铁架台、记录表

教学过程:

1、杠杆是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怎样使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

2、寻找杠杆的秘密

(1)认识杠杆尺:

确定杠杆尺上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确定使用钩码给动力点和阻力点加力的方法;分析杠杆尺平衡后力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怎样利用杠杆更省力

(3)设计实验:

可以设计简单的表格

(4)实验过程

(5)分析杠杆上三点的位置变化与力的关系规律,归纳出杠杆省力的秘密

(6)组织学生用研究成果解释阿基米德大话的理论依据

教学总结:

杠杆省力的秘密是什么呢?

第三课时杠杆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有特点的小天平,能够简单地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类型。

教学重难点:

分析杠杆费力或省力的原因

教学过程:

1、导入:

寻找并观察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分别找出他们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

2、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1)鱼竿

(2)镊子

(3)压水井的手握杆

(4)人体杠杆

3、平衡与天平

4、制作小天平

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3、轮轴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自己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的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能够想到用轮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认识轮轴的结构。

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可以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实验发现轮轴的秘密。

难点是认识到轮轴也是一种变形的杠杆。

关键是制作轮轴。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

硬纸板、剪刀、圆规、钩码、铁架台;学生实验材料:

易拉罐瓶、吸管、重物、线绳

教学过程:

1、当取下自来水开关上的圆盘时,我们还能轻松的拧动开关吗?

2、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

(1)出示杠杆尺的工作过程

(2)展示从杠杆到轮轴的变形过程

(3)演示轮轴实验套材,指导学生认识轮轴

3、探究轮轴的秘密

(1)制作轮轴

(2)研究轮轴:

ⅰ、动力点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ⅱ、轮轴平衡的条件:

F.R=f.r

ⅲ、轮和轴的比例越大越省力

(3)“轮再大些会更省力吗?

”,对这个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继续研究。

4、阅读指南车信箱辘轳

5、制作辘轳提重物

6、轮轴的家族:

省力的轮轴——门把手、拧子、扳手

费力轮轴——自行车的后轮、电风扇

教学总结:

轮轴怎样做更省力呢?

4、滑轮兄弟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及其不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是重点,利用滑轮的工作原理开展发明设计的活动是难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学习方法:

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的课件,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分组实验材料:

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1、导入:

实物观察

2、探究动滑轮和动滑轮的秘密

(1)演示他们分别的工作过程

(2)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及动力臂、阻力臂

(3)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3、滑轮兄弟大联合

4、设计滑轮装置

教学总结:

你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吗?

5、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关于斜面怎样才能更省力的问题。

2、能发现和分析生活中运用斜面的事例。

3、初步认识到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斜面省力吗,难点是怎样使鞋面更省力的实验设计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比较光滑而且长短不同的木板各一块、方形小木块3-5块、重物、弹簧秤、塑料口袋、塑料布、粗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古埃及人修筑了斜坡来帮助搬运修建金字塔的大石头。

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了这种装置。

人们把这种装置称作斜面。

斜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请提出自己的猜想。

2、斜面能省力吗

(1)选择合适的斜面,不能太粗糙,也不能太光滑

(2)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地提起三个不同的重物,读数并记录,再搭建斜面,让三个不同的重物分别沿着斜面,弹簧测力计拉着上升到斜面的最高处,读数并记录

(3)对比数据,发现使用斜面,省力。

3、怎样更省力

(1)学生做出猜想:

斜面省力的大小与坡度有关系

(2)设计实验方案:

ⅰ、构造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斜面和地平面的夹角分别为30度,45度,60度。

ⅱ、这是一个公平实验,分两个小的实验:

斜面的长度不变,高度变化,坡度会随着变化。

斜面的高度不变,长度变化,坡度会随着变化。

(3)都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用力的大小,记录数据,并对比。

(4)得出结论:

斜面越长,越低越省力。

4、生活中的斜面

(1)螺丝是斜面吗,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探究,知道斜面省力但费距离

(2)盘山公路大桥引桥

教学总结:

斜面省力吗

 

6、有趣的传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发现齿轮传动的秘密2、知道几种常见的传动方式3、能够设计制作复杂的机械装置

教学重难点:

难点是齿轮的制作,重点是探究齿轮的传动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

学习方法:

实验

教学准备:

废旧电动玩具汽车一辆、实验用齿轮一组、介绍其他传动方式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小马达是通过什么装置将动力传到玩具小车车轮的?

2、奇妙的齿轮

(1)搜集或制作齿轮

(2)实验:

齿轮间是怎样工作的,大齿轮转动一圈时,小齿轮转动多少圈。

或者小齿轮转动一圈时,大齿轮转动多少圈。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结合生活中人们运用齿轮的例子,谈一谈齿轮是如何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

3、了解各种各样的传动方式:

链条传动、皮带传动、齿轮传动

4、简单机械大联盟:

将各种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组合起来,设计比较复杂的机械。

教学总结:

齿轮的传动规律是什么?

 

第三单元我们的家园

1、地球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作出结论。

进一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科学家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3、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模拟帆船进港的实验。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

学习方法:

接受式探究

教学准备:

篮球、橡皮泥、火柴、有关地球形状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知道多少?

2、活动一:

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

(1)古人提出了“天园地方”的猜想

(2)古希腊人观察进出港的船只,提出了“地球可能是一个大圆球”的猜想

(3)模拟古希腊人的发现,分析古希腊人的猜想成立吗?

3、阅读:

推测与验证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验证了人们的伟大猜想—地球是一个球体。

(3)读完上面的事实,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想。

4、在太空中看地球

5、我的科学小报:

先了解课本的范例,再自己制作

教学总结:

科学家认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过程是怎样的?

 

2、风光无限的地貌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类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的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3、科学知识:

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他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教学方法:

引导讲授

学习方法:

接受式

教学准备:

各种典型地貌的图像资料、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壮美秀丽的风光,欣赏各种地貌,向大家介绍你了解的各种不同地貌的特点。

2、美丽的家乡:

我们的家乡属于哪一类地貌?

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描述自己家乡的地貌特点。

3、家乡的地貌模型

(1)根据自己对自己家乡地貌的描述,设计制作一个地貌模型。

(2)准备的制作材料

(3)搜集大家制作的地貌模型,举办一个作品展览会

教学总结:

你都知道我们国家哪一些地貌类型呢?

 

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作出自己的猜想。

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的模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3、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3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建立模型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难点是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地球内部信息作出猜想。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学习方法:

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挂图或音像资料,橡皮泥、小刀、鸡蛋等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我们怎样去研究呢?

有的物体虽然看不到,但我们能感觉到,像心脏……

2、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1)让学生获取从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并作出猜想。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资料中获取了什么样的信息,并依据这样的信息作出了怎样的猜想。

3、地球的结构

(1)阅读

(2)用一个煮熟的鸡蛋来模拟,使学生直观地完成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认识

(3)“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我国“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最新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4、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1)提示学生制作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应该是一个剖面的模型。

简易的方法是在玻璃板上进行制作。

先用一种颜色的橡皮泥在玻璃板上作一个半球,做出地核;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橡皮泥厚厚地覆盖在这个半球上,做出地幔;最后在地幔的上面,覆盖上薄薄的一层第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做出地壳。

制作完后从玻璃板的另一面进行观察,就可以看到一个分层清晰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展示和交流,互评各组的制作情况。

5、拓展活动:

小科学家探索地球内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自备的绘图纸上。

教学总结:

你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4、地球仪

第一课时蓝色的星球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3、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重难点:

对于海洋和陆地各占地球表面的比例的估测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学习方法:

认识和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人们设计制作了地球的表面模型——地球仪

2、蓝色的星球

(1)观看旋转的地球仪,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是什么?

(2)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洲和七大洋的名称填写在下图中。

(3)海洋和陆地分别构成了四大洋和七大洲

(4)估测陆地与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5)估测的方法提示:

剪贴与称量

(6)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看哪个小组的数据最接近,可以请这个小组介绍他们的操作过程。

(7)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教师简单介绍地轴,并注意安全使用剪刀。

教学总结:

有哪七大洲和四大洋,他们分别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第二课时怎样确定船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划出麦哲伦的航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3、科学知识:

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

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

地球仪上经线和本初子午线的划分

教学方法:

讲授

学习方法:

接受式

教学准备:

火柴梗、橡皮泥

教学过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