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2311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ocx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吴欣歆(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讲座的主要内容:

第一,现代散文研究最新成果。

这部分主要选择一些对教学有影响的散文研究成果跟大家分享。

第二,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这部分主要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第三,现代散文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使用。

这部分主要分析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使用教学策略。

一、现代散文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影响中学现代散文教学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肖云儒近期发表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当初、当年和现在》,指出“二十来年的散文创作,随时代生活的变迁,随着一代一代作者观念的变化,早已远远超出了‘形散而神不散'那个时代的话语场和欣赏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对散文之‘神'作更宽泛的解释(如意蕴、情绪、甚至一种心理场)”,而不仅仅是主题和中心思想。

对于这个观点的争论与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都密切相关,它提醒我们思考,在现代散文的话语方式和写作手法都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现代散文的教学是否还能够沿着“概括内容——提炼主题——分析手法”的路径行进?

刘锡庆教授曾撰写《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从大和小、外和内、实和虚、文和野、热和冷等十个字、五对关系总括了当代散文创作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指出散文在表现人、人性的深度上,大体有五个层面,即“实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性灵”层面,“心灵”层面,“生命体验”层面。

从这五个层面来看,我们教学中对解读散文的角度是否过于单一?

能否从这样五个角度去解读散文,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

著名的散文研究理论研究者陈剑晖提出要将“诗性”作为散文理论建构的核心词,他认为散文的“诗性”是“建立在人的个体存在、人的生命本真和丰饶的内心世界,是建立在事务的本原之上的诗性”“是散文最具心灵性的表达和情绪起伏的内在旋律,是人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的总体性感受”“是流荡于万事万物和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纯真的美质”。

在这一论述的基础上,他推演出精神诗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体性等层面来具体阐释“诗性”内涵。

进而,他进一步指出“散文是极自由极潇洒的文体,它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它的形式就是没有形式。

所以作为一个散文研究者,他要做的事就是以纯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自由的心态去感受散文的自由,以炽热的心去拥抱散文的心。

”陈建晖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散文的诗性非常重要,散文的教学应该是挥洒诗性的教学,过于理性的概括、分析、阐释恐怕并不合适。

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更为重要,而并非仅仅知道。

与其他文体的理论研究来说,散文研究相对薄弱,上述研究成果未必能代表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但与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反思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如何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用课例分析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一下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般来说,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到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

不同教材版本中选入的现代散文篇目不同,根据选文的特点其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基于这三种学习方式,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生阅读现代散文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阅读目的不明确,没有根据文体特点确定阅读目标的能力;二是阅读意识不到位,文本细读的能力不强,该读到的地方没有读到,该读出来的东西没有读出来;三是生活体验的积累不丰厚,无法感受到文章的妙处。

综合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要重点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课文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二)根据学生需求,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具体分析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

【教学案例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必修

(一)第一单元的课文,看似浅显的文字背后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适宜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

对于这篇散文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意识很明确: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要弄清楚写了什么事,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者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境、情感。

学生有过听演讲的生活体验,也能够体味到作者描写的演讲过程的精妙。

基于上述分析,文本研习过程中老师的着力点应为强化学生文本细读的意识,帮助他们读到那些尚未读到的内容,关注那些尚未关注的细节。

基于这种认识,确定教学内容前的学情调查尤为重要。

怎么调查学情呢?

我认为可以采用做批注的方法。

先给学生两个批注示例,请学生阅读课文后用批注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批注示例如下:

批注示例

(1)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批注:

排比的句式突出了语言的节奏感,让人感觉先生演讲时的动作多、幅度大,用连续的动作表现出难以描摹的情态:

讲到“入境”激情迸发,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这样的动作表现出梁任公先生的率性而为。

批注示例

(2)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批注:

“敲秃头”,一个极具个性的记忆启动模式,丝毫没有常人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尴尬,这样的动作细节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毫不遮掩的真性情。

批注示例(3)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批注:

“二十年”“不禁”“顿时”,说明先生朗诵的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已经与我的情感融为一体,“二十年”后我见到与诗歌相同的情境“不禁”哀从中来,“顿时”想起这首诗。

侧面写出了梁先生演讲的精彩。

这三个批注示例都体现出文本细读的倾向,从具体的词句出发分析形象、挖掘情感。

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自己的批注,这些批注能够呈现出他们学习的起点。

例如:

学生批注1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倒不是”、“也不是”、“实在是”三个词在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政治成就的同时,突出了他在学术上的巨大影响。

“戊戌政变”和“云南起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梁任公先生在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中是“主角”和“策划者”,可见其地位与影响之大,但青年学子关注的不是先生的政治成就,而是他的学术业绩。

学生批注2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有”一词说明梁任公先生也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与其他人的演讲作对比,突出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精彩绝伦。

学生批注3

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读优美的文章已经是非常好的事了,但与听演讲比“趣味”相差很多,突出的是人的“趣味”,听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像看戏一般丰富多彩。

学生批注4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课楼上大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人物的身材、容貌、衣着、步履、眼神都聚焦在人物的气质和气度上,“宽下巴”显出的坚毅,“肥大的长袍”展现的飘逸,“步履稳健”中的潇洒,“左右顾盼”中的亲和,正所谓“风神潇洒,光芒四射”。

学生批注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口张口大笑了。

一个“竟”字,展现了先生的行为真是超乎常态,完全不顾下面坐满了观众,深深沉浸在悲情之中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表现了先生的真性情。

“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又”字表现了先生情绪的大逆转,悲则痛苦流涕。

喜则张口大笑,情感十分豪放。

由以上5个学生的批注,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写的批注是“散点”,尚未关注到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例如批注1-3,涉及课文的1-3段,这三段联系极为紧密。

第一段先用政治成就和学术业绩做对比,再用其他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梁任公先生做对比,第三段用讲稿和讲演做对比,突出了梁任公先生。

这样的开头和京剧人物出场很相似。

人物出场之前锣鼓先响起来,然后是胡琴,然后人物在幕后叫板、幕后起唱,大幕拉开,主角还是不出来,先出来两个龙套,又出来两个龙套,官越大龙套越多,然后你觉得主角该出来了吧,不,中军出来了两边一站,一层一层地烘托之后大将才出场亮相。

作者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让读者对梁任公先生充满了期待,对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充满了期待。

这样散点式的批注说明学生能够一个一个词句地品味揣摩,但还没有建立联系、再整体感受的意识。

我们再来看看批注4,批注4表明学生能抓住人物肖像和动作神态来感受梁任公先生风度、气势和作者的仰慕之情,但抓住了这一段的核心内容就不再继续研读、继续发现了。

弗罗伊德说,“你不要说话,你的表情、动作、衣着都在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你的内心世界”,品人如此,品文亦如此,文章中的每一个词句都在讲述着作者的情感,“我记得清清楚楚”,“坐满了听众”,可见这次演讲对于我的影响大,印象深刻。

我甚至记得当时的天气是“风和日丽”,环境是“坐满听众”,表现出记忆的深刻。

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地方,也有研究的价值,也有值得品味的东西,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核心部分去揣摩、品味,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到边缘的部分,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每一次读书都有新的收获,引领他们品味鉴赏就得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

批注5表明学生能够抓住文中的词句来分析人物的情和形象,但还没有联系课外内容的意识。

这一段文字中《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内容与人物的情感关系极为密切。

《桃花扇》表面是写爱情,实际是写历史。

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刻铲除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希望国家能够强盛起来,但最终未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可悲的人物;光绪皇帝十七岁登基,一心想变法图强,重用康有为梁启超,但以失败告终,自己也被幽禁。

梁任公先生这份悲痛里融入了自己的经历,融入了很复杂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出杜甫看到失地收复的喜悦,把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再结合梁任公先生的经历,我们就能帮助学生感受到梁任公先生的悲和喜都表现着他对祖国的情感。

根据以上分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在研习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树立起文本细读的意识,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一)品味局部、感受整体的意识。

(二)抓住核心、关注边缘的意识。

(三)探究文内、联系文外的意识。

回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有这样几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一是根据文本特点预设教学内容,二是设计学习活动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三是综合考虑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

【教学案例二】《荷塘月色》

我们再来看一篇课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篇目,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之后,面对社会现实,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思想感情非常复杂——悲愤、不满而又无可奈何,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无能为力。

单元说明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个性情操;体会作者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

根据这一要求和《荷塘月色》的行文特点,我们可以预设这样两个教学内容:

(一)《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二)《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

怎样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要求各小组针对这两个学习内容完成鉴赏文章,老师根据学生的鉴赏文章确定学习的起点。

如果学生已经在鉴赏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哀愁和喜悦,但感受不到那种淡淡的味道,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确定为: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如果学生能够分析出课文的语言特点集中表现在比喻句的使用和叠词的运用上,但还不能分析其表达效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确定为:

比喻句和叠词的情感表现。

也许有的学生不喜欢朱自清文章中“哀婉”的调子,“柔媚”的比喻,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确定为:

朱自清语言运用的妙处。

如果说学生的需求是一条纬线,课文的特点是一条经线,每一个经线与纬线的交点才是我们要选定的教学内容。

三、现代散文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使用

下面我们再谈谈现代散文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使用。

巴班斯基说“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就已经明确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设计教学流程时我们要重点考虑,怎样教学生才能学好。

因而,教学流程的设计既包括教的活动,也包括学的活动,换言之,就是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学习。

我们继续用上面谈到的两个案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荷塘月色》为例,说明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学得充分,学的有成效。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一)品味局部、感受整体的意识。

(二)抓住核心、关注边缘的意识。

(三)探究文内、联系文外的意识。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流程。

(一)课前准备:

印发相关资料,布置学生阅读。

阅读资料包括如下内容:

1.梁启超简介。

2.《箜篌引》的创作缘起与意义。

3.《桃花扇》内容简介及《哭主》一出的唱词。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诗及注释。

(二)课上出示批注示例,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做批注。

(三)在学生批注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批注作为教学资源。

(四)展示学生批注1、2、3,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前三段的内容,将三条批注整合起来写一条批注,借此提醒学生在局部感受后要回顾、关照整体。

(五)展示学生批注4,提醒学生关注边缘的文字,并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批注,借此提醒学生抓住核心之外还要关照边缘。

(六)展示学生批注5,要求学生结合阅读资料修改批注,借此提醒学生借助课外资料解读课文。

在这个教学流程的设计里,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有机融合。

在教学策略的使用上,教师突出表现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正。

教师在处理某个教学流程的时候还自然使用了朗读、修改批注、查阅资料等策略,教学策略的使用集中指向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

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请学生自读课文,在以下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鉴赏文章。

1.浅析《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

3.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

(二)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将写作同一题目的学生分为一组,要求各组整合本组成员的作业,在全班展示。

(三)各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教师在学生提问过程中随机指导,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流程时仍然关注到了怎样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组织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观点。

教学流程,就是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从学习起点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流程是有流向的,在合理的教学流程中,学生开展着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能够看到成效的学习活动。

我想用美国中学的“准备工作表”和“课后反思表”来说明现代散文的教学不能实施“零起点”的,因为学生都读得懂现代白话文,但也不能是“停留在原点”的,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发展。

刚才谈到的种种规则在下面的两张量表里都有所反映,希望这两张量表能成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散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策略的起点。

正式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表

1.对该班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有特殊要求的学生)。

2.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

3.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

4.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学区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

5.这些目标是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相联系的?

6.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

学生怎样做?

7.在这一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

8.你上课需要哪些教学器具(列举)?

9.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

你用的评价程序是什么?

10.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

课后反思表

1.据我回想,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

2.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了吗?

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

3.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

如果改变了,为什么?

4.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我会在教学时作出哪些调整?

为什么?

5.提供学生的作业样本.样本应该反映本班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对学生提供的反馈。

对照这两张表格,反思一下我们现代散文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是否太过随意,是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最后,我还想谈谈现代散文的教学评价问题,要评价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学习成果,首先需要学生“呈现”,呈现的方式无外乎“说出来”和“写出来”两种,其中“写出来”的静态的文字更能够说明问题,比如说让学生写一段鉴赏文字、评论文字,抽取课文中的某段某句让学生仿写,让学生写自己阅读后的感想等等,写的内容多种多样。

怎么评价呢?

我建议采用表现性评定的方式,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评定维度,利用评定结果引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留存不同的评定作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走上自觉发展、提高阅读现代散文能力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