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1569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创新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自199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产业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省依托国家布局的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已形成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技术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类别的环保产业体系,并呈现了“成长性、集聚性、支撑性、率先性”的产业发展趋势。

一是成长性。

目前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贡献逐年提升。

截至2008年底,全省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有1000多家,年实现产值约180亿元,从业人数近10万人,拥有国家重点实用推广技术项目20余项。

二是集聚性。

以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宝鸡为聚集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初步构建,地区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中地区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加强。

三是支撑性。

以环保装备制造为主的西矿环保、陕西兰环,以生产节能装备为主的陕鼓集团、西玛电机、海浪锅炉,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为主的省环科院、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等一批企事业单位不断壮大,支撑和引领环保产业各领域加快发展。

四是率先性。

废水及废气处理装置和固废综合利用等环保装备制造业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诸多问题。

一是意识薄弱。

对环保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支撑,协调发展的机制还不健全,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与市场化不相适应。

二是发展滞后。

环保产业总体起步较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产业规模偏小,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主导产品仍以引进消化为主,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水平较低,且现有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步伐缓慢。

(三)面临机遇。

1.宏观形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产业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2.国家战略为环保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求“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省环保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3.转变发展方式为环保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巨大。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的目标。

4.社会进步为环保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近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我省环境保护法律、标准的日趋完善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产业体系,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

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2.坚持集团引领、产业集聚的原则。

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和环保服务业向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形成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坚持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的原则。

倡导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4.坚持创新机制、规范运营的原则。

加快建立有偿机制,推进垃圾处理收费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价格交易市场。

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扶持在线监测运营企业的发展,提高环保设施运营效率。

5.坚持生态保护、综合利用的原则。

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5年实现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以上,其中环保装备销售收入400亿元。

力争在满足省内节能减排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对环保装备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大力培育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业产业集群,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构建西部环保装备生产基地。

到2015年,培育和发展陕鼓、西矿环保、陕西兰环、西安华江、海浪锅炉、阎良朝凤等10家年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集团,20家年收入超5亿元的骨干企业,50家年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

3.生产配套体系更趋完善。

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力争省内配套率达到40%以上。

构建较为完整的环保产品生产配套体系,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商标,对环保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4.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

打造技术研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设施运营、人才培训平台,初步构建以生产性环保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服务体系,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产品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5.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快速提升。

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降低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60%,其中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钢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0%。

6.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和环保产业组织体系、产品标准体系、行业服务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使科技支撑和引领环保事业发展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具备较强的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

三、发展重点

(一)环保产品生产。

1.水污染防治装备。

依托陕鼓集团、陕西兰环等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投入,重点发展2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

开发节能污水处理设备,开展全流程节能降耗工程示范;研发垃圾渗滤液处理新技术和设备,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开发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技术。

以系统技术完善提升及设备成套化、系列化、高新技术化为目标,以污染物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回用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为重点,攻克废水处理新技术难关,并研制相应成套设备。

研发地下水饮用水源净化技术和设备,攻克原水中氮磷、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去除关键技术、饮用水复合微污染净化技术难关,研发相关技术的中试规模处理设备,建立高效净化示范工程。

2.大气污染防治装备。

依托西矿环保、西安华江、中国重型机械院,开发高可靠性、低运行消耗、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及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

重点发展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技术。

开展大气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SO2、NOx燃烧过程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支持燃煤汞污染、二恶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开展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

3.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

依托宝深建材机械、阎良朝凤等企业,以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垃圾、工业废弃物及污泥处置装备。

重点发展城镇生活垃圾分选、焚烧发电和垃圾焚烧尾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制造;在城市生活垃圾热值偏低的城镇鼓励开发应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回收利用设备;适度发展有机垃圾生物处理设备。

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设备。

尽快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焚烧、污泥资源化处置产业化示范工程。

4.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紧密围绕国家重大节能减排工程对实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测的需求,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自动和便携监测技术与设备产业化。

鼓励发展先进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发展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与遥感遥测技术和监控系统。

支持发展饮用水源污染物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与设备。

重点支持发展多参数废水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仪器设备,积极发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自动控制以及污染源监测数据无线传输技术与装置,鼓励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

5.节能与清洁生产装备。

依托西玛电机、海浪锅炉、咸阳压缩机等企业,加强工业设备领域节能设备研发生产,积极推广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内燃机、变压器、调速器等,合理利用余热余压。

推广洁净燃烧技术,重点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大力实施低碳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清洁生产,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加大碳中和、碳捕获与封存的技术创新力度。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推广节能、节电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6.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

研究开发和推广新型载体填料、新型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治理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等,开发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技术,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生产能力。

(二)环保服务业。

1.环保技术开发。

主要发展水体、大气、噪声、固废、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水污染治理方面,重点开发流域污染控制技术,特别是渭河流域污染控制技术、汉丹江饮用水源地安全技术、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技术。

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重点开发火电脱硫工艺的独立设计、调试、运行技术,脱硫副产物再利用技术以及脱硝技术。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面,重点开发台处理能力200t/d以上大型垃圾焚烧设施、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以及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

2.环保中介服务。

加强中介机构的功能建设,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从事环保技术评估、环保技术咨询、环保成果推广应用等业务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

加强环境工程设计及相应服务,大力推进环境咨询服务市场化,深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评;加强清洁生产在线监测,建立推进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创新环保服务业管理模式,建立环保技术咨询评估制度,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

3.融资与销售服务。

搭建环保产业银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开发多种金融产品,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

大力扶持一批品牌企业,加快环境工程建设,促进环保基础设施特别是污染物处理、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产业化、专业化及市场化。

重点发展能提供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工程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总承包公司,实现从设备制造向环保集成服务的转变。

4.技术交易和信息化服务。

加快建立环保信息化平台,定期发布环保产业发展重大信息,展示环保科技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建立环保技术、产品交易市场,为环保企业的科技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产品交易、工程承包等提供信息咨询和综合技术服务。

从信息化入手,建立环保信息数据库,为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服务平台和基础信息;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环保技术、产品推广和技术转让网络,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人才培训服务。

优化环保产业人才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环保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专业科研机构。

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作用,加大技术工人、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鼓励大型环保企事业单位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管理素质。

6.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服务。

强化环境治理专业化运营,大力推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的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运营管理。

重点发展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废气治理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的多渠道融资建设、特许权经营和社会化管理。

发展自动在线监测仪器设施的性能测试服务,建立完善仪器设备的检测程序,规范检测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三)资源综合利用。

1.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推进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从冶炼渣、矿山尾矿、粉煤灰等回收有价金属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

发展煤矸石、煤泥发电,大力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

推广碱渣、电石渣等化工废渣在建材产品中的应用技术。

积极推广电厂脱硫石膏、磷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

发展造纸、食品、印染、化工、纺织等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重点回收可利用资源。

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发展工业窑炉的余热余压发电和余热分级利用。

加强共生矿产资源选矿和冶炼过程中的综合回收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培育再生资源集散加工基地。

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大力提高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程度,进一步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

重点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包装物、废弃木制品、废弃油品回收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3.城镇生活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

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筑垃圾的重复使用、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利用。

重点发展农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品、次小薪材等资源化利用;发展木基复合材料和代木产品,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

鼓励废旧木材及废旧木制品的回收再利用。

发展木材改性、防腐、抗虫和阻燃技术,推进其产业化。

结合当地种植养殖业现状,合理选择并推广应用成型燃烧、气化、工业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

同时,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

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垃圾、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发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管理简便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进程。

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重大生态保护技术开发与应用为重点,加大生态功能区保护、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支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力度。

四、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环保产业集聚发展。

即:

围绕一个发展目标,打造两大产业链,构筑三个产业基地,培育十大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做大做强环保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陕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打造两大产业链。

一是以烟气脱硫脱硝、垃圾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业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装备,污染防治装备控制仪器,在线环境监测设备等为主的环保装备及材料产业链;二是以环保技术研发、咨询和信息服务、环保工程、设施建设运营等为主的环保服务产业链。

构建三大基地。

关中地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渭河流域治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和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构建研发、设计、咨询和信息服务平台。

陕北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化工废气处理、能量回收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构建环境污染治理监测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平台。

陕南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发展矿产尾矿等废渣的综合利用,构建专业环境工程承包和物流服务平台。

培育十大产业园区。

依托现有重点工业园区,在工业固体废渣排放量大、环保装备生产企业聚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等地区建立环保产业园区或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十大环保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研发、咨询和监测,环保工程设计及总承包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推动环保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西安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园。

依托西矿环保、西安华江等企业,充分发挥西安科技和装备制造优势,发展冶金、炼焦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及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推进无污染炼焦技术除尘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研发和产业化。

——西安经开区节能及水处理产业园。

依托陕西兰环等企业,发展节能装备、原水净化及软化设备、综合污水处理设备及成套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西部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渭南高新区环保综合装备制造产业园。

依托陕西紫兆环保、洲际环发等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中冶陕压等装备制造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建设综合垃圾资源化标准处理厂。

——宝鸡高新区节能锅炉与固废综合利用示范产业园。

依托海浪锅炉等企业,加快整合省内相关资源,推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进程,拓展产品领域,积极发展生物除臭剂等环保材料和固废综合利用装备。

——咸阳废旧物品回收及综合利用产业园。

依托现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重点发展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设备制造,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和废旧资源加工利用,建设废旧轮胎、废润滑油、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临潼能量回收与水污染处理示范产业园。

依托陕鼓集团等龙头企业,利用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平台,研究开发清洁技术、能量回收技术、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阎良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产业园。

依托阎良朝凤等企业,加快产品研发和中试基地建设,建设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示范基地,尽快实现标准化生产,推进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产业化。

——榆神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园。

引进省内外大型环保企业,结合陕北能源基地重大化工项目建设,发展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以及能量回收装置。

加快发展煤层气开发技术及应用。

加强冶炼烟气粉尘的资源回收利用,提高油田及中低品位铝土矿的资源利用率。

——铜川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

依托现有产业配套基础,引进省内外大型环保企业,积极发展污染防治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资源开发效益,实施节能工程和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新型非金属产品研究和开发基地。

——商丹新型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

加强复杂难处理共生矿资源选冶、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合理回收利用残矿资源,充分消纳选矿尾砂及其他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农林废弃资源开发生物质能源,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推进拉动作用大、经济效益高、技术水平先进、改善环境效果显著的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前期项目的准备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建设投产、及早达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全省环保产业做大做强。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环保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参加的省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有关咨询;指导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指导制订我省中介机构和专家认定标准;建立我省环保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评审,并对中省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组织全省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宣传、培训等。

环保产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由省政府协调解决。

(二)强化政策扶持。

全面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或摊销等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开展市政债发行试点,允许环保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探索设立环保信托投资公司;对于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予以减免。

进一步落实好脱硫电价、垃圾生物质发电政策。

及时制订环保产业鼓励投资指导目录,推进环保产业聚集区建设。

(三)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等省级专项资金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视财政增收情况适时设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和经营模式创新。

通过政府投资参股、对环保装备制造项目给予贴息等形式,帮助企业完成产品研发和设施运营。

对科研开发力度大、科技创新投资多的重点企业,以及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环保装备产品和技术予以重点支持。

对购买国产首台(套)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用户,待条件成熟时可从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按照实际购买价格的3—5%给予奖励。

鼓励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筹集资金。

鼓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城建投资等资金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

(四)提高创新能力。

依托新组建的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加大循环经济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性工艺技术集成创新,创建循环经济平台。

重视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研究,加强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协作。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制订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环保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环保技术、产品推广及技术转让网络,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在重点领域内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

(五)建设服务平台。

建立环保项目及政策的专项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提供政策导向资料、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信息;组织相关企业参与环保技术及项目推介活动;促进设备制造企业和用户、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

充分发挥省环保协会、节能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委托其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交流合作及有关咨询工作。

加强环保产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强化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六)广泛开展合作。

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创新招商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和高效低耗的治理装备;积极参加国外环境治理工程和生态保护工程招标,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外、境外各类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和施工任务,大力扩展环保装备出口和劳务输出。

(七)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建立市场新机制,促进环保设施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鼓励企业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特许经营模式建设和经营环保产品。

提高排污收费率,增加企业的污染成本,用经济手段调节污染企业的排污强度。

建立和完善环保市场管理体系,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的良性循环,增强环保企业的经济驱动力。

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开展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环保意识,把环保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全过程,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各地、各部门要针对环保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状况,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确保取得实效。

要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数据统计和信息分析,把握规律,及时发布产业供求信息,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确保我省环保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