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1231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docx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

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

川芎

【拼音名】ChuānXiōnɡ

【英文名】RHIZOMACHUANXIONG

【别名】芎藭、小叶川芎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或LigusticumwallichiiFranch.)的干燥根茎。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着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结节顶端有茎基团块,外皮黄褐色,有香气。

茎常数个丛生,直立,上部分枝,节间中空,下部节明显膨大成根状,易生根。

叶互生,二至三回羽状复叶。

夏季开花,复伞形花序顶生,双悬果卵圆形,5棱,有窄翅,背棱中有油管1个,侧棱中有2个,结合面有4个。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

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

气浓香,味苦、辛。

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鉴别】

(1)本品横切面:

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

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

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

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

髓部较大。

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

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

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

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

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

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

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甲醇饱和的氢氧化钾溶液2滴,显红紫。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川芎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

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分开大小,略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辞典》:

川芎

【出处】《汤液本草》

【拼音名】ChuānXiōnɡ

【英文名】RHIZOMACHIUANXIONG

【别名】山鞠穷(《左传》),芎藭(《本经》),香果(《吴普本草》),胡藭(《别录》),马衔芎藭(陶弘景),雀脑芎,京芎(《本草图经》),贯芎((珍珠囊》),抚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纲目》)。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平原栽培者以小满后4~5天收采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

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及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

地下茎呈不整齐的结节状拳形团块。

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

叶互生,2~3回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又作不等齐的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先端渐尖,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9~17厘米,基部成鞘抱茎。

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有短柔毛;总苞和小总苞片线形;花小,白色;萼片5,线形,有短柔毛;花瓣5,椭圆形,先端全缘,而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内弯曲;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药椭圆形,2室,纵裂,花丝细软,伸出于花瓣外;雌蕊子房下位,2室,花柱2。

双悬果卵形。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多为栽培。

主产四川(灌县、崇庆)。

云南亦产,称作"云芎"。

【性状】根茎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长4~8厘米,直径4~6厘米。

表面深黄棕色,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上侧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的茎痕,直径5~15毫米,作凹洼状,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作小瘤状隆起。

质坚实,断面类黄色,形成层呈明显环状,随处散有黄色小油点。

有特异清香气味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

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

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

韧皮部宽广。

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

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

髓部较大。

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

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

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

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

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

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甲醇饱和溶液2滴,显红紫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川芎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

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川芎:

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用水浸泡,晒晾,闷润后切片,干燥。

酒川芎:

取川芎片用黄酒喷洒均匀,稍闷,置锅内炒至微焦为度,取出放凉(每川芎片100斤,用黄酒12斤8两)。

【性味】

辛,温。

①《本经》:

"味辛,温。

"

②《吴普本草》:

"黄帝、岐伯、雷公:

辛,无毒,香。

扁鹊:

酸,无毒。

李氏:

生温,熟寒。

"

③《唐本草》:

"味苦辛。

"

④《本草正》:

"味辛微甘,气温。

"

【归经】

入肝、胆经。

①《汤液本草》:

"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

"

②《药品化义》:

"入肝、脾、三焦三经。

"

【功能主治】

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

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①《本经》:

"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

②《别录》:

"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

③陶弘景:

"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

④《药性论》:

"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

"

⑤《日华子本草》:

"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

⑥《医学启源》:

"补血,治血虚头痛。

"

⑦王好古:

"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

"

⑧《纲目》:

"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

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

"白芷为之使。

恶黄连。

"

②《品汇精要》:

"久服则走散真气。

"

③《本草蒙筌》:

"恶黄芪、山茱、狼毒。

畏硝石、滑石、黄连。

反藜芦。

"

④《本草经疏》:

"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

⑤《本草从新》:

"气升痰喘不宜用。

"

⑥《得配本草》:

"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

"

【附方】

①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疰,太阳穴疼,及感风气:

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孑(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爁)各二两;上药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头目清。

(《局方》川芎茶调散)

②治偏头疼:

京芎细锉,酒浸服之。

(《斗门方》)

③治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倦:

川芎一斤,天麻四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

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食后。

(《宣明论方》川芎丸)

④治风热头痛:

川芎一钱,茶叶二钱。

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

(《简便单方》)

⑤治妊娠腹中痛(胞阻):

芎劳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

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纳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金匮要略》胶艾汤)

⑥治妇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筑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恶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

当归六两(洗,去,切,焙干,秤)、川芎四两(洗)。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令泣泣干,酒一大盏,止一沸,去渣,温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七里再进,不过三服便生。

(《本事方》佛手歌)

⑦治产后血晕:

当归一两,川芎五钱,荆芥穗(炒黑)二钱。

水煎服。

(《奇方类编》)

⑧治产后心腹痛:

川芎(洗,锉)、桂心(不见火,锉)、木香(锉,怀干)、当归(去芦须,洗,锉,焙)、桃仁(去皮、尖并双仁,炒黄)各一两。

上为细末。

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如不欲饮酒,即用水一盏,药末二钱,煎至七分,带热服。

(《卫生家宝方》川芎散)

⑨治新产块痛:

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五分,炙草五分.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傅青主男女科》生化汤)

⑩治小儿脑热,好闭目,太阳痛或目赤肿:

川芎、薄荷、朴硝各二钱,为末,以少许吹鼻中。

(《全幼心鉴》)

【临床应用】治疗心绞痛:

取川芎、红花各等分,制成片剂(每12片含川芎、红花生药各5钱),每次4片,日服3次。

4~6周为一疗程。

治疗84例(其中10例全程加葛根黄酮片,每日3次,每次20毫克;2例于用药2周开始加服乳没片),结果显效9例,改善57例,基本无效17例,加重1例。

据观察,病情的轻重与疗效无明显关系;加服葛根黄酮及乳没片者,疗效未见提高;服药后对血脂质影响不大。

60例跃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停用者20例,减量者15例,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显示好转。

【摘录】《*辞典》

页首

《中华本草》:

川芎

【出处】出自《汤液本草》

【拼音名】ChuānXiōnɡ

【英文名】SzechuanLovageRhizome,RhizomeofSzechuanLovage

【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芎藭、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

【来源】

药材基源: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LigusticumchuanxiongHort.[L.wal-lichiiauct.nonFranch.]

采收和储藏:

栽后第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挖出根茎,抖掉泥土,除去茎叶,炕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70cm。

全株有浓烈香气。

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埠,下端有多数须根。

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

茎下部的节膨大成盘状(俗称苓子),中部以上的节不膨大。

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cm,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cm,宽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卵状披针形,长6-7cm,宽5-6cm,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mm,宽1-2mm,顶端有小尖头,仅脉上有稀疏的短柔毛;茎上部叶渐简化。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2.5cm;伞辐7-20,不等长,长2-4cm;小伞形花序有花10-24;小总苞片2-7,线形,略带紫色,被柔毛,长3-5mm;萼齿不发育;花瓣白以,倒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有短尖状突起,内曲;雄蕊5,花药淡绿色;花柱2,长2-3mm,向下反曲。

幼果两侧扁压,长2-3mm,宽约1mm;背棱槽内有油管1-5,侧棱槽内有油管2-3,合生面有油管6-8。

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为着名栽培中药材,未见野生。

资源分布:

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环境,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

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上栽培,不宜在过沙的冷砂土或过于粘重的黄泥,白鳝泥、下湿田等处种植,忌连作。

栽培技术用地上茎的茎节(苓子)繁殖,分育苓和栽种。

育苓:

先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培育,于2月上旬挖出坝川芎根茎(称抚芎),除去泥土、须根或茎叶,按行株距(25-30)cm×(15-20)cm开穴,深约6cm,每穴放抚芎1枚,芽头向上,压实,覆土3cm,每1hm2用抚芎2250-3750kg。

苗高10cm左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8-10株,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闪,7月下旬茎节膨大略带紫色时挖取全株,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将茎杆捆成小束,施室内或阴凉处,8月上旬取茎中部按节切成3-4cm小段,提供坝地做种用。

栽种:

于8月上、中旬,按行株距(25-30)cm×20cm开沟,深2-3cm,将苓子平施沟内,芽向上埋入土中,用堆肥或土粪掩盖,再用稻草稀覆畦面。

冷凉地区可就地育苓,7月中旬,直接用收获的川芎地上茎作种,就地选阴凉湿润地方育苓,方法与山区育苓相同。

田间管理齐苗时,揭去盖草,缺苗时应补苗。

入冬进培土保护根茎越冬,次年返青时追肥混合施用。

培土后要施1次厩肥或干肥。

病虫害防治根腐病,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含有中烧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白粉病,用石硫合剂功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药剂防治。

叶枯病,常在5-7月发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

此外,还有菌咳病等为害。

川芎茎节蛾,育苓阶段用80%敌百虫100-150倍水溶液喷雾,并注意着重防治第1代二龄前幼虫,平原地区前用5:

5:

100的烟筋、枫杨叶和水,共泡数日后浸苓子12-24h。

还有地老虎、种蝇等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1.5-7cm。

表面黄褐色至黄棕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类圆形凹窝状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的瘤状根痕。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具波状环纹形成层,全体散有黄棕色油点。

香气浓郁而特残,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

以个大饱满、质坚实、断面色黄白、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

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

皮层狭窄。

韧皮部宽广,散有根主迹维管束。

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

木质部不规则多角形。

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开,偶有木纤维束。

髓部较大。

薄壁组织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横棕色,近形成层的油室小。

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结晶。

粉末特征:

淡黄棕色或灰棕色。

①淀粉粒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

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4粒组成。

②草酸钙结晶呈类圆形团块或圆簇状,直径10-25μm。

③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

④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含有较多的油滴。

⑤导管多为螺纹导管,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相互联结,亿网状螺纹导管。

亦有网纹、梯纹及具缘孔导管,直径14-50μm。

【化学成份】含川芎嗪(chuanxiongzine)即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黑麦草碱或含川哚(perlolyrine)即1-(5-羟甲基-2-呋喃基)-9h-吡啶并[3,4-b]吲哚[1-(5hydroxymethyl-2-furyl)-9H-pyrido[3,4-b]indole][1],藁本内酯(ligustilide),川芎萘呋内酯(wallichilide),3-亚丁基苯酞(3-butylideniphthalide),3-亚丁基-7-羟基苯酞(3-butylidene-7-hydroxyphthalide)[2],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3],(3S)-3-正丁基-4-羟基苯酞[(3S)-3-butyl-4-hydroxyphthalide]即(3S)-川芎酚((3S)-chunxiongol)[4],3-正丁基-3,6,7-三羟基-4,5,6,7-四氢苯酞(3-n-bntyl-3,6,7-trihydroxy-4,5,6,7-tetrahydrophthalide)[5],新川芎内酯(neocin-dilide),洋川芎内酯(senkyunolide)[3],洋川芎内酯(senkyunolide)B、C、D、E、F、G、H[即顺-6,7-二羟基藁本内酯(cis-6,7-dihydrox-yligustilide)]、Ⅰ[即反-6,7-羟基藁本内酯(trans-6,7-dihydrox-yligustilide)]、J[4]、K、L、M[6]、N[4]、O、P[8]、(E)-洋川芎内酯[(E)-senkyunolide]E[4],洋川芎醌(senkyunone),2-甲氧基-4-(3-甲氧基-1-丙烯基)苯酚(2-methoxy-4-(3-mnethoxy-1-propenyl)pheneol),2-戊酰基-苯甲酯[2-(1-oxopentyl)-benzoicacidmethylester][8],5-羟甲基-6-内-3-甲氧基-4-羟苯基-8-氧杂双环[3.2.1]辛-3-烯-2-酮[5-hydroxymethyl-6-endo-3-methoxy-4-hydroxyphenyl-8-oxa-bicyclo(3。

2。

1)-oct-3-one][5],4-羟基-3-甲氧基苯已烯(4-hydroxy-3-methoxystyrene),1-羟基-1-(3-甲氧基-4-羟苯基)已烷[1-hydroxy-1-(3-methoxy-4-hydroxyphenyl)ethane]\4-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咖啡酸(coffeic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9],阿魏酸(ferulicacid),大黄酚(chrysophanicacid),瑟丹酮酸(sedanonicacid),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leucyl-L-valineanhydride),L-缬氨酰-L-缬氨酸酐(L-valyl-L-valincachydride),黑麦草碱(perlolyrine),川芎酚,脲嘧啶(uracil),盐酸三甲胺(trimethylamine-HCL),氯化胆碱(chloinechloride),棕榈酸(palmiticacid),香草醛(vanillin),1-酰-β-咔啉(1-acetyl-β-carbo-line)[10],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亚油酸(linoleicacid),二亚油酸棕榈酸甘油酯(dilinoylpalmitoylglyceride)及蔗糖(sucrose)等[11]。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川芎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川芎挥发油少量时对动物大脑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

川芎煎剂分别给大、小鼠ig均能抑制其自发活动,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延长,并能对抗咖啡因(20mg/kg)的兴奋作用。

但不能对抗戊四氮所致的大鼠惊厥。

用川芎煎剂25-50g/kg灌胃,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对小鼠的镇静较大鼠更明显;它还能延长戊巴比妥的睡眠时间,但不能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也不能防止五甲烯四氮唑、可卡因的惊厥或致死作用。

日本产川芎的挥发油部分对动物大脑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脊髓反射具有兴奋作用,剂量加大,则皆转为抑制。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1对心脏的作用川芎煎剂对离体蟾蜍和蛙心脏,在浓度在1O-5-10-4时使收缩振幅增大、心率稍慢。

按Englmann氏法试验,川芎20或30g/kgig,也使在位蛙心振幅增大、心率减慢;以40g/kgig,则可使蛙心停搏。

川芎嗪iv对麻醉犬也有强心作用,伴有心率加快。

去迷走神经的心脏,对川芎嗪仍有明显反应。

椎动脉注入较大剂量川芎嗪,其心血管作用不明显。

预先给于心得安或利血平化,可完全消除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因此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交感神经间接兴奋心脏B受体所致。

给麻醉犬静脉滴注川芎嗪1,2和4mg/(kg.分钟),连续10分钟,动物出现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管扩张。

这些作用随剂量的增加mm),连续10分钟,动物出现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管扩张。

这些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

滴注lmg/(kg,分钟)时,心率、LVP和dp/dtmax增加,2mg/(kg.分钟)时,心率、LVP、dp/dtmax及冠脉血流明显增加。

剂量增至4mg/(kg.分钟)时,除上述指标明显增加外,还出现LVEDP、CI,心肌氧耗和脑血流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阻力及总外周阻力降低。

给清醒高血压犬滴注川芎嗪4mg/(kg.分钟)及1次iv20mg/kg也可引起心率加速。

心得安(ivl-2mg/kg)能对抗川芎嗪对麻醉和清醒犬的这些作用,而利血平则不能完全对抗川芎嗪的作用。

有报道川芎嗪对离体豚鼠灌流心脏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心肌收缩与增加冠动脉流量。

Iv川芎嗪10mg/kg后,1-5分钟内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和氧摄取率与CBF。

Iv川芎嗪5mg/kg,5分钟时,CBF增加14±15ml/分钟,使每100g心肌耗氧量增加1.0±0.7ml/分钟,均有显着意义。

对麻醉开胸犬,iv川芎嗪10mg/kg可降低血压、外阻与左室做功,增加LVSP、±LVdp/dtmax、心率与心肌耗氧量。

川芎嗪iv家兔可使缺血心肌免受再灌注的损伤,其作用可能与活血化瘀,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代谢作用有关。

川芎哚150mg/kg给于家兔ig,15分钟后,iv脑下垂体后叶素(Pit)1.5单位/kg(30s注完),ivPit后普遍产生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为T波峰值显着升高。

用药组T波增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非常明显的对抗Pit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作用。

2.2对冠脉循环的作用川芎水提液及其生物碱能扩张冠状和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麻醉犬iv川芎嗪后,冠脉及脑血流量增多,冠脉、脑血管及外周阻力降低。

川芎嗪也能明显增加大鼠的心输出量,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