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1085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9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docx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14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城东中学李佩玉

《关雎》

城东中学李佩玉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

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

还是抢答吧。

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

距今有多少年了?

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305篇。

)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

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

2.明确:

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

3.明确:

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

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

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

(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第二三节:

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可见相思之苦。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

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

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

(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

对一位美丽的女子。

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

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

(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

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

(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

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

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

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

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

(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

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

(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

(值得,窈窕淑女嘛。

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

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

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

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

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

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

简介:

板书

赋:

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

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

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

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

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

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异性间的相互吸引、交往而产生的愉快,是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敏捷活跃、奋发向上。

同学们该如何利用这种客观效应呢?

第一,性格发展上取长补短——如女生要学习男生不拘泥细微末节、不计较得失的豁达;男生要学习女生的灵活、委婉、仔细的长处。

第二,提高学习效率——如男生思维偏重抽象化、概括化;女生偏重形象化、细致化,在学习研究中可以互相启发、讨论而触发智慧的火花。

第三,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青春期的学生特别重视异性对自己的评价。

第四,培养良好气质——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某些特点或特长受到异性的青睐,从而形成好的男子汉的气质或优秀的女性气质。

如果男生变得果断而不武断,沉着而不呆板,刚毅而不鲁莽;女生变得健美而不轻浮,沉静而不寂寞,淡雅而不花哨。

男女生交往应坚持两条原则,首先,提倡集体交往,既要反对“男女授受不亲”,又要坚持男女有别的原则,同学们应着重培养集体友谊,避免男女同学之间一对一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不要和校内校外的异性私下约会。

其次,要提倡文明交往,男女同学在一起活动,互相尊重是最为重要的,轻佻的语言和行为是缺乏教养的不文明表现。

在交往中还要注意合适的仪表,穿着打扮不要过于成人化,而应保持青少年一种奋发向上的朝气。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

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明月何皎皎》教案

城东中学李佩玉

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古人的思乡怀人的感情

3、了解《古诗十九首》,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其十九《明月何皎皎》。

二、诵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⑤,泪下沾裳衣⑥。

[

注意的词语:

①罗床帏:

罗帐。

 ②寐:

入睡。

 

③揽衣:

犹言“披衣”,“穿衣”。

揽,取。

 ④旋归;回归,归家。

旋,转。

 

⑤引领:

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⑥裳衣:

一作“衣裳”。

[2]

诗文翻译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

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三、畅谈感受

这首诗的含义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吗?

请读灵犀一点后思考。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

谢庄《月赋》曰:

“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静夜思》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

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

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

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

清代朱筠评曰:

“神情在‘徘徊’二字。

”(《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

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

“客行”既有“乐”,却又说“不如早旋归”,是因为实际上他乡作客,无乐而言。

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

”然而异乡游子又欲归不归,这是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

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很两难。

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清代陈祚明说得好:

“客行有何乐?

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

”(《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

“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

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

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愁思当告谁?

”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

古乐府《悲歌》云: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可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

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

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课外拓展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

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

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

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

(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

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

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

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

思想内容

⑴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

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

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

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

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

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

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附:

简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问题设计:

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

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

(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

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

请看作品: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

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

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

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

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

《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

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

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

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

请看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

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板书:

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

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

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

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

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

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

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设问:

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

突出的有两点:

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

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

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

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

在2008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

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

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

2002、2003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

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

2、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来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2008安徽省语文首次自主命题,从稳中求变的角度推测,这种形式的可能性最大)。

B、2008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

“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

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明确:

夜晚,皓月当空。

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

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

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

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