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0906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docx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

内容:

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

1)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

2)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

3)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

4)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

5)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

1)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

2)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

3)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

1)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

2)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

3)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

4)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

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

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

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

∙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

2、述而不作

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

∙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

4、排除虚妄

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

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

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

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一、编年体

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

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

《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

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著述内容所规定的。

()

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

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

(以事件为中心)

四、语录体(《论语》《孟子》《管子》《韩非子》)

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

五、法规性书籍

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三、《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及编辑特点

目的:

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

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

编辑特点

1、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

2、内容庞杂,但体例严谨,系统整齐。

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每览各有8篇,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20余万字。

3、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将160篇文章编成一部完整的书籍,标志着书籍编辑正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11个):

《史籀篇》:

《史籀篇》是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认为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

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

《史籀篇》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又称大篆。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儒人淳于越反对秦朝“郡县制”,主张师承古法,分封诸侯。

丞相李斯严词抨击,提出焚书之议。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各国史记,以及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

禁止谈论《诗》《书》,禁止私学和以古非今。

咸阳两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逃亡,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两件事合为“焚书坑儒”。

天禄阁:

是西汉宫中藏书和整理校勘图书之所,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著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阁中从事过校书活动。

石渠阁:

汉代诸儒讨论经学的场所,所存图书以儒家典籍为主。

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宣帝时著名学者韦玄成、梁丘贺等曾于此论定五经,编修史书,故石渠阁也是当时研究学术和修史的地方。

兰台:

东汉政府的档案、典籍库,也是当时名儒著述的地方。

集藏书、校书、写书于一体。

班固、班超等学者曾担任兰台令史,在兰台中从事校书和著述活动,著有《汉书》。

东观:

东汉政府最主要的藏书处,主要收藏东汉王朝建立后积聚的图书。

是当时学者校书、读书、著述之所。

秘书监:

秘书监是我国古代专门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中央机构,始于东汉,南北朝升为秘书省。

隋唐时期,秘书省为执掌国家图书事业的政府机构,主持国家藏书的整理、抄写、校勘和编目。

宋代,秘书省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机构,职责完全被三馆取代。

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取消。

历史长达一千二百余年。

槐市:

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

因其地多槐而得名。

后借指学宫、学舍。

熹平石经:

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种字体:

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

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用先秦古文、秦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重刻了一次石经。

这部石经称为“正始石经”、“魏石经”或“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刻有《春秋》《尚书》及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演进史上有重要意义。

开元石经(开成石经):

为了使儒家经典规范化,唐代沿用东汉蔡邕刊石碑于太学的办法,将12种儒家经典刻到石碑上,树立在长安的国子监内。

这次刻的石经采用当时流行的楷体字书写。

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开始动工,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完成,所以又称“开成石经”

二、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

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

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

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

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汉代编辑出版事业的整体特征

1、出版历史与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演进特征

2、从事出版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也初步出现,与政府的出版活动互为补益

3、出版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商业性相对比较淡薄

4、出版物的商品性逐步凸显,贸易活动开始出现。

5、出版物数量大增,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形制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

6、出版物载体丰富多样,发明改进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7、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编辑家、出版家、他们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传世之作

四、简述司马迁《史记》的编辑体例、编辑思想和编辑方法

编辑体例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2、全书一百三十篇,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组成。

12、10、8、30、70

3、《史记》五体有因有创,而创制多于因革

4、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撰史方法

5、秉笔直书,史实可靠,并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编辑思想

1、具有明确的编辑意图: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表彰六经,尊崇孔子但不拘泥于儒学的教条

3、明确提出“发愤著书”并将其付诸实践

4、在对史实的考辨上,博综兼览,实事求是,体现出通达和审慎的态度

编辑方法

1、正式确立了史书的论赞形式

2、首创编辑中的“互见之法”

3、首创“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编辑方法

五、论述刘氏父子编校整理活动及贡献?

活动:

1、组织起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取本参校。

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版本作为校书依据,剔除重复篇章,已确定全书的基本内容,有疑问的文章作为附录保留在卷末。

采用“本校法”与“对校法”仔细地校对全文,校出脱简,审定语句,厘正文字,编成高质量的定本。

3、编次定名。

确定合适的书名

根据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

4、撰写叙录。

每校完一书,就撰写叙录一篇,对作者生平、全书思想、学术价值和校雠经过作扼要介绍;

内容包括:

1、定本篇目;

2、校定过程(书稿来源、总篇数及校定篇数、文字脱误情况);

3、作者事迹及背景材料;

4、对篇章、全书的价值评定和真伪评定。

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

6、分类编目。

将典籍进行分类编目,对各类学术源流加以考证,并给每本书作简明的提要;

∙1、刘向将所校诸书的“叙录”从原书抽出,编为《别录》;

∙《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提要目录专著。

∙2、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

后刘歆摘取《别录》编成《七略》;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图书分类体系。

∙3、创最早的分类方法——“六分法”。

∙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

∙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

贡献

1、使儒学著作首次得到系统整理

2、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3、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著“新书”之例

第四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汲冢书: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凖(zhǔn)盗发了魏襄王墓(安釐lí王冢),得数十车用科斗文写在竹片上的图书,这些图书保存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皇览》:

《皇览》是已知最早的类书,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

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

《皇览》全书40余部、1000余卷。

后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文选》: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由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作者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

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分上、下部,各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

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佣书业:

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官方、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

佣书业始于汉代,兴于六朝,至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衰落。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有哪些大的编纂活动?

(一)政府对书籍出版的重视

(二)设立图书编纂机构——秘书监

(三)编修史书

∙陈寿的《三国志》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史书编纂中创实录之体

(四)《汲冢书》的出现与整理

(五)编纂类书

∙《皇览》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

∙《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魏收等编撰

∙创四部分类法

三、四部分类法是如何确立的?

时代背景:

1、藏书量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藏书量很大,私人藏书数量也很可观。

2、图书品种多。

如出现了别集、总集、韵书、类书等。

3、史书大量出现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西晋初年,晋武帝命令秘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张华按照刘向校理典籍的方法,整理和编次古籍。

二人在郑默《魏中经簿》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了一部国家藏书总目《晋中经簿》,又称《中经新簿》。

《中经新簿》开创了四部分类法,为中国较早的一部四部分类为主的书目。

《中经新簿》把图书以甲、乙、丙、丁分为四部,每一部分有不同类别的图书。

东晋,著作郎李充依荀勖的《晋中经簿》编成《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了乙、丙部所收录的图书,李充所修订的四部次序,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

四部分类法由此确立起来。

四、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编著形式?

有哪些代表作?

(一)别集。

别集是一人的诗文集,其编撰与出版始于汉魏之际。

如:

《孔融集》、《嵇康集》、《陶渊明集》等。

(二)总集。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南朝齐、梁间钟嵘:

《诗品》

(三)韵书

曹魏李登《声类》

西晋吕静《韵集》

(四)校注著作

南朝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南朝梁人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五)科技著作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王叔和《脉经》

(六)道教典籍

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

(七)佛经

东晋法显《法显传》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第五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弘文馆:

唐太宗李世民设立“弘文馆”,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备顾问,参议国家大事。

集贤院:

唐玄宗时设,初为乾元殿书院,后改名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

是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

政书:

政书是一种典志体史书,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

由于它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所以一般也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

政书的编辑从唐代开始。

“五代监本”或“监本九经”:

五代政府刻书业兴起,冯道进行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九经》的刻制。

《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

也有人称为“监本九经”。

二、隋唐时期政府有哪些大规模的编纂活动?

1、大型类书的编纂。

·隋朝虞世南编《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类书。

·唐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的《艺文类聚》新创体制,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

·徐坚等奉诏撰集《初学记》

2、刊定五经

·颜师古刊定《五经》定本。

《五经定本》是南北统一后由官方颁行的第一种有关五经的标准文本。

·孔颖达主持撰定《五经正义》,消除了汉代以来经义异说纷纭的状况,统一了儒学思想。

3、首创政书体制

·《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李林甫、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

·《通典》唐代杜佑编纂,凡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也是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4、地志的发展

《元和郡县图志》,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李吉甫编撰。

5、修史制度的确立与编修史书

唐代是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

贞观三年,唐太宗将史馆从秘书省中分离出来,置于禁中,使其取代著作局的修史之职,成为独立修史机构。

有了严格的组织分工,又有优厚的待遇,唐史书编纂规模扩大

∙正史类:

《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

∙别史类:

《唐实录》

三、简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意义。

发明:

(一)雕版印刷术产生的需要与可能:

·社会对印刷品的需求扩大

·佛教徒非常追求偶像崇拜,印制佛教宣传品

(二)发明时间

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学术界较倾向唐代贞观年间,即公元627—649年之间。

(三)技术基础

雕版印刷的发明与我国古代的印章和捶拓石经的方法有关。

(四)印刷方法

写板、雕版、刷油墨、印刷四个步骤

意义:

∙1.开创了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的图书生产技术;宣告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

∙2.极大地加快了图书的生产速度,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与传播;

∙3.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

四、五代雕印儒经的意义有哪些?

(1)它开创了经书采用印刷之先河;

(2)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

∙(3)国子监刻书是政府刻书的主体;

∙(4)标志着图书形式的主流开始由写本时期进入印本时期。

第六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

《崇文总目》:

宋代的官修书目,著录经籍共3445部,30669卷,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

仁宗景间(1034~1037),王尧臣、张观、欧阳修诸人奉诏整理编撰,其中每类图书皆有叙录,每种书皆有解题,是中国较早的解题书目。

仁宗赐名《崇文总目》。

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

宋初四大书:

指同时编纂的百科类图书《太平御览》、小说类图书《太平广记》、文学类图书《文苑英华》及稍后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

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中央以国子监刻书为多,地方上主要是公使库本。

“监本”:

继五代之后,宋朝政府刻书仍主要由国子监负责承担,其所刻书,世称“监本”。

公使库本:

公使库为地方负责招待往来官员的机构,经费有余,多用于刻书,所刻书有时注明为公使库刻印,因而得名。

家刻:

亦称私刻、家塾刻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图书。

坊刻:

指书商刻印之书。

刻书坊肆的刻书以售卖营利为目的。

所刻多为民间实用书,还冒险刻禁起源最早,唐代即十分兴盛,宋代更为普遍。

“三通”:

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二、司马光《资治通鉴》在编辑方法上有何创新?

1、编纂方法:

先作丛目,次作长编,最后定稿。

2、编纂体例上有两点创新:

其一,另编《目录》30卷,年经国纬,略举事目,并注明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便于检索;

其二,撰著《通鉴考异》30卷,辨历史记载的真伪。

3、编纂了枝属辅助之作。

三、简述宋代三大刻书系统的特点。

三大刻书系统:

官刻、家刻、坊刻

官刻特点:

(1)政府重视,皇帝参与,把出版作为教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宗旨明确,内容集中,多为经史御纂之书;

(3)人才荟萃,管理严格,刊本质量有保证;

(4)财力雄厚,不惜工本,纸墨装帧属上乘;

(5)地位显赫,带动全国出版业。

家刻特点:

(1)选择优秀底本;

(2)精审校勘;

(3)请名家手写上版;

(4)请名工巧匠刻版印书;

(5)刻书不为牟利。

坊刻特点:

(1)编、刻、印、售合一;

(2)经营自主灵活,行销各地;

(3)扩大稿源,不顾版权;

(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

(5)旨在牟利,不择手段。

四、简述元代刻书事业的发展及刻本特点。

1.官刻书

(1)中央政府刻书

中央政府刻书有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等。

中央官刻以兴文署刻本为最著名。

(2)地方政府刻书

地方政府刻书主要是以各路儒学刻书和书院刻书为最著名。

2.私刻书

元代私家刻书,质量较高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超过宋版。

3.坊肆刻书

元代的坊刻书比官刻、家刻本数量多、规模更大,流传比较广远。

刻本特点:

1、内容上,正经正史、文人别集之外,供市民阶层阅读的医书、类书较宋代更多,还出现了小说、元杂居刻本等;

2、字体上,有三个是宋代及明清时期所少见的:

∙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孟頫体字;

∙二是元版书中无讳字,即不避讳;

∙三是书中多用简体字或俗字。

3、版式上,版心多为黑口,双鱼尾。

早期沿习宋本,字大行疏,多左右双边。

中期行格趋密,多四周双边。

第七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

《永乐大典》:

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

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全书计22877卷,11095册,3.7亿字,历时4年完成。

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

全书按韵纂辑,篇幅大,搜罗广,缮写工整,装潢精湛,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四库全书》:

是清代乾隆时期“文字狱”背景下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著录书籍三千多种,七万多卷,装成三万多册。

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整个团队四千多人,历经14年完成。

经厂本:

明代中央内府刻书由司礼监掌管,司礼监的附属机构经常刻印的书即经厂本。

内容大部分是以明朝皇帝名义编著的有关政教礼制的书。

特点为版框宽大、行疏字大,赵体为主,刻有句读。

纸墨雕印质量高。

但由于校勘不够精审,不受读书人重视。

藩刻本:

又称藩府本,是明代诸王藩府刊刻的图书,也是明代地方官刻中质量最好的刻本。

藩刻本多由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负责具体的校刻工作,加之资金充足,刻工和纸墨都比较精良。

“饾(dòu)版”:

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

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钩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版,然后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

因其形似“饾饤”而得名。

清代中期以后,称为木板水印。

“拱花”:

明末兴起的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

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纹,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衬托画中的行云流水﹑花卉虫鱼,使画面更富立体感。

与现代印刷术中的凹凸印刷相似。

殿本:

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

内容以钦定书最多,刻书范围广,种类多。

刻工精整,印刷优良。

墨海书馆:

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在上海创建的专门的翻译出版机构,是中国境内第一家近代印刷所。

也是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

一、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四库全书》的编纂?

(1)优点:

考证校勘,厘清版本源流,使文献典籍得到保存和流传。

(2)局限:

∙①排斥了许多与统治阶级思想不合的著作;

∙②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有不少删节或增改,使许多书已经失去了原书面貌;

∙③收进一些清代统治阶级的御制诗文集和一些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著作。

二、明代刻书有何特点?

(需补充。

显著特点:

文人与民间书业合作刻书。

官刻有中央内府刻书和国子监刻书,以及各地藩府刻书。

明代的私人刻书非常盛行。

明代的坊刻书坊分布地区极为广泛,刻书种类很多。

三、简述毛晋刻书的优点及贡献。

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

(1)所刻印的书籍,多据宋、元善本翻雕,校勘精善,雕刻隽美;

(2)内容丰富,不随意删削,使许多宋元稀有珍本得到保存和流传;

∙(3)毛晋汲古阁,不仅抄书、刻书,也售卖书籍,介乎于私刻与坊刻兼备的性质。

四、试述晚清出版业的特点。

整体局面:

出现官刻、私刻、坊刻与传教士出版机构、洋务派翻译机构五分天下的局面。

(一)官书局的兴起。

官书局是晚清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

如金陵书局、浙江书局、江苏官书局、广雅书局。

(二)私家刻书以丛书为多。

(三)民营出版业崛起。

以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商务印书馆最具代表性。

(四)出现了传教士出版机构,给中国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变革。

墨海书馆、美华书馆是其代表。

(五)洋务派的出版机构标志着中国近代化事业的真正启动。

图书形制:

随着铅活字印刷术的应用,西式装订出现,有平装和精装。

图书发行:

发行行业建立,在出版业中取得与编辑、出版鼎足而立的地位。

行销网点遍布各地。

五、论述晚清西学东渐思潮中的译书活动。

(一)传教士的编译活动

1、利玛窦:

明万历十年来到北京,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与徐光启合译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