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0842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docx

一中学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附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答案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清王朝取代明朝之初,以武力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辛亥革命以排满为口号,要求国民剪掉辫子,改留短发,出现士兵街头强行剪辫,以上情况说明两者都(  )

A.要树立新政权的权威        B.以非暴力方式实现发式变革

C.具有反封建礼教色彩        D.辫子是中国落后愚昧的象征

2.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3.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

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

4.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要点,但在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的《现行刑律》婚姻类中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这一条。

这种变化说明了(  )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朝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5.1863年3月7日,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

其主要内容为:

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

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

这表明(  )

A.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6.清末云南留日学生杨琼说,学习汉字费时过久,“此在古世,事物简单,自应尔尔。

若至今世,事物复杂,竞争又复剧烈,而欲执此以求新学问、普教育,是犹策蹇驴以蹑飚景,其何能济事!

”这种感受产生的背景是(  )

A.“欧风美雨驰而东”         B.“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C.“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D.“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7.读下表,该表反映了民国初年(  )

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一览表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选为办学宗旨

A.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   B.培养妇女技能的专业极其有限

C.妇女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   D.培养妇女参政已成为社会共识

8.据上海《青浦县乡土志》载: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上海租界经济繁荣吸引了周边劳动力 B.西方文明改变了人们的就业和思维方式

C.近代上海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渐趋破产 D.上海租界成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

9.近人陈伯熙记载,往者中秋节投赠之主要品为月饼,今则已不拘何物,第相尚奢。

送礼仆役之负挟于途中者,除威士忌、白兰地、板鸭、火腿而外,月饼、果品殆不见其百一焉。

此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

A.百姓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内涵

C.人们逐渐接纳了西方文明       D.请客送礼败坏了社会风气

10.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烟砚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

婚烟一经成约,即不宜解散

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

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16.40%

83.60%

28.50%

71.50%

94%

6%

A.崇尚自主自由           B.受政局变动形响较大

C.保守思想占主流           D.淡化了门第观念

11.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12.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

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

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

据此可知(  )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13.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开设有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并认为女子适合从事暗杀活动。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风潮影响新式教育        B.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能

C.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D.办学思想体现兼容并蓄

14.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15.1885年的上海外滩公园明示游览规则,条款规定:

“一、脚踏车及犬不准人内;……三、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草树木,……四、不准人奏乐之处;五、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人内……”。

对此现象的反思应该是(  )

A.形成平等观念B.外争权益,内省公德

C.树立规则意识D.口诛笔伐,愤懑宣泄

16.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17.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

这反映了(  )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18.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

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

女性理想的爱人

忠实的爱情

健全的体魄

革命的精神

不慕虚荣和时尚

丰富的学识

人格高尚

节俭的习惯

百分比

66%

50%

33%

50%

100%

66%

50%

男性理想的爱人

爱情忠诚

健美的体格

性情温和

无攀登虚荣习气

相当的学识

文学艺术修养

自立的技能

百分比

62.5%

75%

75%

62.5%

75%

50%

62.5%

A.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B.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攀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19.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

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

A.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       D.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20.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拥有享有独立行政权力的工部局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市政管理运转良好。

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对租界分析错误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  B.租界的存在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危害

C.为保障国人生活的安全舒适树立了榜样 D.作者对租界市政管理的赞美体现其立场

21.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

职业

所占比重

职业

所占比重

注释

农业

0.1%

交通运输

1.25%

专门事业:

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

杂类:

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

工业

18.3%

政府市政机关

0.7%

现代商业

16.4%

演员、运动员

0.3%

专门事业

1.3%

杂类

55.3%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

22.下表是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止1898年11月)统计表。

它反映出(  )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A.列强侵华实力不平衡        B.列强侵华方式多样性

C.侵华列强矛盾尖锐化        D.列强侵华后果的危害性

23.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发展      B.科学技术也是巨大的生产力

C.上海引进西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D.工业革命扩展到了上海重庆

24.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25.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

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

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

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

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26.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

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有专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时期报刊的突出特点是(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服务实体经济

C.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D.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

27.1903年10月,《申报》载文:

“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

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

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

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

”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

C.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        D.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

28.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

“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

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

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29.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D.报道国内外大事

30.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31.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

年份

纪事

《申报》

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中央日报》

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

《新民日报》

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

《救亡情报》

其发刊词说:

“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2.图l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     B.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     D.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

33.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

“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

”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

A.商品市场扩大B.经济结构转型C.商业广告创制D.推销技术革新

34.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35.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  )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36.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

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

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B.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37.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

A.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3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39.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

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40.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41.1903年10月,《申报》载文:

“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

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

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

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

”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

C.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      D.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

42.上海学者许纪霖说:

民国时期,北京知识分子的核心是学者专家、大学教授,而上海文化精英的主流是出版商、报业大王、记者、编辑、民间教育家以及自由撰稿人。

这说明(  )

A.北京是民国时期政治中心         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         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43.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入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44.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

”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  )

问卷提问

结果前三位

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

1.房子:

最奢侈的嫁妆

2.车子:

最受宠的嫁妆

3.票子:

最实用的嫁妆

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45.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

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B.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

C.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D.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46.20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

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话剧是由中国传统戏剧演变而来的B.话剧成为近代传播新思想的载体

C.中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前已经兴起D.话剧成为近代爱国宣传的重要阵地

47.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数都放在电视机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

这可以反映出(  )

A.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B.“厚重”机型已无其观看意义

C.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D.“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

48.1978年后的最初几年里,香港和广东之间的交际语言是粤语,然而到1980年代末时,普通话渐渐成了新的通用语言。

这种语言上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B.广东和香港间的经济交往密切

C.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D.说普通话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二、非选择题

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

材料二“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

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

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1874—1907)

材料三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巴黎,女裁缝、女鱼贩和洗衣妇加入了攻占巴士底狱的行列。

10月,一支六、七千人的妇女队伍排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她们强迫沿途所遇的妇女参与进来,涌向凡尔赛,包围了王宫。

随后法国革命者对妇女进行了政治教育和动员,他们授给妇女“女公民”的称号,允许她们出席旁听议会和各区大会,接纳妇女进入俱乐部等等,随后妇女们开始组建了妇女俱乐部。

1791年9月,从事戏剧创作的妇女玛丽·古兹发表了以《人权宣言》为蓝本的《妇女与女公民的权利宣言》。

1792年3月6日,波林娜·莱昂向立法议会递交了一份由319名妇女签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