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0568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

《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学期末总结 每章知识汇总最新.docx

审计学期末总结每章知识汇总最新

第一章总论

1.审计产生原因: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

主要是降低会计信息风险。

2.发展历史:

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步入法制轨道。

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奠定基础。

2006年2月《审计法》形成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

3.审计定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4.本质特性:

独立性,广泛性,权威性,专职性,科学性。

5.对象:

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

6.职能:

经济监督(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评价;经济鉴证(审计公正)。

关系:

经济监督是基础,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是经济监督的演进和发展。

7.总目标(了解):

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8.具体目标: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与列报相关的认定。

9.分类:

按主体分类:

1)按审计主体性质划分,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

2)按审计主体目的分类,分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按对象分类:

1)按审计对象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公共审计和企事业审计。

2)按审计对象的接受程度分类,可以分为强制审计和任意审计。

3)按审计对象的记录载体分类,可以分为簿籍审计和电算化审计。

按条件分类:

1)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

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2)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

报送审计、就地审计

3)按审计组织方式分类:

委托审计联合审计、常驻审计、巡回审计、预告审计、突击审计

4)按审计范围分类:

全部审计、部分审计、专项审计。

第二章职业道德与审计准则

1.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及职业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做的规定和要求。

2.特性:

独立、客观、公正、诚信、保密、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职业怀疑的态度和职业行为。

3.对职业道德的威胁:

1)自身利益威胁2)自我评价威胁3)过度评价威胁4)密切关系威胁5)外在压力威胁。

4.过失与欺诈的区别:

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

欺诈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

5.中国审计体系:

6.审计质量定义:

广义:

审计工作质量,是指所有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亦即各审计机构内部工作的有效程度,它包括审计法规制度和审计标准的制定,审计计划的实施,审计人员的选聘、培训、分工,审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的合理性、有效性等。

狭义:

审计项目质量,是指具体审计项目的选择、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建议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率和达到审计目的的程度,它包括审计计划的可行性,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审计意见的公正性、准确性等。

7.法律防范:

1)明确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责任;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及执业规范;

3)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咨询;

4)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5)严格约定业务内容,恪守审计准则;

6)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监督和检查制度,实施严格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

7)聘请有关的专家和法律顾问,购买专业机构的职业保险

第三章&第八章

1.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分类,可分为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分析法。

2.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详细的阅读和审查的一种审查方法。

1)原始凭证(间接证据):

①原始凭证上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规定。

②原始凭证上记载的抬头、日期、数量、单价、金额等方面的字迹是否清晰、数字是否相符,有无涂改情况。

③审阅填发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地址和公章,审查凭证的各项手续是否完备。

如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就可能存在问题。

2)记账凭证(间接证据):

①合规性审阅。

审阅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合法的原始凭证。

②完整性审阅。

记账凭证的审批传递手续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有无制单、复核、记账和主管人员的签章。

③正确性审阅。

记账凭证上载明的所附原始凭证张数是否与原始凭证的张数一致,记账凭证的记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分录编制及金额是否正确,是否正确计入总账、明细分类账,业务摘要是否与原始凭证记载经济活动内容相一致。

3)会计账簿(直接证据):

主要是审阅明细分类账和日记账。

①审阅账簿启用手续、使用记录和交接记录是否齐全完整;期初和期末余额的结转、承前页、转下页、月结和年结是否符合规定。

②账簿各项记录是否规范和完备,如业务摘要、对应科目是否齐全,有无涂改痕迹,是否按规定的方法更正记账错误。

③账簿记录的内容是否真实、正确。

特别是注意审阅应收应付账款,材料成本差异、长期待摊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容易掩盖错弊和经常反映会计转账事项的账簿。

2核对法(一致原则)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书面资料之间的有关数据,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相互对照检查,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核对法侧重审查各种相关资料的一致性。

1)证证核对: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2)证账核对:

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分类账;

3)账账核对:

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对,账簿;

4)账表核对:

财务报表,总账;)账实核对:

账簿,实务。

3.验算法(书面证据):

验算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书面资料的有关数据进行重新计算,以验证原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

1〉对凭证、账簿、报表中有关项目的积数、小计、合计数和累计数等的验算。

2〉对某些业务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如固定资产折旧额、职工福利费的计提、有关税费的计算等的验算。

3〉对有关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的结果进行验算,以验证成本、费用的分配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

4〉对其他书面资料有关数据的验算,如财务分析资料中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的计算;

●案例分析:

某企业的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审计人员在审查“生产成本”、“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时,发现甲材料8月初材料成本差异为借差5400元,库存材料计划成本为150000元。

8月份购入甲材料计划成本为1200000元,其实际成本为1178400元。

8月份基本生产车间耗用甲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40000元,结转耗用材料的实际成本为244800元。

解:

审计人员抽查有关耗用材料汇总表和材料成本差异计算表,验算其材料实际成本如下:

材料成本差异率=[5400+(1178400-1200000)÷(150000+1200000)=-1.2%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240000+240000×(-1.2%)=237120(元)

多转材料成本=244800-237120=7680(元)

验算结果表明,该企业8月份多转材料成本7680元。

审计人员向有关会计人员查询后证实,由于材料会计计算错误,将本期购入材料的节约差异额21600元(1178400-1200000),计算为超支差异额,使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错误,导致应结转节约差异额2880元,错计为超支差异额4800元。

4.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分类,可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5.★顺查法:

①定义:

顺查法是指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对证、账、表各个环节进行审查的方法。

②具体操作是:

首先,审查原始凭证是否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并核对记账凭证;

其次,再以记账凭证核对账簿,审查账证是否一致,总分类账余额同所属明细分类账余额的合计是否一致;

最后,以账簿核对财务报表,审查调整结账事项同所编制的报表是否一致。

③优点:

审查全面、不易发生遗漏、方法简单、易于核对、结果精确。

④缺点:

面面俱到,容易忽视重大问题,费时费力,工作量大。

⑤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量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被审计单位,以及重要的审计事项和贪污舞弊的专案审计。

6.★逆查法:

①定义:

逆查法是指按照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顺序,依次对表、账、证各个环节进行审查的方法。

②具体做法是:

根据审计人员所掌握的线索,先从审阅、分析财务报表人手,然后根据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有重点地和有关总账、明细账核对,进而审查记账凭证,直至审查原始凭证。

③优点:

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又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④缺点:

不能全面地审查问题,易有遗漏。

⑤适用于规模大、业务量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会计核算质量高的单位。

7.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盘存法,查询及函证法,观察法,调节法,鉴定法。

8.★函证是指审计人员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一种方法。

1)肯定式函证要求收函单位对询问的事项无论与事实是否相符必须给予回函答复。

适用于内部控制差、会计核算质量差、金额重要、疑点多等情况。

2)否定式函证要求收函单位对询问的事项有异议时,才在限定的时间内给予复函。

一般适用于内部控制好、会计核算质量高、金额小、疑点少等情况。

3)否定式函证不如肯定式函证可靠性高。

9.★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由于被审计单位结账日数据和审计日数据不一致,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增减调节,用来证实结账日数据账实是否一致的审计方法。

1)对未达账项的调节;2)对财产物资的调节。

结账日数量:

盘存日盘点数量+结账日至盘存日发出数量-结账日至盘存日收入数量

期初+增加-减少=期末

10.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

1)样本设计;2)样本的选取;3)抽样结果评价。

11.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审计抽样不同于详细审计。

按决策的依据可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1)统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样本及样本量,进而随机选择样本,并根据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非统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12.1)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的可能性。

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

2)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

这种风险并非抽样所致,而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其原因主要有:

①人为错误,如未能找出文件中的错误等;②运用了不符合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③错误解释样本结果。

3)可信赖程度是指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程度或可能性的大小,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可信赖程度的要求越高,所选取的样本量就越大。

4)可容忍误差是指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所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

可容忍误差越小,所需选取的样本量越大。

预期总体误差越大,所需的样本量就越多;反之,所需的样本量就越少

5)分层是指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次级总体的过程。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分层,着重审计可能存在较大错误的项目,并减少样本量。

对总体进行分层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总体中的每一个抽样单位都必须属于某一个层次,并且只属于这一层次。

2〉必须有事先确定的、有形的、具体的差别或标准来明确区分不同的层次。

3〉必须能够事先确定每一层次中抽样单位的准确数字。

13.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首先计算选样间隔,确定随机起点,然后按照间隔,顺序选取样本的方法。

选样间隔=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14.属性抽样用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情况。

它是通过对样本检查的结果,推断总体中某些特征或属性发生的频率或次数,借以评价客户的内部控制是否值得信赖并为实质性程序提供依据。

属性抽样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一走抽样、发现抽样三种方法。

1)固定样本量抽样是用于估计审计对象总体中某些误差发生比例的一种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是以预期总体误差为零开始,通过边抽样边评价来完成审计抽样工作的一种抽样方法。

3)发现抽样是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之中,至少可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

15.在进行实质性程序中的细节测试时,通常采用单位均值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三种方法。

16.★比率估计抽样法是指以样本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比率来估计总体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关系,然后再以此比率乘以总体的账面价值,从而求出总体实际价值的估计值的一种抽样方法。

主要用于对审查项目正确值与账面值随项目变化并大致成比例变化的总体审查。

计算公式如下:

比率=样本实际价值之和÷样本账面价值之和×100%

总体估计价值=总体账面价值×比率

总体正确值区间=总体估计价值±精确限度

●【案例分析】假定×公司有400个应付账款明细账,其账面价值为5000000元,审计人员采用随机抽出200个项目作为样本进行审查,这些样本账面价值为250000元,经审查确定的实际价值为257500元,设定所要求的可靠程度为95%,精确限度为:

50000元,试采用比率估计抽样法推断总体的正确值,并判断总体账面价值是否存在重大差错。

解:

比率=257500÷250000×100%=103%

总体估计价值=5000000×103%=5150000(元)

总体正确值区间=(5150000-50000,5150000+50000)=(5100000,5200000)

因为,总体账面价值为5000000元,而5000000<5100000,所以,审计人员有95%的把握认为,总体账面价值存在重大差错,总体账面价值至少少列100000元。

17.★差额估计抽样法是指以样本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平均差额差异来估计总体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平均差异,然后再以这个平均差异乘以总体项目个数,从而求出总体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的一种抽样方法。

主要用于对审查项目正确值与账面值随项目变化但不成比例变化的总体审查。

其计算公式如下:

样本平均差异=样本实际差异之和÷样本量

估计总体差异=样本平均差异×总体项目个数

总体估计价值=总体账面价值±估计总体差异

总体正确值区间=总体估计价值±精确限度

●【案例分析】假定Y公司有500个某材料明细账,其账面价值总额为486500元,审计人员采用随机抽取80个该明细账作为样本进行审查,发现这些样本的总账面价值为6200元,经审查确定的正确值为5650元,设定所要求的可靠程度为96%,精确限度为±4860元,试采用差额估计抽样法推断总体的正确值,并判断总体账面价值是否存在重大差错。

解:

样本平均差异=(5650-6200)÷80=-6.875

估计总体差异=-6.875×500=-3437.5(元)

总体估计价值=486500-3437.5=483062.5(元)

总体正确值区间=(483062.5-4860,483.062.5+4860)=(478202.5,487922.5)

因为,478202.5<486500<487922.5,所以,审计人员可以以95%的把握认为,总体账面价值不存在重大差错。

第四章

1.广义的审计程序一般包括计划审计工作、执行审计工作和完成审计工作等三个阶段。

计划审计工作步骤:

1)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3)初步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4)实施风险评估;5)制定审计计划。

执行审计工作步骤:

1)进驻和了解被审计单位;2)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3)审查财务报表项目;4)获取审计证据。

完成审计工作步骤:

1)整理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和审计证据;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3)编制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书;4)建立审计档案

2.业务循环审计是指根据业务循环原理,了解、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及

其执行情况,按照业务循环次序进行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从而对其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的审计。

3.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4.审计证据与法律证据的区别:

审计证据是说服性的,不是结论性的。

法律证据是结论性的。

5.审计证据分类

分类

优缺点

适用范围

按审计证据的形式

实物证据指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所取得的、用于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实际存在的证据。

实物证据证明力度最强的方面是实物资产的存在性,但并不能据此确定被审单位的所有权和质量的好坏

对现金、有价证券、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审计,需要通过实地观察、盘点获取实物证据。

书面证据指是注册会计师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文件为形式的一类证据(基本证据)

书面证据易于被篡改,其可信度要比实物证据差。

口头证据指被审计单位职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对CPA的提问做口头答复所形成的证据,又称陈述证据、言词证据。

口头证据的证明力较弱,不能单独证实被审事项,需要得到其他相应证据的支持,可为获取其他证据提供线索。

环境证据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

环境证据一般不属于基本证据,但它可帮助CPA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所处的环境。

按审计证据的证明力

基本证据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能够用来直接证实被审计事项的重要证据。

它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的主要部分,因而也称主证。

辅助证据是指对基本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的证据。

它是用来从旁证明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证据,因为也称为旁证。

按审计证据的来源

外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所编制的书面证据。

它一般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内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

分析推理证据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所取得的证据。

这类证据的可靠性,往往取决于审计人员的执业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

6.审计证据的特征:

1).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用来衡量审计证据数量的特性,主要与审计人员确定的样本量有关。

通常,对某个审计项目实施某一选定的审计程序,从较多样本中获得的证据要比从较少样本中获得的证据更为充分。

审计人员需要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受错报风险的影响。

错报风险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考虑充分性:

①审计风险。

②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

③审计人员的经验。

④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

⑤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2).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用来衡量审计证据质量的特性,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其充分性。

一般而言,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程度越高,则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可减少。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审计证据适当性的核心内容,只有相关且可靠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质量的审计证据。

适当性包括相关性,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会考虑下列原则:

①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②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③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④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⑤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第五章

1.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2.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综合类;业务类;备查类。

3.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1)对每项具体审计业务,审计人员应当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整为审计档案。

2)在审计报告日后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整为最终审计档案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不涉及实施新的审计程序或得出新的结论。

3)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

如果审计人员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60天内。

4)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存期限: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

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

4.★三级复核:

1)第一级复核通常也称详细复核,系一种较为全面细致的复核,是由项目经理对下属审计人员形成的工作底稿进行的复核;

2)第二级复核亦称一般复核,是由部门经理对工作底稿中重要会计账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及审计调整事项等进行的复核;

3)第三级复核又叫重点复核,是由质量控制部负责人(或主任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的复核。

重点复核是对前两级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整个审计工作的计划、进度和质量的重点把握。

第六章

1.计划审计工作步骤:

1)、开展初步业务活动;2)、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3)、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

2.初步业务活动:

建立客户关系,新老客户区别:

对于新客户,审计人员应当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正直性;对于老客户,审计人员可根据以往的经验加以考虑。

3.计划审计工作包括针对审计业务制定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4.计划更改:

1)计划审计工作并非审计业务的一个孤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2)由于未预期事项、条件的变化或在实施审计程序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等原因,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过程中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作出必要的更新和修改

5.★审计重要性:

1)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2)重要性水平可视为财务报表中的错报能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这种错报就应被看作“重要的”。

3)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4)审计重要性中的″两个″

①运用重要性的两个目的:

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②运用重要性的两个阶段:

确定审计程序的

性质、时间和范围时:

评价其结果时。

③.确定重要性水平两方面考虑:

金额、性质

④确定重要性的两个层面:

会计报表层次、账户和交易层次。

⑤.评价重要性的两方面:

超过、接近

5)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数量之间也存在反

向的关系。

一般而言,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

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

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

6.★审计风险

1)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①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②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过程③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2)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审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